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石棉县志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石棉县志
  • 石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著
  • 出版社: 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
  • ISBN:7805438277
  • 出版时间:1999
  • 标注页数:807页
  • 文件大小:54MB
  • 文件页数:87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石棉县志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概述1

大事记5

卷一 建制政区34

第一章 县域历代隶属34

第一节 秦以前(?~前207)34

第二节 汉至清(前206~后1911)34

第三节 中华民国(1912~1949)和解放至建县前(1950~1951)36

第二章 历代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特殊建制37

第一节 置郡县与部落共存37

第二节 唐宋时期的羁縻州38

第三节 元明清时期的土司制度38

第四节 松林地土千户和老鸦漩土百户38

第五节 民国政治指导区39

第三章 建县与行政区划39

第一节 建制与定名39

第二节 疆域位置与变异40

第三节 行政区划40

卷二 自然地理46

第一章 地质46

第一节 地质发育简史46

第二节 地层47

第三节 地质构造50

第二章 地貌53

第一节 地貌特征53

第二节 山岭山峰53

第三节 丘陵与河谷平坝60

第三章 气候61

第一节 气候特征61

第二节 温度62

第三节 降水和蒸发65

第四节 湿度和日照68

第五节 风69

第四章 河流与湖泊70

第一节 水系和水文特征70

第二节 大渡河71

第三节 大渡河的主要支流71

第四节 残留湖泊73

第五章 矿产资源73

第一节 非金属矿73

第二节 金属矿77

第六章 水资源和水能资源78

第一节 水资源78

第二节 水能资源78

第七章 土地资源80

第一节 土地利用类型80

第二节 土壤类型及其分布81

第八章 生物资源84

第一节 植物资源84

第二节 动物资源86

第九章 自然灾害87

第一节 天气灾害87

第二节 地质灾害——地震88

卷三 人口89

第一章 发展变化89

第一节 建县前89

第二节 建县后90

第二章 人口分布93

第一节 自然分布93

第二节 城乡分布94

第三章 人口结构94

第一节 民族94

第二节 年龄与性别95

第三节 文化与职业96

第四节 客籍人口98

第四章 人口普查98

第一节 第一次人口调查98

第二节 第二次人口普查98

第三节 第三次人口普查98

第五章 人口控制99

第一节 计划生育机构100

第二节 宣传教育100

第三节 主要措施100

第四节 少数民族地区计划生育101

卷四 少数民族103

第一章 彝族103

第一节 源流103

第二节 社会制度104

第三节 风俗习惯109

第四节 信奉113

第五节 语言文字114

第二章 藏族115

第一节 源流115

第二节 土司制度116

第三节 风俗习惯117

第四节 藏传佛教120

第五节 语言121

第三章 其他少数民族121

第一节 来源121

第二节 习俗122

第四章 民族事务工作122

第一节 机构122

第二节 社会治安123

第三节 民族民主联合政府和民族乡123

第四节 民主改革124

第五节 落实民族上层政策125

第五章 经济、文卫事业126

第一节 扶持民族经济126

第二节 教育、卫生126

卷五 经济概览128

第一章 经济发展128

第一节 工农业总产值128

第二节 农业130

第三节 工业133

第四节 商业135

第五节 社会总产值137

第二章 基本建设和资产138

第一节 基本建设投资和更新改造资金138

第二节 固定资产140

第三节 流动资金141

第三章 国民收入和人民生活141

第一节 国民收入141

第二节 分配142

第三节 财政与分配关系143

第四节 人民生活144

第四章 乡镇企业145

第一节 管理机构145

第二节 企业发展145

第三节 产业结构146

第四节 经济效益147

附:石棉县县情统计数据(1952~1985)148

(一)石棉县历年工农业总产值统计表(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148

(二)石棉县历年工农业总产值统计表(按各时期不变价计算)149

(三)石棉县历年耕地面积和播种面积统计表151

(四)石棉县历年粮食产量统计表152

(五)石棉县历年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和产量统计表153

(六)石棉县历年大牲畜数量统计表154

(七)石棉县历年猪、羊数量统计表155

(八)石棉县历年茶、蚕、水果产量统计表156

(九)石棉县历年各工业总产值统计表157

(十)石棉县全民所有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财务指标统计表158

(十一)石棉县历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统计表158

(十二)石棉县全民所有制单位各部门基本建设投资额统计表160

(十三)石棉县历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统计表161

(十四)石棉县历年财政收支总额统计表161

(十五)石棉县历年中小学校基本情况统计表162

(十六)石棉县历年卫生机构、床位及医卫人员统计表164

卷六 农业165

第一章 土地制度165

第一节 封建和奴隶社会所有制165

第二节 农民所有制166

第三节 集体所有制166

第四节 全民所有制168

第二章 种植业168

第一节 耕地面积168

第二节 粮食作物170

第三节 经济作物173

第三章 农业生产技术182

第一节 耕作制度182

第二节 种子183

第三节 栽培186

第四节 肥料188

第五节 作物保护188

第六节 农田基本建设190

第四章 水利191

第一节 引水191

第二节 蓄水194

第三节 提灌195

第四节 防洪196

第五节 水土保持196

第六节 水产197

第七节 水利管理198

第五章 畜牧业199

第一节 饲料资源199

第二节 家畜200

第三节 家禽204

第四节 疫病防治204

第六章 农业机具207

第一节 传统农具207

第二节 农具改良208

第三节 农机应用208

第四节 农机管理210

第七章 农业经营管理210

第一节 计划管理210

第二节 劳动管理211

第三节 财务管理212

第四节 收益分配213

卷七 林业214

第一章 森林资源214

第一节 资源分布214

第二节 资源变化215

第二章 营林生产217

第一节 采种、育苗217

第二节 植树造林219

第三章 森林保护222

第一节 护林组织222

第二节 封山育林223

第三节 防治病虫害223

第四节 防治森林火灾224

第五节 制止乱砍滥伐224

第六节 保护野生动物225

第四章 林政管理226

第一节 山林权属226

第二节 山林管理227

第三节 木材管理228

第五章 林业经费229

第一节 育林基金229

第二节 林业投资230

第六章 林业机构231

第一节 管理机构231

第二节 生产经营机构231

卷八 工业233

第一章 发展规模与速度233

第一节 1950年~1966年233

第二节 1967年~1976年233

第三节 1977年~1985年234

第二章 产业分类234

第一节 能源234

第二节 建筑材料241

第三节 粮油、食品244

第四节 轻、化工249

第五节 森工253

第六节 采掘、冶金256

第七节 机械258

第三章 所有制结构与管理261

第一节 所有制结构261

第二节 管理机构262

第三节 管理体制263

卷九 石棉矿业264

第一章 资源264

第一节 分布264

第二节 性能和储量264

第二章 采矿267

第一节 露天开采267

第二节 地下开采272

第三节 采矿场演变277

第三章 选矿278

第一节 粗选278

第二节 精选279

第三节 选矿厂282

第四章 储运284

第一节 仓储284

第二节 道路284

第三节 运输工具285

第五章 经营285

第一节 产品销售285

第二节 经济效益286

第六章 开发单位287

第一节 四川石棉矿287

第二节 新康石棉矿290

第三节 县属石棉矿291

第四节 石棉制品企业292

卷十 商业293

第一章 所有制293

第一节 私营293

第二节 国营293

第三节 供销合作294

第四节 集体294

第二章 粮油购销295

第一节 粮食295

第二节 油脂油料298

第三章 农副产品购销302

第一节 肉食、禽蛋302

第二节 土特产品303

第四章 日用工业品销售305

第一节 百货305

第二节 五金、机械、电器购销307

第三节 燃料308

第五章 副食品308

第一节 食盐308

第二节 糖、烟、酒309

第三节 蔬菜、水产及其他311

第六章 医药311

第一节 中药材311

第二节 西药312

第七章 生产资料供销316

第一节 农业生产资料316

第二节 工业生产资料317

第三节 废旧物资收购319

第八章 饮食服务319

第一节 饮食319

第二节 服务320

第九章 贸易市场320

第一节 集市320

第二节 网点321

第三节 物资交流322

第十章 商贸机构322

第一节 管理机构322

第二节 经营机构323

卷十一 交通邮电327

第一章 道路327

第一节 古道327

第二节 公路328

第三节 乡村来往要道333

第四节 公路养护334

第五节 路政管理336

第六节 河道336

第七节 桥梁338

第二章 运输342

第一节 人力运输342

第二节 畜力运输343

第三节 机动车辆运输344

第四节 河道运输348

第五节 其他运输348

第六节 运输经济效益349

第七节 运输管理350

第三章 交通运输机构354

第一节 专业机构354

第二节 非专业机构356

第四章 邮政356

第一节 邮路356

第二节 邮件运输及投递357

第三节 邮政业务358

第四节 邮政资费360

第五章 电信360

第一节 电报360

第二节 电话361

第三节 电信资费363

第六章 邮电管理机构365

第一节 邮政代办所365

第二节 电信局365

第三节 邮电局365

卷十二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368

第一章 县城建设368

第一节 街道368

第二节 房屋370

第三节 市政设施375

第二章 乡村建设378

第一节 旧乡场378

第二节 村镇380

第三节 村镇建设规划380

第四节 沼气381

第三章 建筑业382

第一节 管理机构382

第二节 建筑队伍382

第三节 建设管理382

第四节 民族建筑383

第四章 环境保护383

第一节 粉尘污染与治理383

第二节 废水、废气污染与治理386

第三节 噪音污染与治理388

第四节 环境管理388

卷十三 税务财政390

第一章 赋税390

第一节 田赋、农业税390

第二节 税收397

第三节 管理体制410

第四节 税制改革411

第二章 征收管理413

第一节 征管制度413

第二节 利润监交414

第三节 税利检查418

第四节 税负变化418

第三章 财政422

第一节 体制422

第二节 预算内收支424

第三节 预算外收支427

第四节 企业财务管理体制429

第四章 财政资金管理430

第一节 行政事业经费430

第二节 企业财务433

第三节 公债、国库券439

第四节 其他资金440

卷十四 金融保险447

第一章 货币447

第一节 货币流通447

第二节 现金管理449

第三节 金银收兑450

第二章 金融机构451

第一节 中国人民银行石棉县支行451

第二节 中国农业银行石棉县支行451

第三节 中国工商银行石棉县支行452

第四节 中国人民建设银行石棉县支行452

第五节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石棉县支公司453

第六节 农村信用合作社453

第三章 存款454

第一节 储蓄存款454

第二节 财政、企事业存款456

第四章 贷款及拨款监督458

第一节 工业贷款458

第二节 商业贷款461

第三节 农业贷款与拨款监督463

第四节 基本建设投资及贷款467

第五章 结算468

第六章 保险469

第一节 经办险种469

第二节 防灾理赔470

第七章 代理业务470

第一节 国库经理470

第二节 债券发行471

卷十五 国民经济管理472

第一章 计划管理472

第一节 机构472

第二节 体制472

第三节 计划执行473

第四节 基建计划475

第五节 商品流通476

第六节 国土管理477

第二章 统计管理与审计监督477

第一节 机构477

第二节 统计管理478

第三节 审计实施478

第三章 物资管理479

第一节 机构479

第二节 供应479

第三节 购销480

第四章 工商行政管理481

第一节 机构481

第二节 集市管理482

第三节 违章查处484

第四节 登记、合同、商标管理486

第五章 计量标准管理490

第一节 机构490

第二节 度量衡管理490

第三节 检定监督492

第四节 标准化管理493

第六章 物价管理495

第一节 机构495

第二节 价格管理496

第三节 集市贸易物价502

第四节 商品比价和差价505

第五节 行政事业收费管理507

卷十六 党派群团509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石棉县委员会509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石棉县委员会的建立509

第二节 历次代表大会509

第三节 组织工作512

第四节 宣传工作514

第五节 统一战线工作516

第六节 纪律检查工作517

第二章 其他党派519

第一节 中国国民党519

第二节 三民主义青年团520

第三节 中国青年党520

第三章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石棉县委员会520

第一节 组织建设520

第二节 历次代表大会522

第三节 中国少年先锋队523

第四章 石棉县工会524

第一节 机构524

第二节 历次代表大会525

第三节 工会工作525

第五章 石棉县妇女联合会526

第一节 机构526

第二节 妇联工作528

第六章 石棉县农民组织529

第一节 农民协会529

第二节 贫下中农协会529

第三节 劳动人民协会529

第七章 中央、省、地驻石棉县企业党群组织529

第一节 中共党组织529

第二节 共青团组织532

第三节 工会组织532

卷十七 政权政协534

第一章 人民代表大会534

第一节 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534

第二节 县人民代表大会535

第三节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538

第四节 乡(镇)人民代表大会539

第二章 政府539

第一节 县人民政府539

第二节 县直属机构、派出机构540

第三节 乡(镇)人民政府542

第三章 政协542

第一节 政协建立542

第二节 政协常委会工作543

卷十八 民政545

第一章 选举545

第一节 参议员和国民代表选举545

第二节 人民代表选举545

第二章 优抚、安置547

第一节 优抚547

第二节 优抚对象普查548

第三节 复员、退伍、转业军人的安置549

第三章 福利、救济551

第一节 社会救济551

第二节 临时救济551

第三节 特殊救济551

第四节 脱贫工作552

第五节 孤老残幼的供养553

第六节 赈灾553

第四章 婚姻、殡葬554

第一节 婚姻554

第二节 殡葬555

第五章 其他555

第一节 盲流人员收容遣返555

第二节 禁烟肃毒556

第三节 地名556

卷十九 人事劳动558

第一章 人事558

第一节 干部队伍558

第二节 管理562

第三节 机构设置563

第二章 劳动工资564

第一节 招工、安置564

第二节 劳动力调配及精简职工565

第三节 老龄工作566

第四节 工资566

第五节 劳动保险571

第六节 劳动保护571

第七节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572

第三章 安全生产573

第一节 矿山安全573

第二节 运输安全574

第三节 锅炉安全575

卷二十 军事576

第一章 机构576

第一节 人民武装部576

第二节 人民武装委员会578

第三节 兵役委员会579

第二章 地方武装580

第一节 土司武装580

第二节 团练580

第三节 越拖彝务指挥部581

第四节 越边屯垦大队581

第五节 国民兵、自卫队581

第六节 大渡河游击支队582

第七节 警卫营、县中队582

第三章 驻军582

第一节 镇兵和防汛兵582

第二节 川康边防军属部583

第三节 二十四军属部583

第四节 别动队和特种保安队584

第五节 中国人民解放军属部584

第四章 兵役585

第一节 兵役制度585

第二节 征兵585

第三节 招选飞行员、滑翔员586

第五章 民兵587

第一节 民兵组织587

第二节 民兵训练588

第三节 民兵贡献589

第六章 军事事件590

第一节 南宋与青羌之战590

第二节 明代平定赵永成之乱591

第三节 改土归流用兵591

第四节 石达开兵败紫打地591

第五节 靖国之役594

第六节 “三边两军”混战594

第七节 红军强渡大渡河595

第八节 菩萨岗战斗596

第九节 解放农场596

第十节 剿匪平叛597

第十一节 军事演习和防空598

卷二十一 司法600

第一章 公安600

第一节 社会治安600

第二节 刑侦与预审603

第三节 消防605

第四节 户政606

第五节 其他管理606

第二章 检察608

第一节 刑事检察608

第二节 经济检察609

第三节 法纪检察609

第四节 监所检察610

第五节 控告与申诉611

第三章 审判611

第一节 刑事审判611

第二节 民事审判612

第三节 经济审判613

第四节 复查613

第四章 司法行政614

第一节 普及法律知识614

第二节 人民调解615

第三节 律师工作616

第四节 公证工作618

第五章 少数民族习惯法619

第一节 彝族习惯法619

第二节 藏族习惯法620

第六章 教育改造罪犯621

第一节 对象和目标621

第二节 内容与方法622

第三节 回归效果622

第四节 建制机构623

卷二十二 教育624

第一章 普通教育624

第一节 义学、私塾624

第二节 幼儿园624

第三节 小学625

第四节 中学626

第五节 少数民族学校626

第二章 职业教育627

第一节 “七二一”工人大学和电视大学627

第二节 技工学校627

第三节 农职学校628

第四节 卫生学校628

第三章 成人教育629

第一节 农民教育629

第二节 职工教育630

第三节 特殊教育631

第四章 教学631

第一节 学制631

第二节 课程631

第三节 教改633

第四节 复式教学635

第五节 思想教育635

第六节 考试与招生636

第七节 勤工俭学637

第五章 教职工638

第一节 任用638

第二节 发展639

第三节 整顿639

第四节 培训640

第五节 社会地位640

第六节 经济待遇641

第六章 学校管理642

第一节 体制642

第二节 机构642

第三节 学籍管理643

第七章 经费设备644

第一节 经费644

第二节 设备645

卷二十三 文化646

第一章 文学艺术646

第一节 民间文学646

第二节 民间舞蹈648

第三节 民间工艺美术649

第四节 文学作品651

第二章 群众文化651

第一节 馆务活动651

第二节 农村群众文化活动653

第三节 文艺会演653

第三章 电影、广播、电视、录像653

第一节 电影653

第二节 广播655

第三节 电视、录像656

第四章 图书657

第一节 发行657

第二节 阅览657

第五章 报刊、通讯、地方志658

第一节 报刊658

第二节 通讯659

第三节 地方志659

第六章 档案660

第一节 机构660

第二节 接收、整理660

第三节 保管、利用661

第七章 文物、景点661

第一节 古代文物661

第二节 近现代文物665

第三节 景点665

第八章 文化事业机构666

第一节 文化馆、文艺队666

第二节 新华书店667

第三节 电影队、站、公司667

第四节 广播站、广播电视局667

卷二十四 科技669

第一章 机构与队伍669

第一节 科技组织669

第二节 四级农业科学实验网670

第三节 人才普查与管理671

第四节 职称评聘与技术培训674

第二章 科技普及与成果676

第一节 科技普及676

第二节 科技培训677

第三节 科研成果678

第三章 科技服务683

第一节 科技情报683

第二节 气象测报684

第三节 地震观测685

卷二十五 医疗卫生体育687

第一章 医疗卫生687

第一节 医疗卫生机构687

第二节 医疗卫生队伍689

第三节 医疗设备690

第四节 医疗成果692

第五节 公费医疗管理694

第二章 卫生防疫694

第一节 预防接种694

第二节 爱国卫生696

第三节 传染病预防、管理697

第四节 地方病防治698

第五节 少数民族地区医疗工作699

第六节 公共卫生、食品卫生监督701

第三章 妇幼保健703

第一节 妇女保健703

第二节 儿童保健703

第三节 新法接生704

第四章 体育705

第一节 传统体育705

第二节 农民体育706

第三节 职工体育706

第四节 学校体育707

第五章 体育设施708

第一节 场地708

第二节 器材709

第六章 比赛、裁判、教练和等级运动员710

第一节 比赛710

第二节 等级裁判员716

第三节 教练和等级运动员716

卷二十六 社会风土719

第一章 生活习惯719

第一节 婚丧719

第二节 衣食721

第三节 住行723

第四节 用品723

第五节 祭贺724

第六节 禁忌725

第七节 节日725

第二章 道德风尚728

第一节 勤劳节约728

第二节 男女平等729

第三节 敬老爱幼730

第四节 文明礼貌730

第三章 社会组织731

第一节 袍哥731

第二节 行会733

第三节 会道门733

第四节 家族、家庭735

第四章 宗教寺庙736

第一节 佛、道736

第二节 天主教738

第五章 方言738

第一节 语音、语法738

第二节 词汇740

第三节 谚语743

第四节 歇后语745

卷二十七 人物747

第一章 传记747

张太勋747

李德吾747

刘万抚748

赖秉权749

田嘉庸750

吴敬塘750

陈金楷750

张开泰751

田安全752

芍滴滴752

陈海山752

蔡春明753

第二章 传略754

王应元754

张国华754

钟华丰754

毛尔波754

马元熙755

吴炽昌755

汤志友755

曹建章755

张陶756

何隆槱756

沈越海756

王孝珍756

冯定远757

张道成757

王直谦757

毛成富757

栗承富757

第三章 英烈名录758

一、1935年5月红军强渡大渡河758

1.十七勇士758

2.船工758

二、剿匪758

三、抗美援朝759

四、平叛759

五、对越自卫反击战759

六、其他760

杂记761

一、重要文件目录761

二、石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执行情况(1986~1995)763

(一)石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执行情况763

(二)石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八个五年计划执行情况784

三、碑铭790

(一)修建川滇西路大渡河悬索桥工记790

(二)大渡河钢索悬桥落成记790

(三)翼王亭记791

(四)大渡河怀翼王石达开并序792

(五)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殉难碑793

(六)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紫大地蒙难纪实793

(七)题大渡河翼王亭石室794

四、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题词794

五、彭德怀同志1966年视察四川石棉矿的调查记录795

六、杂记798

(一)新建万福桥记798

(二)越嶲县西区高小校成立碑记798

(三)前越嶲厅军粮府孙锵布告文798

(四)石棉县彝族送葬词799

(五)清高宗皇帝咏火浣布诗800

(六)诗词杂文七则801

七、石棉县部门志丛书名录803

后记80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