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注册安全工程师手册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注册安全工程师手册
  • 罗云主编;徐德蜀,周长江,樊运晓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22148339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920页
  • 文件大小:467MB
  • 文件页数:939页
  • 主题词:安全工程技术人员-手册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注册安全工程师手册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 注册安全工程师制度1

0.1国际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管理制度1

0.1.1美国的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管理制度1

0.1.2英国的职业安全健康工程师执业资格管理制度1

0.1.3日本的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管理制度1

0.2我国的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1

0.2.1注册安全工程师的发展历程1

0.2.2注册安全工程师管理制度1

0.2.3注册安全工程师的注册1

0.2.4注册安全工程师的执业范围2

0.2.5注册安全工程师的权利与义务2

第一篇 安全工程技术理论5

1安全科学学科基础及理论5

1.1古代的安全防灾5

1.1.1我国古代的风险防范5

1.1.2古代人类的风险防范观5

1.1.3人类安全法规的起源与发展6

1.2安全科学技术的起源与发展7

1.2.1安全认识观的发展和进步7

1.2.2安全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7

1.2.3我国安全科学技术的发展现状8

1.2.4 20世纪安全生产拾萃8

1.2.5安全科学技术体系的构成9

1.3安全科学基本理论的发展10

1.3.1事故学理论10

1.3.2危险分析与风险控制理论10

1.3.3安全科学原理10

1.4安全哲学理论11

1.4.1基于科学理论认识安全哲学12

1.4.2从历史学的角度认识安全哲学13

1.4.3现代社会的安全哲学观念13

1.4.4人类安全哲学思想14

1.5安全系统科学理论14

1.5.1安全系统论理论14

1.5.2安全信息论原理15

1.5.3安全控制论原理16

1.5.4安全协调学原理17

参考文献19

2安全科学的定性与定量理论20

2.1安全的基本特性20

2.1.1重要术语及概念20

2.1.2安全特性分析20

2.2安全科学基本理论21

2.2.1人本原理21

2.2.2弹性原理22

2.2.3 预防原理22

2.2.4强制原理24

2.3安全指标体系理论24

2.3.1安全定量的基础24

2.3.2安全生产发展指标体系25

2.3.3事故指标体系及数学模型25

2.4安全生产指数理论27

2.4.1安全生产指数概念及意义27

2.4.2安全生产指数的设计思路及原则27

2.4.3安全生产指数的数学模型27

2.4.4事故当量指数的设计28

2.4.5事故当量综合指数的应用28

2.5风险定量理论29

2.5.1风险分析的主要内容29

2.5.2风险的概念29

2.5.3风险的数学表达29

2.5.4风险的数理分析29

2.5.5风险度的确定30

参考文献30

3事故分析、预测与预防理论31

3.1生产安全事故分类研究31

3.1.1基本概念及定义31

3.1.2事故类型及等级31

3.1.3事故原因分类31

3.1.4致伤类型分类35

3.1.5事故损失工作日计算35

3.1.6事故伤害性质分类35

3.1.7事故伤害部位分类35

3.1.8事故致因物分类35

3.2事故致因理论37

3.2.1早期的事故致因理论37

3.2.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事故致因理论38

3.2.3系统安全工程理论38

3.2.4事故频发倾向论39

3.2.5事故遭遇倾向论39

3.2.6多米诺骨牌理论40

3.2.7轨迹交叉论40

3.2.8管理失误论41

3.2.9事故因果连锁理论42

3.2.10能量转移理论42

3.2.11瑟利人因系统理论方法44

3.2.12事故原因树44

3.2.13变化-失误连锁理论45

3.2.14扰动理论46

3.2.15作用-变化与作用连锁理论47

3.3事故预测原理47

3.3.1事故指标预测及其原理47

3.3.2事故隐患辨识预测法48

3.3.3直观预测法48

3.3.4时间序列预测法48

3.3.5回归预测法50

3.3.6齐次、非齐次泊松过程预测模型50

3.3.7微观事故状态预测50

3.3.8灰色预测模型50

3.3.9趋势外推预测51

3.3.10专家系统预测法52

3.3.11事故死亡发生概率测度法52

3.4事故预防原理53

3.4.1事故可预防性理论53

3.4.2事故的宏观战略预防对策53

3.4.3人为事故的预防54

3.4.4设备因素导致事故的预防55

3.4.5环境因素导致事故的预防56

3.4.6时间因素导致事故的预防56

参考文献57

4安全人机工程学58

4.1人机工程学概论58

4.1.1人机工程学的形成与发展58

4.1.2安全人机工程学研究内容58

4.2人机系统58

4.2.1人机关系59

4.2.2人机功能分配59

4.2.3人机系统分析59

4.3人体测量与数值应用59

4.3.1人体测量的基本知识59

4.3.2常用人体测量数据60

4.3.3人体主要参数计算61

4.3.4人体测量数据的应用62

4.4人的生理与心理特性62

4.4.1人的生理特性62

4.4.2人的生物力学64

4.4.3人的心理特征66

4.5人机界面67

4.5.1显示装置67

4.5.2控制装置70

4.5.3工具类人机界面74

4.6作业空间75

4.6.1作业域75

4.6.2作业空间分析75

4.6.3安全作业研究与标准化作业76

4.7作业环境76

4.7.1温度环境77

4.7.2振动环境77

4.7.3噪声环境78

4.7.4光环境79

4.8色彩调节80

4.8.1色彩的基本概念80

4.8.2色彩对人的影响81

4.8.3作业环境的色彩调节与应用82

参考文献83

5系统安全工程84

5.1系统安全工程概论84

5.1.1基本概念84

5.1.2内容84

5.1.3发展和现状85

5.2系统安全分析方法85

5.2.1关系比较密切的分析方法85

5.2.2共同点比较多的分析方法86

5.2.3逻辑推理的分析方法86

5.2.4选用分析方法的原则86

5.3危险性预先分析87

5.3.1危险性预先分析的步骤87

5.3.2危险性辨识87

5.3.3危险性控制88

5.3.4危险性预先分析实例88

5.4安全检查表89

5.4.1安全检查表的定义89

5.4.2安全检查表的作用89

5.4.3安全检查表的优点89

5.4.4安全检查表的类型89

5.4.5安全检查表的编制90

5.4.6安全检查表实例90

5.5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91

5.5.1故障的基本概念91

5.5.2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的分析步骤93

5.5.3致命度分析94

5.5.4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实例94

5.6故障树分析法96

5.6.1基本概念96

5.6.2故障树分析方法的步骤97

5.6.3故障树的符号及其意义97

5.6.4故障树的编制方法100

5.6.5故障树定性分析101

5.6.6故障树定量分析105

5.7事件树分析法111

5.7.1事件树分析的依据和在可靠性工程中的应用111

5.7.2事件树分析方法及应用111

5.8因果分析113

5.8.1因果图113

5.8.2分析与评价113

5.9可操作性研究114

5.9.1基本原理115

5.9.2分析步骤116

5.9.3应用实例117

参考文献118

6危害辨识与安全评价119

6.1危险危害辨识119

6.1.1术语与定义119

6.1.2危害产生原因与分类119

6.1.3危害辨识的主要内容119

6.1.4危害辨识方法120

6.1.5危害辨识过程120

6.2安全评价概述120

6.2.1安全评价的定义和标准120

6.2.2安全评价的原理121

6.2.3安全评价的程序121

6.2.4安全评价的方法分类122

6.3概率评价法122

6.3.1元件的故障概率及其求法122

6.3.2元件的连接及系统故障(事故)概率计算123

6.3.3系统故障概率的计算举例123

6.4指数评价法124

6.4.1美国道化学公司火灾爆炸指数评价法124

6.4.2英国帝国化学公司蒙特法128

6.5单元危险性快速排序法130

6.6易燃、易爆、有毒重大危险源评价法132

6.7伤害(或破坏)范围评价法133

6.7.1泄漏133

6.7.2扩散133

6.7.3爆炸135

6.7.4中毒136

6.8生产设备安全评价方法136

6.8.1设备安全评价要点136

6.8.2操作运转137

6.8.3环境137

6.8.4维护检修137

6.9安全管理评价137

6.9.1安全管理评价内容137

6.9.2评价方法138

6.10安全综合评价法138

6.10.1评价模式139

6.10.2评价标准139

6.10.3 LEC评价法139

6.10.4 MES评价法140

6.10.5 MLS评价法140

6.11作业场所的评价方法141

6.11.1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及有毒作业分级评价方法141

6.11.2粉尘作业危害场所危害程度分级评价方法143

6.11.3噪声作业危害程度评价方法143

6.11.4高温(低温)作业危害程度分级评价方法144

6.12安全评价方法实例145

6.12.1传爆药安全性可靠性综合评价方法研究145

6.12.2国营某厂的活性炭生产线安全评估147

6.13安全决策149

6.13.1安全决策过程与决策要素150

6.13.2定性属性的量化151

6.13.3安全决策方法152

参考文献154

第二篇 安全管理157

7安全管理科学理论157

7.1安全管理科学的发展和进步157

7.1.1安全科学与安全管理学157

7.1.2安全管理技术的发展157

7.1.3现代安全管理方法及特点157

7.2安全教育学理论157

7.2.1一般教育原理与安全教育学基础157

7.2.2安全教育的目的158

7.2.3安全教育的基本原则158

7.2.4安全教育模式及技术159

7.2.5企业安全教育的对象、目标与内容159

7.2.6安全工程学历教育163

7.2.7英国的国家职业安全健康等级考试制度164

7.3安全经济学原理166

7.3.1安全经济学概述166

7.3.2安全经济学投入产出原理168

7.3.3事故损失分析原理169

7.3.4安全投资的理论分析172

7.3.5安全效益分析原理175

7.4安全文化建设理论176

7.4.1安全文化的起源与发展176

7.4.2安全文化的概念及定义177

7.4.3安全文化的学科体系177

7.4.4安全文化的范畴、功能及作用178

7.4.5安全文化建设179

7.5安全行为科学182

7.5.1安全行为科学基本理论183

7.5.2人的行为模式184

7.5.3影响人行为的因素分析185

7.5.4事故心理指数分析186

7.5.5安全管理的行为激励187

7.5.6安全行为科学应用理论188

参考文献189

8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190

8.1安全生产法规的性质与作用190

8.1.1安全生产法规的概念190

8.1.2安全生产法规的特征190

8.1.3安全生产法规的本质190

8.1.4安全生产法规的作用190

8.1.5我国的安全生产法治对策及任务191

8.2我国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体系191

8.2.1我国安全生产法律基本体系191

8.2.2安全技术法规191

8.2.3职业健康法规192

8.2.4安全管理法规193

8.3我国安全生产标准体系194

8.3.1安全生产标准的分类与体系194

8.3.2安全生产标准的作用194

8.3.3安全生产国家标准颁布状况195

8.4我国主要的安全生产法规内容简介196

8.4.1《宪法》中与安全生产相关条款196

8.4.2《刑法》中与安全生产相关条款196

8.4.3《民法》的相关规定197

8.4.4《安全生产法》的主要内容197

8.4.5《职业病防治法》的主要内容198

8.4.6《矿山安全法》的重要内容199

8.4.7《消防法》的重要内容199

8.4.8《民法通则》中与安全生产相关条款199

8.4.9《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中与安全生产相关条款199

8.4.10《乡镇企业法》中与安全生产相关条款199

8.4.11《经济合同法》中与安全生产相关条款199

8.4.12《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试行)》中有关安全生产条文199

8.4.13《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199

8.4.14《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200

8.4.15《工伤保险条例》200

8.4.16《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201

8.4.17《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201

8.5国际主要相关职业安全健康法规206

8.5.1国际公约综述206

8.5.2 ILO《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导则》207

8.5.3 ILO《预防重大工业事故公约》208

8.5.4 ILO《作业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公约》208

8.5.5 ILO《建筑业安全卫生公约》208

参考文献208

9安全管理模式与体系209

9.1宏观、综合的安全生产管理模式209

9.1.1国家安全生产管理机制209

9.1.2国家安全生产管理体制的发展209

9.1.3我国安全生产管理机制的建立209

9.2企业安全管理模式210

9.2.1对象化的安全管理模式210

9.2.2程序化的安全管理模式210

9.3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OSHMS)211

9.3.1 OSHMS的管理理论基础211

9.3.2 OHSMS的管理要素211

9.3.3企业建立OSHMS212

9.3.4 OSHMS的审核与认证212

9.4 HSE管理体系213

9.4.1 HSE管理体系的概念213

9.4.2 HSE管理体系的内容213

9.4.3企业实施HSE管理体系的意义213

9.4.4 HSE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214

9.5安全标准化218

9.5.1安全标准化的涵义218

9.5.2安全标准化的作用219

9.5.3安全标准化的实施219

9.5.4典型行业安全标准化规范解析220

参考文献223

10安全管理技术224

10.1安全管理技术224

10.1.1安全管理的行政手段224

10.1.2安全管理的法制手段224

10.1.3安全科学管理方法225

10.1.4安全管理的经济手段226

10.1.5安全管理的文化手段226

10.2人因安全管理227

10.3物因及危险源安全管理228

10.3.1生产设备安全管理228

10.3.2现场“隐患”管理228

10.3.3危险源管理229

10.3.4消防安全管理230

10.3.5交通安全管理231

10.3.6现场安全管理方法231

10.4环境因素安全管理234

10.5事故管理235

10.5.1事故分类235

10.5.2事故调查处理236

10.5.3事故原因及责任分析237

10.5.4事故报告编制238

10.5.5事故防范措施238

10.6事故应急救援239

10.6.1事故应急救援基础239

10.6.2事故应急预案的编制240

10.6.3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演练和评审240

10.7企业安全管理诊断技术241

10.7.1诊断工具设计241

10.7.2诊断标准设定245

10.7.3诊断方法245

10.7.4诊断分析方法246

10.8企业风险管理技术248

10.8.1风险管理的基本范畴248

10.8.2风险管理的技术步骤248

10.8.3风险管理规划248

10.8.4风险识别与评估模式249

10.8.5风险控制技术249

参考文献251

11安全生产监督管理252

11.1我国的安全生产监管体制与机制252

11.1.1基本概念252

11.1.2我国安全生产管理体制的发展252

11.1.3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制与机构253

11.1.4目前我国的安全生产管理机制254

11.1.5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方式255

11.1.6推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制度的作用255

11.2安全生产监督理论与技术255

11.2.1安全生产监督(察)机关的主要职责255

11.2.2安全生产监督(察)机构的权力256

11.2.3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基本原则256

11.2.4安全生产监督程序256

11.2.5建立安全监管员队伍257

11.2.6安全监察员的职权257

11.2.7发挥技术检测检验的作用257

11.3安全生产综合监管257

11.3.1国家安全生产监察的职权范围257

11.3.2国家安全生产监察的方式257

11.3.3安全生产一般监察257

11.3.4安全生产专门监察257

11.3.5事故监察259

11.4特种设备安全监察259

11.4.1国家监督管理的特种设备范畴259

11.4.2特种设备的监督管理内容259

11.4.3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260

11.4.4特种设备行政许可261

11.5矿山安全监察261

11.5.1矿山安全监察的作用261

11.5.2煤矿安全监察体制261

11.5.3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的性质和职能262

11.5.4矿山安全监察的一般内容262

11.5.5英国的煤矿安全监察体制262

11.6个人防护用品安全监督264

11.7工会与社会安全监督264

11.7.1群众监督作用264

11.7.2工会劳动保护工作的基本任务264

11.7.3群众安全监督的10条渠道265

参考文献265

12先进的安全管理经验借鉴266

12.1国际劳工组织与职业安全卫生管理266

12.1.1国际劳工组织及目标266

12.1.2国际劳工组织的任务及特点266

12.1.3国际劳工组织的职业安全卫生国际监察266

12.1.4国际劳工组织的工作266

12.2德国的安全管理经验268

12.2.1积极推进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进展268

12.2.2建立综合的管理体系268

12.2.3强化实施职业安全卫生管理系统268

12.2.4明确职业安全卫生系统负责人的职责268

12.2.5发挥劳动安全专家的作用269

12.2.6重视未来发展研究269

12.3日本安全生产管理经验269

12.3.1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集中、统一、高效269

12.3.2法规完善,注重服务269

12.3.3工伤保险与安全监督管理有机结合269

12.3.4充分发挥安全科学技术研究单位和社团中介机构的作用269

12.3.5有效的安全监督管理措施270

12.3.6职业安全卫生管理特点270

12.4国际壳牌石油公司的安全管理270

12.4.1管理层对安全事项做出明确承诺270

12.4.2明确、细致、完善的安全政策271

12.4.3明确各级管理层的安全责任271

12.4.4设置精明能干的安全顾问271

12.4.5制定严谨而广为认同的安全标准271

12.4.6严格衡量安全绩效271

12.4.7实际可行的安全目标及目的271

12.4.8对安全水平及行为进行审查272

12.4.9有效的安全训练272

12.4.10强化伤亡意外和事故调查及跟进工作272

12.4.11有效的管理运行及沟通272

12.5美国杜邦公司的安全管理272

12.5.1对安全的认识272

12.5.2杜邦的安全哲学273

12.5.3杜邦公司的安全目标273

12.5.4杜邦的安全信仰273

12.5.5杜邦公司的安全管理原则273

12.5.6明确安全具有压倒一切的优先理念274

12.5.7安全人人(层层)有责274

12.5.8杜邦不能容忍任何偏离安全制度和规范的行为274

12.6摩托罗拉公司的H SE管理模式274

12.6.1安全、健康与环境管理体系274

12.6.2摩托罗拉H SE管理体系要求274

12.7美国石化企业的安全管理275

12.7.1强化法规275

12.7.2改进装备276

12.7.3发展软科学276

12.8香港特区安全管理经验276

12.8.1特区政府高度的重视276

12.8.2强调企业经营者的安全承诺276

12.8.3推行全社会的职业安全约章276

12.8.4建立全面的安全管理制度276

12.8.5香港的十四项安全管理元素276

12.8.6香港推进十四项管理主要元素应用于工业经营以外的组织277

12.9台湾地区职业安全卫生管理277

12.9.1提高对安全的认识277

12.9.2重视职业安全卫生策略与原则277

12.9.3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与生产管理结合,强调员工参与278

12.9.4把职业安全卫生事业变成企业的基本管理目标278

参考文献278

13我国企业安全管理实例279

13.1安全管理模式实例279

13.2安全管理系统工程设计实例279

13.3企业安全管理评估标准范例280

13.4企业安全方针实例280

13.5企业安全管理体系及方法实例281

13.5.1中石化广州分公司的HSE管理体系281

13.5.2广州钢铁公司“危险预知活动”经验283

13.6企业风险预警管理实例284

13.6.1石油催化裂化系统风险预警管理应用284

13.6.2首都机场安全风险预警管理实例286

13.7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实例288

13.7.1石油企业安全文化手册实例288

13.7.2煤矿采支工“三法三卡”范例290

13.7.3彩虹集团安全文化建设实例292

13.7.4攀钢安全文化建设实例293

13.8行为科学管理实例293

13.8.1安全环境对工作心理的作用293

13.8.2美国公司推行的“自我管理”293

13.8.3用行为科学分析事故行为的实例294

参考文献295

第三篇 职业安全299

14机械安全299

14.1机械设备通用安全技术299

14.1.1机器设备设计的基本安全要求299

14.1.2机器设备的安全防护措施299

14.1.3机器设备的安全操作和环境要求300

14.2铸造设备安全301

14.2.1铸造方法分类301

14.2.2砂铸造型安全技术301

14.2.3特种铸造安全技术302

14.3锻造设备安全306

14.3.1自由锻造安全技术306

14.3.2模型锻造安全技术307

14.4冲压机械安全307

14.4.1冲压机主要参数与防护装置的关系308

14.4.2安全防护装置和操作器具308

14.4.3新型离合器和制动器310

14.4.4自动化和机械手送取料坯311

14.5热处理设备安全311

14.5.1热处理设备的分类311

14.5.2盐浴炉安全技术311

14.5.3箱式电阻炉安全技术313

14.5.4高频机安全技术315

14.5.5淬火槽安全技术316

14.6木工机械安全317

14.6.1常见的木材加工事故317

14.6.2圆锯机安全防护装置317

14.6.3带锯机安全防护装置318

14.6.4平刨机安全防护装置318

14.6.5木工铣床安全防护装置319

14.6.6木工砂光机安全防护装置319

14.6.7木材加工安全操作和环境要求319

14.7金属切削机床安全319

14.7.1金属冷加工车间防止工伤事故的方法319

14.7.2保险装置和互锁机构321

参考文献322

15起重与搬运安全323

15.1起重机工作类型及工作级别323

15.1.1起重机工作类型323

15.1.2起重机工作级别划分323

15.2易损零部件的安全检验325

15.2.1钢丝绳325

15.2.2吊钩327

15.2.3滑轮组与卷筒328

15.2.4齿轮与齿形联轴器328

15.2.5制动器329

15.2.6车轮与轨道330

15.2.7电气元件331

15.2.8液压元件331

15.3安全装置332

15.3.1上升或下降极限位置限制器332

15.3.2行程限位器332

15.3.3缓冲器332

15.3.4夹轨器333

15.3.5超载限制器334

15.3.6力矩限制器334

15.4起重机的稳定性与安全336

15.4.1流动式起重机的稳定性与安全336

15.4.2门座起重机的稳定性337

15.5起重机械安全338

15.5.1轻小型起重设备安全338

15.5.2桥架型起重机的机构安全性339

15.5.3起重机啃道原因及防止方法340

15.5.4桥架型起重机负荷及金属结构的安全检查341

15.5.5司机室的安全要求342

15.5.6汽车式与轮胎式起重机的操作安全343

15.5.7塔式起重机作业安全344

15.5.8港口起重机作业安全345

15.6起重机械的安全管理345

15.6.1起重机械的管理制度与操作规程345

15.6.2起重机械的安装、检验与维修348

15.7人力搬运安全349

15.7.1人力搬运极限负荷349

15.7.2“扛、抬、搭、落”安全要点349

参考文献349

16压力容器与锅炉安全350

16.1压力容器及其分类350

16.1.1压力容器350

16.1.2压力容器的主要技术参数350

16.1.3压力容器的分类350

16.2压力容器的破裂形式及其原因351

16.2.1延性破裂351

16.2.2脆性破裂351

16.2.3疲劳破裂351

16.2.4应力腐蚀破裂352

16.2.5压力冲击破裂352

16.2.6蠕变破裂352

16.2.7腐蚀疲劳破裂352

16.3压力容器的安全泄压装置352

16.4压力容器定期检验353

16.4.1压力容器定期检验周期353

16.4.2压力容器定期检验的内容353

16.4.3压力容器中的常见缺陷354

16.4.4压力容器内外部检验常用的检验方法355

16.4.5压力容器的耐压试验356

16.5气瓶的充装与检验技术356

16.5.1气瓶的充装356

16.5.2气瓶的定期技术检验357

16.5.3气瓶的使用管理357

16.5.4气瓶事故的处理358

16.6锅炉安全及锅炉水循环358

16.6.1锅炉的组成358

16.6.2锅炉的分类358

16.6.3锅炉安全358

16.6.4锅炉水循环359

16.7锅炉受热与安全359

16.7.1热胀冷缩与锅炉安全359

16.7.2锅炉用燃料及其燃烧359

16.7.3锅炉热效率及其热损失360

16.8锅炉安全装置360

16.8.1压力表361

16.8.2水位表361

16.8.3安全阀361

16.8.4锅炉上的其他安全装置362

16.9锅炉安全运行管理362

16.9.1锅炉点火前的检查与准备362

16.9.2锅炉的点火与并炉363

16.9.3锅炉运行的管理与维护364

16.9.4锅炉停炉与保养364

16.10锅炉事故与故障365

16.10.1锅内缺水365

16.10.2锅炉满水365

16.10.3炉管事故366

16.10.4汽水共腾366

16.10.5锅炉超压366

16.10.6炉膛爆炸366

16.10.7二次燃烧366

16.10.8蠕变断裂366

16.10.9水击366

16.10.10空气预热器损坏366

16.10.11省煤器损坏367

16.10.12过热器损坏367

16.10.13锅炉结焦367

16.10.14炉墙损坏367

16.10.15锅炉熄火367

16.10.16热水锅炉锅内汽化367

16.11锅炉水质处理367

16.11.1锅炉的水质指标367

16.11.2锅内水处理370

16.11.3锅外水处理370

16.11.4锅炉用水的除氧370

16.11.5自来水作为锅炉补给水时的除氯371

16.11.6锅炉水垢的清除方法371

16.12锅炉检验372

16.12.1锅炉检验的方法372

16.12.2锅炉检验的内容373

16.12.3锅炉的水压试验373

参考文献374

17焊接安全375

17.1气焊与气割安全375

17.1.1电石安全375

17.1.2常用气体安全使用要求376

17.1.3乙炔发生器安全要求377

17.1.4常用气瓶安全377

17.1.5焊炬和割炬使用安全379

17.1.6胶管和管道安全379

17.2电焊安全380

17.2.1电焊安全特点380

17.2.2电焊安全措施381

17.3特殊环境焊接安全技术382

17.3.1水下焊接与切割安全382

17.3.2高处焊接作业安全383

17.3.3燃料容器检修焊补384

17.4焊接有害因素与防护386

17.4.1焊接有害因素及对人体的危害386

17.4.2卫生有害因素的防护388

17.5焊接安全管理389

17.5.1焊接设施安全管理389

17.5.2焊接安全组织管理392

参考文献392

18防火与防爆工程393

18.1燃烧理论393

18.1.1燃烧素学说393

18.1.2氧学说393

18.1.3燃烧分子碰撞理论393

18.1.4活化能理论393

18.1.5过氧化物理论394

18.1.6链式反应理论394

18.2燃烧的类型394

18.2.1闪燃与闪点394

18.2.2自燃点395

18.2.3热爆炸理论396

18.2.4着火点396

18.2.5燃烧条件三要素396

18.2.6燃烧产物397

18.3爆炸及破坏作用397

18.3.1爆炸现象及其分类397

18.3.2分解爆炸398

18.3.3爆炸反应历程398

18.3.4爆炸事故的主要原因399

18.3.5爆炸事故的预防399

18.4燃烧与爆轰399

18.4.1爆轰的定义399

18.4.2燃烧与爆轰的异同399

18.5爆炸极限399

18.5.1爆炸极限的定义399

18.5.2爆炸极限的计算400

18.5.3影响爆炸极限的因素400

18.5.4粉尘爆炸的特点400

18.5.5根据燃烧反应方程式与气体的内能计算爆炸温度400

18.5.6爆炸压力的计算400

18.6危险物品分类400

18.7火灾与爆炸过程和预防基本原则402

18.7.1火灾产生的原因402

18.7.2火灾事故的特点402

18.7.3火灾的预防403

18.7.4爆炸发展过程与预防特点403

18.8工业建筑防火与防爆403

18.8.1工业火灾和爆炸的类型及特点403

18.8.2火灾爆炸事故的原因分析404

18.9电气线路的防火404

18.9.1电气线路的火灾危险性404

18.9.2电气线路的防火措施404

18.9.3架空线路、屋内布线的火灾危险性404

18.9.4架空线路、屋内布线的防火措施405

18.9.5电缆的火灾危险性405

18.9.6电缆的防火措施405

18.10静电的危害及预防措施405

18.10.1火灾危险性405

18.10.2预防措施405

18.11引起火灾的火源406

18.11.1直接火源406

18.11.2间接火源406

18.12主要危险场所的防火与防爆406

18.12.1油库406

18.12.2电石库407

18.12.3乙炔站408

18.12.4气瓶储运仓库的防火408

18.12.5焊接过程中的防火409

参考文献409

19电气安全410

19.1电气事故的类型410

19.1.1电击410

19.1.2电伤410

19.1.3静电危害事故411

19.1.4雷电灾害事故411

19.1.5射频电磁场危害411

19.1.6人体触电伤害因素411

19.2直接接触电击防护412

19.2.1绝缘412

19.2.2屏护和间距414

19.3间接接触电击防护414

19.3.1接地的基本概念414

19.3.2低压配电系统的接地方式416

19.4绝缘418

19.4.1双重绝缘和加强绝缘418

19.4.2安全电压418

19.5电气设备安全418

19.5.1用电环境418

19.5.2用电设备的外壳防护等级418

19.5.3电动机419

19.6雷电423

19.6.1雷电的产生423

19.6.2雷电的种类423

19.6.3雷击点的选择424

19.6.4雷电的主要特点424

19.6.5雷电的破坏424

19.6.6建筑物遭受雷击的有关因素425

19.6.7建筑物的防雷分类425

19.6.8防雷措施425

19.6.9引下线427

19.6.10接地装置427

19.7静电428

19.7.1静电的起电方式与种类428

19.7.2物体静电的主要参数428

19.7.3测量静电的主要仪器设备428

19.7.4静电的消失428

19.7.5静电的影响因素428

19.7.6静电的危害429

19.7.7防静电措施429

参考文献430

第四篇 职业健康433

20噪声与振动控制433

20.1噪声及其量度433

20.1.1噪声433

20.1.2噪声的量度433

20.2噪声的危害、评价和标准435

20.2.1噪声的危害435

20.2.2噪声的评价435

20.2.3噪声的标准438

20.3噪声测量440

20.3.1噪声测量仪器440

20.3.2噪声测量方法441

20.4吸声442

20.4.1吸声原理442

20.4.2吸声材料443

20.4.3吸声结构444

20.4.4吸声设计445

20.5隔声445

20.5.1隔声原理445

20.5.2隔声装置446

20.5.3噪声的个人防护447

20.6消声器及噪声控制的设计448

20.6.1消声器448

20.6.2噪声控制的设计程序450

20.7振动及其控制451

20.7.1振动分类及其危害451

20.7.2振动的识别与评价451

20.7.3隔振装置452

参考文献453

21工厂防尘454

21.1粉尘危害及粉尘标准454

21.1.1粉尘的概念和分类454

21.1.2粉尘对人体健康的危害454

21.1.3粉尘爆炸性危害459

21.2通风除尘461

21.2.1空气流动理论及通风防尘原理461

21.2.2局部排风罩设计467

21.3湿法除尘472

21.3.1概述472

21.3.2重力喷雾洗涤器473

21.3.3旋风式洗涤器473

21.3.4文丘里洗涤器474

21.4静电抑尘475

21.4.1静电除尘的基本原理475

21.4.2静电除尘器除尘效率的影响因素476

21.4.3静电除尘器的结构形式和主要部件477

21.4.4电除尘器的设计和选择480

21.5袋式除尘481

21.5.1袋式除尘器的除尘原理481

21.5.2袋式除尘器除尘效率的影响因素482

21.5.3常用袋式除尘器的结构483

21.5.4颗粒层除尘器486

21.6粉尘测定487

21.6.1测定粉尘浓度的目的与计量方法487

21.6.2作业环境粉尘浓度的测定487

21.6.3作业者个体接触粉尘浓度的测定489

21.6.4管道粉尘浓度的测定490

21.6.5粒径分布测定的方法和仪器493

21.7个人防尘用具494

21.7.1呼吸器官防护用具的分类与要求494

21.7.2过滤式呼吸器494

21.7.3通风式呼吸护具496

参考文献498

22工业防毒499

22.1有害物质与人体健康499

22.2有毒烟雾的净化设备500

22.2.1过滤式酸雾净化器500

22.2.2重力喷雾洗涤器501

22.2.3文丘里洗涤器501

22.3工业废气的净化处理方法504

22.3.1吸收净化法504

22.3.2吸附净化法505

22.3.3燃烧净化法508

22.3.4工业废气的其他净化方法511

22.4工业生产中的防毒对策513

22.4.1防毒技术措施513

22.4.2管理教育措施514

22.4.3工业卫生法规与方针514

22.4.4工业卫生设施529

22.4.5通风排毒措施529

22.5作业环境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检测529

22.5.1有害物质存在的特点529

22.5.2采样方案设计原则529

22.5.3采样方法530

22.5.4采样仪器531

22.5.5分析方法533

参考文献533

23辐射安全534

23.1外照射防护的一般方法534

23.1.1时间防护534

23.1.2距离防护534

23.1.3屏蔽防护534

23.2辐射技术应用的安全535

23.2.1 X线机和加速器535

23.2.2油田测井535

23.2.3 γ工业探伤防护536

23.2.4核电的安全性537

23.3环境辐射安全537

23.3.1天然本底照射537

23.3.2人工放射性核素辐射538

23.3.3放射性防护监测538

23.3.4放射性事故处理541

23.4放射性物质运输安全541

23.4.1放射性物质运输基础知识541

23.4.2放射性物质安全运输542

23.4.3运输放射性物质的申报与核准545

23.4.4安全检查546

23.5放射性废物的处理546

23.5.1放射性废物的来源547

23.5.2放射性废物分类和分级547

23.5.3放射性废物处理547

23.5.4放射性废物的暂存和储存552

参考文献552

24个体防护553

24.1概述553

24.1.1个人防护用品及其作用553

24.1.2对个人防护用品的基本要求553

24.1.3个人防护用品分类553

24.1.4使用劳动防护用品单位的责任553

24.2劳动防护用品分类标准553

24.2.1《劳动防护用品分类与代码》(LD/T 75—1995)553

24.2.2头部防护用品554

24.2.3眼面部防护用品555

24.2.4呼吸器官防护用品557

24.2.5手部防护用品558

24.2.6足部防护用品559

24.2.7躯干防护用品560

24.2.8听觉器官防护用品562

24.2.9劳动护肤剂562

24.2.10安全带(GB 6095—2009)563

24.3劳动防护用品选用及配备标准563

24.3.1《个体防护装备选用规范》(GB/T 11651—2008)563

24.3.2《劳动防护用品配备标准(试行567

参考文献570

第五篇 行业安全573

25煤矿安全573

25.1矿井通风573

25.1.1概述573

25.1.2矿井空气流动的基本理论573

25.1.3井巷通风阻力575

25.1.4矿井通风动力576

25.1.5矿井通风网络中风量分配与调节577

25.2矿井瓦斯578

25.2.1瓦斯的生成及物理性质578

25.2.2煤岩瓦斯赋存状态578

25.2.3矿井瓦斯涌出量计算及预测579

25.2.4矿井瓦斯等级的鉴定579

25.2.5瓦斯爆炸与预防580

25.2.6瓦斯含量检测581

25.2.7煤与瓦斯突出及其预防582

25.2.8瓦斯抽放583

25.3煤矿粉尘危害及其防治583

25.3.1矿尘性质及其危害583

25.3.2煤尘爆炸584

25.3.3防止煤尘爆炸的措施585

25.3.4煤矿尘肺病586

25.4矿井防、灭火586

25.4.1概述586

25.4.2煤炭自燃预测与预报586

25.4.3预防矿井火灾的措施587

25.4.4火灾时控制风流的措施588

25.4.5灭火方法588

25.5矿井水灾防治589

25.5.1矿井防治水的措施589

25.5.2井下透水事故的处理590

25.6顶板安全590

25.6.1冒顶事故及其危害590

25.6.2预防冒顶的措施590

25.6.3冒顶事故的处理591

25.7爆破安全592

25.7.1浅眼爆破592

25.7.2深孔爆破592

25.8煤矿机械安全592

25.8.1煤矿提升运输方式592

25.8.2矿井提升及安全593

参考文献595

26冶金安全596

26.1冶金工厂安全596

26.1.1冶金工厂伤亡事故分析596

26.1.2钢铁水喷溅596

26.1.3冶金工厂煤气安全596

26.1.4厂内交通运输安全597

26.1.5炼铁生产安全598

26.1.6炼钢安全600

26.1.7废料破碎601

26.1.8高温作业602

26.2冶金工厂职业健康603

26.2.1冶金工厂通风采暖及防尘毒危害603

26.2.2高温烟气净化604

26.2.3耐火厂防尘技术605

26.2.4烧结厂除尘606

26.2.5焦化厂防尘防毒606

26.2.6焦化生产职业健康607

26.2.7炼钢职业健康608

26.2.8炼铁生产职业健康609

26.2.9轻金属锻压职业健康610

26.2.10铝冶炼职业健康611

26.2.11镁冶炼职业健康611

26.2.12钼粉末冶金职业健康612

26.2.13铅冶炼职业健康612

26.2.14钛冶炼职业健康613

26.2.15钽、铌粉末冶金职业健康614

26.2.16铜冶炼职业健康614

26.2.17有色金属工业职业健康615

26.3冶金矿山安全616

26.3.1冶金矿山伤亡事故状况616

26.3.2金属矿山顶板安全管理616

26.3.3矿井运输和提升安全617

26.3.4金属矿山火灾及中毒617

26.3.5金属矿山通风技术617

26.3.6矿山尘害及预防措施618

26.3.7井下柴油机污染控制619

26.3.8非铀金属矿山的辐射防护619

26.3.9金属粉尘致病、致癌作用及控制619

参考文献620

27建筑安全621

27.1施工现场安全管理621

27.1.1建筑安全事故类型和原因分析621

27.1.2安全管理相关的法规、规范622

27.1.3安全生产检查622

27.1.4建筑施工安全“三宝”的正确使用623

27.2土方工程623

27.2.1土方工程概述623

27.2.2基坑支护623

27.2.3基坑排水与降水626

27.2.4土方施工安全防护措施627

27.2.5桩基础施工安全628

27.2.6基坑工程的监测628

27.3模板工程629

27.3.1模板的安装629

27.3.2模板的拆除630

27.4脚手架安全631

27.4.1脚手架的设计安全631

27.4.2脚手架的材质与规格632

27.4.3落地式脚手架632

27.4.4附着升降脚手架634

27.4.5门式钢管脚手架635

27.4.6其他特殊脚手架636

27.4.7脚手架施工安全技术交底637

27.5高处作业安全防护638

27.5.1高处作业定义及其分级638

27.5.2临边作业安全防护639

27.5.3洞口作业安全防护640

27.5.4操作平台安全技术641

27.5.5悬空作业安全防护643

27.5.6攀登作业安全设施643

27.6施工机械644

27.6.1土方工程施工机械644

27.6.2桩工机械645

27.6.3提升设备646

27.6.4吊装类起重设备649

27.6.5钢筋加工机械651

27.6.6混凝土搅拌机651

27.6.7电焊机651

27.6.8手持小型电动工具652

27.7施工用电安全技术652

27.7.1临时用电管理652

27.7.2建筑施工临时用电的接地与接零653

27.7.3配电箱654

27.7.4施工照明654

27.7.5施工用电线路655

27.7.6漏电保护开关655

27.7.7触电事故急救方法656

参考文献656

28化工安全657

28.1安全与化工生产657

28.1.1当前中国化工安全的现状并不乐观657

28.1.2化工安全的现实对策657

28.2工艺安全控制658

28.2.1化学反应安全控制658

28.2.2物料处理及输送安全控制658

28.2.3封闭单元安全控制658

28.2.4温度安全控制658

28.2.5负压运行安全控制659

28.2.6防止爆炸659

28.2.7粉尘爆炸安全控制659

28.2.8正压安全控制659

28.2.9低温安全控制659

28.2.10容量安全控制659

28.2.11腐蚀工艺安全控制660

28.2.12泄漏安全控制660

28.2.13明火加热设备安全控制660

28.2.14热油换热系统安全控制660

28.2.15化工设备安全控制660

28.3防火防爆661

28.3.1化工生产的火灾爆炸性分析661

28.3.2防火防爆的技术措施661

28.3.3控制点火源的措施662

28.3.4控制工艺参数的措施663

28.4化工厂腐蚀与防护665

28.4.1腐蚀665

28.4.2腐蚀与安全665

28.4.3腐蚀的分类665

28.4.4腐蚀机理665

28.4.5腐蚀类型665

28.4.6腐蚀防护667

28.4.7防腐蚀工程668

28.5防尘防毒669

28.5.1尘毒物质的分类669

28.5.2尘毒物质的来源669

28.5.3尘毒物质侵入人体的途径及危害669

28.5.4防止和减少尘毒物质的措施670

28.5.5中毒急救672

28.6安全检修673

28.6.1化工检修的分类673

28.6.2化工检修的特点673

28.6.3化工安全检修的一般要求673

28.6.4化工检修的验收675

28.6.5化工检修作业的安全技术675

28.7应急救援679

28.7.1化学事故应急救援679

28.7.2化学事故应急救援的基本原则679

28.7.3化学事故应急救援的基本任务679

28.7.4化学事故应急救援的基本形式679

28.7.5应急救援工作的特点与基本要求679

28.7.6应急救援的组织准备680

28.7.7应急救援的基本装备681

28.7.8应急救援预案682

参考文献682

29石油工业安全683

29.1石油物探安全683

29.1.1关键场所的安全要求683

29.1.2关键生产环节的安全要求683

29.1.3现场作业各主要岗位的安全要求684

29.2石油钻井安全687

29.2.1钻井施工安全687

29.2.2钻井井控691

29.2.3钻遇硫化氢的安全防护693

29.3石油测井安全694

29.3.1测井施工694

29.3.2放射性测井694

29.3.3测井用爆炸器材的安全管理695

29.3.4井壁取心与射孔697

29.4石油井下作业安全697

29.4.1井下作业施工准备697

29.4.2井下作业一般施工698

29.4.3井下作业特殊施工699

29.4.4大修作业700

29.4.5试油作业700

29.5采油安全702

29.5.1新井交接及采油生产准备702

29.5.2自喷井采油生产安全702

29.5.3深井泵采油安全702

29.5.4潜油电泵采油安全704

29.5.5低压试井安全705

29.5.6油田注水生产安全705

29.6采油集输安全706

29.6.1采油集输设备706

29.6.2原油计量706

29.6.3污水处理站707

29.6.4油、气、水化验708

29.6.5采油集输系统708

29.6.6天然气开采与集输709

29.7海上石油与天然气生产安全711

29.7.1海上石油与天然气生产基本安全知识711

29.7.2海上石油与天然气生产作业安全要求716

参考文献733

30电网安全技术734

30.1输电网建设安全技术734

30.1.1杆塔基础开挖安全技术734

30.1.2电网高处作业安全技术736

30.1.3杆塔组立安全技术736

30.1.4架线工程738

30.1.5不停电跨越与停电作业742

30.1.6施工机械及工器具安全技术744

30.2电网运行与检修安全技术745

30.2.1变电设备运行与检修安全745

30.2.2线路运行与检修751

30.2.3带电作业755

参考文献758

31烟花爆竹安全759

31.1烟火药生产安全759

31.1.1烟火药的性能759

31.1.2烟火药的安全性检测759

31.1.3烟火药生产安全管理760

31.2黑火药生产安全761

31.3引火线安全要求761

31.3.1引火线的分类761

31.3.2引火线的技术要求761

31.3.3引火线的安全制作规程762

31.3.4引火线的试验方法762

31.4烟花爆竹安全与质量762

31.4.1烟花爆竹定义与分类762

31.4.2烟花爆竹技术要求763

31.4.3烟花爆竹安全性检测764

31.5烟花爆竹劳动安全技术要求765

31.5.1烟花爆竹的主要危险因素765

31.5.2烟花爆竹产品制作安全规程765

31.5.3烟花爆竹生产设备安全要求766

31.5.4烟花爆竹装卸、运输、储存要求767

31.5.5生产人员防护用品要求768

31.6烟花爆竹企业生产要求768

31.6.1烟花爆竹生产单位许可制度768

31.6.2生产条件769

31.6.3生产环境769

31.7烟花爆竹安全管理769

31.7.1烟花爆竹生产安全769

31.7.2烟花爆竹经营安全771

31.7.3烟花爆竹运输安全772

31.7.4烟花爆竹燃放安全773

参考文献774

第六篇 公共安全777

32道路交通事故与交通安全777

32.1道路交通事故概述777

32.1.1交通事故的定义与分类777

32.1.2交通事故处理的程序777

32.1.3交通肇事的法律责任778

32.2交通事故的车辆碰撞速度再现780

32.2.1道路交通事故的主要类型780

32.2.2单车事故的碰撞分析及速度再现方法780

32.2.3汽车-汽车之间的交通事故车辆速度再现781

32.2.4汽车-两轮车碰撞的事故速度再现783

32.2.5汽车碰撞行人的事故783

32.2.6道路交通事故中汽车速度再现的注意事项783

32.3交通安全心理783

32.3.1驾驶员的生理特征784

32.3.2驾驶员的心理方面786

32.3.3驾驶员的反应特性787

32.3.4驾驶员的适应性特征788

32.3.5驾驶疲劳与交通事故789

32.3.6饮酒对交通安全的影响791

32.3.7生病、服药驾驶对行车安全的影响791

32.4交通事故调查792

32.4.1交通事故调查及原则792

32.4.2交通事故调查的工作内容792

32.5自行车的交通安全793

32.5.1自行车交通特点793

32.5.2自行车交通事故分析794

32.5.3自行车交通事故的预防对策795

32.6行人交通安全795

32.6.1行人交通的特点795

32.6.2行人交通事故的特点及成因796

32.6.3行人交通事故的预防对策796

32.7公路交通安全796

32.7.1公路交通事故的情况796

32.7.2山区公路交通事故及其预防797

32.7.3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及其预防797

32.8汽车运输安全管理799

32.8.1汽车运输安全管理的意义799

32.8.2汽车运输安全管理的工作内容800

32.9道路交通安全设施801

32.9.1道路交通标志801

32.9.2道路交通标线803

32.9.3物理隔离设施804

参考文献806

33铁路运输安全807

33.1安全在铁路运输生产中的地位807

33.2铁路运输安全及其保障系统807

33.2.1铁路运输安全保障体系的构成807

33.2.2国外铁路运输安全保障体系简介809

33.2.3我国铁路运输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812

33.3铁路运输安全管理运作814

33.3.1铁路运输安全管理方针814

33.3.2铁路运输安全管理手段815

33.3.3铁路运输安全管理的法规依据816

33.3.4铁路运输安全管理体制817

33.3.5铁路运输设备安全管理819

33.3.6班组管理820

33.3.7铁路行车安全监察工作821

33.4铁路运输安全技术823

33.4.1基于预防和事故避免的安全监控与检测技术823

33.4.2基于维护和维修的安全检测与诊断技术827

33.4.3铁路行车事故救援技术828

33.5铁路运输事故处理829

33.5.1铁路行车事故处理829

33.5.2铁路客运事故处理836

33.5.3铁路货运事故处理840

33.5.4铁路运输事故应急处理842

参考文献843

34水上交通安全844

34.1航运公司安全管理——实施ISM规则844

34.1.1 ISM规则及其基本要求844

34.1.2安全管理体系(SMS)844

34.1.3 ISM规则的安全管理体系文件要求844

34.1.4 SMS的结构要素845

34.1.5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845

34.1.6安全管理体系的审核与发证846

34.2船舶安全管理846

34.2.1船舶登记846

34.2.2船舶检验846

34.2.3船舶技术证书846

34.2.4船舶进出港签证847

34.2.5国际航行船舶进出口岸847

34.2.6船舶安全检查847

34.3船员管理847

34.3.1适任证书847

34.3.2船员最低知识要求848

34.3.3船员培训848

34.4航海保障850

34.4.1航行警告和航行通告850

34.4.2海洋气象预告850

34.4.3航海图书资料850

34.4.4船岸通信联络850

34.4.5航标850

34.5船舶交通管理850

34.5.1船舶交通管理850

34.5.2船舶交通管理的功能850

34.5.3交通规则851

34.5.4船舶定线制的一些术语852

34.6危险货物运输安全管理852

34.6.1危险货物852

34.6.2《关于危险货物运输的建议书》852

34.6.3《国际海运危险货物规则》852

34.6.4包装固体危险货物分类853

34.6.5危险货物运输的包装和包装类853

34.6.6危险货物运输包装的标记、标志和标牌854

34.6.7危险货物运输单证855

34.6.8危险货物积载与隔离855

34.7海上搜寻救助856

34.7.1海上搜寻与救助856

34.7.2我国的搜救组织和基本政策856

34.7.3海上搜救区域的划分856

34.7.4海上遇险的形式857

34.7.5救助力量的种类857

34.7.6全球海上遇险与安全系统(GMDSS)857

34.7.7海上搜寻与救助技术857

34.8海事调查858

34.8.1海事858

34.8.2海事报告制度858

34.8.3海事调查859

34.8.4事故链859

34.8.5多米诺理论859

34.8.6海事结构说860

34.8.7海上交通事故调查报告书与安全建议860

34.8.8海事签证860

34.9国际海事组织860

34.9.1国际海事组织机构及其工作情况861

34.9.2国际海事公约的缔结、生效、履行、适用、修改与终止861

参考文献862

35民用航空安全863

35.1民用航空安全863

35.1.1飞行安全863

35.1.2航空地面安全863

35.1.3防止非法干扰863

35.1.4航空器客舱安全863

35.1.5危险物品的运输与伤害863

35.1.6搜寻与救援863

35.2航空事故863

35.2.1飞行事故863

35.2.2航空地面事故864

35.2.3飞行事故征候864

35.3影响航空安全的重要因素865

35.3.1人为因素865

35.3.2航空器及有关设备故障868

35.3.3飞行环境870

35.4搜寻救援872

35.4.1概述872

35.4.2搜救的准备872

35.4.3搜寻援救的实施872

35.5事故调查873

35.5.1基本要求873

35.5.2事故调查的组织874

35.5.3事故信息的通知和报告875

35.5.4事故现场的应急处置876

35.5.5现场调查876

35.5.6专项试验、验证调查880

35.5.7事故原因分析881

35.5.8事故结论882

35.5.9安全建议882

35.5.10事故调查报告882

35.5.11重新调查和补充调查883

35.5.12事故调查的结尾工作883

参考文献883

36公共场所安全884

36.1公共安全文化884

36.1.1安全——公共生活永恒的主题88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