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自然辩证法概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自然辩证法概论
  • 刘大椿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ISBN:7300059279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543页
  • 文件大小:35MB
  • 文件页数:565页
  • 主题词:自然辩证法-研究生-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自然辩证法概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引言1

第一篇 科技概观3

第一章 科学、技术与文明3

一、科学和技术的旨趣7

科学的旨趣7

技术的旨趣10

科学与技术的联姻13

二、科学的力量13

从科学革命到文明转型13

科学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15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8

科学技术是先进文化的基本内容20

三、弘扬科学精神22

科学精神的几种诠释22

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24

求真务实25

开拓创新29

四、科学精神内涵的展开30

理性精神31

实证精神32

分析精神34

开放精神35

民主精神36

批判精神37

第二章 科技变革中的人文关怀40

一、科技发展与人类的精神危机40

科技革命引发新的消费文化41

科技的高风险后果与生活的不确定性43

世界的“物质化”与“消费蛀虫”的孳生46

终极追求的偏航49

二、流行的反科技思潮及其悖谬52

后现代思潮的冲撞52

现代科技与人文精神的对立?54

在人类精神对立的两极中平衡56

中国反科学主义的几种形式57

三、科学与非科学的互补59

科学、非科学、反科学、伪科学60

科学与迷信62

新一轮科学化浪潮的检视66

克服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虚假对立68

四、传统文化与科学文化71

传统文化的困境和出路71

西方化的主张及其反思75

在功利主义与终极价值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76

反思“文化大革命”破坏科技事业的文化成因78

第二篇 自然观及其变革87

第三章 科学发展与自然观的变革87

一、古代自然观与中世纪自然观87

史前神话自然观和古希腊自然观87

中世纪神学自然观92

文艺复兴运动时期的自然观93

二、近代科学的兴起与机械论自然图景96

开普勒、伽利略和笛卡尔96

牛顿机械论纲领的确立98

机械论纲领的成长和影响99

19世纪科学的发展对机械论自然观的挑战102

三、当代科学突破与自然观的新探索104

自然的简单性与复杂性104

时空的绝对性与相对性106

自然的构成性与生成性109

世界的决定性与非决定性112

四、自然观对于科学认识活动的意义113

自然观与科学认知结构113

自然观与科学认识116

自然观与科学方法论118

第四章 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与重构122

一、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考察122

远古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122

农业文明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124

工业文明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126

二、人类中心主义129

近代人类中心主义的内涵与批判129

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理由辨析131

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缺陷133

三、非人类中心主义135

动物解放/权利论135

生物中心主义137

生态中心主义139

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可能性142

环境保护不能消解人的主体性142

自然的返魅与自然的内在价值144

重构主体性,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146

第五章 可持续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战略151

一、环境危机与增长的极限151

全球环境危机与“增长的极限”151

增长的极限是否存在?154

科技解决环境问题的限度157

二、从经济增长观到可持续发展观159

传统的经济增长观及其缺陷159

增长不等于发展162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164

科学的发展观167

三、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169

限制人口增长169

走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171

构建可持续的消费文化173

发展科技解决环境问题176

四、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抉择178

中国的环境问题及起因178

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181

面对全球环保的国家抉择183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纲要187

科学事实及其重要作用193

一、科学事实的获得与整理193

第六章 科学的实验基础与逻辑前提193

第三篇 科学论与科学方法论193

科学事实的获得:观察和实验197

科学事实的整理:归纳、演绎和类比199

二、科学规律的合理性与可错性208

经验规律与理论规律208

科学规律的合理性211

科学规律的可错性214

三、科学实验中的经验与理性216

“理论决定我们能够观察到的东西”216

科学测量中的认识论问题220

科学实验中的机遇问题224

四、科学理论的逻辑结构与功能227

科学理论的逻辑结构227

科学理论的解释功能230

科学理论的预见功能234

科学研究从问题开始238

一、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238

第七章 由问题而发现、从假说到理论238

科学问题的产生241

解决科学问题的基本途径244

二、科学假说的创立与检验246

通向科学理论的必要环节246

科学假说的类型和检验248

判决性实验250

三、理性准则与假说—演绎方法251

科学的理性准则251

基本的假说—演绎方法的构建257

现代假说—演绎模型260

四、证明的逻辑与发现的逻辑262

证明的逻辑基础262

发现的逻辑264

科学发现过程中的逻辑与非逻辑问题267

一、科学理论的评价依据和社会确认274

科学理论评价中的经验论274

第八章 科学理论的评价与演变274

科学理论评价中的整体论276

科学理论的评价依据278

科学理论的社会确认280

二、科学理论演变的动力283

理论与实验的矛盾283

科学与技术的相互驱动285

理论中的逻辑悖论287

不同理论之间的相互竞争288

科学发展的不平衡性291

三、传统的科学理论演变模式292

因经验积累而进步的演变模式292

通过证伪而增长的演变模式294

范式嬗替的科学革命模式295

基于研究纲领进化的演变模式297

四、现代科学理论演变模式的意义300

多元化的演变模式300

依解题能力而进步的演变模式302

随“信息域”变化的演变模式304

第四篇 技术论与技术创新论311

第九章 技术的概念、方法和意义311

一、技术的本质、功能和范式311

技术活动与技术成果311

技术的狭义与广义界定314

技术的功能、效果和效率319

范式:工程学传统与人文主义传统321

技术活动要素的分类及其关联323

二、技术的分类、形态和体系结构323

人工物技术形态、流程技术形态325

技术单元与技术系统结构327

技术族系结构、技术世界结构329

三、技术发明与工程技术方法332

技术发明的过程与方法332

技术预测方法、技术方案构思方法337

工程技术的设计方法、试验方法、评价方法341

技术在实践活动中的地位与建构348

四、技术是人与客观世界实践关系的中介348

仪器工具系统的形成350

技术是人与自然的桥梁和纽带352

第十章 技术发展的动力与模式357

一、技术的建构及其发展的动力机制357

技术的社会形成:选择、调节、支持357

新目标与旧技术形态功能之间的矛盾362

社会竞争与科学研究的推动作用364

作为驱动力的技术世界的相干性366

二、技术演变方向与技术进步模式367

向着技术形态丰富和效率提高的方向演变367

技术开发、技术吸纳与转移369

淘汰与进化、递进与跨越373

三、技术科学化与技术科学377

硬技术与软技术、技术知识的作用377

技术知识的经验形式与理论形式379

技术科学化与科学技术化381

四、现代技术与消费文化的互动384

消费需求的变化与技术发展方向的调制385

把潜在需求转变成现实需求的新技术386

创造出新消费需求的新技术388

第十一章 技术创新的理解及其实现393

一、市场经济架构下的技术创新393

创新与技术创新393

原始创新与集成创新396

国家创新系统及其意义399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401

二、技术创新的主体401

参与技术创新活动的主要角色403

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405

三、技术创新的过程408

五代创新模式408

系列技术创新过程及其不确定性411

企业家精神和全球产业网络415

技术—产业的生命周期419

四、从技术变革到产业革命419

产业革命实现的重要机制421

产业革命实现的社会条件425

第五篇 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433

第十二章 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433

一、科学共同体及其社会规范433

社会中的科学共同体433

构成科学精神气质的社会规范435

科学交流与同行评议438

科学界的社会分层440

科学奖励的特征442

二、科技活动的社会建制444

从小科学到大科学444

科技活动社会建制的形成与发展446

复杂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447

科技活动的社会体制449

科研经费的投入451

三、科技运行的社会保障451

科技人才的培养454

信息资源与科技传播456

科技活动的社会政治环境459

四、科技竞争力与综合国力461

现代科技何以成为第一生产力461

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竞争力463

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465

科教兴国战略的确立467

第十三章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470

一、科技与社会各子系统的互动机制470

科技与社会各子系统的联动470

双向四面(正负)的作用方式472

多样性的互动机制473

张力的保持与协调476

二、两种文化的分离与交融477

两种文化论的提出与论争477

科技偏离人文的发展479

对科技的批判与反科学481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483

两种文化的交融485

三、科技活动中的社会契约487

科技活动的市场作用487

“社会与科学的契约”489

委托者—代理者的角色491

求实和效益问题与“边界组织”492

四、科技革命与社会转型496

空前的科技革命浪潮496

社会转型的驱动力498

当代社会制度嬗变的反思499

科技革命与社会主义的结合501

第十四章 社会公共政策与科技发展505

一、学术自由与社会干涉505

关于科学自由与社会干涉的论争505

自由研究的学术意义507

社会干涉的作用和程度509

科技共同体内外规范的对接511

二、科技政策的形成机制和功能513

科技的社会评价和政治选择513

科技政策活动中的公众参与516

科技政治主体的政策商定517

科技政策的社会功能519

三、科技运行支持系统的构建520

充满活力的科技运行机制520

造就高素质人才的教育体系522

有效的科技法律体制524

恰当的科技奖励模式526

良好的科技发展社会氛围528

四、科技战略与科技政策资源530

科技政策和战略的意义530

重大科技战略规划的确立532

国家科技资源的配置535

科技项目基金资助的获取53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