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初级中学 适用于改革试点省份 2013最新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初级中学 适用于改革试点省份 2013最新版](https://www.shukui.net/cover/5/35005403.jpg)
- 中公教育教师资格考试研究院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世界图书北京出版公司
- ISBN:9787510046681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236页
- 文件大小:60MB
- 文件页数:266页
- 主题词:计算机课-教学法-初中-中学教师-资格考试-自学参考资料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初级中学 适用于改革试点省份 2013最新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信息技术学科知识2
第一章 信息技术专业知识2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2
考点聚焦2
第一节 信息技术知识与理论2
考点梳理2
一、信息技术发展史及发展趋势2
(一)信息技术发展史2
(二)信息技术发展趋势3
(三)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趋势3
二、信息技术与教育相关基本知识3
第二节 信息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与伦理道德4
考点梳理4
一、目前面临的信息危机5
(一)信息安全5
(二)信息滥用5
(三)信息污染5
二、计算机病毒及防治5
(一)计算机病毒5
(二)计算机病毒的防治5
三、计算机黑客问题6
四、计算机知识产权问题6
五、计算机使用道德规范6
六、中小学信息伦理道德与网络使用规范6
七、信息法律法规7
强化训练8
第二章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知识10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10
考点聚焦10
第一节 信息技术课程概述10
考点梳理10
一、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10
二、信息技术课程的定位11
三、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价值11
四、信息技术课程的课程目标11
第二节 课程的基本理念与设计思路12
考点梳理12
一、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12
二、信息技术课程设计思路12
三、信息技术内容设置及选择的原则13
第三节 教学内容及目标要求13
考点梳理13
一、课程的模块结构与内容13
二、课程内容标准及要求14
第四节 教育内容的特点及呈现形式16
考点梳理16
一、教学内容16
二、教材特色16
三、信息技术教育内容风格主线16
强化训练17
第三章 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知识18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18
考点聚焦18
第一节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原则和策略18
考点梳理18
一、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原则18
(一)直观性原则18
(二)启发性原则19
(三)系统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19
(四)巩固性原则19
(五)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19
(六)教育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原则20
(七)理论联系实际原则20
(八)因材施教原则20
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策略20
(一)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21
(二)情境教学策略21
(三)动机教学策略21
(四)启发式教学策略21
(五)九段教学策略22
(六)情境—陶冶策略22
(七)自主学习教学策略22
(八)支架式教学策略23
(九)抛锚式教学策略23
(十)随机进入式教学策略24
(十一)探究式学习策略24
第二节 信息技术教学特点及教学过程的规律25
考点梳理25
一、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25
(一)教学目标:在多元化和全面性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25
(二)教学对象:由被动接受向主动建构转向25
(三)师生关系:构建民主平等的和谐关系25
(四)教学方法:以教学需要为中心26
(五)教学过程:贴近生活、探究学习和因材施教26
二、信息技术教学过程26
(一)引导学生获得感性知识27
(二)引导学生理解知识27
(三)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实践作业27
(四)检查和巩固知识27
三、信息技术教学过程的一般规律27
(一)教学双边交互影响辩证统一的规律27
(二)学生的发展依存于知识传授的规律28
(三)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互作用的规律28
(四)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学系统的和谐优化的规律28
第三节 信息技术教学理论与方法28
考点梳理28
一、信息技术教学理论28
(一)认知结构学习理论28
(二)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29
(三)建构主义理论29
(四)多元智能理论32
(五)混合学习理论33
二、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33
(一)讲授法33
(二)谈论法34
(三)演示法34
(四)练习法34
(五)读书指导法34
(六)课堂讨论法34
(七)Web Quest教学法34
(八)启发法35
(九)实习法35
第四节 信息技术教育研究的一般方法35
考点梳理35
一、当前教学研究工作的主要任务35
二、信息技术教学研究的主要内容35
(一)信息技术课程研究35
(二)师资培养36
(三)制度建设36
(四)教育科研36
三、信息技术教学研究的基本过程36
(一)准备阶段36
(二)实施阶段36
(三)总结阶段37
四、信息技术教学研究方法37
(一)经验总结法37
(二)调查法38
(三)行动研究法38
(四)实验研究法40
(五)文献研究和比较研究法41
(六)叙事研究42
强化训练43
第四章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44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44
考点聚焦44
第一节 计算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44
考点梳理44
一、计算机基础知识44
(一)计算机发展概述44
(二)计算机分类45
(三)计算机特点46
(四)计算机的工作原理46
二、计算机中的数据表示和信息编码47
(一)数制47
(二)数制间的转换48
(三)二进制的运算50
(四)数据编码和信息编码50
三、计算机系统的组成52
(一)计算机硬件系统52
(二)计算机软件系统53
第二节 操作系统简介54
考点梳理54
一、操作系统概述54
(一)操作系统的概念54
(二)操作系统的功能54
(三)操作系统的分类54
二、Windows XP操作系统的桌面及基本操作55
(一)Windows XP的桌面55
(二)Windows XP基本操作55
三、Windows XP的文件管理56
(一)文件与文件夹的概念56
(二)管理文件和文件夹56
(三)文件、文件夹的操作57
四、控制面板58
(一)外观和主题58
(二)添加和删除程序58
(三)日期、时间、语言和区域设置58
第三节 计算机数据处理58
考点梳理58
一、关于Excel59
(一)Excel工作界面59
(二)Excel基础知识59
二、Excel的基本操作59
(一)工作簿的基本操作59
(二)工作表的基本操作59
(三)单元格的基本操作61
三、数据的输入63
(一)数据的类型63
(二)数据的编辑63
(三)数据填充64
四、公式与函数的应用64
(一)公式的应用64
(二)函数的使用66
五、图表66
(一)创建图表66
(二)图表的编辑67
六、数据的管理与分析67
(一)数据清单67
(二)数据排序67
(三)数据筛选67
(四)数据分类汇总68
七、打印工作表68
(一)设置打印格式68
(二)打印工作表69
第四节 计算机的文字处理69
考点梳理69
一、关于Word69
(一)Word的启动69
(二)Word窗口的组成69
二、Word文档基本操作70
(一)创建文档70
(二)打开文档70
(三)保存文档70
(四)输入文稿71
(五)文字的选取71
(六)移动、复制和删除文字72
(七)查找和替换文本72
(八)“撤消”和“恢复”操作73
(九)文档的显示方式73
三、设置字符格式和段落格式73
(一)字符格式73
(二)段落格式74
(三)设置边框和底纹74
(四)设置项目符号和编号74
(五)首字下沉和分节 符75
四、图文排版75
(一)图片的插入和设置75
(二)插入图形75
(三)插入艺术字和图表75
(四)页面设置76
(五)页眉和页脚设置76
(六)分栏设置76
(七)插入页码76
五、表格制作的方法76
(一)建立表格76
(二)合并和拆分单元格77
(三)调整单元格大小77
(四)表格数据排序77
第五节 演示文稿的设计与制作77
考点梳理77
一、多媒体演示文稿的基本操作77
(一)创建演示文稿77
(二)根据内容提示向导77
(三)根据设计模板78
(四)选择“空演示文稿”78
二、演示文稿的编辑78
(一)文本输入78
(二)添加文本框78
(三)移动和调整文本框的大小与位置78
(四)改变文字格式78
(五)插入剪贴画或图片79
(六)插入图表79
(七)插入艺术字79
(八)添加超链接79
三、幻灯片的视图方式与编辑制作79
(一)幻灯片的视图方式79
(二)幻灯片的制作与编辑79
四、优化演示文稿79
(一)外观设计79
(二)幻灯片应用配色方案80
(三)应用设计模板80
(四)幻灯片版式更改80
五、插入多媒体元素80
(一)插入影片80
(二)插入声音80
(三)播放CD乐曲80
(四)插入Flash媒体80
六、创建幻灯片动画效果80
(一)在幻灯片上添加动画效果80
(二)在幻灯片上添加动作按钮81
(三)更改幻灯片中动画对象出现的顺序81
(四)在播放的幻灯片上添加信息81
(五)设置幻灯片切换效果81
七、幻灯片放映81
(一)设置自动放映时间81
(二)设置放映方式81
八、幻灯片的打印和打包81
(一)幻灯片的打印81
(二)幻灯片的打包82
第六节 计算机的图像处理82
考点梳理82
一、图像处理概述82
(一)图像处理的基本概念82
(二)工具箱和浮动面板83
二、图像的基本编辑83
三、图像选取83
(一)图像选取工具83
(二)调整选区83
四、图像绘制84
(一)画笔工具84
(二)颜色取样工具84
(三)颜色填充84
五、图像修复工具85
(一)修补工具85
(二)图章工具85
六、图像色彩的调整85
七、图层的使用85
(一)关于图层85
(二)图层的基本操作86
(三)在图层上创建文字层86
(四)图层顺序调整86
(五)图层样式86
(六)路径的概念及其绘制87
八、滤镜的使用87
(一)关于滤镜87
(二)Photoshop中滤镜的分类及效果87
第七节 网页设计与制作88
考点梳理88
一、网页制作基础知识88
(一)网页制作相关概念88
(二)网站分类88
(三)网站的制作步骤89
二、FrontPage 2003的基本操作89
(一)FrontPage 2003的视图方式89
(二)站点的基本操作89
三、网页编辑90
(一)文本编辑90
(二)图片编辑90
(三)水平线的插入90
(四)日期、时间的插入90
(五)网页过渡效果90
四、表格应用90
(一)表格的创建与编辑90
(二)布局表格与单元格91
(三)导航与共享边框91
五、超链接应用91
(一)超链接91
(二)建立超链接91
(三)编辑超链接92
六、Web组件应用92
(一)制作横幅广告管理器92
(二)制作滚动字幕92
(三)插入音频文件92
七、网站的测试、发布、维护93
(一)网站的测试93
(二)网站的发布93
(三)网站的维护93
第八节 动画制作94
考点梳理94
一、Flash动画概述94
(一)Flash是一种动画创作与应用程序开发于一身的创作软件94
(二)Flash动画的制作原理94
(三)Flash的重要概念94
二、Flash工具箱介绍95
(一)绘图工具95
(二)颜色工具96
(三)吸管,墨水瓶工具96
三、时间轴面板的应用96
四、图层的应用96
(一)图层的作用和意义96
(二)图层的基本操作96
(三)引导层97
(四)遮罩层97
第九节 网络基础与应用98
考点梳理98
一、计算机网络概述98
(一)计算机网络的定义98
(二)计算机网络的分类98
(三)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98
(四)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100
二、因特网及其提供的信息服务101
(一)IP地址和域名地址的含义101
(二)DNS域名服务103
(三)因特网提供的信息服务103
(四)因特网搜索引擎概述104
第十节 程序设计104
考点梳理104
一、程序设计基础104
(一)基本概念及术语104
(二)基本数据类型105
(三)变量和常量105
(四)运算符和表达式106
(五)数据的输入与输出109
二、程序控制结构110
(一)顺序结构110
(二)选择结构110
(三)循环结构112
三、过程114
(一)事件过程114
(二)Sub过程114
(三)Function过程115
第十一节 机器人基础知识116
考点梳理116
一、机器人概述116
(一)机器人的定义116
(二)机器人特征116
(三)机器人的种类116
(四)机器人的发展116
(五)机器人的感官——控制器和传感器117
二、机器人教育117
(一)机器人教育的定义117
(二)机器人教育的开展状况117
(三)机器人课程的特点117
(四)机器人教育意义118
三、机器人的设计与制作118
(一)机器人的设计与制作流程118
(二)机器人制作的硬件和软件118
强化训练118
第二部分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124
第一章 学生学习需求分析124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124
考点聚焦124
第一节 学生的一般特征分析124
考点梳理124
一、学生一般特征定义124
二、初中生的一般特征分析124
(一)初中生认知发展特点125
(二)初中生的社会性发展特点125
第二节 学习风格分析126
考点梳理126
一、学习风格定义126
二、学习风格分析126
(一)生理因素126
(二)心理因素126
(三)社会因素127
(四)环境因素127
第三节 初始能力分析127
考点梳理127
一、初始能力定义127
二、初始能力分析127
(一)预备技能127
(二)目标技能127
(三)学习态度128
强化训练128
第二章 信息技术教材分析129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129
考点聚焦129
第一节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129
考点梳理129
一、分析知识点129
(一)知识点129
(二)教学重难点129
二、安排内容顺序130
(一)并列型130
(二)顺序型130
(三)综合型130
第二节 教材内容的分析131
考点梳理131
一、广义的知识分类131
(一)陈述性131
(二)程序性131
(三)策略性131
二、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131
(一)言语信息132
(二)智慧技能132
(三)认知策略132
(四)动作技能132
(五)态度132
三、我国教学实践中的分类132
(一)事实类132
(二)概念类132
(三)技能类133
(四)原理类133
(五)问题解决类133
第三节 教材的分析方法133
考点梳理133
一、归类分析法133
二、图解分析法133
三、层级分析法133
四、信息加工分析法134
五、使用卡片分析法134
六、解释结构模型法134
第三章 信息技术教学目标分析135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135
考点聚焦135
第一节 教学目标的分类理论135
考点梳理135
一、教学目标的分类理论135
(一)认知领域的目标分类135
(二)动作技能学习领域目标分类136
(三)情感学习领域目标分类136
二、三维目标体系137
(一)知识和技能目标137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137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37
第二节 教学目标的设计138
考点梳理138
一、行为目标的设计138
(一)行为目标的编写方法138
(二)设计行为目标的优点与局限性139
二、内外结合的目标设计139
三、三维目标的编写139
(一)设计三维目标的原则139
(二)三维目标的描述类型140
(三)三维目标编写常用行为动词141
第三节 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关系141
考点梳理141
强化训练142
第四章 选择教学策略和方法143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143
考点聚焦143
第一节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143
考点梳理143
一、教学方法的选择依据143
(一)依据教学目标143
(二)依据教学内容特点143
(三)依据学生实际特点143
(四)依据教师的自身素质144
(五)依据教学环境条件144
(六)依据教学方法的适用范围和使用条件144
二、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144
第二节 信息资源的选择和利用145
考点梳理145
一、信息资源的分类145
(一)信息资源分类表145
(二)教学媒体分类表145
二、选择教学媒体的依据146
(一)依据教学目标146
(二)依据教学内容146
(三)依据教学对象146
(四)依据教学条件146
三、选择教学媒体的程序和方法146
(一)选择教学媒体的程序146
(二)选择教学媒体的方法147
第三节 教学过程的设计149
考点梳理149
一、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149
二、教学过程设计流程图150
三、教学过程设计方案150
(一)文本叙述式模版150
(二)表格式模版152
四、教学设计方案的评价152
(一)完整性和规范性153
(二)可实施性153
(三)创新性153
强化训练154
第五章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综合应用155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155
考点聚焦155
第一节 讲授法教学设计案例及评价155
考点梳理155
第二节 任务驱动法教学设计案例及评价159
考点梳理159
第三节 探究教学设计案例及评析161
考点梳理161
第四节 范例教学法设计案例及评析166
考点梳理166
强化训练167
第三部分 信息技术教学实施170
第一章 课堂学习指导170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170
考点聚焦170
第一节 情境的创设和学习兴趣的激发170
考点梳理170
一、教学情境创设170
(一)教学情境的含义170
(二)教学情境创设的原则170
二、信息技术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173
第二节 有效学习与学生学习方法和策略指导175
考点梳理175
一、有效学习的内涵和实施策略175
(一)有效学习的内涵175
(二)有效学习的实施策略175
二、学生学习方法和策略指导176
(一)学习方法的定义176
(二)学习方法和策略指导177
第三节 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合作学习与教师指导178
考点梳理178
一、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178
(一)自主学习的过程178
(二)教师怎样指导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179
二、教师指导下的探究学习180
(一)探究学习的过程180
(二)教师引导学生怎样探究180
三、教师指导下的合作学习181
(一)合作学习的基本方式181
(二)如何促进有效的课堂合作学习182
强化训练183
第二章 课堂组织调控184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184
考点聚焦184
第一节 信息技术教学组织的形式和策略184
考点梳理184
一、信息技术教学组织的形式184
(一)什么是教学组织形式184
(二)教学组织形式的分类184
(三)教学组织形式的运用185
二、信息技术教学组织的策略186
(一)积极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186
(二)重视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变化的适应能力186
(三)信息技术的教学需拉近学生生活距离187
(四)将信息技术学习融入教学过程中187
三、信息技术教学过程突发事件的处理188
(一)课堂教学中的突发事件188
(二)应对偶发事件的方法策略188
第二节 信息技术教学活动因素的调控方法190
考点梳理190
一、信息技术教学目标调控的方法190
(一)促进三维目标的实现190
(二)协调基础性目标与发展性目标的关系191
(三)在达到课程标准基本要求的基础上设立多级目标191
二、信息技术教学内容调控的方法192
(一)教学内容的生成192
(二)教学内容的预设192
(三)在实现课程标准基本要求的基础上设计多种学习任务,使用不同软件工具192
三、信息技术教学方法调控的方法192
(一)从“教”到“学”方法的过渡192
(二)方法要有针对性193
(三)方法应灵活多样193
强化训练193
第三章 信息技术教学实施的综合应用195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195
考点聚焦195
第一节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195
考点梳理195
一、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与基本环节195
(一)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195
(二)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196
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技能196
(一)导入技能196
(二)归纳总结技能197
(三)说明技能197
(四)提问技能198
(五)强化技能199
(六)变化技能199
(七)教师的认知与决策技能200
第二节 信息技术实践教学200
考点梳理200
一、信息技术实践教学的作用200
(一)信息技术实践是信息技术理论到应用的桥梁200
(二)信息技术实践是培养学生基本技能的重要手段200
(三)信息技术实践能引起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浓厚兴趣200
(四)信息技术实践可以加深对信息技术知识的理解201
(五)信息技术实践有利于提高学生道德素质和科学素质201
二、信息技术实践的组织实施201
(一)信息技术实践的基本要求201
(二)实践方案的制订201
(三)信息技术实践的组织实施要求202
(四)信息技术实践的考核202
三、信息技术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202
(一)信息技术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202
(二)培养学生操作技能的一般原则202
(三)培养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的方法和途径203
第三节 教学资源的整合运用203
考点梳理203
一、教学资源整合的原则203
(一)典型性原则203
(二)生活性原则203
(三)多维性原则203
(四)适应性原则204
(五)合作性原则204
(六)动态性原则204
二、教学资源的整合内容204
(一)教材内部资源的整合204
(二)学科内部资源的整合204
(三)跨学科资源的整合204
(四)师生资源的整合204
(五)校际资源的整合205
(六)教材内外资源的整合205
(七)素材性与条件性资源的整合205
三、教学资源整合的方法、途径205
(一)教学资源整合的方法205
(二)教学资源整合的途径205
强化训练206
第四部分 信息技术教学评价208
第一章 信息技术学习评价208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208
考点聚焦208
第一节 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208
考点梳理208
一、基本理念208
二、终结性评价的指导思想208
(一)评价目标分析208
(二)评价内容分析209
三、过程性评价的指导思想209
(一)知识与技能评价209
(二)过程与方法的评价209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210
第二节 学习评价的类型与原则210
考点梳理210
一、学习评价的类型210
(一)按照基准分类210
(二)按照目的分类210
(三)按照表达分类211
二、学习评价的原则211
(一)发展性原则211
(二)全面性原则212
(三)多样性原则212
(四)多主体性原则212
(五)客观性原则212
(六)指导性原则212
第三节 学习评价活动213
考点梳理213
一、价值标准213
(一)学习评价标准213
(二)量规213
二、信息收集方法215
(一)测验法215
(二)观察法215
(三)调查法215
(四)作品分析法216
(五)自我报告法217
三、价值判断方法217
(一)标准化考试217
(二)表现性评价218
(三)档案袋评价218
(四)学习契约219
四、试卷质量的评价219
强化训练221
第二章 信息技术教学评价223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223
考点聚焦223
第一节 教学评价及其功能的实现223
考点梳理223
一、教学评价的内涵223
(一)教学评价的标准223
(二)教学评价的范围224
(三)教学评价的途径与方法224
二、教学评价的功能225
(一)诊断功能225
(二)反馈功能226
(三)激励功能226
三、教学评价功能的实现226
(一)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226
(二)注重过程性评价和鼓励性用语227
(三)注重教学反思227
第二节 教学反思及其意义227
考点梳理227
一、什么是教学反思227
二、教学反思的内容227
(一)教学前反思227
(二)教学中反思228
(三)教学后反思228
三、教学反思的意义228
(一)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228
(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229
(三)改进职业生存方式229
(四)促进学生身心发展229
第三节 教学反思的基本过程、策略与方法229
考点梳理229
一、教学反思的基本过程229
(一)具体经验阶段229
(二)观察分析阶段229
(三)重新概括阶段230
(四)积极验证阶段230
二、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230
(一)反思总结法230
(二)对话反思法230
(三)课堂实录反思法230
(四)教后记反思法230
(五)行动研究法231
(六)课后备课法231
(七)阅读新知法231
强化训练231
中公教育 教师资格考试课程体系233
中公教育 全国分校一览表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