图书介绍

城市设计领域的实地调查方法 环境行为学视角下的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城市设计领域的实地调查方法 环境行为学视角下的研究
  • 戴晓玲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12154289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230页
  • 文件大小:55MB
  • 文件页数:242页
  • 主题词:城市规划-建筑设计-调查方法-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城市设计领域的实地调查方法 环境行为学视角下的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引言1

1.1 研究的背景和缘起1

1.1.1 背景1

1.1.2 缘起2

1.2 研究的视角与核心概念6

1.2.1 研究视角6

1.2.2 核心概念7

1.3 研究的方法与框架9

1.3.1 研究方法9

1.3.2 研究框架11

第2章 文献综述13

2.1 城市设计方法论13

2.2 城市设计实践案例15

2.3 社会学研究中的调查17

2.4 环境行为学中的调查19

2.5 空间句法理论中的调查22

2.6 其他相关领域的调查24

2.6.1 人类学24

2.6.2 城市交通学25

2.6.3 行为地理学25

2.6.4 城市形态学27

2.7 小结27

第3章 设计调查的类型、功能与基本概念30

3.1 设计过程与调查类型30

3.1.1 设计的比喻:黑箱、白箱与灰箱30

3.1.2 城市设计的过程31

3.1.3 设计调查的三种类型32

3.2 设计调查的功能35

3.2.1 支持设计构思36

3.2.2 支持科学决策38

3.2.3 支持民主决策40

3.2.4 提升设计师的预见能力41

3.3 核心概念的含义辨析44

3.3.1 社会学中的测量44

3.3.2 概念化与操作化46

3.3.3 变异范围与测量层次47

3.3.4 抽样方法50

3.3.5 测量品质53

3.4 设计调查的程序设计55

3.4.1 从研究假设到设计假设55

3.4.2 设计调查的程序56

第4章 设计调查的对象分类及其解读61

4.1 行为活动61

4.1.1 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与社会性活动62

4.1.2 正面行为与负面行为63

4.1.3 静态活动与动态活动64

4.1.4 其他分类方法66

4.2 知觉认知67

4.2.1 需求调查67

4.2.2 满意度调查71

4.2.3 环境意象调查74

4.3 实体环境要素74

4.3.1 拉普卜特的分类法75

4.3.2 城市形态学的分类法75

4.3.3 宏观、中观和微观尺度76

4.3.4 其他分类方法79

4.4 信息解读的基本原则80

4.4.1 人性化80

4.4.2 鼓励社会交往81

4.4.3 公平与公正84

4.5 信息解读与设计构思85

4.5.1 行为信息:发现使用问题86

4.5.2 认知信息:寻找需求重点93

4.5.3 实体环境信息:判断差距94

4.5.4 设计构思过程的改良96

第5章 行为与认知的调查99

5.1 言说类调查法100

5.1.1 问卷法100

5.1.2 访谈法105

5.1.3 认知地图法107

5.2 观察类调查法111

5.2.1 非结构性观察法112

5.2.2 活动注记法115

5.2.3 行人计数法124

5.2.4 动线观察法127

5.2.5 行为迹象法132

5.2.6 小结133

5.3 文献查阅法134

5.3.1 人车碰撞事故调查135

5.3.2 犯罪行为发生地点调查136

第6章 实体环境要素的调查138

6.1 难点剖析139

6.1.1 空间概念的测量139

6.1.2 空间分析的边界与基本单位142

6.1.3 整体与局部的关系144

6.2 宏观尺度146

6.2.1 城市肌理分析146

6.2.2 公共设施的均好性分析149

6.2.3 街道空间的组构特性分析152

6.3 中观尺度157

6.3.1 街道界面的品质评估157

6.3.2 街道段的可步行性审计160

6.3.3 过街设施评价:步行试验法163

6.4 微观尺度163

6.4.1 广场的可见性模型分析163

6.4.2 座位供应情况调查170

第7章 上海虹口地区的实地调查174

7.1 行为与认知调查176

7.1.1 动态活动176

7.1.2 静态活动184

7.1.3 抄近路行为187

7.1.4 认知调查190

7.2 实体环境要素调查193

7.2.1 城市肌理分析193

7.2.2 街道空间的组构分析196

7.2.3 街道段的可步行性分析198

7.3 设计改造建议200

7.3.1 步行网络200

7.3.2 开放空间202

第8章 结论和展望204

8.1 主要结论204

8.1.1 转化工作的普适性策略204

8.1.2 对三项准则的回应208

8.1.3 调查方法选用指南209

8.2 主要创新点213

8.2.1 揭示了设计调查工作认识的误区213

8.2.2 设计调查方法的系统化与更新213

8.2.3 环境行为学融入设计构思的新尝试214

8.2.4 结构性行为观察法的改良和推广214

8.3 不足点和展望215

8.3.1 研究的不足点215

8.3.2 今后工作的展望215

参考文献218

后记22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