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原理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原理
  • 韩庆祥,张健,张艳涛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010138558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366页
  • 文件大小:62MB
  • 文件页数:383页
  • 主题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原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清理与总结1

一、国内相关研究1

(一)基本成果1

(二)研究进展2

(三)主要观点3

(四)研究得失8

二、国外相关研究10

(一)基本成果10

(二)主要观点11

(三)研究得失20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本质特征和历史地位23

一、作为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3

(一)非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五种现象23

(二)马克思主义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29

(三)怎样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33

二、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37

(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与邓小平理论39

(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问题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40

(三)“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问题与科学发展观41

三、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43

(一)政治层面43

(二)学理层面44

(三)大众化层面45

(四)在全球视野中46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鲜明的时代性48

四、作为注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矛盾双方结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52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遇到的基本“矛盾关系”53

(二)正确处理基本“矛盾关系”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55

(三)努力实现好基本“矛盾关系”的有机“结合”56

五、作为“三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57

(一)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内涵57

(二)完整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位一体”的基本内容及关系59

(三)全面揭示“三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的重大意义61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内在逻辑和完整框架64

一、思想路线论66

(一)“两个凡是”思想路线的实质、根源和危害66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性质、含义、内容、实质和实现条件67

(三)思想路线是影响实现伟大历史转折的深层问题68

(四)邓小平是运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解决具体问题的典范69

二、初级阶段论69

(一)时间观念70

(二)空间观念72

(三)条件观念73

(四)实践观念74

(五)实效观念75

(六)基石观念77

三、根本任务论82

(一)利用一切积极因素和手段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83

(二)中国共产党人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问题上的基本思想85

四、市场经济论87

(一)市场经济的一般本质87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本质88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的发展的影响90

(四)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积极要求塑造人95

(五)把“人的原则”贯彻到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之中101

五、判断标准论103

(一)“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提出的背景及实质104

(二)“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的准确把握106

(三)根据“三个有利于”标准继续解放思想109

六、科学发展论119

(一)为什么必须实现科学发展120

(二)科学发展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中具有何种地位122

(三)怎样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126

(四)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是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137

(五)怎样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142

七、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论147

(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中国经济社会升级发展的必然要求147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根本性、战略性和艰巨性148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难的根本原因149

(四)加强能力建设的基本路径150

八、行政体制改革论152

(一)从体制诉求走向社会结构分析152

(二)逐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154

九、核心价值论155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政治维度:背景及其实质156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理维度:内容及其逻辑170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维度:吸引力、凝聚力及其认同172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逻辑框架及其时代内涵181

十、和谐社会论187

(一)马克思主义对和谐社会的不懈追求与探索187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193

(三)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02

十一、生态文明建设论206

(一)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07

(二)全面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209

(三)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209

十二、改革开放论210

(一)以积极态度对待全面深化改革211

(二)当今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特点214

(三)用辩证思维方法正确处理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大关系215

(四)用结构思维推进我国结构性改革217

(五)用顶层设计思维建构我国改革的动力结构220

(六)用抽象思维概括提升公平正义改革思想222

(七)用哲学思维正确把握和处理当前我国改革中的重大问题226

十三、党的建设论232

(一)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233

(二)中国共产党必须解决好自身如何掌好权、用好权与执好政这一根本问题237

(三)中国共产党解决自身掌好权、用好权与执好政的根本问题的具体对策240

十四、民族复兴论250

(一)历史背景:在当代中国的出场之势251

(二)基本内涵:内在本质与基本结构253

(三)根本前提: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61

(四)精神实质:攻坚克难、凝聚力量、凝聚共识262

(五)基本路径:基于公平正义破解中国问题263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内生逻辑与发展趋向266

一、历史语境与框架选择266

(一)后工业社会时代构成全球发展的历史语境268

(二)存在论和生成论相统一的方法论框架281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内在逻辑282

(一)功能思维:“基本判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功能性标准”283

(二)政府主导:“一元主导”→“二基和谐”→“自主创新”284

(三)理论引领:“解放思想”→“思想路线”→“理论创新”288

(四)混合结构:“市场经济”→“领域分离”→“结构转型”293

(五)人民主体:“民众参与”→“表达诉求”→“关注民生”295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趋向297

(一)整体结构的战略性调整298

(二)推进行政体制改革300

(三)良性改革和发展新秩序301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优势303

一、立足中国国情,具有实践基础,不浮漂303

二、注重“一元主导”,具有正确导向,不改旗306

三、注重“二基结合”,具有可持续性,不摇摆307

四、注重“自主创新”,具有动力作用,不懈怠308

五、注重原则和灵活的统一,具有政治智慧,不僵化309

六、注重定标定向定心,具有凝聚人心作用,不动摇311

七、注重在新结构框架内集中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取得巨大成就,不折腾313

结语: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深层思考315

一、第一个新议题:“如何与中华文化契合”与“如何实现研究方式创新”316

(一)三维语境:后工业时代、中华文化和研究自身的分向演进316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的契合:“大公无私”理念320

(三)研究方式创新:“怎样研究”与“研究什么”328

二、第二个新议题: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总体框架和基本思路333

(一)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执政的总体框架333

(二)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基本思路340

主要参考文献35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