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城市化进程中的中国女童教育 我国小城镇女童教育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城市化进程中的中国女童教育 我国小城镇女童教育研究
  • 杜学元主编(乐山师范学院) 著
  • 出版社: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 ISBN:7220073844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379页
  • 文件大小:24MB
  • 文件页数:393页
  • 主题词:城镇-女性-儿童教育-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城市化进程中的中国女童教育 我国小城镇女童教育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第一章 多维视野中的小城镇女童教育研究5

第一节 绪论5

一、研究的意义和目的5

二、研究的理论背景6

(一)社会学中宏观与微观的沟通7

(二)日常生活的解释8

三、研究的经历及方法11

(一)研究的经历11

(二)研究的方法13

四、研究视角与分析框架13

第二节 “局外人”视野中的小城镇女童教育14

一、家庭视野中的小城镇女童教育15

(一)父母对女童的教育期望16

(二)父母与女童的角色关系19

(三)家庭休闲文化中的女童教育27

二、学校视野中的小城镇女童教育29

(一)校长视野中的女童教育29

(二)教师视野中的女童教育34

(三)学校教师的性别比与女童社会化41

(四)教材与女童社会化43

三、社区视野中的小城镇女童教育45

(一)民众对女童教育的态度45

(二)民俗中的女童教育47

(三)制度中的女童教育55

第三节 “局内人”视野中的小城镇女童教育60

一、自我的成长:女童主体的观点60

(一)我是谁:追寻自我60

(二)我是一只小小鸟:渴望飞翔66

(三)我是一面五星红旗:思想道德教育的结晶69

二、小城镇女童调查问卷的分析72

(一)女童心目中的父母角色72

(二)与老师的关系73

(三)学习目的与自我认识74

(四)日常交往76

第四节 视界融合:主体间性交往的小城镇女童教育观78

一、社会性别:影响小城镇女童教育生活世界构建的关键性因素78

(一)表现在“局外人”小城镇女童教育观的冲突,集中表现在对女童性别角色的认知上79

(二)“局内人”与“局外人”的冲突79

二、意义阻隔:小城镇女童发展所受到的影响80

(一)家庭代沟:父母与女儿沟通的断裂对小城镇女童的影响80

(二)泛化的教育对象:小城镇女童学校生活的不利处境83

(三)社区惯习:女性刻板印象对小城镇女童教育的影响84

三、理性行动:小城镇女童教育生活世界构建的策略85

(一)确立有利于小城镇女童发展的教育观86

(二)促进小城镇女童教育生活世界构建的措施92

第二章 文化变迁中的小城镇女童教育95

第一节 绪论95

一、文化与文化变迁96

(一)文化96

(二)文化变迁97

二、本研究的理论基础97

(一)哲学基础97

(二)文化学及文化社会学基础98

(三)文化时滞理论99

(四)区域文化模式99

第二节 东部文化背景下的小城镇女童教育发展100

一、东部小城镇文化变迁的历史线索及经济现状100

(一)吴文化与东部小城镇的历史变迁100

(二)经济发展的类型特征103

二、昆山市女童教育变迁的历史与现状105

(一)昆山市教育现代化的简要历程106

(二)访谈(主位研究)109

(三)以主位心态看文化变迁与女童教育发展的内在联系118

(四)问题与理论探讨(客位探讨)121

三、中西部文化背景下的小城镇女童教育的特征126

(一)主位研究:看小城镇女童教育的特征126

(二)客位分析:看小城镇女童教育的特征138

第三节 东部与中西部小城镇女童教育发展的异同点及经验总结139

一、传统思维方式转型中的阶段性限制140

(一)现代女性发展的影响因素140

(二)中国小城镇女童教育发展的不充分性141

(三)女童教育自身在教育整体发展中的边缘性141

二、东部与中西部小城镇文化的不同价值取向——女童教育不同点的比较142

(一)沿海文化与内陆文化基本特征的比较142

(二)小城镇女童教育发展阶段及特征的比较144

三、问题和经验的探讨147

(一)女童教育中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及其实现途径147

(二)女童教育价值观念对女性社会角色定位的影响148

第三章 小城镇初中女童的学校交往研究150

第一节 绪论150

一、本研究的背景150

(一)国内对小城镇初中女童学校交往的研究比较少150

(二)社会经济发展对女童学校交往的影响势必存在150

(三)对女童做到微观上的性别教育平等仍然是一个现实问题151

(四)女童自身发展的需要151

二、有关小城镇初中女童交往研究的现状151

(一)有关女童学校交往的理论研究现状151

(二)有关女童学校交往的实证研究现状152

三、进一步研究的意义154

四、本章研究的主要内容154

五、研究方法154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155

一、有关交往的理论155

(一)马克思主义的交往观156

(二)互动论157

(三)首属群体理论157

(四)两种不同性质人际关系理论157

(五)重要他人理论158

(六)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158

(七)交换理论158

(八)社会实在论158

二、有关学校交往的理论159

(一)学校交往159

(二)小城镇对初中女童学校交往的影响161

(三)小城镇初中女童学校交往的含义162

第三节 小城镇初中女童学校交往的现状162

一、小城镇初中女童学校交往现状的调查及数据分析162

(一)小城镇初中女童学校交往倾向163

(二)小城镇初中女童学校交往的主动性165

(三)小城镇初中女童学校交往的方式167

(四)小城镇初中女童学校交往的内容171

(五)小城镇初中女童学校交往的体验174

(六)小城镇初中女童学校交往形成的群体181

二、小城镇初中女童学校交往的特点184

(一)小城镇初中女童与教师交往的特点184

(二)小城镇初中女童与同伴交往的特点185

三、小城镇初中女童学校交往中存在的问题185

(一)小城镇初中女童与教师交往中存在的问题185

(二)小城镇初中女童与同伴交往中存在的问题189

第四节 小城镇初中女童的学校交往现状的成因分析190

一、小城镇社区多元文化对小城镇初中女童的影响191

(一)小城镇经济对女童学校交往的影响191

(二)小城镇生活方式对小城镇初中女童学校交往的影响193

(三)大众媒体对小城镇初中女童学校交往的影响194

(四)文化价值观对小城镇初中女童学校交往的影响196

二、家庭对小城镇初中女童学校交往的影响197

(一)家庭背景对女童学校交往的影响197

(二)家庭教养方式对小城镇初中女童学校交往的影响198

三、小城镇学校对女童学校交往的影响200

(一)学校环境对小城镇初中女童学校交往的影响200

(二)学生对小城镇初中女童学校交往的影响201

(三)教师对小城镇初中女童学校交往的影响201

四、小城镇初中女童的自我整合204

第五节 完善小城镇初中女童学校交往的建议206

一、更新学校教育价值观念,以目的性价值统合工具性价值206

二、选任女性教师207

三、师生平等交往207

四、加强对小城镇初中女童同伴交往的引导208

五、还女童更多的自由时间,实施素质教育209

六、加强家校的联系209

第四章 小城镇女童家庭教育之性别(角色)社会化研究212

第一节 导论:小城镇女童家庭教育——一个研究视角212

一、问题的提出212

二、视角的选择215

三、研究方法217

四、调查地点、调查时间和调查对象的概况218

第二节 性别、社会性别、性别角色塑造的理论及其性别社会化220

一、性别的生物属性——生理性别220

(一)遗传与生理基础220

(二)身体和心理的发展221

二、性别的社会属性——社会性别221

(一)社会性别的含义221

(二)社会性别与生物性别之间的关系222

三、社会性别研究的出发点是揭示两性不平等的现状222

(一)社会性别研究揭示了两性不平等的现状以及社会性别的构成要素222

(二)社会性别的构成要素223

四、性别角色塑造的理论224

(一)身份理论224

(二)社会学习理论224

(三)认知发展理论224

(四)社会建构理论225

(五)性别图式理论225

五、性别社会化226

(一)社会化的含义226

(二)性别角色社会化227

第三节 家庭教育对小城镇女童性别社会化的塑造228

一、男权制/父权制文化下男性和女性气质的塑造229

(一)男权制/父权制的含义229

(二)中国历史文化中男权制/父权制的建构230

(三)中国儒家文化下的家国同构的男性家长气质及对传统女性气质的影响231

二、父母的养育方式直接引导小城镇女童性别社会化234

(一)婴儿期父母的养育方式对小城镇女童性别社会化的影响234

(二)青少年期父母的养育方式对小城镇女童性别社会化的影响238

(三)父亲的引导对小城镇女童性别社会化的影响241

(四)母亲的示范对小城镇女童性别社会化的影响247

(五)女童性别角色的认同在性别社会化中的作用258

三、家庭的建立及其事务处理方式间接影响着小城镇女童性别社会化262

(一)择偶对小城镇女童性别社会化的影响262

(二)家庭权力分配和家务劳动分工对小城镇女童性别社会化的影响263

四、家庭闲暇利用方式强化了小城镇女童性别社会化270

(一)就性别角色而言,大众传媒对女童的误导270

(二)大众传媒对女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273

第四节 有关小城镇女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建议与对策277

一、提高政府的性别意识,并将其纳入社会发展和决策之中,构建男女两性平等、共同发展的和谐社会277

(一)加强各级领导的性别意识,以便挑战传统的社会性别观念278

(二)妇联组织及各级女性研究机构甚至高等院校应进一步加强对妇女学的研究,倡导先进的性别文化278

(三)强化民众的先进性别意识,营造男女平等的良好社会氛围279

(四)在中小学开设性别意识教育课程,培养男女学生平等意识279

(五)设立监察大众传媒性别平等问题的监察机构279

(六)计算家务劳动的经济价值,提升妇女的社会地位280

二、广泛开展“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四自”教育,唤醒妇女的自我认知,做新世纪的新女性281

(一)社会应针对各类妇女的不同情况和需求开展“四自”教育281

(二)家庭教育应重视对女童“四自”的培养281

(三)做新世纪的新女性,实现自身价值,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283

三、提倡家庭构建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模式284

(一)双性化及双性化教育的概念284

(二)双性化教育模式在家庭的构建284

第五章 影响小城镇女童学业成绩因素的社会学分析287

第一节 绪论287

一、选题说明287

(一)小城镇女童学业成绩研究可以促进当前我国女童教育问题的解决287

(二)小城镇女童学业成绩研究的不足使本选题具有一定理论价值288

(三)本研究选取的角度292

三、研究设计292

(一)有关学业成绩的说明292

(二)调查地点294

(三)研究所使用的资料294

(四)研究方法294

第二节 小城镇女童学业成绩的调查分析294

第三节 影响小城镇女童学业成绩的因素分析300

一、父母的教育素质与女童学业成绩301

(一)父母的教育观念与女童学业成绩301

(二)小城镇女童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女童学业成绩的影响304

(三)小城镇女童父母的教育能力对女童学业成绩的影响306

二、教师的性别期望与女童学业成绩307

(一)教师的性别观及对女童的标定307

(二)教师对女童的学业期望309

(三)教师性别期望影响女童学业成绩的具体表现310

三、同伴关系与女童学业成绩314

(一)反感的同伴关系对女童学业成绩的影响314

(二)好感的同伴关系对女童学业成绩的影响315

(三)早恋对女童学业成绩的影响316

四、女童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对其学业成绩的影响317

(一)女生智能的发展对其学业成绩的影响318

(二)女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对其学业成绩的影响319

第四节 提高小城镇女童学业成绩的建议323

一、提高家长教育素质,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使家长给予女童教育积极有效的支持323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适当调整期望值324

(二)学习家庭教育理论及性别发展的相关理论,采取科学的教育方式方法324

(三)家长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积极承担起教育女童的责任324

二、提高教师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因性施教,提高女童学业成绩325

(一)大力提高教师素质,树立现代性别意识325

(二)因性施教,优化女童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326

(三)加强青春期教育,引导女生与男生的正常交往328

三、进行女童教育特殊性模式的探索,充分发挥女童潜力329

本书参考文献331

一、参考著作331

(一)中文著作331

(二)外文著作340

二、参考论文342

(一)中文论文342

(二)外文论文351

附录354

后记37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