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礼乐文化与中国审美范畴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礼乐文化与中国审美范畴
  • 高迎刚著 著
  • 出版社: 济南:齐鲁书社
  • ISBN:9787533337339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263页
  • 文件大小:24MB
  • 文件页数:271页
  • 主题词:礼乐-文化史-研究-中国;审美文化-美学史-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礼乐文化与中国审美范畴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 礼乐文化视野中的审美范畴1

第一节 审美范畴概说1

一、关于“范畴”1

二、关于“审美”9

三、“审美范畴”的内涵和外延16

第二节 礼乐文化与儒家思想之关系23

一、礼乐文化的发展与儒家思想的形成24

二、作为礼乐文化灵魂的儒家思想33

三、作为儒家思想具体存在形态的礼乐文化43

第三节 礼乐文化影响下的审美范畴48

一、中国古代的审美观念与审美范畴49

二、“礼乐文化”影响下的中国古代审美范畴体系53

三、本书的基本观念与写作思路57

第一章 礼乐文化与“中和”之境64

第一节 “中和”概念所渗透的儒家“天道”观65

第二节 “礼乐文化”所体现的“中和”观念72

第三节 “祭孔乐舞”的演变与“中和”之境的展开80

一、封建时代的祭孔乐舞81

二、现代祭孔乐舞的发展演变86

三、祭孔乐舞所体现的儒家礼乐精神89

四、祭孔乐舞中“礼乐”精神与“中和”观念的融通92

第四节 作为审美范畴的“中和”之境96

一、“中和”之境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97

二、“中和”之境在艺术实践中的体现105

第二章 礼乐文化视野中的“言志”与“缘情”110

第一节 “言志”与“缘情”的源流111

第二节 “言志”“缘情”与儒家道统的关系120

第三节 “言志”“缘情”的不同表现方式127

一、礼乐活动中的“言志”与“缘情”127

二、艺术实践中的“言志”与“缘情”130

第四节 “别材别趣”说与“言志”“缘情”140

一、“别材”的内涵142

二、“别趣”的内涵144

第三章 礼乐文化视野中的“阴柔”与“阳刚”150

第一节 “阳刚”与“阴柔”观念的发端与源流151

第二节 “阴柔”“阳刚”与儒家人格精神之关系154

一、“阳刚”与“浩然正气”155

二、“阴柔”与“温柔敦厚”160

三、“阳刚”“阴柔”与君子人格163

第三节 作为审美范畴的“阳刚”与“阴柔”164

一、“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的美学内涵165

二、“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的艺术表现167

三、关于“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的不同评价169

第四节 “阳刚”“阴柔”与“优美”“壮美”172

一、王国维之前中国古人关于“优美”与“壮美”的论述173

二、西方美学史上的“优美”与“崇高”174

三、王国维关于“优美”与“壮美”的论述175

第四章 礼乐文化视野中的“出水芙蓉”与“错彩镂金”178

第一节 “出水芙蓉”“错彩镂金”与儒家“文质”观180

一、孔子的“文质”观180

二、“出水芙蓉”与“错彩镂金”文质并重的特点183

第二节 “出水芙蓉”“错彩镂金”与儒家“天人”观185

一、《周易》中的“贲饰”“白贲”观186

二、孔子“天人”观与“贲饰”“白贲”观的关系188

三、“贲饰”“白贲”观的发展192

第三节 “出水芙蓉”“错彩镂金”在礼乐文化中的具体呈现194

一、古代建筑中的“出水芙蓉”与“错彩镂金”194

二、传统服饰中的“出水芙蓉”与“错彩镂金”195

三、古代器物中的“出水芙蓉”与“错彩镂金”196

第五章 礼乐文化视野中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199

第一节 从“意境”到“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201

第二节 “有我之境”“无我之境”在礼乐文化中的建构209

第三节 从儒道互补看“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221

第四节 “意境”以及“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审美表现232

结语 “礼乐文化”对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型塑意义241

一、“审美范畴”的选择与体系的构建242

二、“型塑”作用的具体体现244

三、“审美范畴”研究的历史与现实意义250

参考文献254

后记26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