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通史 第7卷 中古时代五代辽宋夏金时期 上 第2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通史 第7卷 中古时代五代辽宋夏金时期 上 第2版
  • 白寿彝总主编;陈振主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ISBN:7208111626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884页
  • 文件大小:167MB
  • 文件页数:924页
  • 主题词:中国历史;中国历史-远古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通史 第7卷 中古时代五代辽宋夏金时期 上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甲编 序说1

第一章 文献资料1

第一节 五代十国史料1

新旧《五代史》、《资治通鉴》1

《五代会要》、《册府元龟》1

“十国”史料2

文集、笔记史料2

第二节 辽代史料3

《焚椒录》及其他辽人著作3

《契丹国志》及其他宋人著作中的史料4

《辽史》5

第三节 宋代史料6

《宋史》、《东都事略》6

《续资治通鉴长编》6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三朝北盟会编》7

《宋会要辑稿》、《文献通考》、《建炎以来朝野杂记》7

《宋大诏令集》、《庆元条法事类》8

《诸臣奏议》、《历代名臣奏议》8

传记类史料8

编年类史料9

政书类史料10

地理类史料11

类书、文集、笔记中的史料11

专门著作中的史料12

今人编辑史料12

第四节 西夏史料13

宋人著作中的西夏史料14

宋、辽、金三史及其他史书、文集中的西夏史料15

西夏文史料16

第五节 金代史料17

《金史》、《大金国志》18

《大金吊伐录》、《大金集礼》20

金人文集、史书20

宋人著作中的金朝史料21

元人著作中的金朝史料21

第二章 考古资料22

第一节 城址与界壕22

都城22

地方城市28

金代界壕遗迹31

第二节 手工业遗迹和遗物32

矿冶遗址32

瓷窑遗址和瓷器33

金银器38

玻璃器44

纺织品46

漆器49

第三节 陵墓51

“十国”、宋代帝王陵51

辽、夏、金帝陵54

五代、宋墓葬57

辽代墓葬59

西夏墓葬62

金代墓葬62

仿木建筑结构墓室64

墓室浮雕65

墓室壁画66

第四节 宗教遗迹和遗物68

石窟68

寺庙建筑69

塔和塔基70

宗教雕塑72

第五节 中外交流遗迹和遗物73

泉州港宋代海船73

泉州宗教石刻74

伊斯兰玻璃器75

宋代外销瓷器77

第三章 研究概况79

第一节 五代史研究概况79

20世纪上半叶的五代史研究79

1949年以来的五代史研究80

五代、辽、宋、西夏、金史研究信息81

第二节 辽史研究概况82

清人对辽史史料的整理和研究82

近人对辽代史料的整理和研究83

1949年以后的辽史研究成果85

第三节 宋史研究概况88

明清两代对《宋史》的重修88

明清时期其他宋史研究成就89

20世纪初的宋史研究90

邓广铭、张荫麟与“宋史”断代研究91

1949年以来的宋史研究93

宋史研究的新进展96

台湾、香港地区的宋史研究105

第四节 西夏史研究概况106

清人对西夏史料的编纂106

近现代的西夏史研究107

西夏史料整理的新成果109

近年来西夏史研究的主要问题110

国外研究简况116

第五节 金史研究概况119

元、明、清三代对金史的研究119

近代以来对金史的整理与研究121

国外金史研究简况123

第四章 本卷编撰旨趣125

乙编 综述127

第一章 五代十国和契丹的崛起127

第一节 五代兴亡127

后梁的建立127

梁、唐兴替130

晋、汉更迭132

后周兴亡135

第二节 十国割据137

前蜀、后蜀138

吴、南唐140

吴越、闽、泉漳143

楚、湖南、荆南146

南汉、北汉150

第三节 契丹的崛起153

建国前的契丹族153

辽(契丹)朝的建立155

辽对燕云地区统治的确立与统治中原企图的失败156

新旧势力的斗争与皇位更迭160

附表一:五代世系表163

表二:十国世系表164

第二章 辽的发展与灭亡166

第一节 景宗中兴与初期的辽宋战争166

景宗中兴166

辽初对宋的战略167

第二节 圣宗盛世168

承天太后摄政168

澶渊之盟前后170

侵高丽、征阻卜172

叛乱相继173

第三节 走向衰亡的辽朝173

联夏迫宋173

征夏失利174

耶律重元叛乱175

耶律乙辛擅权176

辽的灭亡177

附表一:辽世系表178

表二:西辽世系表179

第三章 宋朝的建立及与辽的对峙180

第一节 宋的建立180

陈桥兵变180

“杯酒释兵权”181

皇权的加强182

第二节 消灭割据183

吞荆、湘183

取后蜀184

灭南汉185

平南唐(江南)186

泉、漳纳土187

吴越归地188

消灭北汉189

第三节 争夺燕云的宋辽之战190

高梁河之战190

岐沟关之战191

澶渊之盟193

第四章 北宋初期的阶级关系与王小波、李顺起义195

第一节 宋初的阶级关系195

阶级关系概况195

全师雄兵变197

第二节 王小波、李顺起义与王均兵变198

王小波起义198

李顺起义军“蜀”政权的建立与失败199

王均兵变200

第五章 北宋中期的改革活动203

第一节 “澶渊之盟”以后的政治形势203

“天书”与“封禅”203

“纳”、“赐”银绢换取边境安宁204

“冗官、冗兵、冗费”205

第二节 庆历新政206

范仲淹《条陈十事》206

以整顿吏治为核心的“新政”207

改革失败208

庆历年间的农民起义与兵变209

第三节 王安石变法210

变法前的形势210

王安石变法211

以富国强兵为核心的诸新法212

开湘西、拓熙河、战西夏、克交趾(阯)215

第六章 北宋中期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217

第一节 宋学——新儒学217

儒学的演化217

宋学先驱218

宋学的特征218

第二节 宋学中的三个学派——新学、蜀学、理学220

新学220

蜀学221

理学(洛学、关学)222

第三节 文学、绘画、书法的革新224

古文运动224

豪放派词风的兴起225

“文人画”画派225

尚意派书法226

第七章 北宋后期的政治形势 宋江、方腊起义228

第一节 “更化”与“绍述”228

元祐“更化”228

绍圣“绍述”229

第二节 宋徽宗的腐朽统治 宋江、方腊起义231

宋徽宗、蔡京的腐朽统治231

宋江起义234

方腊起义235

第八章 金的兴起与宋的南迁237

第一节 女真族的兴起与金政权的建立237

女真先世237

以完颜部为核心的军事部落联盟237

社会组织结构240

金政权的建立241

第二节 金灭辽242

攻占辽东京243

攻取辽上京244

连克诸京245

抚夏灭辽246

第三节 宋的南迁247

宋金燕云交涉247

金军侵宋249

宋的南迁252

附表:北宋世系表254

第九章 南宋与金的对峙255

第一节 南宋初年的政治形势钟相、杨么起义255

金军渡江南侵255

伪齐的建立及灭亡256

宋金对川陕的争夺258

两河、两淮抗金义军与“兵匪合一”的“游寇”260

钟相、杨么起义262

第二节 绍兴和议265

绍兴初次议和265

顺昌保卫战与陕西保卫战267

岳飞北伐与再次和议268

第三节 隆兴和议271

采石之战271

孝宗即位273

隆兴和议274

第十章 南宋中后期的政局277

第一节 孝宗中兴277

隆兴和议后的军政、经济277

理学的发展279

文学与教育280

第二节 开禧北伐与嘉定议和281

绍熙政变及禁“伪学”281

开禧北伐与嘉定和议283

第三节 南宋后期的政局286

嘉定夺储政变286

理学思想统治地位的确立287

嘉定抗金及宋金局势的变化291

第十一章 南宋的灭亡293

第一节 蒙古侵宋293

宋与蒙古联合攻金293

南宋收复三京的失败294

蒙古侵宋294

第二节 南宋的灭亡297

第三节 张世杰、文天祥的抗元斗争299

附表:南宋世系表300

第十二章 金的发展与灭亡金末红袄军起义301

第一节 社会制度的发展301

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301

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的加剧304

第二节 金在北方的统治305

金初战争和奴隶制对北方地区的破坏305

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306

腐朽没落的金后期307

第三节 金末红袄军起义310

红袄军大起义310

杨安儿起义311

李全、杨妙贞起义军312

坚持抗蒙、反金的彭义斌起义军313

金末农民大起义的特点314

第四节 金朝的灭亡316

蒙古侵金316

蒙、宋联合灭金318

附表:金世系表319

第十三章 西夏320

第一节 党项的兴起及与宋、辽的关系320

党项的兴起320

“献地”与抗宋322

附辽侵宋324

倚辽惠宋325

第二节 西夏国的建立及其政治形势327

夏国(西夏)的建立327

西夏与宋、辽的战与和329

没藏太后、梁太后和外戚专政331

第三节 西夏的盛世334

乾顺亲政334

依辽抗宋336

辽亡金兴之际西夏的扩张337

仁孝盛世338

第四节 西夏的衰落339

政变迭起339

从附蒙攻金到联金抗蒙340

第五节 西夏的灭亡342

蒙古军破力吉里、取斡罗孩、围中兴府342

西夏的灭亡344

附表:西夏世系表345

第十四章 周边的民族及其政权346

第一节 奚族346

奚族源起346

辽时的奚族348

金时的奚族351

第二节 鞑靼352

鞑靼诸部352

辽时的鞑靼354

金时的鞑靼357

第三节 回鹘(附喀喇汗王朝)358

以甘州回鹘为中心的河西回鹘358

河西回鹘的官制与风俗360

高昌回鹘的形成及政制361

高昌回鹘的经济、文化与宗教363

喀喇汗王朝(黑汗王朝)的兴亡365

喀喇汗王朝社会经济与文化367

与宋、辽的政治、贸易关系368

第四节 吐蕃369

分裂割据下的吐蕃诸部369

藏传佛教(喇嘛教)的兴起370

藏传文化374

第五节 唃厮啰(青唐羌)375

唃厮啰政权的建立375

与宋、辽、夏、金的关系376

经济、文化380

第六节 大理381

大理政权的兴亡381

大理的民族383

与宋朝的关系385

第七节 壮族387

五代和宋时期的壮族387

宋朝对壮族的统治388

侬智高起义390

丙编 典志392

第一章 农业和农学技术392

第一节 五代十国的农业392

后梁时农业生产的部分恢复392

后唐、后周对黄河的治理393

后唐“营田”393

后唐、后周招抚流亡复兴农业的措施394

南方诸国的农业394

第二节 宋代的农业和农学技术396

招抚流亡,开垦荒田396

农田水利的兴修和建设397

土地的充分利用和地力的维持400

水田的精耕细作技术和江南的多熟种植402

农作物品种的交流403

农业生产工具405

园艺、畜牧兽医和水产养殖技术407

农业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和提高409

第三节 五代、宋的监牧411

第四节 以租佃制为主导的生产关系及与之相适应的户籍制度413

租佃制生产关系413

与租佃制生产关系相适应的户籍制度415

乡村主户的五等户制416

第五节 辽的牧业与农业418

畜牧与渔猎业418

农业的发展421

第六节 西夏的农业和牧业427

农业427

牧业428

第七节 金的农业和牧业429

农业429

牧业432

第二章 官私手工业434

第一节 五代、宋的手工业状况434

以家庭手工业为主的手工业经营形式434

宋代的官府手工业438

五代、宋手工业的发展440

第二节 辽的手工业445

矿冶、铸造业445

采盐业447

纺织业448

陶瓷业449

皮革与木器加工业449

第三节 西夏的手工业450

纺织业451

冶炼业与金、银、木器制造业451

采盐业452

陶瓷业452

建筑业453

第四节 金的手工业453

矿冶与金属制造业453

煤矿业454

盐业454

制瓷业455

造纸与印刷业456

丝织业456

火器制造业457

造船业457

第三章 手工业、工程技术458

第一节 建筑458

城市建设458

应县木塔458

木构建筑技术的进步459

桥梁建筑460

《营造法式》461

第二节 水利462

第三节 纺织463

丝织品463

麻、毛织品465

棉织品467

印染468

纺织机械468

第四节 采矿469

探矿知识469

坑采技术470

井采技术471

第五节 冶金472

第六节 机械477

第七节 交通运输479

陆上运输工具479

指南针的发明与应用480

造船与航海482

第八节 造纸484

竹纸485

造纸新工艺486

各种名纸和加工纸488

纸制品和纸类论著490

第九节 印刷492

雕版印刷的盛行492

毕昇与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发展494

第十节 制瓷498

五代时期的瓷业498

宋代制瓷技术的发展499

辽、夏、金的制瓷业502

第十一节 兵器503

火药与火器503

普通兵器的发展506

第十二节 煤炭507

第十三节 石油 天然气511

第四章 商业与货币514

第一节 五代十国的商业与货币514

商业514

货币515

第二节 宋代的商业517

北宋都城东京开封的商业517

南宋都城行在所临安城的商业518

其他城市与镇市的商业519

榷场贸易521

海外贸易与市舶司523

行会与免行法524

第三节 宋代的货币526

铜钱、铁钱526

最早的纸币:北宋的交子及钱引529

南宋的纸币:“会子”、“关子”533

南宋“银会子”536

第四节 辽代的商业与货币537

商业537

辽与五代的贸易539

辽、宋贸易540

辽与西夏及其他周边国家、部族的贸易541

辽朝的货币541

第五节 西夏的商业与货币542

商业542

与宋、辽、金等国及其他民族的贸易543

西夏的货币544

第六节 金代的商业与货币545

商业545

金与宋、夏及其他民族的贸易546

金代的货币(铜钱)547

金代的纸币与银币547

第五章 城市和镇市549

第一节 五代、宋的城市549

五代、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549

吴越西府杭州、南宋都城临安府551

华北的主要都市553

南方主要城市555

第二节 五代、宋的城市制度557

后梁、后唐时洛阳“坊市制”的破坏557

北宋都城开封的“厢坊制”558

南宋都城临安的“厢坊(巷)制”560

城乡分治561

城、镇户籍制“坊郭户”562

治安新制度563

消防新制度563

城市统治的新制度“隅坊(界、巷)制”564

第三节 五代、宋的镇、市565

五代、宋初的小军事要地“镇”565

乡村经济中心“镇”、“市”566

镇、市的税收567

第四节 辽代的城、镇568

上京568

中京569

东京、南京、西京570

其他州、镇570

第五节 西夏都城兴庆府571

第六节 金代的城市与镇市573

上京会宁府573

中都大兴府573

南京开封府574

其他城市574

镇市575

第六章 交通与邮传576

第一节 五代、宋的水上交通与漕运576

河北水运576

广济河(五丈河)水运577

漕运的主渠道:汴河水运578

真楚运河(江淮运河)579

浙西运河(江南运河)与浙东水运580

灵渠581

长江等河流的航运581

海上交通582

第二节 五代、宋的陆上交通与“驿站”584

长江、黄河等江河浮桥584

驿路与官路585

驿站586

马驿587

驿程587

驿卒588

第三节 五代、宋的邮传(递铺)588

急脚递铺589

马递铺589

步递铺与递送物品590

递卒(铺兵)591

斥候铺(战况情报铺)591

摆铺(军队递铺)592

递角593

金字牌593

白字牌、青字牌、红字牌594

第四节 辽代的交通595

交通工具595

驿馆与驿道596

第五节 西夏的交通597

交通路线597

交通工具598

第六节 金代的交通599

陆上交通与驿站599

水上交通与漕运600

第七章 赋税和役法602

第一节 五代、宋的田赋(两税)602

后唐明宗对征税时间的改革602

宋代田赋征收时间的变化602

预催603

预借604

支移、折变(折纳)604

省耗、雀鼠耗及会州605

沿纳605

和买(折帛钱)、和籴606

第二节 五代、宋的商税607

五代十国商税607

宋代商税607

盐、茶、酒、醋、铜等专卖与商税608

宋代的商税务610

宋代的杂税与经、总制钱612

第三节 五代、宋的役法613

五代役法613

宋代的夫役616

宋代的职役618

宋代对职役法的改革625

第四节 辽代的赋税和役法627

土地所有制及其变化627

封建因素的增长与阶级关系的变化631

赋役制度636

第五节 西夏的赋税与徭役641

赋税641

徭役643

第六节 金代的赋税和役法644

赋税644

役法652

第八章 政治制度657

第一节 五代政制657

朝廷政制657

地方政制659

第二节 北宋前期的朝廷政制659

官、职、差遣659

朝官、京官、选人与改官660

中书与宰相、副相、使相661

枢密院663

三司663

审官院664

审刑院、纠察在京刑狱司664

礼院与权知贡举664

谏院664

御史台665

三省、六部、九寺、五监665

馆阁665

第三节 北宋中期的元丰官制改革666

阶官(寄禄官)666

宰相和执政667

对中书(都堂)与三省的改革667

对六部、学士院及其他机构的改革668

第四节 北宋后期与南宋的朝廷政制669

“选人”等寄禄官称的改革669

平章军国重事670

公相670

宰相、执政官称的变化670

省并机构671

第五节 宋代的地方政制672

路级机构672

府、州、军、监673

县、军、监、尉司674

第六节 辽代的北面官和南面官675

朝官体系:北面官和南面官676

捺钵与斡鲁朵制678

地方行政机构:部落与州县681

第七节 西夏官制685

建国前后的官制685

天盛律令所载官制688

西夏《官阶封号表》所载官制691

第八节 金代官制693

金代官制始末693

朝廷官制696

地方官制699

封爵制702

第九章 军制705

第一节 五代十国军制705

后梁军制705

后唐军制707

后晋、后汉、后周军制708

“十国”军制709

五代乡兵(民兵)710

第二节 宋代军事制度711

北宋军制711

南宋军制715

第三节 宋代禁军、厢军、乡兵(民兵)719

北宋禁军719

北宋厢军721

南宋禁、厢军722

宋代乡兵(民兵)722

蕃兵、强人724

第四节 南宋“大军”725

南宋“大军”725

南宋“大军”军制728

第五节 辽朝的军制729

军事体制729

朝廷宿卫军731

地方镇戍军736

军事制度739

第六节 西夏的兵制743

兵役制和军队743

多兵种的部队建制745

《贞观玉镜统》所载西夏军制747

第七节 金代猛安谋克制度748

猛安谋克的形成、变革和迁徙749

猛安谋克的系统与结构752

猛安谋克的发展、变化与整顿755

第十章 法律759

第一节 五代的法律759

司法机构759

制定法律760

枉法酷刑761

第二节 北宋前期的法律762

司法机构762

法律、法规的制定765

人治、法治并行时期766

第三节 宋神宗以后及南宋时期的法律767

司法机构767

制定法律、法规768

封建法治时期770

五代、宋的刑制773

第四节 辽代的法律777

建国前后的法律777

刑种与刑具778

第五节 西夏的法律779

建国前后对法律的制定与修改779

《天盛改旧新定律令》780

法制机构与诉讼程序781

第六节 金代的法律781

法律的制定781

女真法与金朝法律的关系782

唐律对金朝法律的影响782

辽法与宋法对金朝法律的影响783

儒家思想与宗教观念对金朝法律的影响783

第十一章 科举与教育785

第一节 五代十国时期785

科举制度785

学校787

第二节 宋代的科举制度788

北宋前期788

熙宁科举改革以后791

南宋的类试(类省试)793

第三节 宋代教育794

北宋前期的国子监、太学794

三舍法796

州县学797

书院、私学798

第四节 辽代的科举与学校801

从权宜向定制发展的科举制801

学校802

第五节 西夏的科举与学校803

以“蕃学”、“儒学”取士803

学校805

第六节 金代的科举与学校806

科举制度806

学校与书院809

第十二章 社会风俗和宗教812

第一节 五代、宋的社会风俗812

朝市、夜市:“坊市制”破坏后的新习俗812

起居:由“席地而坐”到使用桌、椅、凳813

服饰816

婚仪818

丧俗819

节 庆820

第二节 五代、宋的宗教823

佛教823

道教829

伊斯兰教、犹太教、摩尼教833

第三节 辽代的社会风俗和宗教834

婚姻、姓氏834

居住、饮食835

服饰和发式835

生育和丧葬836

节庆风俗837

娱乐活动837

萨满教838

佛教和道教839

第四节 西夏的社会风俗和宗教841

服饰与发式841

饮食与居住842

婚丧节庆842

宗教信仰843

第五节 金代的社会风俗和宗教845

饮食845

服饰845

家庭、婚姻846

葬礼847

文体活动847

宗教848

第十三章 学术、文化849

第一节 五代十国的文化849

诗、文、词849

绘画、书法850

史学851

第二节 宋代的文化852

文学853

绘画、书法和雕塑855

戏曲、曲艺与“话本”858

史学859

第三节 “宋学”学派的产生与发展860

新儒学“宋学”的产生861

“宋学”学派:新学、理学、蜀学的形成及在北宋时的发展862

秦桧对理学派的扶持与打击863

宋孝宗时期的新学、理学和蜀学864

宁宗后期理学地位的提高865

理宗后期理学思想统治地位的确立866

第四节 辽代文化的发展及其特点867

契丹人的语言文字868

文学869

儒学870

绘画与雕塑871

第五节 西夏的文化艺术875

“西夏文”875

文学876

音乐、舞蹈877

绘画、书法878

雕塑879

第六节 金代的文化艺术880

文学880

杂剧戏曲881

儒学881

史学882

绘画、书法883

壁画和雕刻88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