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环境影响评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李勇,李一平,陈德强主编 著
- 出版社: 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
- ISBN:7563031405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285页
- 文件大小:91MB
- 文件页数:299页
- 主题词:环境影响-评价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环境影响评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总论1
1.1环境1
1.1.1基本概念1
1.1.2环境的基本特性2
1.2环境保护标准3
1.2.1环境质量标准3
1.2.2污染物排放标准3
1.2.3环境基础标准3
1.2.4环境方法标准3
1.2.5环境标准样品标准3
1.2.6环保仪器设备标准4
1.2.7各环境标准之间的关系4
1.3环境影响4
1.3.1概念4
1.3.2环境影响分类4
1.3.3环境影响识别5
1.4环境影响评价5
1.4.1基本概念5
1.4.2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和重要性5
1.4.3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功能6
1.5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发展历程6
1.5.1国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建立及发展6
1.5.2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建立及发展8
第二章 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及工作程序11
2.1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11
2.2环境影响评价的类别11
2.3环境影响评价的分类管理12
2.4环境影响评价的监督管理12
2.4.1环境影响评价机构资质管理12
2.4.2环境影响评价人员的资质管理13
2.4.3环境影响评价的质量管理13
2.4.4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审批13
2.4.5我国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14
2.5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15
2.5.1环境影响评价基本步骤15
2.5.2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确定16
2.5.3环境影响评价大纲的编写16
2.5.4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编制17
第三章 工程分析及污染源调查评价22
3.1工程分析概述22
3.1.1工程分析概念及其作用22
3.1.2工程分析基本原则23
3.2工程分析的主要方法23
3.2.1类比法23
3.2.2物料衡算法24
3.2.3资料复用法24
3.3工程分析的主要内容25
3.3.1项目概况25
3.3.2工艺路线与生产方法及产污环节26
3.3.3污染源源强分析与核算26
3.3.4清洁生产水平分析29
3.3.5环保措施方案分析29
3.3.6总图布置方案分析30
3.3.7补充措施与建议30
3.3.8工程分析小结31
3.4污染源调查31
3.4.1基本概念31
3.4.2污染源调查内容32
3.4.3污染源调查方法33
3.5污染源评价35
3.5.1污染源评价目的35
3.5.2污染源评价方法35
第四章 清洁生产评价38
4.1清洁生产概述38
4.1.1清洁生产的基本概念38
4.1.2清洁生产在国内外的发展39
4.1.3环境影响评价与清洁生产的关系40
4.2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42
4.2.1清洁生产指标的选取原则42
4.2.2清洁生产评价指标42
4.3清洁生产评价方法45
4.3.1定性评价法45
4.3.2定量评价方法46
4.3.3综合评价法48
4.3.4评价结论与建议50
4.4清洁生产评价案例50
4.4.1项目简介50
4.4.2清洁生产评价53
第五章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58
5.1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基本程序58
5.1.1评价等级划分58
5.1.2评价范围确定59
5.2大气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59
5.2.1大气污染源调查与评价60
5.2.2气象条件调查61
5.2.3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64
5.3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67
5.3.1预测目的67
5.3.2预测内容和步骤67
5.3.3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模型69
5.3.4模型参数的选取和确定75
5.3.5导则推荐预测模式介绍80
5.3.6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81
5.4大气环境容量及总量控制82
5.4.1大气环境容量及总量控制的意义82
5.4.2工作步骤82
5.5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与建议83
5.5.1项目选址及总图布置的合理性和可行性83
5.5.2污染源的排放强度与排放方式83
5.5.3大气污染控制措施83
5.5.4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设置83
5.5.5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落实情况84
5.5.6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84
5.6案例分析84
5.6.1某项目基本概况84
5.6.2基本气象条件85
5.6.3评价等级的确定86
5.6.4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87
5.6.5大气环境预测评价89
第六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92
6.1概论92
6.2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等级和评价范围93
6.2.1划分评价等级的原则93
6.2.2划分评价等级的依据94
6.2.3划分评价等级的方法94
6.2.4评价范围96
6.2.5评价标准96
6.3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96
6.3.1调查范围和时间96
6.3.2水文和污染源调查98
6.3.3水质调查与监测99
6.3.4水环境功能调查102
6.3.5地表水环境现状评价103
6.4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104
6.4.1预测原则104
6.4.2预测方法104
6.4.3预测范围和预测点位105
6.4.4预测时期划分与预测时段105
6.4.5预测水质参数筛选原则106
6.4.6水体简化和污染源简化的要求106
6.4.7点源的环境影响评价108
6.4.8非点源的环境影响评价108
6.4.9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110
6.5水质模型的应用111
6.5.1模型选择的一般原则111
6.5.2零维水质模型及适用条件111
6.5.3点源一维水质模型114
6.5.4点源二维稳态水质模型及适用条件118
6.5.5湖泊水库模型120
6.5.6点源二维非稳态水量水质模型122
6.5.7模型参数的估算122
6.6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124
6.6.1水环境容量与总量控制124
6.6.2达标分析125
6.6.3水环境保护措施125
6.7编制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126
6.7.1报告书编写原则126
6.7.2项目可行性结论126
第七章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128
7.1概述128
7.1.1建设项目分类128
7.1.2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任务128
7.1.3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129
7.2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129
7.2.1基本要求129
7.2.2识别方法130
7.3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132
7.3.1评价工作等级划分原则132
7.3.2Ⅰ类建设项目工作等级划分132
7.3.3Ⅱ类建设项目工作等级划分135
7.4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要求139
7.4.1一级评价要求139
7.4.2二级评价要求139
7.4.3三级评价要求139
7.5地下水现状调查与评价139
7.5.1调查与评价原则139
7.5.2调查与评价范围140
7.5.3调查内容与要求140
7.5.4环境现状评价146
7.6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147
7.6.1预测原则147
7.6.2预测范围147
7.6.3预测时段148
7.6.4预测因子148
7.6.5预测方法148
7.6.6预测条件概化154
7.7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155
7.7.1评价原则155
7.7.2评价范围155
7.7.3评价方法155
7.7.4评价要求155
7.8地下水污染防治156
7.8.1基本原则156
7.8.2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与对策156
7.9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专题文件的编写157
7.9.1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专题工作方案157
7.9.2地下水环境影响专题报告书(或章节)158
第八章 噪声环境影响评价160
8.1概述160
8.2环境噪声评价基础161
8.2.1噪声的物理量161
8.2.2环境噪声评价量163
8.2.3噪声在传播过程中的衰减165
8.3环境噪声影响评价169
8.3.1声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任务和工作程序169
8.3.2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和范围169
8.3.3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基本要求170
8.3.4环境噪声现状调查与评价171
8.3.5声环境影响预测173
8.3.6声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内容174
8.3.7噪声防治措施174
8.4典型工程项目环境噪声影响评价175
8.4.1工矿企业声环境影响评价175
8.4.2公路、铁路噪声环境影响评价177
8.4.3机场飞机噪声环境影响评价179
8.5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声环境影响评价要求180
8.5.1资料分析180
8.5.2现状调查、监测与评价180
8.5.3声环境影响分析180
8.5.4声环境功能区划分和调整180
8.5.5噪声污染防治对策和建议180
第九章 土壤环境影响评价182
9.1概述182
9.1.1土壤及其环境质量182
9.1.2我国土壤环境问题183
9.2土壤环境影响评价程序184
9.2.1评价的目的和任务184
9.2.2基本工作程序和主要工作内容184
9.2.3评价等级划分和评价范围确定186
9.2.4评价因子选择和评价标准186
9.3土壤环境影响识别与现状评价191
9.3.1土壤环境影响的类型191
9.3.2土壤环境影响识别191
9.3.3土壤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194
9.4土壤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202
9.4.1土壤中污染物的运动及其变化趋势预测202
9.4.2土壤退化趋势预测204
9.4.3土壤资源破坏和损失预测207
9.4.4土壤环境影响分析208
9.5防治土壤污染、退化、破坏的对策和措施210
9.5.1加强土壤资源法制管理210
9.5.2加强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210
9.5.3加强土壤环境的监测和管理210
9.5.4加强土壤保护的科学技术研究210
9.6实例分析211
第十章 生态影响评价214
10.1生态影响评价概述214
10.1.1生态学基础知识214
10.1.2生态影响评价的基本概念215
10.1.3生态影响评价的目的和原则216
10.1.4生态影响评价的基本内容与工作程序216
10.2生态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和评价范围217
10.2.1生态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217
10.2.2生态影响评价范围与时段218
10.3生态影响评价的工程分析218
10.3.1生态影响评价工程分析的基本内容218
10.3.2生态影响评价工程分析的重点219
10.4生态影响识别与评价因子筛选219
10.4.1影响识别219
10.4.2评价因子筛选221
10.5生态现状调查与评价222
10.5.1生态现状调查222
10.5.2生态环境现状评价227
10.6生态影响预测与评价228
10.6.1生态影响预测228
10.6.2生态影响评价233
10.6.3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内容235
10.6.4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235
10.7生态环境保护措施235
10.7.1生态影响的防护235
10.7.2生态影响的恢复238
10.7.3生态环境的管理239
10.8生态影响评价案例分析241
10.8.1工程概况241
10.8.2工程分析242
10.8.3生态环境现状调查242
10.8.4生态影响识别242
10.8.5生态影响预测评价242
10.8.6生态环境保护措施243
10.8.7评价结论243
第十一章 环境风险评价244
11.1概述244
11.1.1基本概念244
11.1.2环境风险评价的分类244
11.1.3环境风险评价的目的和意义245
11.1.4环境风险评价工作等级和评价范围245
11.1.5环境风险评价工作程序和评价内容246
11.2环境风险识别与源项分析247
11.2.1环境风险识别247
11.2.2事故源项分析248
11.2.3事故源强计算248
11.3风险后果计算251
11.3.1有毒有害物质在大气中的扩散251
11.3.2有毒有害物质在水中的扩散252
11.4风险评价255
11.4.1风险评价内容255
11.4.2风险评价指标255
11.4.3风险评价方法258
11.5减少风险危害的措施与风险应急管理259
11.5.1减少风险危害的措施259
11.5.2风险事故应急预案259
第十二章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261
12.1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概论261
12.1.1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261
12.1.2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和意义262
12.1.3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原则262
12.1.4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特点263
12.1.5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类型263
12.2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程序与内容264
12.2.1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264
12.2.2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内容264
12.2.3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编写267
12.3区域开发的环境制约因素分析267
12.3.1区域环境承载力分析267
12.3.2开发区土地利用和生态适宜度分析268
12.4区域环境容量分析和总量控制270
12.4.1区域环境容量概念和类型270
12.4.2区域环境总量控制概念和分类270
12.4.3区域环境污染总量控制分析方法和要点270
12.5区域环境管理计划272
12.5.1机构设置与监控系统的建立272
12.5.2区域环境管理指标体系的建立273
12.5.3区域环境目标可达性分析275
第十三章 公众参与277
13.1概述277
13.1.1基本概念277
13.1.2公众参与的类型278
13.2公众参与的基本程序和方法279
13.2.1公众参与的程序279
13.2.2公众参与的要求280
13.2.3公众参与的方法281
13.2.4公众参与的组织形式283
参考文献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