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大企业竞争力评价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刘艳春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 ISBN:9787509629888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240页
- 文件大小:37MB
- 文件页数:250页
- 主题词:大型企业-企业竞争-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大企业竞争力评价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3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4
一、国外文献综述4
二、国内文献综述11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14
第四节 研究内容和框架结构17
一、本书的主要内容17
二、本书研究的基本框架18
第二章 大企业竞争力的界定与度量19
第一节 大企业的界定及其表现21
一、大企业的界定21
二、大企业的基本特征29
三、大企业的发展趋势32
四、“大企业病”与大企业竞争力45
第二节 企业竞争力及其表现48
一、企业竞争力的界定48
二、企业竞争力的基本属性54
三、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55
第三节 大企业竞争力的界定及度量58
一、大企业竞争力的界定58
二、大企业竞争力的特征59
三、大企业竞争力指标体系设计的一般原则61
四、大企业竞争力的度量64
第四节 影响大企业竞争力评价的因素分析83
一、影响大企业竞争力的外部因素84
二、影响大企业竞争力的内部因素86
第三章 大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93
第一节 大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框架95
第二节 大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的解释与评价标准值的确定98
一、大企业资源指标子体系98
二、大企业生存能力指标子体系100
三、大企业发展能力指标子体系102
第四章 大企业竞争力评价方法——循环修正组合评价方法105
第一节 综合评价方法概述107
一、综合评价方法的研究现状107
二、评价指标的选取108
三、无量纲化方法112
四、几种常见的综合评价方法115
第二节 组合评价方法概述120
一、组合评价思想的提出120
二、组合评价方法的应用122
三、非参数检验124
第三节 循环修正的组合评价方法126
第五章 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与汽车企业竞争力概述129
第一节 全球汽车产业发展概述131
一、全球汽车产业的发展现状131
二、全球汽车产业发展趋势136
第二节 我国汽车产业发展概述137
一、我国汽车产业发展历程137
二、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现状141
三、汽车产业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145
第三节 我国汽车产业政策综述147
一、我国汽车产业政策的发展历程147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汽车产业政策走向149
第四节 我国汽车行业的特征分析159
一、我国汽车行业规模特征159
二、我国汽车行业空间布局特征160
三、我国汽车行业效益特征163
第五节 我国汽车行业中大企业竞争力分析168
一、市场分析169
二、政府分析170
三、发展机遇分析170
四、资源分析171
五、能力分析172
第六章 我国汽车行业上市公司中大企业竞争力的实证研究173
第一节 样本选择与评价体系175
第二节 大企业竞争力单一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177
一、综合指数法177
二、TOPSIS评价法177
三、主成分分析法180
四、因子分析法183
第三节 单一综合评价模型的一致性检验186
第四节 基于循环修正组合评价方法的大企业竞争力评价研究187
一、平均值法188
二、Board法189
三、Copealand法189
四、模糊Borda法192
五、循环修正过程195
第五节 评价结果分析198
第七章 提高我国大企业竞争力的建议201
第一节 大企业竞争力的外部环境提升策略203
一、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203
二、优化产业结构,加强配套设施建设205
三、完善社会保障制度205
四、放松对大企业的管制205
五、大力发展民族品牌206
第二节 大企业竞争力的内部环境提升策略208
一、建立科学的企业制度208
二、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扩大企业规模211
三、全面提升大企业技术创新能力212
四、加强知识管理,形成大企业核心能力216
五、加快大企业国际化进程218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221
第一节 研究结论223
第二节 展望223
参考文献225
后记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