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龙亭区志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龙亭区志
  • 开封市龙亭区地文史志编纂委员会编 著
  • 出版社: 开封市新闻出版局
  • ISBN:
  • 出版时间:1999
  • 标注页数:901页
  • 文件大小:207MB
  • 文件页数:94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龙亭区志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概述1

第一篇 大事记78

第二篇 地理78

第一章 建置沿革78

第二章 地域区划80

第一节 区名由来和位置面积80

第二节 行政区划80

第三章 自然地理91

第一节 自然气候91

第二节 地形地貌91

第三节 水文地质92

第四节 道路、桥涵93

第三篇 人口98

序言98

第一章 人口、民族99

第一节 人口的自然变化99

第二节 人口的机械变动103

第三节 人口分布与密度106

第四节 人口普查111

一、第一次人口普查111

二、第二次人口普查119

三、第三次人口普查127

第五节 人口素质与结构128

一、人口性别、年龄构成128

二、人口文化程度构成133

三、家庭负担系数136

四、人口生命指数136

第二章 计划生育138

第一节 概述138

第二节 机构演变143

第三节 生育政策145

一、关于晚婚晚育的规定145

二、关于生育二胎的规定145

三、关于奖励独生子女的规定146

四、关于节育的规定146

五、关于无计划生育的规定146

第四节 主要成绩147

第四篇 工业154

概述154

第一章 建国前手工业发展状况155

第一节 北宋及明、清时期的手工业155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手工业157

第二章 建国后的手工业和工业159

第一节 经济恢复时期的手工业159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手工业161

第三节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工业162

附记:主要企业简介165

一、开封钢窗厂165

二、开封造纸网厂165

三、开封丝织厂166

四、毛巾被单厂167

五、开封日用化工厂168

六、开封市造纸厂168

七、开封市开关厂169

八、开封制线厂170

九、针织内衣厂171

十、开封灯泡厂171

十一、第二纺织器材厂172

十二、开封制革工业联合公司172

十三、开封市搬手厂173

第四节 “文革”时期的工业175

第五节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工业178

第三章 工业管理197

第一节 管理机构沿革197

第二节 企业管理203

第三节 生产和经营204

第四节 收益和分配204

第五节 经济体制改革205

第四章 区属工业简介208

第一节 纺织行业208

一、开封市线毯厂208

二、民用线厂209

三、开封市针织驼绒厂209

四、开封市汴绸厂210

五、开封市卫生材料厂210

第二节 一轻行业211

一、开封市龙亭区民族造纸厂212

二、开封市中原印刷制盒厂212

三、开封市电池配件厂213

第三节 二轻行业213

一、开封市有机玻璃制品厂214

二、开封市塑料印刷包装厂214

三、开封市玩具厂215

四、开封市东方服装厂215

五、开封市刀具厂215

六、开封市金属制品厂216

第四节 化工行业216

一、开封市振兴化工厂217

二、开封市油脂化工三厂217

三、开封市第三橡胶厂217

四、开封市龙亭化工厂218

第五节 重工行业218

一、开封市铝制品厂219

二、开封市面条机厂220

三、开封市精密铸造厂220

四、开封市煤矿仪表厂220

五、开封市第四机床厂221

六、开封市自动控制仪表厂222

七、开封市第二耐火材料厂222

八、开封市福利电器厂223

第六节 建筑行业223

第五篇 商业225

第一章 建国前的商业225

第一节 北宋、明、清时期的商业225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商业226

第三节 经营方式228

第四节 学徒与店员229

第二章 建国后的商业230

第一节 经济恢复时期的商业230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商业230

第三节 七十年代以后的商业240

第六篇 城区建设247

第一章 机构设置247

第二章 城建管理248

第一节 城市规划249

第二节 建筑管理249

第三节 道路改造250

第四节 绿化管理264

第三章 环境保护266

第一节 污染调查266

第二节 控制烟尘污染268

第三节 环境法制宣传和教育268

第七篇 财政、审计272

第一章 财政272

第一节 机构设置272

第二节 管理体制273

第三节 财政收入273

第四节 财政支出274

第五节 财政效果276

第二章 审计278

第一节 机构设置278

第二节 职能与作用278

第三节 审计监督279

第八篇 工商与物价281

第一章 工商管理281

第一节 建国前的工商管理281

第二节 建国后的工商行政管理282

第三节 工商行政管理职责范围290

第二章 物价313

第一节 建国前的物价演变313

第二节 建国前后的物价320

第三节 机构设置及沿革328

第四节 物价管理329

第九篇 中共龙亭区党组织332

第一章 建国前党的活动及其组织332

第二章 建国后党的组织337

第一节 区委建置沿革337

第二节 区委机构演变338

第三节 历次党代会简介340

第四节 中共龙亭区委员会书记、副书记更迭表343

第三章 纪律检查(监察)工作368

第一节 机构沿革368

第二节 检查(监察)工作373

第三节 打击经济犯罪375

第四章 统一战线工作375

第一节 吸收各界人士参政、议政375

第二节 统战工作范围376

第三节 落实统战政策377

第十篇 人大政府、政协379

第一章 人民代表大会379

第一节 置区前人民代表大会简介379

第二节 龙亭区历届人民代表大会简介381

第三节 常务委员会389

一、历届人大常委会重要会议辑要389

二、区人大常委会机构设置391

三、历届人大常委会主任、副主任一览表391

第四节 人民代表提案392

第五节 人民代表视察392

第六节 法制建设和监督393

第七节 民主产生人民代表394

第二章 区人民政府396

第一节 建置沿革396

第二节 区政府内部机构设置演变403

第三章 政治协商会议405

第一节 机构设置405

第二节 历届政协会议简介406

第三节 视察工作408

第十一篇 政法409

第一章 公安409

第一节 建置410

第二节 公安工作414

一、户口管理414

二、治安管理419

三、民事纠纷、治安案件的查处与管理420

四、刑侦工作420

五、政保内保421

第三节 历次严打斗争423

第四节 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工作424

第二章 人民检察425

第一节 建置沿革425

第二节 党组织426

第三节 立功受奖和市级以上机关命名表彰的先进集体、个人名单427

第四节 检察工作428

附件部分431

第三章 人民法院436

第一节 解放前司法行政沿革438

第二节 建国后机构设置演变440

第三节 审判工作442

第四章 司法445

第一节 司法行政工作445

第二节 综合治理450

第十二篇 军事、人防453

第一章 军事武装453

第一节 解放战争454

第二节 武装建置沿革455

第三节 兵役制度及其演变457

第四节 民兵组织459

第二章 人民防空462

第一节 解放前的城市防空462

第二节 机构设置及沿革463

第三节 人防工程建设464

第四节 平战结合466

第十三篇 群团468

第一章 工会468

第一节 解放前工人运动介绍469

第二节 建国后的工运工作470

第三节 机构设置及演变471

第四节 工会的主要任务472

第二章 共青团476

第一节 解放前的青年运动476

第二节 建国后团组织演变479

第三节 团的基层组织及发展482

第四节 宣传教育484

第三章 妇女联合会485

第一节 建国后妇女运动介绍486

第二节 妇联组织沿革486

第三节 主要工作488

第四节 历届妇女代表大会简介490

第十四篇 教育492

第一章 建国前的教育492

第一节 清末时期的教育492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教育496

第二章 建国后的教育501

第一节 管理机构演变502

第二节 学校管理体制演变507

第三节 中小学校507

第四节 教学514

第五节 思想教育和学籍管理524

第六节 经费、设备527

第七节 师资529

第八节 勤工俭学533

第九节 中、小学简介534

第十节 体育卫生539

第三章 党群组织544

第一节 建国前党在小学中的活动544

第二节 建国后小学中党组只沿革545

第三节 少先队546

第四节 教育工会547

第四章 幼儿教育548

第一节 清末时期的蒙养教育549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幼稚教育549

第三节 建国后的幼儿教育550

第五章 成人教育555

第一节 扫盲教育556

第二节 业余教育557

第三节 职工培训558

第十五篇 科技566

第一章 建国前的科技状况566

第二章 建国后的曲折发展566

第一节 科委体制与任务567

第二节 科技普及与协作571

第三节 科技成果572

第十六篇 文化体育575

第一章 文化艺术575

第一节 建国前的文化艺术576

第二节 建国后的文化艺术576

第三节 群众文艺活动的开展580

第四节 业余剧团、民间艺大介绍586

第五节 图书、文史、博物馆简介586

第六节 名胜古迹587

第七节 寺庙、文物591

第八节 革命文物遗址594

第二章 体育605

第一节 建置605

第二节 群众性体育活动上606

第三节 学校体育活动607

第四节 群众性体育活动(下)608

第十七篇 卫生、防疫613

第一章 医疗卫生613

第一节 概述613

第二节 解放前的卫生事业613

第三节 解放后的医疗卫生工作618

第四节 市级医院简介624

第二章 疫情防治625

第一节 防疫工作625

第二节 疫情防治627

第三节 学校卫生632

第四节 食品卫生633

第五节 爱国卫生634

第十八篇 民政、劳动637

第一章 社会福利637

第一节 优抚637

第二节 社会救济640

第三节 扶植少数民族643

第二章 生产救灾645

第一节 生产自救645

第二节 灾害救济647

第三节 福利生产648

第三章 劳动就业648

第一节 就业安置648

第二节 职工管理650

第三节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653

第四节 区劳动服务公司654

第四章 婚丧变革658

第一节 婚姻恋爱658

第二节 殡葬改革659

第五章 机构沿革660

第十九篇 人物663

第一章 历史人物传记663

第二章 近现代人物669

第三章 名人传略686

第四章 烈士英名录695

第二十篇 街道简志700

北道门办事处700

第一章 建置700

第一节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700

第二节 建置沿革700

第三节 居民和居民委员会703

第二章 中共党组织704

第三章 经济705

第一节 工业705

第二节 商业707

第四章 社会708

第一节 优抚708

第二节 社会救济709

第三节 劳动就业709

第四节 民事调解710

第五节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710

第六节 妇女工作711

第七节 计划生育711

第五章 城区建设管理712

第一节 背街改造712

第二节 卫生713

第六章 杂记714

午朝门办事处716

概述716

第一章 建置沿革717

第二章 行政区划720

第三章 经济722

第一节 街道工业722

第二节 商业725

第三节 个体商业727

第四章 政治728

第一节 党的组织728

第二节 共青团731

第三节 妇女联合会731

第五章 街道组织732

第一节 街道组织演变732

第二节 居委会的组织及职能733

第三节 街道综合治理735

第六章 文化教育737

第一节 文化普及737

第二节 文化艺术738

第三节 青少年教育739

第七章 社会740

第一节 人口与计划生育740

第二节 民族宗教741

第三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741

第八章 民政工作743

第一节 优抚救济743

第二节 劳动就业743

第三节 婚姻登记744

大兴办事处745

概述745

第一章 建置沿革746

第二章 行政区划749

第三章 经济751

第一节 工业751

第二节 集体商业756

第三节 个体工商业756

第四章 政治757

第一节 党的组织757

第二节 团的组织759

第三节 妇女组织760

第五章 街道组织761

第一节 居民委员会761

第二节 街道管理761

第三节 大兴法庭与大兴司法所763

第六章 文化教育764

第一节 文化普及764

第二节 群众文体活动765

第七章 社会766

第一节 计划生育766

第二节 民族与宗教767

第三节 新道德新风尚769

第八章 民政工作770

第一节 婚姻登记770

第二节 优抚与社会救济770

第三节 劳动安置772

北书店办事处773

概述773

第一章 建置沿革774

第一节 行政区划775

第二章 经济778

第一节 生产自救778

第二节 街道工业779

第三节 商业780

第三章 中共北书店办事处党组织781

第四章 街道组织782

第一节 街道组织演变782

第二节 居民委员会的组织及职能783

第三节 街道管理783

第五章 社会784

第一节 计划生育784

第二节 优抚救济785

第三节 劳动就业786

第二十一篇 传说788

寇准哭殿788

结婚为什么要闹花烛夜788

王安石造囍字791

包公额头上的月牙792

地下城的来历793

卧牛城传奇797

插杏花801

第二十二篇 珍闻轶事805

左丞相甘茂在大梁施谋解危805

疑兵制胜806

不求万全807

伺变而举808

私憾误国809

匡胤智破骄敌810

引罪归己811

踏雪求策812

铁面无私812

用人所长813

杨业一久享盛名的将星之殒落814

弃金诱敌815

磨面娃王禹?816

“一日千里”的杨亿817

一首顺倒读来意相反的诗817

七岁进士晏殊818

过目成诵的刘恕819

高俅是谁推荐的819

翟璜智谏魏文侯820

刚正不阿的包拯821

钱若水直言辩虚实824

寇准劝真宗御驾亲征825

唐介弹劾宰相犯龙颜826

纳雅言仁宗施新政827

谏福王史可法三上疏828

第二十三篇 龙亭辖区(古代)幽默辑录829

序829

第一章 典籍和笔墨里的幽默829

1、佳话(俗称美谈)829

2、雅谑(即文明玩笑)830

3、字戏830

4、药名诗830

5、语戏831

6、敏对831

欧阳修贴联刺宋祁832

王安石出联难东坡832

之乎而已833

第二章 著名优伶的幽默趣事833

焦德——死亦无惧的乐优833

第二十四篇 杂记835

一、杨六郎点将台重见天日835

二、“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835

三、体育徽章起源于我国837

四、王安石以诗拒贿838

五、高尔夫球起源于古代中国838

六、中国人最早发现、经营管理南海和南海诸岛838

第二十五篇 方言、歇后语、谚语839

第一章 方言839

第二章 歇后语841

第三章 谚语848

生活类848

学习篇850

情操篇850

物象的谚语851

节气、月日、干支谚语852

雷电的谚语852

寒暖的谚语853

雨露雪霜的谚语853

天空景象的谚语853

云雾的谚语854

天气的谚语854

经商谚语855

第二十六篇 龙亭楹联文化858

概说858

第一章 名人对联故事选辑859

一、李太白双管齐下859

二、吕蒙正撰联抒愤861

三、杨大年工对旧句862

四、尧臣夫妇语联珠863

五、暴戾昏君自画像863

六、闯王义释陈永福864

第二十七篇 龙亭灯谜文化866

概说866

特载篇 龙亭区的开封之最871

开封的最早的八旗驻军871

北宋时期规模最大的工匠暴动871

开封最早的商人罢市872

封建社会开封规模最大的学生爱国运动872

最早的同盟会河南支部873

现代河南第一批进步青年社团873

现代开封第一次教师大罢教874

开封第一个中国共产党支部874

世界最早的船坞875

十一世纪到二十世纪初世界上最大的龙舟875

世界最大的火药作坊876

开封最早的肥皂厂876

开封最大的印刷厂877

清代河南最大的汴绸作坊877

开封最早的烟丝作坊878

全国最大的仿宋建筑街道878

北宋最壮观的街道879

新中国建立后河南第一家当铺879

全国最早的殿试879

全国最早的绘画专科学校880

全国最早的军官学校880

全国封建科举制度的终结地881

河南最早的大学堂881

河南第一所女子师范学堂882

河南第一所法政学堂883

河南第一所师范学校883

河南最早的水利工程专门学校884

河南第一所工艺美术学校884

河南第一所人民警察学校884

河南第一个小学教师培训中心885

开封历史最久的书院885

世界最早的天文钟886

中国最早的人工云雾886

我国第一台低温制冷机887

全国最早的御书院887

全国最早的图画院887

全国最长的山水画卷888

全国最早的文化娱乐专业场所889

全国最早的影戏889

全国最早的瓷刻890

开封最早的相声890

全国最著名的开封盘鼓891

开封第一个石雕艺术理论研究会891

首次宋都文化节892

河南最早的高尔夫球场892

世界首创的针炙铜人893

全国第一部官修的药剂配方专书893

开封遭受的最大的一次瘟疫894

明代在汴编纂的最著名的本草894

全国最早的消防队894

开封市区人口历史上的最高峰895

河南最大的仿清建筑街道895

开封市第一个地下粮仓895

开封第一个新型住宅区896

开封第一个婚姻介绍所896

附录897

编纂始末897

历届编纂委员会成员名单89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