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历史唯物主义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历史唯物主义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https://www.shukui.net/cover/50/31717298.jpg)
- 李崇富,吕贵,陈章亮主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ISBN:7208071713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578页
- 文件大小:24MB
- 文件页数:598页
- 主题词: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历史唯物主义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1
(一)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方法论问题1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可能和原则14
(三)构建和谐社会是唯物史观的原本要求25
(四)按照发展规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31
(五)唯物史观视阈中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37
(六)历史唯物主义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42
(七)主体哲学的反思与转换48
(八)矛盾学说与和谐社会54
(九)社会和谐与社会矛盾60
(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经济基础和哲学基础66
(十一)人与自然的矛盾与和谐社会70
第二编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中国的与时俱进76
(一)坚持理论创新,构建和谐社会76
(二)《江泽民文选》的社会和谐思想初探78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86
(四)马克思的和谐社会思想及其当代意义93
(五)矛盾与和谐:马克思社会理论的核心范畴辨析100
(六)恩格斯的社会合力思想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06
(七)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12
(八)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18
(九)资本的拜物逻辑批判:《资本论》的真实语境124
(十)资本逻辑与当代中国社会结构131
第三编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揭示和科学规定140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和社会条件140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是社会历史条件发展的必然结果148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意义154
(四)正确认识和谐与矛盾的关系160
(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和经济基础166
(六)共生、宽容与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理念172
(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质及其根本途径178
(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与实现途径184
(九)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特征解读190
(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认识的深化197
(十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认知误区及其矫正203
第四编 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理念209
(一)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点与归宿209
(二)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三维价值215
(三)历史唯物主义视阈下的“以人为本”221
(四)和谐社会的人本利益机制228
(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特征233
(六)“以人为本”与“以民为本”的关系239
(七)和谐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245
(八)以人为本的本质和实践及其时代意义250
(九)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特点256
(十)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人权建设263
第五编 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69
(一)从科学发展观看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中国化269
(二)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指南275
(三)深化改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281
(四)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源流及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288
(五)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295
(六)以新改革战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301
(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基本建成创新型国家307
(八)现代生活的基本元素与社会和谐314
(九)科学运用人力资源与构建和谐社会320
(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重视劳资和谐326
(十一)正确处理企业内部矛盾,着力构建和谐企业331
(十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选择及制度设计336
(十三)农村利益矛盾的化解与和谐新农村的建设342
(十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民族地区社会和谐发展348
(十五)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354
(十六)构建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社会福利模式359
(十七)生活方式更新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365
第六编 公平正义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路径372
(一)构建和谐社会与利益分配公平372
(二)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促进城乡和谐发展378
(三)法律视野下的社会公平383
(四)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教育公平389
(五)注重社会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395
(六)邓小平对人民内部矛盾学说的贡献399
(七)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中构建和谐社会405
(八)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推进就地城市化411
(九)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413
(十)完善人民内部矛盾解决机制418
(十一)突发事件的应对与和谐社会的构建423
第七编 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道德支撑430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呼唤意识形态理论的创新430
(二)和谐社会视阈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构435
(三)社会核心价值观念的特征与构建441
(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文化价值446
(五)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452
(六)市场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共存455
(七)彰显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价值观支持462
(八)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468
(九)培育社会主义荣辱观人格精神与构建和谐社会472
(十)和谐社会的道德建设477
(十一)心灵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内核483
(十二)实现和谐,从心做起488
(十三)弘扬延安精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493
(十四)乡风文明:社会和谐的人文基础496
(十五)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发展休闲502
(十六)和谐教育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508
第八编 党领导人民共建共享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513
(一)党的先进性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存在内在联系513
(二)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518
(三)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525
(四)和谐领导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保证531
(五)军队要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列537
(六)群众史观与“领导权力”的本质543
(七)公共权利社会化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548
(八)和谐发展:领导干部能力提升与政绩表达的双重考验553
(九)责任与和谐559
(十)学习与理论自觉565
(十一)贵和尚中——领导干部和谐能力的现代诠释571
后记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