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戏曲发展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李啸仓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 ISBN:7104037873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488页
- 文件大小:194MB
- 文件页数:51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戏曲发展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1
第一编 戏曲艺术的萌芽时期 春秋时代(公元前770年左右)到北宋末宣和年间(公元1119年—公元1125年)3
第一章 引言3
第一节 从戏曲艺术的基本特征谈起3
第二节 戏曲艺术形成前的三条线索5
第二章 歌舞百戏向戏曲的演变9
第一节 歌舞百戏发展的概况9
一、原始社会的歌舞9
二、奴隶社会的歌舞11
三、周朝的歌舞11
四、两汉的歌舞百戏13
五、南北朝的歌舞百戏14
六、隋唐的歌舞百戏15
七、两宋的歌舞百戏17
第二节 歌舞百戏向戏曲艺术演变的几种形态20
一、“总会仙倡”20
二、“东海黄公”21
三、“拨头”22
四、“代面”22
五、“踏摇娘”23
六、“渔父舞”24
七、“剑舞”27
第三章 从“优孟衣冠”到宋杂剧、金院本28
第一节 优的出现到参军戏28
一、“优孟衣冠”与优的讽谏29
二、唐代的参军戏32
第二节 宋杂剧与金元院本34
一、宋代杂剧34
二、金元院本36
三、宋杂剧与金元院本的人民性41
第三节 杂剧院本向着戏曲艺术的演变43
第四章 说唱艺术向戏曲的演变47
第一节 说唱艺术的悠久传统47
一、叙事诗歌的发展与说唱艺术47
二、唐代的说书与俗讲49
第二节 鼓子词与诸宫调52
一、鼓子词53
二、诸宫调的出现与孔三传、张五牛55
三、“诸宫调”艺术形式的大致面貌57
四、诸宫调的演唱节目与对戏曲的影响61
五、诸宫调的演出情况和向戏曲的演变62
第三节 陶真、崖词与傀儡、影戏64
第五章 各种伎艺的现实主义的发展与戏曲艺术的形成67
第一节 从总的方面来看戏曲艺术的形成过程67
一、戏曲艺术的形成与政治经济的关系67
二、戏曲艺术是循着现实主义的轨道形成的71
三、向戏曲演变中的民间艺术的发展提高过程73
第二节 三种伎艺的特色与戏曲艺术独特风格的形成74
第三节 戏曲舞台艺术的出现78
第二编 戏曲艺术的形成时期 北宋宣和年间(公元1119年—公元1125年)到元末明初(公元1368年前后)87
第一章 南戏的出现87
第一节 第一朵戏曲之花——温州杂剧的出现与成长87
一、南戏的出现与浙江温州88
二、南戏的成长与杭州89
三、南戏成长中的政治情况92
第二节 南戏的演出形式93
一、处理情节、人物的方法94
二、表现手段的运用94
三、行当脚色99
第三节 南戏出现后的社会作用99
第二章 宋元南戏的戏文102
第一节 宋元南戏的演出剧目102
一、剧本的取材与流行剧目102
二、负心的戏104
三、破镜重圆的戏108
四、双渐苏卿110
第二节 现存的戏文三种112
一、《张协状元》112
二、《宦门子弟错立身》与《小孙屠》114
第三章 元杂剧的突起116
第一节 元杂剧的出现和繁荣116
一、杂剧的成长与平阳、大都116
二、元杂剧成长发展中的全国政治情况119
三、文人的参加戏曲活动121
第二节 元杂剧的演出形式122
一、元杂剧艺术形式的特点123
二、元杂剧的表演126
三、行当脚色127
第三节 风起云涌的剧作家和表演艺术家127
一、剧作家127
二、表演艺术家129
第四章 元杂剧的演出剧目132
第一节 元杂剧的题材与所反映的社会生活132
一、元杂剧的取材与十二科133
二、元杂剧剧目中所反映的社会生活135
第二节 两种态度、两种表现139
一、斗争的态度冲激出灿烂的艺术火花139
二、逃避的态度带来的是艺术上的虚假与贫乏146
第五章 元杂剧的主要作家和作品(上)152
关汉卿和他的作品152
一、《窦娥冤》154
二、《鲁斋郎》、《蝴蝶梦》与《五侯宴》156
三、《救风尘》、《金线池》与《调风月》159
四、《拜月亭》、《望江亭》和《单刀会》163
五、关汉卿思想上的局限性166
第六章 元杂剧的主要作家和作品(下)168
第一节 王实甫和他的《西厢记》168
一、从《莺莺传》到杂剧《西厢记》168
二、三个杰出的艺术形象172
第二节 其他作家和作品177
一、纪君祥和他的《赵氏孤儿》177
二、高文秀和他的水浒戏178
三、郑光祖和他的《倩女离魂》179
四、张国宾和他的《汗衫记》181
五、白朴和他的《梧桐雨》182
六、马致远和他的《汉宫秋》183
七、其他作家作品184
第七章 宋元戏曲扮演情况186
第一节 宋元戏班的组织和活动情况186
一、戏班组织情况186
二、宋元戏班活动情况188
第二节 宋元戏曲演出场所189
一、勾栏189
二、戏台布置190
三、演出时的一般情况191
四、宋元时期乡村戏台191
第三节 宋元时期戏曲的化装、服装、砌末192
一、化装192
二、服装194
三、砌末195
第三编 戏曲艺术的发展时期 元末明初(公元1368年前后)到明朝万历末(公元1620年)199
第一章 南戏的新发展199
第一节 杂剧的衰落和南戏的复兴199
一、明初杂剧的宫廷化201
二、南戏的复兴202
第二节 高则诚和他的《琵琶记》205
一、《琵琶记》的时代意义206
二、《琵琶记》的艺术成就208
第三节 这一时期的其他优秀剧作210
一、《拜月亭》、《荆钗记》、《白兔记》与其他211
二、这一时期戏曲艺术的成就212
第二章 四大声腔的争胜与昆山腔的兴起214
第一节 四大声腔的出现与争胜214
一、海盐腔的盛行与四腔争胜的概况214
二、四腔兴盛起来的社会经济条件与政治条件217
第二节 昆山腔的兴起221
一、昆山腔的改进与魏良辅、梁伯龙221
二、昆山腔兴起的社会原因225
第三章 明传奇的艺术形式与搬演概况233
第一节 传奇的艺术形式特点233
一、分出的运用234
二、曲调与念白的运用236
第二节 搬演概况241
一、演出场所与当时戏曲演出的情景241
二、行当的划分与表演245
三、脸谱与服装247
四、砌末的运用250
第三节 表演艺术家252
一、周全252
二、颜容252
三、马锦253
四、朱楚生254
五、商小玲254
六、其他名演员255
第四章 明传奇的作家和作品256
第一节 海盐腔盛行时期的作家和作品256
一、《五伦全备记》与《香囊记》257
二、《精忠记》与《绣襦记》259
第二节 四大声腔争胜时期的作家和作品262
《宝剑记》、《鸣凤记》与《南西厢》262
第三节 昆山腔兴盛时期的作家和作品265
一、剧作家的三个流派265
二、昆山派与吴江派的作家和作品267
三、汤显祖和他的作品270
四、其他优秀剧作273
第五章 弋阳腔在民间的演变与发展277
第一节 弋阳腔的演变与流布概况277
一、嘉靖万历年间的弋阳腔发展概况277
二、明末清初的弋阳腔发展概况280
第二节 弋阳腔在发展中的艺术特色282
一、滚调的运用与现实主义的戏曲艺术的发展282
二、弋阳诸腔的表演艺术288
第六章 弋阳诸腔的演出剧目298
第一节 弋阳诸腔的传奇298
一、时事戏299
二、表现民族气节的戏、三国戏与水浒戏301
三、民间传说戏等303
第二节 连台大戏307
一、《岳飞传》309
二、《三国传》313
三、《封神传》313
四、《西游记》315
五、《目连传》317
六、《观音传》318
第三节 改编的传奇318
一、《金印记》319
二、《玉簪记》319
三、其他320
第七章 明代杂剧321
第一节 明代杂剧总的趋向321
一、关于剧作内容322
二、关于形式323
三、明代杂剧的演出324
第二节 明初的杂剧作品325
一、以朱有燉为代表的宫廷杂剧326
二、康海和王九思的杂剧329
第三节 明代后期的杂剧作品331
一、徐渭的《四声猿》与《歌代啸》331
二、《郁轮袍》、《真傀儡》、《一文钱》333
三、孟称舜的《桃花人面》335
第四编 民间戏曲艺术的繁盛时期 明朝天启(公元1621年)到清朝同光年间(公元1862年—公元1908年)339
第一章 昆腔戏的新发展339
第一节 大动荡的年代与昆腔戏340
一、明末清初的社会政治形势340
二、在新形势下面的昆腔戏342
第二节 昆腔戏的艺术发展概况345
一、昆腔戏的新发展与弋阳腔345
二、昆腔戏的流行情况与后来单折戏的盛行347
第二章 传奇剧作的新繁荣351
第一节 明末清初时期的传奇概况351
一、新的社会问题与新时代情绪351
二、反映在剧作上的两条道路的斗争355
第二节 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家和作品360
一、李玉和他的作品360
二、孔尚任和他的《桃花扇》363
三、洪昇和他的《长生殿》366
四、朱素臣与朱佐朝的剧作370
第三章 昆腔戏的艺术成就373
第一节 昆腔戏在艺术上的成就373
一、编剧技巧373
二、表演378
三、谱曲384
四、戏曲服装与砌末386
第二节 表演艺术家389
一、陈明智389
二、乾隆时期的名演员391
第四章 地方戏曲的繁盛与五大声腔系统的形成396
第一节 民间地方戏曲的蓬勃发展396
一、弋阳腔的变化与新兴声腔的繁盛397
二、诸腔繁盛的社会条件402
第二节 梆子、皮黄、弦索的兴起与五大声腔系统的形成404
一、秦腔的兴起404
二、二黄与西皮的合流和皮黄戏的出现407
三、民间小戏的流行与弦索系统声腔的出现410
四、五大声腔系统的形成与各大剧种的出现413
第三节 在残暴统治下的成长415
一、禁看415
二、修改、禁演与分化417
第五章 梆子诸腔的演出剧目与艺术特色422
第一节 梆子诸腔的演出剧目422
一、批判忘本负心的戏423
二、杨家将的戏427
三、歌颂犯上作乱的戏432
第二节 梆子诸腔的艺术特色435
一、板腔体的唱腔435
二、分场形式的新运用439
三、表演440
第六章 京剧的兴起444
第一节 京剧的形成和初期的发展概况444
一、徽调与汉调的进京445
二、各种艺术流派的蓬勃发展与京剧艺术特色的出现447
第二节 京剧的演出剧目454
一、有代表性的一些剧目455
二、表现在剧目上的政治思想斗争460
第三节 京剧的艺术成就463
一、行当与表演464
二、场面466
三、脸谱467
四、服装与砌末469
第七章 清代的案头剧471
第一节 清代的杂剧作品(上)471
一、清代杂剧概况471
二、吴伟业的《通天台》472
三、尤侗的《读离骚》473
四、嵇永仁的《续离骚》473
五、徐石麟的《大转轮》474
六、张韬的《续四声猿》475
第二节 清代杂剧作品(下)476
一、杨潮观的《吟风阁》476
二、桂馥的《后四声猿》479
参考书目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