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刑法问题探索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刑法问题探索](https://www.shukui.net/cover/9/31992827.jpg)
- 王志祥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 ISBN:9787509375082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565页
- 文件大小:130MB
- 文件页数:578页
- 主题词:刑法-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刑法问题探索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论刑法第13条但书的功能1
一、但书与犯罪概念的关系1
二、但书与犯罪构成的关系5
三、但书与犯罪认定的关系8
四、但书与犯罪停止形态的关系10
五、结语13
论我国刑法典的轻罪化改造15
一、“重罪重刑”式刑法典之流弊16
二、犯罪圈的轻罪化改造21
三、法定刑的轻刑化改造28
形式和实质的解释论之争与犯罪论体系的选择32
一、形式解释论与实质解释论之争——混乱的战场32
二、穿越迷雾——两类解释论之争的核心问题依然是犯罪论体系的选择35
三、分层式逻辑判断还是平面式综合判断——德日犯罪论体系与我国传统犯罪构成体系的比较与取舍39
成立犯罪最低标准意义上的犯罪构成理论之批判48
一、“最低标准论”偷换了犯罪成立这一概念48
二、“最低标准论”对犯罪构成要件的功能作了歪曲的理解51
三、“最低标准论”会导致基本犯的犯罪构成要件陷入无法确定的状态53
四、“最低标准论”导致犯罪构成符合性评价与犯罪形态符合性评价被人为地割裂为两个独立的、前后衔接的步骤54
五、结语55
从既遂标准的层次性理论看加重犯的既遂问题56
一、既遂标准的层次性理论之引入57
二、既遂标准的层次性理论在加重犯既遂问题中的贯彻58
三、既遂标准的层次性理论在不同类型加重犯的既遂问题中的展开62
四、结语73
海峡两岸犯罪停止形态立法比较研究——兼论我国大陆犯罪停止形态立法的完善74
一、犯罪既遂的立法之比较74
二、犯罪预备的立法之比较78
三、犯罪未遂的立法之比较81
四、犯罪中止的立法之比较86
五、完善我国大陆犯罪停止形态的立法之建议91
数额犯基本问题研究93
一、数额犯概念的界定93
二、数额犯数额的性质95
三、数额犯的既遂与未遂之区分96
数额加重犯基本问题研究108
一、数额加重犯的概念之辨正108
二、数额加重犯的既遂与未遂之区分113
三、数额加重犯未遂的认定与处罚116
论结果加重犯的构造123
一、基本犯罪123
二、加重结果126
结果加重犯的未遂问题新论132
一、加重结果未发生时结果加重犯的既遂、未遂问题132
二、基本犯未遂时结果加重犯的既遂、未遂问题139
三、结语148
论后劳教时代法律制裁体系的完善151
一、三种替代措施观点之争及其评价151
二、分流论正当性的根据155
三、分流的具体方案159
四、劳动教养制度废除后相关剥夺人身权利措施的完善162
刑罚配置结构调整论纲166
一、调整死刑配置167
二、调整自由刑的配置169
三、调整财产刑的配置176
四、调整资格刑的配置180
五、协调罪种间的法定刑配置182
刑罚结构调整的反思与前瞻——以《刑法修正案(八)》为视角186
一、死刑罪名的削减问题186
二、死缓、无期徒刑、有期徒刑威慑力的强化问题188
三、管制刑的完善问题189
四、刑罚结构调整前瞻191
死刑改革问题新思考——以《刑法修正案(九)》为视角193
一、《刑法修正案(九)》对死刑制度的修改193
二、对《刑法修正案(九)》中修改死刑规定的评价195
三、对我国死刑改革的展望201
四、附论206
死刑替代措施:一个需要警惕的刑法概念208
一、死刑替代措施的概念之辨析208
二、构建死刑替代措施的理论根据之辩驳210
三、死刑替代措施忽视人权保障的负面后果之警惕223
四、结语226
论我国终身自由刑制度的改革227
一、世界范围内终身自由刑制度的概况227
二、我国终身刑制度所存在的突出问题228
三、我国学界关于终身刑制度改革的主要建议231
四、我国终身刑制度的改革路径232
论犯罪人的财产状况对罚金数额的影响237
一、罚金数额影响因素的四种立法例237
二、罚金数额的影响因素在我国立法及司法解释中的演变239
三、我国刑法理论对罚金数额影响因素在认识上的分歧240
四、对犯罪人的财产状况在罚金数额确定过程中应然地位的分析241
五、对“天价罚金”案中犯罪人财产状况对罚金数额影响问题的分析246
六、结语248
论《刑法修正案(八)》中的禁止令制度250
一、关于禁止令制度的具体规定250
二、禁止令制度增设的背景及其意义251
三、禁止令制度解析252
四、禁止令制度的适用259
五、禁止令制度的完善265
减轻处罚制度立法再完善之探讨——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为分析样本270
一、减轻处罚制度修改的背景270
二、对修改后的减轻处罚制度的评价273
三、关于减轻处罚制度再完善之建言280
坦白从宽制度入刑的思考287
一、坦白从宽制度入刑的背景287
二、坦白从宽制度入刑的正当性分析290
三、坦白从宽制度入刑规定的内涵之解析293
四、坦白从宽制度入刑规定的司法适用297
五、对“如实供述自己罪行”范围的延伸性思考303
论行刑观念之更新307
一、确立假释优于减刑的行刑观念307
二、逐步确立“假释为主,减刑为辅”的行刑观念309
三、转变扭曲的报应观念312
我国减刑、假释制度改革路径前瞻315
一、世界范围内减刑、假释制度的发展趋势315
二、我国减刑、假释制度的适用状况及启示317
三、关于我国减刑制度存废主要学说的介评321
四、我国减刑、假释制度的改革路径及理由324
五、余论——对假释制度的改革应以累进处遇制的构建为基础329
论高利放贷行为的刑法命运333
一、现行法律体系之疏漏——高利放贷行为法律规制的缺位333
二、罪刑法定原则视野下对高利放贷行为应进行无罪化处理335
三、高利放贷行为的立法发展前瞻——疏堵结合的高利放贷行为规制341
绑架罪中“杀害被绑架人”新论348
一、“杀害被绑架人”的具体表现348
二、“杀害被绑架人”的犯罪形态354
三、被绑架人未死亡情形的处理358
关于调整拐卖妇女、儿童犯罪罪名表述的思考364
一、拐卖妇女、儿童犯罪的立法的演进364
二、“拐卖妇女、儿童罪”和“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罪”罪名表述的调整366
三、“不解救被拐卖、绑架妇女、儿童罪”和“阻碍解救被拐卖、绑架妇女、儿童罪”罪名表述的调整372
论拐卖妇女、儿童罪的犯罪客体及其刑法意义375
一、关于拐卖妇女罪犯罪客体的理论争议及评析375
二、“人格尊严说”之提倡377
三、“人格尊严说”的刑法意义384
拐卖妇女罪中“奸淫被拐卖的妇女”新论396
一、“奸淫”的范围396
二、“奸淫”的时间401
三、“奸淫”的对象403
四、“奸淫”的主体405
拐卖儿童罪中的“偷盗婴幼儿”新论409
一、“以出卖为目的,偷盗婴幼儿的”规定的渊源问题409
二、“出卖目的”产生的时间问题411
三、“偷盗”的界定问题412
四、利用监护人无力监护而当面抱走婴幼儿的情形的认定问题413
五、“婴幼儿”的界定问题417
六、“偷盗婴幼儿”型拐卖儿童罪的既遂标准问题418
拐卖妇女、儿童罪六种加重情形的司法认定420
一、“拐卖妇女、儿童集团的首要分子”的司法认定420
二、“拐卖妇女、儿童3人以上”的司法认定421
三、“诱骗、强迫被拐卖的妇女卖淫或者将被拐卖的妇女卖给他人迫使其卖淫”的司法认定421
四、“以出卖为目的,使用暴力、胁迫或者麻醉方法绑架妇女、儿童”的司法认定424
五、“造成被拐卖的妇女、儿童或者其亲属重伤、死亡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司法认定427
六、“将妇女、儿童卖往境外”的司法认定430
论拐卖妇女、儿童罪既遂的判断标准431
一、关于拐卖妇女、儿童罪既遂形态判断的实践检视432
二、关于拐卖妇女、儿童罪既遂形态判断标准的理论争议435
三、对拐卖妇女、儿童罪的既遂应以卖出为判断标准438
遗弃罪构成要件的新思考449
一、关于遗弃罪构成要件的两种观点449
二、关于遗弃罪犯罪客体的理解451
三、扶养关系成立范围的界定453
四、结语456
论虚拟财产刑事保护的正当性——与侯国云教授商榷457
一、“侯文”对虚拟财产的特性没有准确地予以理解和把握457
二、否认虚拟财产的财产属性,是缺乏理论依据的460
三、否认虚拟财产的价值属性,是缺乏理论支撑的463
四、虚拟财产与真实财产的交易违背价值规律和价值交换规则的说法,于理不通465
五、虚拟财产与真实财产的交易是严重干扰金融秩序的违法行为的说法,于法无据466
六、保护虚拟财产会给社会带来极大危害的说法,于理有悖468
七、让虚拟财产永远待在虚拟空间,不是科学的做法469
八、余论470
抢劫罪加重犯的既遂问题新论472
一、关于抢劫罪加重犯既遂问题的不同观点472
二、对上述各种观点的评析473
三、笔者关于抢劫罪加重犯既遂问题的观点476
论诈骗罪基本犯的未遂形态480
一、对诈骗罪基本犯未遂形态不同观点的评析480
二、诈骗罪客观方面基本构造之厘清486
三、诈骗罪基本犯未遂形态判断标准之确立493
四、对相关司法解释中有关诈骗罪基本犯未遂形态规定的评析493
“飞车行抢”案件的定性问题探讨498
一、关于“飞车行抢”案件定性问题的理论争议498
二、司法解释对于“飞车行抢”案件定性问题的态度500
三、“飞车行抢”案件定性问题之分析501
四、结语506
论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界定507
一、黑社会性质组织概念的沿革507
二、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特征509
三、黑社会性质组织与其他相关概念的关系523
论黑社会性质犯罪构成特征的界定530
一、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直接客体的界定530
二、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客观方面的界定533
三、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主体的界定543
四、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主观方面的界定547
基本刑事政策视域下贿赂犯罪立法的应然走向549
一、我国不同时期基本刑事政策的简要梳理549
二、基本刑事政策视域下我国贿赂犯罪立法存在的缺陷551
三、“宽严相济”基本刑事政策视域下我国贿赂犯罪立法的应然走向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