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顾颉刚全集 21 顾颉刚读书笔记 卷6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顾颉刚全集 21 顾颉刚读书笔记 卷6](https://www.shukui.net/cover/32/33441754.jpg)
- 顾颉刚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华书局
- ISBN:7101076318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521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54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顾颉刚全集 21 顾颉刚读书笔记 卷6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法华读书记(十四)3
方苞对《国策》与《史记》之比较3
《河渠书》之断句3
“碓”与“堆”4
梁玉绳论《史记》佚篇及其有附益补缀之篇4
梁玉绳论《史记》佚文8
梁玉绳论历代研究《史记》之学者10
沈括论平王东迁之年之歧说,疑《纪年》已不存于北宋11
金子敦论《史记》价值11
朱一新论群经新疏及康有为讲学13
刊刻《十三经新疏》运动14
卢文弨论《注》、《疏》、《释文》合刻之非16
谭莹之文化功绩17
李光廷治西北地理之故17
东、西、南三楚18
江夏有邾,鄱阳有越19
楚以越乱塞厉门、郡江东20
宜阳因积军实故等于一郡20
楚王以新城为主郡21
西王母豹尾即衣皮,为夷制21
函山有鸟名王母使者21
天彭门为蜀中之蒿里22
卷即衮,今作滚22
南朝人口只四百余万22
六朝时家庭手工业,江东不及河北22
桀居河南,昆吾在许,鸣条在陈留,三腰在定陶,均与安邑无关23
夏都均在河南,山西之为大夏当在夏亡后26
夏东向发展,故与夷人多关系26
陆终氏在夏代占有河北、河南、山东诸地27
陆终材料之整理28
皇甫论定夏都安邑由于《左传》“大夏”“夏虚”之文32
扈与莘皆姒姓国之居陕西者33
丁山论“胥”即“疋”,即“夏”,在陕西33
夏后胤甲居西河即东河,在安阳34
《世本》中陆终后甚多36
桂馥论奄里,并谓奄即偃40
越都于吴所历年代41
越都琅邪之年42
吴备越之迹42
移干遂于江南之误43
三江之口与东江44
溧阳为吴备楚处44
越之霸迹45
沈勤庐寻得干将墓及羊山化石45
欧冶子铸剑在会稽若耶溪;干将、莫邪铸剑在苏州干将泾及当涂莫邪山46
章山之铜在宣州及句容47
汉初之五言诗47
轩辕杀两曎、蚩尤47
《盐铁论》中之干遂48
兰郎公路及白龙江南北48
神业49
河水哭然后流49
长沙楚墓竹简49
亢父知生,梁父知死50
苏州、盱眙俱有长洲苑50
阎若璩已斥《今本纪年》为伪51
写书之益51
《水经注》引书51
臣瓉52
梁惠王作大沟于北郛即城濠52
燕文侯称苏秦为“主君”52
兄死妻嫂与父死烝庶母53
评弹艺术之特点53
各地之高腔54
法华读书记(十五)57
赵与邻国57
赵与中山58
赵徙漳水59
晋伐鲜虞59
中山国名之始见60
中山武、桓二公及其居地61
檐褴或澹林61
武灵王廿一年攻中山所取邑62
骑射之实验区63
魏滨洛之长城63
魏自卷至密之长城64
魏惠王徙都大梁之年65
魏文侯、武侯之都68
决荥口灌大梁之豫言69
楚决河灌长垣71
大梁、少梁(大夏)71
魏守亭鄣卒71
秦徙六国人民72
韩有六都72
泾入渭后通称泾渭73
秦灭巴、蜀对楚之威胁74
扞关75
王应麟论秦不泛江伐楚之误76
秦封国多在关外76
华山在大梁左右76
华阳与阳华(雒南、密县、新郑)77
晋华山在灵宝、阌乡南78
“胡貉代马”之歧说78
“一经两海”79
秦离宫80
栈道有四80
营丘在临淄抑营陵81
《史记》记齐三都及《礼记》太公以下五世反葬于周82
鲍彪、罗泌、程恩泽皆以营陵即营丘83
燕与胶东之关系83
夷维84
姑幕与薄姑84
徐州有三地,最北在河北大城县85
宋亡后之国际关系86
南郡江陵县与郢县之楚都问题87
顾栋高说楚都88
考烈王迁巨阳说90
楚之东津、北津90
楚北方之险要及重镇90
扞关与阳关、江关、弱关91
东陵所在92
《帝系》中之楚、蜀地名93
夏州与夏路93
战国之长沙93
邓有三地94
韩魏三郡95
魏章时代95
法华读书记(十六)96
赵境与赵都96
晋水在平阳不在晋阳,前人已言之97
赵武灵王筑长城99
韩名由韩国来抑由韩原来?99
韩世系表及其都100
韩曾否都酸枣?101
碣石有三地101
燕有两长城103
赵北之地燕先有之103
《魏策》文字之错误(校勘好例)104
中山之封及其与魏、赵之阙系105
沈钦韩论《史》、《汉》记中山之讹(校勘好例)106
江夏之邾城108
扬越之南徙108
慕容、拓跋两氏所造之先世108
秦韩为秦人所建之国109
参胡111
战国时域内蛮夷111
夏人112
舜之虞与周之虞112
项为楚灭115
唐地有七,孰为尧都?115
尧与陶之关系117
尧冢在成阳有二说119
尧传说分四区120
苏鹗论尧城舜宫123
苏鹗论偃朱城123
卢文弨驳尧冢在平阳说124
涂山与三涂125
鬼侯即九侯、旮由在平定与临淮127
秦始皇与越128
吴水、陆二干线129
涿鹿与彭城、鼓城129
高阳与高辛所在130
谷孰为高辛而非亳130
“陶唐”之唐即汤131
尧、舜、禹都之异说132
祝融、重黎与雷部132
卫宏言帝挚禅尧134
少昊义为小阴位134
神农传世之数135
“九州”与“九丘”之异135
法华读书记(十七)136
若水136
崇山与嵩山;鲧之崇国在嵩山137
舜为诸侯之子;其先世皆为王朝乐正138
弘农熊耳与益阳熊耳139
嫣水140
《中国远古史地图》简表140
传说中夏桀之水利工程144
皇甫谧说禹国、禹都;禹都不限于安邑145
从卫迁帝丘之卜可证《左氏》书之时代146
寿春在楚考烈王迁都前已为大都市146
从吴江水道可知阖庐奠都苏州之理由147
雷学淇说斟寻应依傅瓒说,始在巩县,后迁北海149
侯甸男卫152
伪出书用“侯甸男卫”文之误154
“会吴于向”在龙亢而不在郑154
澨155
“自豫章与楚夹汉”156
春秋时郡制之酝酿156
赤狄与白狄之疆界157
顾栋高论赤狄境至山东西部157
七国所得之异族血统158
“亳”为土耳其语159
秦缪、句践列于“王霸”的根据159
夫椒所在(杜预致误由于《史记》)159
封人所辖为郡之嚆矢160
州里与州巷161
商自西来161
洛入河与汉入海161
西海161
法华读书记(十八)164
《聊斋志异》旧钞本164
《聊斋志异拾遗》164
万历刻《杨家府演义》164
吴江黄盖墓与泰兴施耐庵墓166
玛梦龙著述166
北平图书馆所藏珍本戏剧、小说167
曾毅公所选《炖煌变文》168
变文名义170
《唱经堂内、外书》171
《尼姑思凡》与《僧尼共犯》174
童丕绳论脂砚斋其人176
孙子书选变文、话本、长篇小说、词话目178
刘厚生评《纳兰词》中兴亡之感180
刘厚生评《纳兰词》中之恋爱问题183
敦煌卷子中之《孟姜女变文》184
名词失主名186
《天方夜谈》与中国故事186
《谈瀛记》之实在性187
分类本《聊斋志异》188
《觚剩》论《中山狼传》及《水浒》、《琵琶》、《曹娥碑》等故事…189
汴河河市与《清明上河图》191
包拯故事在北宋已盛行191
刘希夷诗为《妬花歌》、《葬花词》所本192
郑恒与崔氏墓志铭192
《京本通俗小说》194
湖南花鼓戏中之《池塘洗澡》(《孟姜女配夫》)195
《聊斋·仇大娘》中陶镕孟姜女故事197
“瓦罐不离井上破”198
吴中四才子198
法华读书记(十九)200
莫愁居地有三说200
葛塞洛瓦发掘外蒙古墓201
李滋然事迹与其著述202
淄川之昆仑203
金文与《尚书》之“哉”203
西周之吴国在关中203
张郁文《元史地理通释》204
张郁文说元代昆仑205
《史记》论《春秋》不记秦穆公卒206
《史记》记齐顷公欲王晋206
《春秋》桓元之越206
河西之狄207
丕绳论《周官》及《左传》解《经》语之时代207
丕绳近年著述208
春秋时代重要之会盟及战争209
平城经史刻石211
北魏仲春会男女211
贵族过市之罚212
雨具与车盖213
崔浩排佛、老213
崔浩诛五族214
大宗与宗子215
李安世与均田制217
春申218
廖平论康有为219
廖平论《禹贡》误字220
成王非幼,周公非摄221
周公为“元圣”之故222
《金縢》与周公223
《尚书》不缺223
《书序》由《百两篇》来(以上六条并据廖氏说)225
顾观光说战国之郡226
秦赵通昆仑229
昆吾山230
古剑质231
昆吾在西231
昆吾之迁232
周先世系234
碣石歧说234
陉与邢236
七国广袤237
百里与田238
楼烦为燕属国,赵夺之238
战国时匈奴不界中国239
辽东本朝鲜地,韩与燕之关系239
丹、犁241
苴两说241
秦三蜀侯243
《霓裳曲》出河西243
吴音曲244
柘枝舞244
何长瑜滑稽诗,染髪245
左九嫔《杞梁妻赞》245
唐贱视画家245
唐寅文中姜女246
曹元弼身后246
法华读书记(二〇)248
天宝时苏州之粟由海道运幽州供军食248
韦坚凿广运潭,以江南仓粟市轻货运长安248
苏轼“想当然”之皋陶三杀、尧三宥故事250
方巷删《通志堂经解》之工作250
夏代地名今释252
商代地名今释256
西周地名今释260
洪瑞钊论编历史地图事268
汤都偃师说与桐宫270
《九共》九篇为张霸书271
“郡”为“都”之异称271
《周礼》中五种县制271
夏代有无文字之问题273
殷人贵富274
希腊窃火神话与息壤说之比较275
犬丘之名由犬戎来275
太原之戎即猡狁276
唐杜氏即荡社276
惠栋说“古公亶父”277
《乐记》中之“《武》乱”278
流州与昆吾刀278
崤函、熊耳皆蒙华山之名279
濮人冢与蛮子洞279
千亩之战280
“洛”与“雒”无严格区别281
“上洛”亦作“上雒”281
《禹贡》为秦人灭蜀后作之证281
韩已置三川郡281
安陵君与中山君282
战国时之二十四国282
“运”为战国时术语283
五行之说与风之关系283
“君姬氏”与“子季孙”(嫡子与宗子非必一人)283
姑苏台遗址284
越城285
尹山湖陶器285
阳山史前化石286
干将泾与欧冶庙286
王颂蔚遗稿287
胡玉缙遗稿287
七子山之堡垒与夹道288
兴化人祖籍多苏州288
朱季海与诸祖耿288
王謇著作289
胡吉宣著作289
尹炎武著作290
尹炎武论《图书集成》290
法华读书记(二一)291
元代之姑苏台与石湖之姑苏前后台291
晋代之吴中园林292
吴昌绶《吴郡通典》294
《吴郡通典》之铅印本297
洞庭山王惟贞经商致富297
张凤论吴中古迹298
与江苏博物馆函300
西施301
王肃论《史记》302
王安石疑《孝经》302
《世本》亡于南、北宋之际303
吴械《书禆传》亡于明清间303
姚本《战国策》有高《注》者十卷,即《战国策》真本仅存十卷303
曾巩所得《战国策》三十三篇为补缀本304
姚宏所刊《战国策》所据之诸校本304
《战国策》佚文306
汉代反谶纬者307
《尧典》纳言即汉代尚书307
苏联《世界通史》论中国图腾308
王莽摄皇帝即为汉大宗308
小子、孺子非幼年309
何言论《公》、《榖》是姓姜人一手做309
朱温自谓金德王309
《九国志》以契丹为匈奴种310
成帝时张霸已读《左氏传》310
《尚书大传》以“开金縢之书”为周公薨后事,司马迁、郑玄误袭其说310
夏刑与商刑311
《书序》“十一年一月戊午”为知改月而忘改年311
王柏论轻改与狃旧之两非312
王柏辨《毛诗》传授系统312
王柏主义不主声之谬312
朱熹、吕祖谦雅郑之辨313
朱熹论《桑中》、《溱洧》不可接宾客、荐鬼神之谬314
崔述论唯物、唯心之辨314
洪颐煊论滴血认亲315
《益部耆旧传》故事与《双钉计》剧316
高山族之蛇图腾316
汉初之无为思想317
毛笔创于新石器时代317
赵伐卫,取都鄙七十三317
晋阳之名为赵氏所迁318
唐代海道转运319
山东与山西319
司马迁生卒年319
吴廷燮、张鹏一主司马迁卒昭帝末321
表司马迁行年各家说322
武瞾之九鼎327
《春秋》中不一致之书法即先后史官之异327
刘知几论《纪年》与《春秋》之关系328
桓谭对《春秋》之态度328
《春秋》作者删削鲁史之粗心329
赵匡辨《左氏》传授329
儒者谈礼由《春秋》来329
朱熹辨《孝经》330
白寿彝论朱熹辨伪法332
胡宏论《康诰》、《酒诰》为武王书332
朱熹论《盘庚》333
兴诗无义理334
《诗经》与宋代乐歌334
《诗经》中唱和词334
《诗经》中唱和词335
《行苇》章数335
书法通画理336
《三驼图》336
王义山大曲336
翰林待诏337
唐“山人”337
藁人得矢338
道经伪作338
西藏北部之黑河339
法华读书记(二二)340
东平王不得诸子及《史记》340
唐代宗以《仁王经》退吐蕃341
古史、古籍之层累341
田延年劝霍光学伊尹342
夏侯胜以《鸿范传》作预言342
《尚书》为帝王教科书342
汉帝谥孝343
《吕刑》、《周易》时代343
路温舒引《书》343
满洲堂子344
廷尉兼司兵狱345
胡三省不能分析五德生胜说345
阳夏与太康346
郑大夫尉氏掌狱346
谷永非神仙,为宗教与巫术之争347
元、成间始以礼家说定祭祀348
《三礼便蒙》348
西王母筹349
武帝前为鬼神时代,后为术数时代349
《卜法详考》与甲骨研究350
山西、陕西、甘肃俱有翟道350
禹凿了溪351
高文虎《史记注》351
十六禹王庙352
王朗欲至交州访南岳353
会稽以始皇与禹同庙353
王肃反郑由虞翻来354
章帝立大、小戴《礼》博士355
太原自南移北由赵氏355
宋白《续通典》356
能田忠毅谓《十月之交》为平王四十六年事356
东周初王朝秩序不安定357
郑樵论《小雅》中东周诗358
周孚驳郑樵说之非359
武帝晚年疑方士与卜筮360
匈奴祭社以人为犠361
斩白蛇剑361
孙星衍《春秋长编》361
高步瀛所著书362
《禹功记》363
西王母黄中李363
谭戒甫《高宗肜日越有雊雉考》364
肜日364
“有”读为“侑”、越贡玉365
陈宝与雊雉365
《顾命》之陈宝366
天智玉琰五367
甲文之五玉367
璧顼与璧流离368
越与暹、缅369
涂山与茅山及于戏、越戏方369
武丁令越伐?方370
秦得陈宝371
评谭文语372
御史执法373
男女异路373
三年丧373
玉食374
王莽据《王制》封国374
莽制作杂用今古文374
莽制六服374
莽州、部与《太玄》375
《太玄》州、部与莽制异375
郅恽言汉再受命376
王莽与黄帝376
法家与儒家377
莽华盖377
商人杜吴377
地为舆明地动378
箕关在王屋378
梁、库、竺三姓378
瘿杨谶记379
庙主藏西壁379
秦穆得周王致霸379
谥刺即厉379
秦宣初志闰月380
秦简公时初带剑380
圉与陵380
夏纬瑛论存菜、卷耳、芣苢380
刘秀女弟伯姬381
卢奴有黑水381
湖南巫师381
梅山峒之征服381
汉印丹阳作丹杨382
古人之色382
北京市由来382
南方章姓383
《鲁世家》悼公以下合刘歆《历谱》而违《年表》383
范义庄捐献文物383
《古诗十九首》之作者384
藏历建卯384
音乐之地域性384
包头昆独仑河385
徐州谚见南、北人性格385
北京西城关之苏州街385
法华读书记(二三)386
桑林为商都之一386
桐与空桐所在;南亳疑即桑林386
商起西北之痕迹388
因“亳殷”一名而造成之纠纷391
因殷地之误定造成《史记》与《今本纪年》之谬误393
束晳对“亳殷”之改正394
一字之误造成四次杜造史实395
《纪年》文解决“五邦”问题395
《书正义》驳束晳之谬396
甘地有鄠、洛阳两说397
空桐、大蒙为西方与商所俱有398
亳即蒙398
皇甫谧未见《纪年》399
北蒙与北冢399
丁山论邢与庇400
缴王与《六月》之“王”均为诸侯称王者402
在西方之申与缯403
河东与渭水流域均有虞、芮404
安徽、河南间之濮水405
周之四境;芮即豳,豳即汾406
姑棼即薄姑410
濮水与濮族410
麇413
康叔本国413
三监与殷、东414
中旄父即康伯,康伯即庸伯,《诗·风》三卫之所以分417
吴庆恩说东即秦汉东郡;东不可谓卫419
王国维说邶在燕,墉在鲁421
卫之四都423
综班、郑、孔、陈、孙、王之说列表423
武功有淮水424
《绵》篇之虞芮俱在汉汧县425
“吴”与“虞”为同字425
《晋公盒》中之“亳自”426
矢即吴;两周间东迁国426
毛亦东迁之国427
莒、邝与吕、甫427
周初鲁东南境即徐国;徐之再迁427
熊挚红嗣位仍都鄂,至熊咢时犹然428
鬼方控宗周之东北、北、西北429
淮夷与南淮夷429
徐与淮夷可分可合430
宣王惧楚而封申伯于谢,与楚之国势不相应432
“边侯甸”与“命大夫”皆郡守之前身433
阳华山、泽所在434
四川仁寿亦有息壤436
河南临汝有崆峒436
法华读书记(二四)437
《郑语》诸国与《左》昭九年《传》合看(路、洛、徐、泉、蒲等)437
亳、薄、蒲三字通439
皮锡瑞论汤起西方之亳439
俞正燮《汤从先王居义》440
魏源论《汤誓序》谓汤都有东亳、西亳、景亳443
景毫449
相土之东都即商丘450
桀都洛阳,则商人东、西孔道已为所截断451
搜以治兵,非为祭山451
鬼方、猡狁是一是二?452
太伯至荆蛮为周人经营南土之始454
汉东诸国及周人对于南土之经营455
巴都及其迁徙457
九夷、商奄等459
管叔之“管”应作“关”461
虎方与夷虎,及其与九夷、昭王南征之关系461
下邳蒲姑陂464
《伪纪年》中蒲姑两灭464
涂山与三涂山465
常州奄城466
吕思勉《奄城访古记跋》470
吴澄评《孝经》470
“吊膀子”471
“织贝”471
犬图腾诸民族472
黄帝与西北472
隋文定衡山为南岳472
《礼记》之名始见《王莽传》472
朱温以朱虎为始祖473
“委质”解作屈膝473
翻、休、辟等谥为《谥法》所不载473
安王时狄败魏473
齐、赵俱有灵丘,张守节误注474
周、秦人对老、幼风尚不同474
“今之秋胡非昔之秋胡”474
关于山东博物馆之商讨475
邵雍推算法在宋代史学界之权威476
五行思想之科学性476
史念海论重写《中国疆域沿革史》477
吐谷浑有拓跋姓477
“琉璃王冢”与“虾蟆陵”477
赵孟477
别族之自由478
金氏为刘氏之变478
藏文中与汉字相同者不少478
“杨”作“扬”478
法华读书记(二五)479
最早谈到矿物与矿业的书479
昆吾之山在伊水流域480
惠公仲子与武王邑姜481
李白家庭为国际商人481
任法不任智481
弃灰于道者刑482
族刑(族、三族、五族、七族皆有,独无言九族者)482
《七国考》引李悝《法经》483
沈家本未见《七国考》文485
秦东西门486
羯鼓之结尾声486
趋与艳488
《塘上行》之转变489
方孝岳论东作、南为、西成、伏物490
方氏谓《尧典》为《商书》493
方氏论舜寿仅五十494
方氏论《尧典》篇首496
方氏论“黎民”之语源497
方氏论古代居制有上下级之分498
方氏论“庸命”应作庚代解499
阮葵生集录古代制作说500
赫胥氏与赫连氏作梳502
墀渚与羽渊503
方孝岳论禅让504
社祀504
社与祖505
竹添光鸿论社祭505
《左传》中之“封人”507
秦妇人有爵508
后土始以高帝配,至王莽乃据《周礼》以高后配508
陆侃如夫妇论息壤509
《易林》云雍门内崩510
东北人说老汗王511
东北关庙与老汗王511
长城徒卒512
秦狱处与怪哉虫512
秦法繁密之形容513
《东京赋》论秦政513
秦赋税之重514
会稽杀寡妇双致大旱与东海孝妇絶似514
始皇在杞、齐均曾筑城515
秦筑长城材料絶少515
泰州冤狱似《六月雪》故事516
樊舆圣女祠与孟姜祠;贾复城与寡妇城517
东汉西王母镜518
《聊斋》中阿繍姊妹学西王母518
杭州之汴京化519
房屋520
《文选》之笔削古词520
明宣宗胡服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