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教育史 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教育史 下
  • 陈青之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 ISBN:7503470356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709页
  • 文件大小:5MB
  • 文件页数:51页
  • 主题词:教育史-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教育史 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编前语1

第一编 原始氏族社会时代的教育3

第一期 自商代以上3

第一章 初民的生活与教育的起源3

一 初民的生活3

二 教育的起源4

第二章 汉人臆造之上古教育制度5

一 绪言5

二 学校的起源6

三 学官分三部6

四 宫廷教育7

第二编 封建时代的教育11

第一期 西周11

第三章 西周社会的概观11

一 周人最初的生活11

二 封建制度的产生12

三 最有权威的礼教之解剖12

第四章 后人傅会之西周教育制度15

第一节 学制系统15

第二节 学校之内容18

一 教材18

二 教具20

三 师资21

四 考试与升格21

五 视学与养老22

第三节 女子教育23

第四节 结论25

第二期 东周29

第五章 东周之社会与思想29

一 社会之剧变29

二 思想之怒放30

第六章 东周教育家及其学说32

第一节 概论32

第二节 老子33

一 老子何人33

二 无为主义34

三 禁欲主义35

四 绝学主义36

第三节 孔子36

一 生活小史36

二 性质论37

三 教育目的38

四 学习方法39

五 教授方法40

六 结论41

第四节 墨子42

一 墨子与儒家42

二 兼爱主义43

三 对于精神教育的三个要素44

四 方法论45

五 结论46

第五节 孔门弟子46

一 同门之盛46

二 《大学》48

三 《中庸》48

第六节 孟子51

一 孔学绍述家之孟子51

二 性善论52

三 培养主义的教育论55

四 学习法56

五 教授与训练57

第七节 庄子58

一 庄子与道家58

二 养生主义的教育论58

第八节 荀子61

一 儒家左党之荀子61

二 性恶论61

三 积伪主义的教育论64

四 学习法64

五 论心理作用66

六 结论67

第三编 半封建时代前期的教育71

第一期 秦汉71

第七章 半封建社会形成之第一幕71

一 官僚政治之新纪元71

二 秦皇之反儒政策72

三 汉初之杂霸政策72

第八章 儒家学术之独占与教育74

一 儒家学术独占之原因74

二 儒术独占对于教育之关系76

三 儒术统制全国后之文化事业76

第九章 两汉学风80

一 致力考据80

二 遵守家法80

三 公开论辨82

四 讲学与党祸83

第十章 两汉教育制度及其实施84

第一节 概论84

第二节 太学86

一 太学之起源86

二 教授与学生86

三 岁课与射策88

四 视学89

五 太学生在社会上之地位89

第三节 鸿都门学与宫邸学90

一 鸿都门学90

二 宫邸学90

第四节 郡国学校91

一 地方行政的区划91

二 郡国学校之起源92

三 郡国学制之成立92

四 地方教育之内容93

第五节 选举94

一 普通选举94

二 公府辟举与童科95

三 结论96

第十一章 两汉教育家及其学说98

第一节 概论98

第二节 贾谊99

一 略传99

二 教育论99

第三节 董仲舒101

一 生活小史101

二 未善的性论102

三 化民成性的教育论103

四 教育政策104

第四节 扬雄106

一 略传106

二 善恶混的性论106

三 强学主义的教育论107

第五节 王充108

一 略传108

二 自然的宇宙观109

三 论性与学111

第六节 马融与郑玄113

一 两人的生活113

二 两人的译著及教法114

三 两人性格的比较115

第七节 荀悦与徐幹116

一 荀徐略传116

二 荀氏论性116

三 徐氏论教育119

第二期 魏晋南北朝125

第十二章 魏晋六朝之政局与民族125

一 混乱的政局125

二 异族的内犯126

第十三章 魏晋六朝之学风127

一 老庄变为清谈127

二 佛学之输入128

三 儒学之分南北129

第十四章 魏晋六朝之教育131

第一节 魏晋之教育131

一 学校131

二 选举133

第二节 南北朝之教育134

一 南朝学校134

二 北朝学校135

第十五章 本期教育家及其学说137

第一节 概论137

第二节 傅玄与颜之推138

一 傅玄138

二 颜之推139

第三节 葛洪与刘勰140

一 葛洪140

二 刘勰141

第三期 隋唐及五代145

第十六章 隋唐之国力与士气145

一 政权集中与国力外张145

二 隋唐士民的思想与态度146

第十七章 隋唐学风147

第十八章 唐之教育制度及其实施149

第一节 概论149

第二节 中央六学二馆151

一 入学资格151

二 学额与师资152

三 入学手续及仪式154

四 学科与修业期限154

五 假期156

六 考试退学及升格156

第三节 郡县学校157

一 郡县学校之系统157

二 郡县学校之内容157

第四节 医学158

第五节 玄学160

第六节 科举160

一 科目之种类160

二 科举之手续160

三 考试之内容161

第七节 结论163

第十九章 隋唐教育家及其学说165

第一节 概论165

第二节 王通166

一 略传166

二 中说要义166

第三节 韩愈168

一 生活小史168

二 性有三品说168

三 教育论169

第四节 李翱170

一 生活小史170

二 复性论171

第二十章 唐末及五代173

一 唐末五代的政局与社会173

二 唐末五代的教育情形173

第四编 半封建时代中期的教育177

第一期 宋177

第二十一章 宋之政治与教育的关系177

一 柔弱的政治177

二 分裂的学区178

第二十二章 宋代学风及学派179

一 学风179

二 学派180

第二十三章 宋代教育制度及其实况181

第一节 概论181

第二节 国子监184

第三节 太学184

一 入学资格及进学手续185

二 名额及学龄185

三 课程185

四 考课法185

五 升舍法186

六 教职员及管理186

七 学规186

第四节 六专门学校187

一 律学187

二 算学188

三 书学188

四 画学188

五 医学189

六 武学189

第五节 三短期学校189

一 广文馆189

二 四门学190

三 辟雝190

第六节 贵胄学校及国立小学190

一 贵胄学校190

二 国立小学191

第七节 地方学校191

一 地方学校之系统191

二 地方学校之兴起192

三 地方学校之内容192

第八节 科举193

一 科举之种类193

二 贡举之手续193

三 考试之内容194

四 策取后的待遇196

第九节 书院196

一 书院之起源196

二 书院之内容197

第十节 结论198

第二十四章 北宋教育家及其学说200

第一节 概论200

第二节 胡安定201

一 家世及学生生活201

二 教育生活202

三 教育泛论203

四 学侣孙复204

第三节 周濂溪205

一 生活小史205

二 主中的性论206

三 唯诚的教育主义207

第四节 王荆公208

一 略传208

二 教育主张208

三 情性论210

第五节 张横渠211

一 生活小史211

二 二元的性论212

三 心理说214

四 变化气质主义的教育论215

五 教学法216

第六节 程明道218

一 生活小史218

二 性格及思想219

三 生之谓性说219

四 教育论221

第七节 程伊川223

一 生活小史223

二 伊川与明道之比较224

三 性即理说225

四 教育要旨228

五 研究法229

六 敬的修养主义230

第八节 程门弟子231

一 谢上蔡231

二 杨龟山233

三 游定夫235

四 吕蓝田237

五 尹和靖238

第二十五章 南宋教育家及其学说240

第一节 概论240

第二节 罗豫章与李延平241

一 罗豫章241

二 李延平242

第三节 胡五峰244

一 胡氏家学244

二 心性说245

第四节 朱晦庵247

一 朱子与宋学247

二 生活小史247

三 教育生活249

四 心理说252

五 完人主义的教育论255

六 规范的训练主义256

七 下学工夫的学习法257

八 敬的修养主义258

第五节 张南轩260

一 生活小史260

二 心性说261

三 教育要旨263

四 敬的修养主义264

第六节 吕东莱265

一 生活小史265

二 敦厚主义的教育论266

三 学习与教授269

四 丽泽书院270

第七节 陆象山271

一 充满书声的家庭271

二 生活小史272

三 心即理说273

四 做人主义的教育论275

五 教授法277

六 读书法278

策八节 朱门弟子279

一 蔡西山279

二 蔡九峰280

三 陈北溪280

四 黄勉斋282

第九节 真西山284

一 略传284

二 心性说284

第二期 元289

第二十六章 蒙古帝国之政治经济与教育289

一 帝国之政治组织与经济情形289

二 帝国复杂情形下之教育政策290

第二十七章 元代教育制度及其实况291

第一节 概论291

第二节 中央学校292

一 蒙古国子学292

二 回回国子学292

三 国子学292

第三节 地方学校293

一 郡县学293

二 蒙古字学294

三 医学294

四 阴阳学294

五 书院294

第四节 科举295

一 绪言295

二 科举的手续295

三 考试的内容295

四 结论296

第二十八章 元代教育家及其学说297

第一节 概论297

第二节 赵复298

第三节 许鲁斋299

一 生活小史299

二 品质论300

三 教育论及教授法300

第四节 刘静修302

一 刘因与许衡之比较302

二 生活小史及其思想302

第五节 金履祥与许谦304

一 金许之关系304

二 金氏的修养论305

三 许氏的讲学要旨306

第六节 吴草庐306

一 生活小史306

二 性论308

三 教育论308

第三期 明315

第二十九章 蒙古帝国瓦解与汉族主权恢复315

一 革命后之新统治者更专制化315

二 专制淫威下之士大夫的习气316

第三十章 明代学风之三变317

一 社会讲学的趋势317

二 国家教育的趋势318

第三十一章 明代教育制度及其实况319

第一节 概论319

第二节 国子监321

一 入学资格及手续321

二 名额321

三 课程及教法322

四 编制考课及升级322

五 教职员及管理323

六 待遇323

七 历事323

第三节 郡县学校324

一 学校类别324

二 名额及资格324

三 课程325

四 考试325

五 待遇及升格325

六 学规及惩罚326

七 教官327

第四节 其他学校327

一 宗学327

二 武学327

三 社学327

第五节 科举328

一 科举之手续328

二 考试之内容329

第六节 结论329

第三十二章 初明教育家及其学说333

第一节 概论333

第二节 曹月川334

一 生活小史334

二 论学大旨335

第三节 薛敬轩335

一 生活小史335

二 性论337

三 修为论337

四 教育论338

第四节 吴康斋340

一 生活小史340

二 修为论341

第五节 胡敬斋342

一 生活小史342

二 修为论343

三 求学方法344

第三十三章 中明教育家及其学说347

第一节 概论347

第二节 陈白沙348

一 生活小史348

二 学习论349

第三节 湛甘泉351

一 生活小史351

二 心性说352

三 修为论352

第四节 王阳明354

一 生活小史354

二 教育生活357

三 心即理说358

四 致良知主义的教育论360

五 知行合一论363

六 教授法365

七 儿童教育论365

第五节 罗整庵与吕泾野366

一 绪言366

二 罗整庵367

三 吕泾野369

第六节 王门弟子371

一 绪言371

二 钱绪山372

三 王龙谿373

第三十四章 晚明教育家及其学说375

第一节 概论375

第二节 东林学派376

一 绪言376

二 顾宪成376

三 高攀龙378

四 孙慎行380

第三节 刘蕺山381

一 生活小史381

二 心理说382

三 慎独的修养论385

四 证人主义的教育论386

五 读书法388

第五编 半封建时代后期的教育393

第一期 清393

第三十五章 满清帝国之政治与教育393

一 高压的政治393

二 笼络的教育393

第三十六章 清代学风之复古395

第三十七章 清代教育制度及其实况398

第一节 概论398

第二节 国子监400

一 入学资格及手续400

二 名额401

三 编制及课程402

四 教授及考课402

五 管理及待遇403

第三节 地方学校403

一 学校类别403

二 名额及资格404

三 入学手续405

四 教材及考课405

五 待遇及升格406

六 学规406

第四节 其他学校407

一 宗学407

二 旗学408

三 算法馆及鄂罗斯学馆409

第五节 书院409

第六节 科举410

一 绪言410

二 常科之手续411

三 常科之内容411

四 翻译科411

第七节 结论412

第三十八章 清代教育家及其学说(一)415

第一节 概论415

第二节 孙夏峰416

一 生活小史416

二 教育要旨417

三 修为论419

第三节 李二曲420

一 生活小史420

二 灵原论420

三 悔过自新与讲学421

四 反观自省的教学法424

第四节 张杨园425

一 生活小史425

二 教育论426

三 修养论428

第五节 陆桴亭429

一 略传429

二 本性之研究430

三 小学教育431

四 大学教育433

五 读书法435

第六节 陆稼书436

一 生活小史436

二 性格及思想437

三 儿童教育之重要438

第三十九章 清代教育家及其学说(二)440

第一节 概论440

第二节 黄梨洲441

一 生活小史441

二 言心与性442

三 教育主张442

第三节 顾亭林445

一 生活小史445

二 教育思想446

三 对于教育制度的建议447

四 研究方法447

第四节 颜习斋449

一 生活小史449

二 论性质450

三 习行主义的教育论451

四 教法452

第五节 李恕谷453

一 生活小史453

二 讲学大要454

第四十章 清代教育家及其学说(三)457

第一节 概论457

第二节 吴中惠氏458

一 绪言458

二 惠士奇458

三 惠定宇459

四 惠门弟子460

第三节 江永461

第四节 戴东原462

一 生活小史462

二 性理新解463

三 教育的意义467

四 戴门弟子467

第五节 王鸣盛与钱大昕468

一 两人的传略468

二 两人的教育生活469

第四十一章 清代教育家及其学说(四)471

第一节 概论471

第二节 方望溪与姚惜抱472

一 方望溪472

二 姚惜抱472

第三节 章实斋473

一 略传473

二 教学大意474

三 女子教育475

第六编 初期资本主义时代的教育479

第一期 自英法联军至中日之战479

第四十二章 社会之变迁与新教育之产生479

第一节 社会的变迁479

一 外因479

二 内因480

第二节 新教育之产生482

第四十三章 萌芽期的新教育之趋势及种类484

第一节 概论484

第二节 方言教育486

一 京师同文馆486

二 上海广方言馆487

三 湖北自强学堂488

第三节 水师教育489

一 福建船政学堂489

二 天津水师学堂489

三 广东水陆师学堂489

第四节 陆军教育490

一 天津武备学堂490

二 湖北武备学堂490

第五节 留学教育491

第六节 结论492

第二期 自甲午之役至辛亥革命497

第四十四章 外力之压迫与新教育之勃兴497

第一节 外力压迫之警醒497

第二节 新教育之勃兴499

一 变法与兴学499

二 新教育系统之成立499

三 旧教育崩溃500

第四十五章 本期教育思潮与宗旨503

第一节 中学为主西学为辅的思潮503

第二节 教育宗旨505

第四十六章 教育行政机关的组织507

第一节 概论507

第二节 中央教育行政机关508

一 学部508

二 视学官508

第三节 地方教育行政机关509

一 省教育行政机关509

二 府厅州县教育行政机关509

第四十七章 学校制度及实施511

第一节 概论511

第二节 直系教育513

一 绪言513

二 蒙养院514

三 初等小学堂514

四 高等小学堂515

五 中学堂515

六 高等学堂518

七 大学堂518

八 通儒院521

第三节 师范教育521

一 绪言521

二 初级师范学堂521

三 优级师范学堂522

第四节 实业教育524

一 绪言524

二 初等实业学堂524

三 中等实业学堂524

四 高等实业学堂525

五 实业补习普通学堂526

六 艺徒学堂526

七 实业教员讲习所526

第五节 学堂行政组织及教职员527

一 绪言527

二 一等组织527

三 二等组织528

四 师资528

第六节 管理考试及奖励529

一 管理529

二 考试530

三 各学堂计分法530

四 奖励530

第七节 结论531

第四十八章 学部成立后学堂教育之推进533

第一节 概论533

第二节 女子教育与简易学塾534

一 女子小学教育之正式规定534

二 女子师范教育之初步成立535

三 简易识字学塾章程之颁布535

第三节 中小学与师范教育536

一 小学教育之变更536

二 中学堂之分文实两科537

三 师范教育之变更538

第四节 高等教育539

一 法政学堂之分设539

二 存古学堂之另一系统539

三 京师大学堂之完成540

第五节 结论541

第四十九章 留学教育543

第一节 游学与游历543

第二节 资格与学科544

一 资格544

二 学科545

第三节 管理与奖励546

一 管理546

二 奖励547

第四节 结论547

第五十章 本期教育家及其学说550

第一节 概论550

第二节 张之洞551

一 略传551

二 教育生活551

三 教育思想553

第三节 梁启超557

一 略传557

二 国民教育主义558

三 儿童教育560

四 女子教育562

第三期 自民国建元至欧战告终567

第五十一章 民国成立后七年内之教育背景与教育567

第一节 辛亥革命与教育567

一 光荣的革命567

二 革命后的教育568

第二节 复古运动与教育569

一 不断的复古运动569

二 复古时期的教育571

第五十二章 教育思潮与宗旨573

一 教育宗旨与思潮之关系573

二 军国民教育574

三 国民教育576

四 实用主义的教育580

第五十三章 本期教育制度583

第一节 教育行政组织583

一 中央教育机关583

二 省会教育机关583

三 县治教育机关584

第二节 学校系统584

第三节 直系教育586

一 小学校586

二 中学校587

三 大学587

四 专门学校589

第四节 师范教育589

一 师范教育之变迁589

二 师范学校590

三 高等师范学校591

第五节 实业教育592

一 绪言592

二 乙种实业学校592

三 甲种实业学校593

四 实业补习学校593

五 实业教员养成所594

第六节 结论594

第五十四章 小学教育之改制596

一 绪言596

二 国民学校597

三 高等小学校597

第五十五章 本期教育之实际情形599

第一节 各种学校之概况599

一 数量之统计599

二 学校内部之虚伪600

三 教授法之进步601

四 女子教育之依旧602

第二节 义务教育与国语运动603

一 义务教育603

二 国语运动604

第四期 自五四运动至三一八惨案611

第五十六章 一九一九年之解放运动611

第一节 何谓解放运动611

一 运动之意义及历程611

二 运动之原因及目的613

第二节 解放运动与教育614

一 平民主义的教育思想之风行614

二 自动主义与自治主义616

三 国语运动之成功616

四 男女同学之普及619

第五十七章 教学法之进步621

一 设计教学法621

二 道尔顿实验室制622

三 教育之科学的研究623

第五十八章 教育制度之改造626

第一节 概论626

第二节 学校系统627

一 标准627

二 系统图及说明628

第三节 中小学课程标准631

一 绪言631

二 小学课程标准631

三 初级中学课程标准632

四 高级中学课程标准633

五 师范学校课程标准633

第四节 县市教育行政机关635

一 县教育行政机关635

二 特别市教育行政机关635

第五十九章 三种教育之运动639

第一节 职业教育的运动639

第二节 平民教育的运动643

第三节 国家主义教育的运动645

第六十章 结论648

第五期 自国民政府建都南京至现今655

第六十一章 国民革命与教育655

一 国民革命之时代的要求655

二 国民革命之世界革命性656

三 国民革命军最盛时期对于教育观念之改造656

第六十二章 中国国民党之教育宗旨及教育政策658

一 三民主义的教育宗旨658

二 党化的教育政策660

第六十三章 国民政府之教育制度664

第一节 概论664

第二节 教育行政制度之一度改造665

一 大学院665

二 大学区667

第三节 学校系统668

一 原则668

二 系统图及说明669

第四节 各项学校令及其规程671

一 绪言671

二 小学校672

三 中学校672

四 师范学校673

五 职业学校673

第五节 各级学校课程标准673

一 绪言673

二 幼稚园课程标准674

三 小学课程标准674

四 初级中学课程标准676

五 高级中学普通科课程标准677

六 师范学校课程标准678

七 职业学校课程标准678

第六节 毕业会考及成绩核算法679

一 毕业会考679

二 成绩考查法680

三 成绩计算法680

第六十四章 现今教育之趋势682

第一节 生产教育682

第二节 乡村教育688

第三节 结论693

第六十五章 中国教育今后之出路696

第一节 中国现在之国情696

第二节 已往教育之错误698

第三节 今后教育之出路703

第四节 结论70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