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陈守林等主编 著
- 出版社: 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 ISBN:753160762X
- 出版时间:1989
- 标注页数:417页
- 文件大小:6MB
- 文件页数:43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绪论1
第一节 旧中国的农业发展概况1
一 旧中国的农业自然状况及农业生产1
目录1
二 农村的经济关系及农民生活的极端贫困5
三 农民的反抗斗争及经验教训10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革命斗争14
一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早期的农民革命斗争14
二 国民革命时期的农民运动15
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革命斗争18
四 抗日战争时期的农民革命斗争21
五 全国解放战争时期的农民革命斗争25
第一章 新区的土地改革27
一 新区土地改革的必要性27
第一节 新区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及其新的政策规定27
和农业生产的逐步恢复27
第一编 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27
二 党关于新区土地改革政策的新规定29
第二节 新区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32
一 新区土地改革的进程32
二 新区土地改革的伟大意义37
第三节 农村各级政权的建立和镇压反革命39
一 农村各级政权的建立39
二 镇压反革命41
第二章 党对内蒙古、西藏等少数44
民族地区的特殊政策44
第一节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44
一 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44
二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45
三 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47
第二节 党对内蒙古的特殊政策49
一 土地改革的特殊政策49
二 合作化的特殊政策54
一 党对西藏的特殊政策57
第三节 党对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政策57
二 党对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政策58
第三章 农业生产的逐步恢复63
第一节 恢复农业生产的措施63
一 开展生产救灾工作,解决发放贷款问题63
二 加强水利建设63
三 增产粮食和棉花65
四 做好农业税收工作67
五 开展防虫治螟工作68
六 加强对农村工作的领导69
第二节 供销社和国营农牧林场的建立70
一 供销社的建立70
二 国营农场的建立71
三 国营林场的建立和森林防护带的营造72
四 国营牧场的建立74
第三节 农业生产的逐步恢复76
一 农业生产超过解放前的最高水平76
二 农民生活有了显著改善77
三 成功的经验78
第二编 农业合作化运动80
第四章 农业生产互助组80
第一节 互助组建立的历史背景80
一 党对发展农业方针的制定是互助组建立的政治基础80
二 土地改革后农村生产力的初步解放是建立互助组的物质基础81
三 建立互助组是克服农民个体经济局限性的客观要求84
四 建立互助组可以抑制农村两极分化的出现87
一 互助组的三个发展阶段88
第二节 互助组的发展过程88
二 互助组在形式内容上的发展变化93
第三节 互助组的性质及其优越性95
一 互助组的性质95
二 互助组的优越性96
第五章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98
第一节 初级社的必然性98
一 合作社是小农经济向社会主义农业过渡的必由之路98
二 合作化是发展农业生产力的根本出路98
三 农业合作化是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重要条件100
四 初级社是发挥农民两个积极性的较好组织形式101
第二节 初级社的性质及其内部结构103
一 初级社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农民部分集体所有制经济组织103
二 初级社的内部结构105
第三节 初级社的发展过程及其历史地位109
一 初级社的发展过程109
二 初级社的历史地位116
一 《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发表的背景120
第一节 毛泽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发表120
第六章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20
二 《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123
第二节 高级社的性质及其组织形式124
一 高级社是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集体经济组织124
二 高级社的组织形式125
第三节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高潮129
一 农业合作化运动高潮的发展过程129
二 农业合作化运动高潮出现的原因130
一 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偏差133
第四节 党在合作化运动中出现的偏差及其纠正133
二 党为纠正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出现的偏差所采取的若干政策135
第五节 正确评价农业合作化运动137
一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意义137
二 对农业合作化进程的具体评价138
第七章 “一五”计划期间农业生产的发展第一节 发展农业生产的政策和措施142
一 努力改善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142
二 合理制定确保农民利益的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45
三 加强农业技术改造,推广先进经验148
二 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的内容及其宣传贯彻151
第二节 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的制定及其评价151
一 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的制定151
三 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的积极意义和不足154
第三节 农业生产的发展155
一 超额完成农业生产计划155
二 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156
三 农业生产发展的历史意义和原因157
一 急于求成、急于过渡思想的指导158
第一节 人民公社化的历史背景158
第三编 人民公社化运动158
第八章 农村人民公社的建立158
二 一定的客观历史条件160
第二节 人民公社化的过程和“左”倾错误的严重泛滥162
一 人民公社化的过程162
二 “左”倾错误的严重泛滥168
三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评价173
第九章 党开始纠正已经觉察到的175
错误及纠“左”的中断175
第一节 纠正“左”倾错误的六次会议175
一 纠“左”的六次会议175
二 纠“左”的性质180
第二节 反右倾运动使纠“左”中断182
一 纠“左”及转向182
二 党的八届八中全会,反右倾斗争184
三 党的八届八中全会的直接后果186
第三节 农业生产的破坏及暂时困难时期186
一 农业生产的破坏188
二 暂时困难时期的形成190
第十章 人民公社的体制193
第一节 人民公社体制的调整和确立193
一 人民公社初期的体制193
二 人民公社体制的确立194
第二节 人民公社体制的内涵及特征199
一 人民公社体制的内涵199
二 人民公社体制的特征203
一 人民公社体制的作用204
第三节 人民公社体制的作用及其弊端204
二 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206
第十一章 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210
第一节 农业为基础思想的确立210
一 对农业基础地位的认识过程210
二 农业为基础思想的确立211
第二节 调整农业政策214
一 以调整为中心的八字方针的制定214
二 调整农业政策215
三 全面调整国民经济工作217
第三节 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218
一 农业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218
二 农林牧副渔各业的全面发展,粮棉等作物产量逐年提高223
第十二章 农业学大寨运动229
第一节 农业学大寨运动的开展229
一 大寨是发展农业的先进典型229
二 学大寨运动在全国的普遍展开231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中的农业学大寨运动234
一 “文化大革命”以来大寨成为执行“左”倾错误的典型234
二 各地在学大寨运动中发生的错误及其危害237
第三节 农业学大寨运动的经验教训240
一 大寨典型的实质240
二 农业学大寨运动的经验教训241
第十三章 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246
一 党的八届十中全会精神的贯彻与农村社教运动的发动246
第一节 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开始246
“文化大革命”运动246
第四编 农村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和246
二 《前十条》的公布与农村社教运动的开始248
第二节 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全面展开250
一 《后十条》的公布与社教运动中的“左”倾错误250
二 《二十三条》的公布与“左”倾错误的进一步发展256
第三节 对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评价258
一 “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和“文化大革命”初期的农村情况263
第一节 《关于农村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指示》发表,农村“文化大革命”的展开263
第十四章 农村的“文化大革命”263
二 《关于农村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指示》(草案)发表和农村大动乱265
第二节 农村的夺权斗争和清理阶级队伍267
二 农村的清理阶级队伍270
第三节 干部插队落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273
一 干部插队落户273
二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275
一 农村的夺权斗争277
一 “左”倾错误的严重泛滥280
第十五章 “文化大革命”期间农村中的“左”倾错误及农业生产的缓慢发展第一节 农村中“左”倾错误的严重泛滥280
二 “左”倾错误的严重后果283
第二节 农业生产的缓慢发展284
一 广大农民的抵制斗争284
二 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的政策措施285
三 农业生产的缓慢发展286
第五编 农村体制改革292
第十六章 农村经济政策的初步调整292
第一节 十一届三中全会两个农业文件的发表292
一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292
二 两个农业文件的发表293
第二节 政策调整的内容及其性质295
一 政策调整的内容295
二 政策调整的性质299
第三节 政策调整的作用及成就301
一 政策的初步调整,调动了亿万301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301
二 政策的初步调整,是我国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的动力和新起点303
第十七章 农村第一步改革306
第一节 联产承包责任制306
一 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必然性306
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发展过程307
第二节 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性质及其特点312
一 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性质312
二 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特点313
一 专业户、重点户的出现316
第三节 专业户、重点户、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316
二 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318
第十八章 农村第二步改革321
第一节 第二步改革的基本要求及其实施321
一 第二步改革的基本要求和特点321
二 第二步改革的实施322
第二节 改农产品统派购制度为合同定购制度324
一 改革的必要性324
二 农产品的合同定购与自由贸易324
一 农村产业结构开始调整327
第三节 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327
二 农村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329
三 产业结构调整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331
第四节 农村流通体制的改革332
一 供销体制的改革332
二 金融体制的改革336
三 实行多渠道、少环节的商品流通338
二 个体经济与私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340
一 重点户、专业户的进一步发展340
第五节 农村重点户、专业户、个体经济和私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340
第十九章 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342
第一节 乡镇企业的历史回顾342
一 乡镇企业的内涵及创业之路342
二 乡镇企业的历史回顾343
第二节 乡镇企业的发展345
一 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345
二 乡镇企业的经营机制351
二 乡镇企业是振兴农村经济的必由之路354
一 乡镇企业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根本之路354
第三节 乡镇企业的作用、地位354
三 乡镇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355
组成部分355
四 乡镇企业是沟通我国城乡关系的桥梁356
第二十章 农村管理体制的初步改革358
第一节 党政分开和政社分开358
一 党政分开358
二 政社分开360
三 乡企分开362
第二节 建立乡(镇)财政363
一 建立乡(镇)财政的必要性363
二 乡(镇)财政产生的历史过程364
三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乡(镇)财政的新发展366
第二十一章 农村改革的基本经验370
与新体制框架370
第一节 农村改革的基本经验370
一 坚持清理“左”的思想影响,是搞好农村改革的基本前提370
根本原则372
二 坚持生产力标准是搞好农村改革的372
三 坚持群众路线,是搞好农村改革的375
关键环节375
四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搞好农村改革的根本保证376
第二节 农村经济新体制的框架377
一 双层经营的新型合作经济377
二 综合经营的农村产业结构378
三 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379
四 计划指导下的市场体系380
五 实行间接控制的宏观调节体系380
第二十二章 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382
第一节 农村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382
一 农业生产力的提高382
二 商品经济迅速发展384
第二节 农业连年丰收386
一 粮食和经济作物产量大幅度提高386
二 林牧副渔业全面发展388
一 农民收入增加390
第三节 农民生活明显改善390
二 消费水平提高393
三 农民居住条件改善396
四 农民储蓄存款大幅度增加397
五 农民文化生活不断丰富398
第一节 农村改革的困难399
一 目前农村改革面临的困难原因399
下步改革的宏伟蓝图399
第二十三章 农村改革面临的困难及399
二 克服困难的条件403
第二节 下步改革的基本思路405
一 下步改革的关键和“突破口”405
二 农民是农村改革之本410
第三节 未来的宏伟蓝图411
一 到本世末粮食生产达到5000亿公斤411
二 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412
三 从自给半自给的经济转变为有计划商品经济413
四 加强小城镇建设,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