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心血管病诊疗标准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心血管病诊疗标准
  • 沈卫峰,贝政平主编;邱建平,张懋贞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 ISBN:9787542755070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561页
  • 文件大小:173MB
  • 文件页数:597页
  • 主题词:心脏血管疾病-诊疗-标准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心血管病诊疗标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心力衰竭1

心力衰竭的定义和阶段划分1

急性心力衰竭的临床分类与诊断(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3

慢性心力衰竭(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6

成人慢性心力衰竭(最新NICE指南概要)10

心力衰竭[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学会(ACC/AHA)2001年]11

心力衰竭(MI Res Unite)12

心力衰竭(Carlson et al1985年)12

心力衰竭13

心力衰竭(疗效判断标准)14

左心衰竭(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2009年)14

左心室衰竭(美国心脏病协会)15

右心衰竭(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2000年)16

右心室衰竭(美国心脏病协会)17

左心房衰竭17

高心排血量心力衰竭(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2000年)18

显性心力衰竭18

隐性心力衰竭18

舒张性心力衰竭(一)18

舒张性心力衰竭(二)20

舒张功能衰竭(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2009年)21

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性心力衰竭(中国心力衰竭协会2001年)23

原发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引起的心力衰竭25

舒张功能不全性心力衰竭(第一届全国心力衰竭学术会议1991年)25

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性心力衰竭[第二届全国心力衰竭学术交流会(试行标准)1993年]26

舒张功能异常所致的心功能不全26

充血性心力衰竭(左心和右心)27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心力衰竭对策专题组1995年)28

无症状性心力衰竭(无症状性心室功能障碍)(《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心力衰竭对策专题组1995年)28

单纯性舒张性心力衰竭(《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心力衰竭对策专题组1995年)28

心力衰竭(约翰·J·V·麦克默里,英国格拉斯哥大学不列颠心脏基金会心血管研究中心等)28

难治性充血性心力衰竭30

难治性心力衰竭30

顽固性心力衰竭30

药源性心力衰竭30

早期心力衰竭(积分诊断)31

心功能不全(日本 安田寿一)31

心功能不全的分级32

心功能状态分级(美国心脏学会纽约分会标准委员会1994年)33

心功能分期33

心力衰竭的分类(一)34

心力衰竭的分类(二)34

心力衰竭的分级(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35

心力衰竭的分度36

心功能分级和心力衰竭的分度36

充血性心力衰竭严重程度(计分标准)36

心力衰竭临床评分法37

充血性心力衰竭引起胸水38

肺源性心力衰竭38

急性肺水肿(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39

急性肺水肿39

神经源性肺水肿40

复张性肺水肿40

高原肺水肿40

高原肺水肿(第三次全国高原医学学术讨论会1995年)40

高地肺水肿41

恶性肿瘤化疗时的急性肺水肿41

阿托品过量引致肺水肿42

化学性肺水肿42

肺心病合并肺水肿42

心脏病确诊条件43

左心房增大(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标准委员会)43

左心房增大X线分度44

右心房增大(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标准委员会)44

左心室增大(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标准委员会)44

右心室增大(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标准委员会)45

心脏增大分度45

心脏杂音的分级46

心脏收缩期杂音分级46

心脏舒张期杂音分级46

第二章 先天性心脏病48

室间隔缺损(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2000年)48

心室间隔缺损(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1992年)50

心室间隔缺损分度50

动脉导管未闭(主动脉窦瘤破裂,主动脉间隔缺损,冠状动脉瘘,室间隔缺损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2000年)50

主动脉缩窄(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2000年)52

肺动脉狭窄(室间隔完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2000年)54

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2000年)55

法洛四联症(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2000年)56

法洛四联症(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1992年)58

法洛四联症(超声标准)58

法洛四联症(疗效判断标准)61

法洛三联症(超声标准)61

三尖瓣下移畸形(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2000年)63

三尖瓣下移畸形(超声标准)64

三尖瓣闭锁(动脉-静脉及静脉-静脉转流术式)(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2000年)66

三尖瓣闭锁(超声标准)67

右心室双出口(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2000年)69

右心室双出口(超声标准)70

大动脉转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2000年)71

大动脉转位的分型(超声标准)72

左心室发育不良综合征(超声标准)75

完全性肺静脉异位连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2000年)77

肺静脉异位引流(超声标准)78

永存动脉干(超声标准)79

单心室(超声标准)81

猝死的定义(日本 小片宽)82

猝死的概念[世界卫生组织(WHO)]83

猝死的概念(华北、东北心血管急症及猝死专题座谈会1982年)83

猝死的概念(全国急救医学会议1982年)83

猝死的分类(Hinkle-Thaler)83

猝死的分类(Greene et al)84

心律失常性猝死(Greene)84

非心律失常性猝死(Greene)84

心源性猝死[世界卫生组织(WHO)]84

心脏性猝死(疗效判断标准)85

晚发性心脏性猝死85

急性心肌梗死后猝死分型85

青年心脏猝死85

心跳骤停86

心脏停搏后的神经综合征(Caronna JJ,Finklestein S)86

心跳、呼吸停止后神经的预测(Snyder BD et al)86

第三章 风湿热88

风湿热(Jones风湿热诊断标准修正方案)(美国心脏病协会)88

风湿热(华北、东北心血管协作组1981年)89

风湿热(日本厚生省研究班)92

风湿热(最新修订的Jones标准)(1992年)93

发生风湿热的条件(Wanndmaker et al)101

风湿热(疗效判断标准)102

风湿性心脏炎的分类(美国心脏病协会)102

风湿性心脏炎(美国心脏病协会)102

亚急性风湿性心脏炎103

二尖瓣狭窄103

二尖瓣狭窄(超声标准)104

二尖瓣狭窄(疗效判断标准)106

二尖瓣关闭不全106

二尖瓣关闭不全(超声标准)106

二尖瓣关闭不全(疗效判断标准)109

二尖瓣闭锁不全综合征的病因及损害部位分类(日本 村上)109

三尖瓣狭窄110

三尖瓣狭窄(超声标准)111

三尖瓣关闭不全112

三尖瓣关闭不全(超声标准)113

主动脉瓣狭窄114

主动脉瓣狭窄(超声标准)115

慢性风湿性主动脉瓣狭窄(疗效判断标准)117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117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超声标准)117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疗效判断标准)119

肺动脉瓣狭窄119

肺动脉瓣关闭不全119

肺动脉瓣关闭不全(超声标准)119

联合瓣膜病120

危重心脏瓣膜病121

复发的风湿性心脏炎(Majeed HA et al)121

风湿性心脏病风湿活动121

风心病合并冠心病122

多发性关节炎(日本 藤川敏等)122

小舞蹈症(日本 藤川敏等)123

感染性舞蹈病123

慢性进行性舞蹈病分级123

环形红斑(日本 藤川敏等)124

皮下结节(日本 藤川敏等)124

风湿性多发性肌痛症(一)(Bird et al)124

风湿性多发性肌痛症(二)125

风湿性多发性肌痛症(三)125

风湿性多发性肌痛症(四)125

颞动脉炎(Huston et al)126

风湿性胸膜炎127

风湿性癫痫127

风湿性精神病127

风湿性多发性神经炎127

风湿病时颅内压增高128

风湿性脑病(Halbreich et al)128

风湿性疾病分类(美国风湿病学会)128

风湿性疾病分类(美国关节炎基金会1988年)130

第四章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135

冠心病(第一届全国内科学术会议心血管病专业组1980年)135

缺血性心脏病136

冠心病(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研究座谈会1979年)138

冠心病(上海会议)144

冠心病[世界卫生组织(WHO)日内瓦]147

冠心病(临床指数诊断法)151

冠心病分型、分类、分级152

冠心病发作的诊断标准(世界卫生组织心血管病动态监测会)153

动脉硬化性疾病(日本动脉硬化学会2002年)156

右冠状动脉阻塞程度的分级157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病协会(ACC/AHA) 2002年]157

冠脉内血栓(日本 横田千晶等)158

冠脉再狭窄定义159

PTCA后的再狭窄(美国卫生部国家心脏、肺、血液协会1988年)159

冠脉病变分型[美国循环学会/美国心脏病学会(ACC/AHA)]159

冠脉灌注的标准(美国国家心脏、肺、血液中心TIMI研究组)160

心绞痛分型[世界卫生组织(WHO)]161

心绞痛分型(日本 上田英雄)161

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161

稳定型心绞痛(疗效判断标准)168

不稳定型心绞痛(Bashour et al)169

不稳定型心绞痛(Ambrose et al)169

不稳定型心绞痛[美国心脏病学会(AHA)]169

不稳定型心绞痛(Fulton)170

不稳定型心绞痛(Conti et al)170

不稳定型心绞痛(日本国立循环器病中心)170

不稳定型心绞痛(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171

特重型不稳定型心绞痛(日本 南野隆三等)173

顽固性心绞痛174

不稳定型心绞痛分型(Braunwald1989年)174

不稳定型心绞痛分型(日本 大石史弘等)175

不稳定型心绞痛分型(Pierre Theroux)175

不稳定型心绞痛分型(全国UAP诊治研讨会1994年)176

不稳定型心绞痛分型(Eric Topel)176

不稳定型心绞痛分型176

不稳定型心绞痛危险度分层177

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判断标准)177

劳力性心绞痛的分级[加拿大心血管协会(CCS)]177

冠脉痉挛性心绞痛(日本)178

X综合征(冠脉造影正常的心绞痛)180

心肌梗死后早发性心绞痛180

心肌梗死后心绞痛(日本 松本直树 他)181

心肌梗死后心绞痛(Chatterj ee)181

假性心绞痛181

发作性心肌缺血182

无痛性心肌缺血182

无痛性心肌缺血临床分型(Cohn 1988年)182

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分型183

无症状心肌缺血(实验室诊断标准及疗效判断标准)183

伴有高危的缺血性反应(心肌)184

心肌梗死(H elritz J et al)184

心肌梗死[欧洲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病学会(ESC/ACC) 1999年]185

急性心肌梗死(Atkins et a)185

急性心肌梗死[世界卫生组织(WHO)]186

急性心肌梗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循环杂志》编辑委员会)186

急性心肌梗死[欧洲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病学会(ESC/ACC)]190

急性心肌梗死(预后指数)(No rris et al)191

急性心肌梗死范围的估计192

急性心肌梗死(实验室诊断标准及疗效判断标准)193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194

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实验室诊断标准)198

无Q波型急性心肌梗死(Maisel AS et al)199

无Q波型急性心肌梗死(Ambrose et al)199

无Q波型心肌梗死(日本 杉浦昌也他)200

无Q波型心肌梗死(Nixon JV et al)200

无Q波型心肌梗死200

无Q波型心肌梗死的心电图分型201

无并发症心肌梗死201

濒临心肌梗死(日本 横田千晶等)201

室性早搏的形态诊断急性心肌梗死201

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分类202

心肌梗死的心电图定位标准203

心肌梗死的分期204

心肌梗死面积的计算204

急性前间隔梗死并发束支阻滞205

急性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国际诊断标准205

心房梗死(一)209

心房梗死(二)210

心房梗死(三)210

右心室梗死(一)210

右心室梗死(二)(日本 延吉正清)211

右心室梗死(三)211

右心室心肌梗死212

下壁心肌梗死(Dwyer EM et al)213

急性正后壁心肌梗死213

心内膜下心肌梗死213

青年急性心肌梗死214

青壮年急性心肌梗死214

妇女心肌梗死214

再发性心肌梗死215

再发性心肌梗死(实验室诊断标准)215

川崎病心肌梗死216

梗死前综合征216

心肌梗死后综合征216

心肌梗死后综合征(Welin)217

心肌顿抑217

心肌冬眠218

心源性休克(日本 松尾汎)218

心源性休克[世界卫生组织(WHO)]219

心源性休克(北京地区防治冠心病协作组)219

心源性休克(全国“三衰”会议)219

心源性休克(美国心肌梗死研究所)220

心源性休克(日本 鬼頭羲次)220

心源性休克(疗效判断标准)220

顽固性心源性休克221

休克(美国MIRU)221

休克(Allgower)221

休克的分类(日本 安藤富男)222

冷休克(全国急性“三衰”会议)222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休克(美国心肌梗死研究所)222

急性心肌梗死后休克(Mir MA et al)223

急性心肌梗死后休克的分型(Mir MA et al)223

急性心肌梗死所致心力衰竭(Killip et al)224

急性心肌梗死所致心力衰竭(Forrester et al)224

急性心肌梗死心脏破裂的早期诊断225

急性心肌梗死心脏破裂(日本诊断标准)226

心脏破裂(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标准委员会)227

心肌梗死区室壁扩展的诊断标准(Fraker)227

急性心肌梗死继发脑梗死227

急性心肌梗死性脑症状的分型228

冠状动脉瘤228

冠状动脉瘘228

冠状动脉瘘的分型230

前胸壁综合征231

肩-手综合征231

乳头肌功能不全综合征(日本 楠川礼造)232

冠状动脉痉挛(Conti CR et al)232

冠状动脉痉挛(Waters DD et al)233

冠状动脉痉挛危象233

第五章 高血压234

高血压(美国国家高血压预防、检测、评价和治疗委员会2003年)234

高血压[欧洲高血压协会/欧洲心脏病协会(ESH/ESC)2003年]235

高血压(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2004年)240

高血压(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2010年)244

高血压指南(ESH/ESC)252

高血压(疗效判断标准)254

高血压的分类(日本 上田英雄)254

高血压的分类(美国合同委员会1988年)255

高血压的分类(美国高血压检测、评价及治疗委员会)255

高血压的分类[美国全国联合委员会(JNC)]255

高血压的分类(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委员会1996年)256

高血压的分类[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高血压协会(WHO/ISH)1999年]256

高血压的分类257

继发性高血压(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2010年)263

难治性高血压定义(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2010年)269

高血压的分期[世界卫生组织/高血压学会(WHO/ISH)1993年]269

高血压的分期(1996年)269

高血压的分期270

单纯舒张期高血压273

轻度高血压(世界卫生组织及国际高血压学会会议备忘录)273

轻型高血压(世界卫生组织与国际高血压学会会议备忘录)274

边缘性高血压(Julius S)274

急进型高血压(日本 增山善明)274

急进型高血压病(日本厚生省医疗研究班恶性高血压委员会)275

急进型高血压的分型(日本 增山善明)275

低肾素型高血压(日本厚生省低肾素型高血压研究班)276

低肾素型高血压(日本 竹田亮祐等)276

肾性高血压(Fraley EE)277

肾性高血压(日本 国府达郎)277

肾性高血压(疗效判断标准)278

急性肾小球肾炎所致的高血压(日本 国府达郎)278

慢性肾小球肾炎所致的高血压(日本 国府达郎)278

慢性肾盂肾炎所致的高血压(日本 国府达郎)279

肾素分泌增多症(日本 国府达郎)279

肾血管性高血压(日本 国府达郎)279

肾血管性高血压(全国肾血管性高血压专题讨论会1988年)280

肾性高血压分类(日本 国府达郎)280

高血压病肾损害282

高血压良性小动脉硬化283

肺性高血压283

肺源性高血压283

肺性高血压的分型284

高原性高血压284

妊娠高血压(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2010年)284

妊娠性高血压285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1999年)285

妊娠高血压疾患分类(世界卫生组织妊娠高血压疾患研究组1985年)286

直立性高血压287

睡眠呼吸障碍性高血压287

肥胖性高血压288

神经解剖源性高血压289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依赖性高血压289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性高血压290

嗜铬细胞瘤性高血压290

库欣综合征性高血压290

甲状腺功能亢进性高血压290

药物性高血压291

环孢素性高血压291

降压药引起的高血压291

肥厚型心肌病性高血压291

午夜增高型高血压292

白大衣性高血压(一)292

白大衣性高血压(二)292

白大衣性高血压(三)293

青年高血压病(日本厚生省全国性年青型高血压调查研究班)293

青年高血压病(日本 川崎晃一)293

高血压性心脏病294

高血压性心脏病(疗效判断标准)294

高血压-肥厚性心肌病综合征294

高血压性肾损伤295

高血压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295

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的分级295

高血压急症(日本 福山正纪)295

高血压急症296

高血压急症和亚急症定义(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2010年)296

高血压急危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2009年)297

高血压危象(美国Edward K Chung)298

高血压危象(Ram CVS)298

高血压危象299

高血压危象(疗效判断标准)299

高血压危象的分型300

高血压与心功能不全301

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2010年)301

顽固性高血压(一)302

顽固性高血压(二)302

直立性低血压(一)302

直立性低血压(二)302

直立性低血压(实验室诊断标准及疗效判断标准)303

神经源性直立性低血压的分类303

低排血量综合征(Kazuo)304

第六章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305

肺心病[世界卫生组织(WHO)]305

肺心病(全国第二次肺心病专业会议1977年)305

肺心病(超声标准)306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疗效判断标准)307

肺心病合并冠心病307

青年人肺心病(全国第五次肺心病专业会议1987年)308

肺心病(病理诊断标准一)(全国肺心病病理协作组1983年)308

肺心病(病理诊断标准二)(全国肺心病病理协作组1990年)308

肺心病(X线诊断标准)(全国第二次肺心病专业会议1977年)309

肺心病(心电图诊断标准)(全国第二次肺心病专业会议1977年)309

肺心病(心电向量图诊断标准)(全国第三次肺心病专业会议1980年)310

肺心病(超声心动图诊断标准)(全国第三次肺心病专业会议1980年)311

肺心病(基层诊断参考条件)(全国第二次肺心病专业会议1977年)311

肺心病病情分级(全国第二次肺心病专业会议1977年)312

肺性脑病(全国第三次肺心病专业会议1980年)313

肺性脑病临床分级(全国第三次肺心病专业会议1980年)313

肺性脑病并发脑疝313

肺心病合并肺部炎症314

肺心病合并肺栓塞314

肺心病合并上消化道出血314

肺心病合并心律失常314

肺心病合并休克315

肺心病合并休克的分型315

肺心病合并肾功能衰竭315

慢性肺心病继发高黏血症315

肺心病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316

肺心病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分期316

肺心病并发低渗血症316

肺动脉粥样硬化为主所致肺源性心脏病317

肺心病合并高血压性心脏病317

肺心病合并冠心病317

肺心病合并冠心病(心电图表现)318

肺心病合并隐性左心衰竭319

结缔组织病肺心病(华东地区第七次肺心病专业研讨会1990年)319

脊椎后侧弯胸廓畸形所致肺心病320

血吸虫病性肺心病320

青年肺心病320

第七章 心肌病322

心肌病定义和分类[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心血管学会(WHO/ISFC)1995年]322

原发性心肌病的分类(Goodwin)324

心肌病[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心血管学会(WHO/ISFC)专题小组]324

心肌病(世界卫生组织心脏病专家委员会1983年)325

特异性心肌疾病329

特发性心肌病(Goodwin)330

特发性心肌病(日本厚生省特定疾患特发性心肌病调查研究班)334

充血型缺血性心肌病334

缺血性心肌病334

缺血性心肌病(Yatteau)335

缺血性心肌病(实验室诊断标准及疗效判断标准)335

充血型心肌病(日本厚生省特定疾病原发性心肌病调研班)336

充血型心肌病的分类(Spodick D H)336

肥厚型心肌病(日本厚生省特定疾病原发性心肌病调研班)337

肥厚型心肌病(日本 柏树顺一 他)338

肥厚型心肌病UCG诊断标准(全国心肌炎心肌病专题座谈会1987年)338

肥厚型心肌病的分型338

肥厚心肌纤维化的分型338

早期扩张型心肌病339

扩张型心肌病(超声标准)339

扩张型心肌病的分类340

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全国心肌炎、心肌病专题研讨会组委会1995年)341

限制型心肌病(超声标准)341

心肌致密化不全综合征(超声标准)342

右心室心肌病(Osler et al)343

右心室心肌病(Thiene et al)343

右心室心肌病(McKenna et al)344

右心室心肌病(Daubert et al)345

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国际专家组2010年)345

右心室心肌病的临床分型348

心动过速性心肌病(Spinale et al)348

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的分型349

左心室肥厚[Romhilt-Estes记分法(RE)]349

左心室肥厚[修改Romhilt-Estes记分法(修改RE)]350

左心室肥厚[修改纽约心脏病学会标准(修改NYHAC)]350

左心室肥厚(重修改NYHAC标准)351

围生期心肌病(Demakis et al)351

围生期心肌病[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心血管学会(WHO/ISFC)]351

围生期心肌病(Meadows WR)352

围生期心肌病(Gianopoulos JG)352

产期前后心肌病353

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353

酒精性心肌病(David et al)353

酒精性心肌病(日本 金子雅则他)353

酒精性心肌病(国内标准)354

酒精性心肌病(超声标准)354

糖尿病心肌病(超声标准)355

心脏黏液瘤(超声标准)355

心腔血栓(超声标准)356

酒精中毒心肌病(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标准委员会)357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357

血吸虫性心肌炎357

血吸虫性心肌炎临床分型358

急性病毒性心肌炎(《中华内科杂志》编委会全国心肌炎心肌病专题座谈会1987年)358

成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全国心肌炎、心肌病专题研讨会组委会1995年)359

成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心肌炎心肌病对策专题组1999年)360

病毒性心肌炎(德国Bolte等制定的诊断标准)362

病毒性心肌炎分度362

病毒性或特发性心肌炎362

病毒性或特发性心肌炎(心内膜心肌活检的诊断标准)363

病毒性心肌炎(疗效判断标准)364

心肌梗死样心肌炎364

急性心肌梗死样病毒性心肌炎364

过敏性心肌炎(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标准委员会)365

药物性心肌炎365

药物高敏感性心肌炎365

感染中毒性心肌炎366

结核性心肌炎366

伤寒性心肌炎367

白喉性心肌炎367

血吸虫性心肌炎367

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367

原发性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九省市心肌炎协作组1980年)368

原发性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Ino T et al)368

人造瓣膜置换术后的心内膜炎(WR Wilson et al)369

静脉药瘾者感染性心内膜炎369

急性、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1992年)370

感染性心内膜炎(美国心脏病协会)370

感染性心内膜炎(Edward KC)370

感染性心内膜炎(Durack et al)371

感染性心内膜炎(Martin)372

感染性心内膜炎(超声标准)372

感染性心内膜炎(疗效判断标准)373

细菌性心内膜炎(Teiichi)373

Lof f ler心内膜炎374

右心内膜炎374

左心内膜炎375

顽固性感染性心内膜炎375

人工瓣膜376

人工瓣并发症(超声标准)377

人工瓣血栓形成与感染性心内膜炎(超声标准)378

人体自身心瓣或置换人造瓣术后的感染性心内膜炎(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2000年)378

瓣周漏380

第八章 心包炎381

心包炎(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标准委员会)381

急性心包炎(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2000年)381

急性心包炎382

急性心包炎(实验室诊断标准及疗效判断标准)383

心包积液(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2000年)384

心包积液(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标准委员会)387

心包积液(超声标准)387

心包积液分度388

心脏压塞(美国心脏病协会)388

心包缩窄(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2000年)389

缩窄性心包炎(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1992年)390

缩窄性心包炎(超声标准)391

心包肿瘤(超声标准)391

慢性心包炎392

慢性缩窄性心包炎(实验室诊断标准及疗效判断标准)392

结核性心包炎393

阿米巴心包积液394

病毒性心包炎(Fiala M)394

风湿性心包炎394

恶性心包炎395

癌性心包炎395

特发性心包炎395

非特异性心包炎395

化脓性心包炎396

放射性心包炎396

放射性心包炎的分类396

胆固醇性心包炎396

透析相关性心包炎397

乳糜性心包积液397

第九章 肺动脉高压398

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症[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398

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症[世界卫生组织(WHO)]398

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症(日本厚生省特定疾病原发性肺高压症研究班)398

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症(Voelkel N,Reests JT)400

肺动脉高压(第三届全国肺心病心功能专题讨论会1989年)400

肺动脉高压(疗效判断标准)400

肺动脉高压的分类(威尼斯会议)400

肺动脉高压的分类(Fi shman)402

肺动脉高压的分类[世界卫生组织(WHO)]402

肺高压的功能分类403

肺动脉高压严重程度分级404

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症的分类(Wood分类)404

特发性肺动脉高压405

心脏压塞[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405

肺淤血[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406

体循环淤血406

肺静脉高压406

第十章 心律失常407

短QT综合征407

QT间期综合征408

QT间期综合征(疗效判断标准)408

原发性QT间期延长综合征(Schwartz1985年)408

特发性长QT间期综合征409

遗传性LQTS410

LQTS的分型410

LQTS的分类411

停顿诱发的LQTS411

中间型 LQTS412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Ferrer)412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中华内科杂志》邀请有关专家研究制定1977年)413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Bellet)415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分类(Ru benstein)415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分类(Ferrer)416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ECG表现(Edward K Chung et al)416

家族性窦房结病417

正常窦性心律417

窦性心动过速417

特发性窦速417

窦性心动过缓418

窦性心律不齐418

窦性静止(窦性停博)418

抗心律失常的分类(各国指南)418

心律失常的分类423

酒精性心律失常424

过早搏动的分类和定位425

窦性早搏425

房性早搏426

多源性房性早搏426

交界性早搏426

室性早搏426

间位室性早搏426

多形性室性早搏427

多源性室性早搏427

病理性室性早搏(一)427

病理性室性早搏(二)428

良性早搏(九省市心肌炎协作组1980年)428

室性早搏的分级(Lown Woff)429

室性早搏的分级(Pad rid et al)429

过早搏动(疗效判断标准)429

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430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拖带现象430

窦房结折返性心动过速430

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431

顺向型房室反复性心动过速431

逆向型房室反复性心动过速432

自律性房性心动过速432

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日本 外畑岩等)432

非阵发性房室交界性心动过速(日本 外畑岩等)433

房室交界性心律(日本 外畑岩等)433

诱发性室性心律失常(北美起搏电生理学会)433

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类型434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434

室性心律失常的分类(全国快速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座谈会1992年)435

特发性室速的分类435

室性心动过速436

室性心动过速的分类(一)436

室性心动过速的分类(二)436

室性心动过速的分类(三)437

非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438

分支性室性心动过速438

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439

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439

Ⅰc类药物所致持续性室速440

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440

阵发性室速440

频发室速440

伴极短配对间期多形室速441

阵发性心动过速(疗效判断标准)441

室性心律失常加重的诊断441

紊乱性心房律442

紊乱性心室律(多源性室性心动过速)442

并行心律442

房性并行心律442

房性并行心律性心动过速442

交界性并行心律443

交界性并行心律性心动过速443

室性并行心律443

室性并行心律性心动过速443

左心房心律(Mirawski)443

左心房心律(Beder)444

左心房心律的临床分型444

心房颤动444

心房颤动(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心房颤动防治专家工作组2010年)445

首次心房颤动[欧洲心脏病学会(ESC)]447

心房颤动[欧洲心脏病学会(ESC)2010年]448

心房颤动(疗效判断标准)450

功能性房颤451

极速型房颤451

孤立型房颤451

风心病房颤451

冠心病房颤452

甲亢性房颤452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并发房颤452

预激综合征并发房颤452

Q波型前壁心肌梗死并发房颤453

房颤分类(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1993年)453

心房扑动453

心房扑动(疗效判断标准)453

心房扑动分类454

房扑的分类(Wells et al)455

房扑的分类(Scheinman)456

房性心动过速的分类(Lesh et al 1996年)456

房性心动过速的分类(ESC/NASPE 2001年)457

房性心动过速的分类[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和NASPE联合专家组2001年]458

房性快速心律失常的分类(Lesh et al)458

心室扑动与颤动459

特发性心室颤动459

房性反复心律460

交界性反复心律460

室性反复心律460

反复性心动过速460

一度房室传导阻滞460

文氏型房室传导阻滞(Mobitz Ⅰ型)461

Mobitz Ⅱ型461

高度房室传导阻滞461

三度(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461

房室传导阻滞(疗效判断标准)462

先天性完全性心脏阻滞(A J Camm et al)462

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462

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462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462

不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463

左(束支)前分支阻滞(日本 桥场邦武)463

左(束支)右分支阻滞(日本 桥场邦武)463

左束支传导阻滞并发左心室肥厚463

左束支传导阻滞合并预激综合征464

左束支传导阻滞合并AMI464

右束支传导阻滞合并左(束支)前分支阻滞(日本 桥场邦武)465

右束支传导阻滞合并左(束支)后分支阻滞(日本 桥场邦武)465

三支传导阻滞(日本 桥场邦武)466

三束支传导阻滞(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标准委员会)466

三支传导阻滞的分型(日本 桥场邦武)467

中隔支传导阻滞468

典型预激综合征(A型和B型)(日本 比江屿一昌等)468

变异型预激综合征(日本 比江屿一昌等)468

LGL综合征(日本 比江屿一昌等)469

潜在性预激综合征(日本 比江屿一昌等)469

心室晚电位469

晚电位的主要参数和诊断指标(全国心室晚电位会议1991年)469

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心律失常(全国快速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座谈会1992年)470

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心律失常(Morganroth和Horowitz)470

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心律失常(日本 新城哲治和来马明规)471

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心律失常(DCG诊断标准)471

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心律失常(EPS诊断标准)472

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心律失常(电生理诊断标准)472

抗心律失常药致VT分类(Podrid)473

抗心律失常药致VT分型(日本 新城哲治等)473

药物导致心律失常加重的标志473

由药物引起的心律失常加重标准474

严重心律失常474

顽固性严重心律失常475

危险性心律失常(日本 矢永尚士)475

心律失常严重程度判断(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研究座谈会)476

肌袖性心律失常476

房室旁路的命名及定位标准(《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1993年)477

第十一章 心脏疾病综合征478

特发性高动力心脏综合征——β受体功能亢进症478

二尖瓣脱垂综合征(日本 村上)478

二尖瓣脱垂综合征(日本)479

二尖瓣脱垂综合征(疗效判断标准)480

二尖瓣脱垂(日本医学杂志)480

二尖瓣脱垂(Perloff)481

二尖瓣脱垂(超声标准)482

二尖瓣脱垂分度(Lucas)484

二尖瓣腱索断裂(超声标准)484

二尖瓣环钙化(超声标准)485

主动脉瓣脱垂(Shahawy)486

主动脉瓣脱垂(Mardelli et al)487

主动脉瓣脱垂的分类(Cater et al)487

漂浮球状血栓487

起搏器综合征488

心脏恶病质综合征(一)488

心脏恶病质综合征(二)489

心脏恶病质综合征(心电图诊断标准)489

心脏恶病质综合征(病理诊断标准)489

Brugada综合征(英国国际会议)490

Brugada综合征[欧洲心脏病学会(ESC)2002年]490

Brugada综合征的心电图分型[欧洲心脏病学会(ESC)2002年]491

提前复极综合征492

β受体亢进综合征493

体位性心动过速493

下肢深部静脉血栓形成(美国Edward K Chung)494

颈动脉窦高敏征的分型494

颈外静脉怒张分度495

心内膜心肌活检的排异反应分级495

预激综合征分类496

显性预激综合征的体表定位496

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合并心血管疾病(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2009年)497

2011超声心动图合理应用标准498

Brugada波和Brugada综合征503

血脂异常[欧洲心脏病学会/欧洲动脉粥样硬化学会(ESC/EAS)]505

血脂异常水平分层标准506

急性心源性脑缺血综合征(实验室诊断标准及疗效判断标准)507

第十二章 老年人心血管疾病509

老年人猝死(日本 松下哲)509

老年心脏恶病质综合征509

老年高血压(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2010年)510

老年高血压[高血压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1版)]511

老年高血压[美国预防、检测、评估与治疗高血压联合委员会第七次报告(JNC7)]513

老年高血压的特点513

老年高血压的分类514

老年高血压的分级514

老年人高血压(日本 桑岛岩)515

老年人白大衣高血压(日本 大内尉义)515

老年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一)516

老年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二)516

老年人孤立性收缩期高血压516

老年人继发性高血压517

老年人顽固性高血压517

老年人高血压危象(一)518

老年人高血压危象(二)518

老年人体位性高血压518

老年人假性高血压519

老年人假性低血压519

老年人颈性高血压519

老年人眩晕的分类520

第十三章 心血管病中医、中西医结合病证521

充血性心力衰竭(上海市卫生局)521

高血压病(上海市卫生局)522

高血压中医诊断的辨证分型(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局)523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会议)523

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辨证(全国冠心病辨证论治研究座谈会)525

冠心病中医辨证(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学会)526

冠心病心绞痛(上海市卫生局)527

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胸痹急症协作组)528

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全国中医急症研讨会)531

胸痹心痛(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533

胸痹心痛(上海市卫生局)534

心痹(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535

心悸(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536

心悸(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脏衰急症协作组)537

心悸(上海市卫生局)538

病毒性心肌炎(上海市卫生局)539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全国第二次肺心病专业会议)540

第十四章 其他类型心脏病541

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标准委员会)541

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疗效判断标准)542

甲状腺功能减退性心脏病(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标准委员会)542

甲状腺功能减退性心脏病(疗效判断标准)542

肢端肥大症心脏病(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标准委员会)543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543

甲状旁腺功能低下性心脏病543

皮质醇增多症性心脏病544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性心脏病544

嗜铬细胞瘤性心脏病544

淀粉样变性心脏病[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545

糖原累积症性心脏病[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545

黏多糖增多症性心脏病[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545

血色病性心脏病[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545

尿毒症心脏病[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546

贫血性心脏病546

脚气病性心脏病(一)546

脚气病性心脏病(二)547

肥胖性心脏病547

系统性硬皮病性心脏病[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547

类风湿心脏病[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548

结节性多动脉炎性心脏病[美国心脏病协会(ACC)]548

心脏结节病(Fleming)548

心脏白塞病549

心脏白塞病(疗效判断标准)549

皮肌炎心脏病549

梅毒性心脏血管病[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550

梅毒性心血管病的分类550

嗜酸粒细胞增多性心脏病551

嗜酸粒细胞增多性心脏病的分期551

高原心脏病551

高原心脏病(第三次全国高原医学学术讨论会1995年)552

川崎病(日本厚生省川崎病研究班)552

川崎病[美国心脏病协会(ACC)]553

川崎病(疗效判断标准)554

更年心555

心血管神经官能症555

心脏神经官能症(疗效判断标准)555

大动脉炎(ACR1990年)556

大动脉炎综合征(日本厚生省调查研究班)556

大动脉炎的分型(日本 伊藤岩)557

多发性大动脉炎(疗效判断标准)557

主动脉夹层血管造影分级558

主动脉夹层的分型558

主动脉夹层的分类558

原发性主动脉炎综合征559

急性心源性脑缺血综合征560

心律失常性晕厥560

继发于器质性心脏病或心血管疾病的晕厥561

高危心源性猝死者无法解释的晕厥56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