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近代中国大学教育学科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项建英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1793053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300页
- 文件大小:17MB
- 文件页数:314页
- 主题词:高等学校-学科建设-研究-中国-近代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近代中国大学教育学科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课题的设定1
二、文献综述4
三、概念界定11
四、研究方法及内容概要17
第一章 近代中国大学教育学科发展的历史背景23
一、西方教育学科的导入23
(一)西方教育学科的初步导入24
(二)清末以日本为媒介教育学科的导入28
(三)民国以美国为指向教育学科的导入33
二、学制的颁定和实施40
(一)清末《壬寅&癸卯学制》确立了大学教育学科的合法地位40
(二)民初《壬子&癸丑学制》提高了大学教育学科的层次45
(三)1922年《壬戌学制》使大学教育学科的设置趋于多元化49
三、教育“科学化”运动的兴起和发展54
(一)教育“科学化”运动的兴起55
(二)近代中国大学教育学科“科学化”运动的展开57
(三)“科学化”运动对中国大学教育学科的影响60
第二章 近代高等师范教育学科64
一、高等师范教育学科的雏形:清末优级师范学堂64
(一)从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到优级师范学堂65
(二)日本教习与清末优级师范学堂教育学科67
(三)留日归国学生在清末优级师范学堂72
(四)教育学科课程设置及教材75
二、民初高等师范学校教育学科的发展——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为中心78
(一)以归国留学生为主体的教师群体79
(二)教育学科建设趋向学术化82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科学化85
(四)注重培养教育学科专业化人才87
三、陶行知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育学科90
(一)陶行知留美期间的学习和研究91
(二)陶行知在南高师教育学科推行的教育改革93
(三)陶行知对南高师教育学科建设的贡献96
(四)陶行知与南高师教育学科教师群体101
四、“高师改大”后的高等师范教育学科——以北平师范大学为个案104
(一)教育系课程设置及其教学概况104
(二)教育研究所的建立与发展109
(三)教育学科人才培养之特色114
五、廖世承与蓝田师范学院教育学科116
(一)蓝田师范学院的创设117
(二)蓝田师范学院院长廖世承118
(三)蓝田师范学院教育学科的课程设置及社会教育活动120
六、近代高等师范教育学科的基本特征124
第三章 近代国立综合性大学教育学科135
一、从东南大学到中央大学135
(一)从东南大学教育科到中央大学师范学院教育系136
(二)《新教育》与东南大学教育学科139
(三)教育学术研究制度化、规范化143
二、北京大学教育学科149
(一)师资与课程不断充实150
(二)教材教法别具一格153
(三)学生学术研究机构:从“教育研究会”到“教育学会”155
三、西南联合大学教育学系158
(一)学术研究弦歌不辍159
(二)课程设置的特点及不足161
(三)颇具特色的师生群体165
四、近代国立综合性大学教育学科的基本特征167
第四章 近代教会大学教育学科178
一、教会大学教育学科的缘起178
(一)教育学科有助于传播基督教179
(二)教育学科能满足教会学校对师资的需求181
(三)教育学科有利于教会大学毕业生就业182
二、近代教会大学教育学科的建立与发展184
(一)从牧师兼职到专业教师184
(二)课程趋于实用化、本土化187
(三)教学方法强调多样化、科学化189
(四)培养人才注重博专结合192
三、燕京大学教育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以3位系主任为中心194
(一)虔诚的教育学科“传教士”高厚德:教育学科的开创194
(二)河北教育界的人杰周学章:教育学科的发展197
(三)教育学科的弄潮儿廖泰初:教育学科的恢复与调整200
四、近代教会大学教育学科的基本特征202
第五章 近代私立大学教育学科209
一、私立大学教育学科成立和发展概况209
二、影响私立大学教育学科发展的主要因素213
三、私立大学教育学科个案考察:厦门大学与大夏大学217
(一)专任教师少而精217
(二)教学管理严格而灵活219
(三)学科齐全、课程丰富220
(四)教育教学实习富有特色222
(五)在“教育救国”主旋律下师生和谐共存223
四、近代私立大学教育学科的基本特征224
第六章 独立教育学院和独立师范专科学校教育学科232
一、独立教育学院教育学科的创立及其特征、贡献232
(一)独立教育学院的创立232
(二)独立教育学院教育学科的主要特征233
(三)从比较的角度看独立教育学院创办乡村教育学科238
(四)独立教育学院对近代教育学科的贡献242
二、独立师范专科学校教育学科的创设及其特征245
(一)独立师范专科学校的创设245
(二)独立师范专科学校教育学科的主要特征——以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为中心247
第七章 近代中国大学教育学科的历史地位251
一、近代中国大学教育学科体系的确立251
(一)近代中国大学教育学科的分布结构251
(二)近代中国大学教育学科群初步形成257
(三)近代中国大学教育学科建设的制度化260
二、近代中国大学教育学科的局限性与不足264
(一)教育学科地域分布及分支学科发展不平衡264
(二)课程设置不完善268
(三)教材建设整体水平不高271
三、问题与反思273
(一)教育学科与师范教育的关系问题273
(二)近代中国大学教育学科的“双轨制”及“多元化”问题276
(三)近代中国大学教育学科本土化问题280
四、后续课题284
附表目录68
表2—1 清末主要优级师范学堂教育学科日本教习概况表68
表2—2 民初北高师历届校长及部分教师留日简况表81
表2—3 陶行知在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学习课程表92
表2—4 北平师大教育系1924—1932年度课程表105
表2—5 蓝田师范学院教育系分组选修课程表121
表3—1 1943—1948年间中央大学教育学科硕士研究生简况表146
表3—2 教育部部颁课程与西南联大教育学系课程对照表162
表7—1 1943—1948年间各大学教育学科硕士研究生简况表263
主要参考文献286
后记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