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儒家和谐观的转换与建构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儒家和谐观的转换与建构
  • 魏世梅,贺利平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00480716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384页
  • 文件大小:129MB
  • 文件页数:405页
  • 主题词:儒家-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儒家和谐观的转换与建构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言1

上篇 儒家和谐观的基本内涵4

第一章 儒家的仁爱观4

第一节 孔子的“仁爱”观5

一 “仁者爱人”6

二 “仁者爱人”的具体表现8

第二节 孟子的“仁民爱物”和“仁政”思想10

一 孟子仁爱观的性善论基础11

二 “仁民而爱物”13

三 “仁政”思想18

第三节 荀子的“行礼为仁”25

一 荀子“礼”的“人性恶”理论基础26

二 荀子的礼治思想28

三 荀子“礼”的本质在于“等差有序”32

四 行礼为仁,仁本礼末34

第四节 汉代及以后儒者对仁爱观的继承和改造35

一 陆贾是汉代儒学改造的先驱36

二 董仲舒对孔孟之“仁”的继承和改造39

三 汉代以后儒者对仁爱观的发展45

第二章 儒家的“中和”思想48

第一节 “中和”是儒家思想的核心48

一 中和是儒家的最高价值原则48

二 中和在儒学中兼有世界观的意义50

三 中和又是儒家的方法论51

第二节 儒家“中和”思想的历史渊源及其内涵52

一 儒家“中和”思想的历史渊源52

二 儒家“中和”观的文化意蕴及特征54

第三章 儒家的义利观62

第一节 先秦儒家义利观的主要内容63

一 孔子提倡“先义后利”、“见利思义”64

二 孔子、孟子提倡舍生取义66

三 承认追求私利是人的本能欲望67

第二节 先秦儒家义利观的演变68

一 以董仲舒为代表,儒家义利观发生了第一次蜕变69

二 宋代儒家义利观发生的第二次蜕变:宋明理学对儒家义利观的扭曲71

三 先秦儒家义利观的复归72

第四章 儒家的诚信观74

第一节 儒家诚信之“诚”74

第二节 儒家诚信之“信”76

第三节 儒家的诚信观78

第五章 儒家的“中庸观”81

第一节 对孔子“中庸”基本内涵的误解81

第二节 孔子中庸思想的基本内涵84

一 孔子“中庸”的“中”的含义85

二 孔子“中庸”的“庸”的含义86

三 孔子“中庸”含义的准确定位88

第六章 儒家的“德治”思想90

第一节 孔子“天下归仁”的“德治”纲领90

一 以“礼”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91

二 为政以德,德主刑辅92

三 重“人治”,轻“法治”,主张贤人治国92

四 视民为本,追求理想的和谐社会94

第二节 董仲舒的德治思想95

一 “以义正我”、“以仁安人”95

二 施“教化”,守“等级”97

第七章 儒家的“天人合一”观100

第一节 儒家“天人合一”观的历史发展100

一 儒家“天人合一”之天100

二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历史演进103

第二节 “天人合一”思想的三重意蕴105

一 “天人合一”思想是政治管理之策106

二 “天人合一”是理想的生存状态106

三 “天人合一”是超拔的道德境界和高远的审美境界111

第八章 儒家的人口思想112

第一节 儒家多子多福、早婚早育思想的时代背景113

第二节 儒家人口思想略述116

一 儒家以“仁”作为其人口思想的核心116

二 儒家以“足”作为其人口数量的主张117

三 儒家以“教”作为提高人口质量的关键119

四 儒家以“孝”作为维护亲属因缘的纽带120

五 儒家以“心”“德”作为划分人口结构的标准123

中篇 儒家和谐观的历史局限与现代价值127

第一章 儒家“仁爱”观的历史局限与现代价值127

第一节 儒家“仁爱”观的历史局限性127

一 儒家“仁爱”观的不平等性127

二 儒家“仁爱”观的虚幻性128

第二节 儒家“仁爱”观的现代价值130

一 儒家“仁爱”观中几种仍须弘扬的宝贵精神130

二 儒家“仁爱”观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136

第二章 儒家中庸观的历史局限和中和观的现代价值138

第一节 儒家中庸思想的历史局限138

一 儒家中庸思想只是一种相对“平等”,其中包含着最大的“不平等”138

二 儒家中庸思想提倡原始的、简单的“平均主义”140

三 儒家“中庸”思想的唯一实现途径——全民修身141

第二节 儒家中和观的现代价值142

一 “和实生物”的思想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丰富深邃的哲学之源143

二 “以和为贵”的价值观是我们处理国际国内事务、注重和平手段的重要依据143

三 “和而不同”思想是现代社会求同存异原则的提出和运用的有力论证144

四 “致中和”的思想也为今日和谐发展理论构建中的地位问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145

第三章 儒家义利观的消极影响和现代价值146

第一节 儒家义利观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146

一 重义轻利,安于现状,与发展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相悖148

二 重义轻利,道德至上,与市场经济的原则精神相悖149

三 重义轻利,重农抑商,与市场经济的根本目的相悖150

第二节 儒家义利观的现代价值151

一 以义为上的道德追求有助于加强对个人主义的道德约束,提高人们的道德境界152

二 先义后利的价值观有助于从社会心理上抑制拜金主义的蔓延,提升人们的精神需求153

三 注重公利的价值取向有助于解决当今生态问题,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53

第四章 儒家诚信观的时代局限与现代价值156

第一节 儒家诚信观的时代局限156

一 儒家诚信观受封建仁义道德的钳制157

二 儒家诚信观缺少法治要求157

第二节 儒家诚信观的现代价值160

一 诚信是为人处世的基本规范和基本准则160

二 诚信是交往必须遵守的道德原则,也是基本的交友之道162

三 诚信也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基本行为规范164

四 诚信是保证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也是基本的立国立民之道165

第五章 儒家德治思想的历史局限与现代价值168

第一节 儒家德治思想的历史局限性169

一 人治169

二 过犹不及170

三 僵化170

第二节 儒家德治思想的现代价值171

一 扬弃儒家“德治”思想,确立新型的社会主义“德治”观172

二 以德治国的主要内容173

三 以德治国对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提示174

第六章 儒家“天人合一”观的历史局限和现代价值180

第一节 儒家“天人合一”观的历史局限性181

一 儒家的“天人合一”观过于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而忽视了其冲突的一面181

二 儒家的“天人合一”观过于强调自然的伦理道德意义而忽视对自然规律和奥秘的探索182

三 儒家“天人合一”观以内省自思的思维方式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形而上的脱离了“实然”的“应然”之思183

第二节 儒家“天人合一”观的现代价值184

一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与可持续发展原则相契合185

二 保护人类生存环境要有“法”有“天”186

三 保持生态平衡要树立整体和谐观念188

第七章 儒家人口思想之辩证观189

一 揭示了人的社会性,强调重民爱民189

二 提倡通过全民教化、崇尚德育,提高人口质量190

三 主张“多子多福”、重男轻女人口生育观191

下篇 儒家和谐观的现代转换与科学建构196

第一章 把儒家的仁爱观转化为现代的以人为本196

第一节 “以人为本”概念的历史演变196

一 封建专制统治下的人本思想,其中以中国传统儒学的“民本”思想最为典型197

二 资产阶级的抽象人道主义思想200

三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人道主义思想,是现代的“以人为本”思想的直接理论渊源201

第二节 “以人为本”思想的科学内涵与实践203

一 “以人为本”思想的科学内涵204

二 “以人为本”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人道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209

三 “以人为本”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和历史使命213

四 “以人为本”的实现机制214

第二章 把儒家的义利观升华为新型的社会主义义利观222

第一节 社会主义义利关系问题的提出及内涵223

一 社会主义义利关系问题的提出223

二 社会主义义利关系问题的科学内涵225

第二节 社会主义义利关系问题提出的意义231

一 形成和确立社会主义义利观,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231

二 社会主义义利观解决了在市场条件下的义利矛盾,实现了以往义利观不能解决的义利统一问题234

三 形成和确立社会主义义利观,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235

第三节 社会主义义利观的科学建构238

一 形成完善的教育科研机制239

二 建构完美的传媒舆论机制240

三 实施健全的社会管理机制241

四 研究生动通俗的文化艺术机制242

五 发展强大的经济杠杆机制243

第三章 把儒家诚信观转换为现代和谐社会的诚信友爱244

第一节 诚信友爱的科学诠释244

一 诚信友爱是指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245

二 诚信友爱是指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245

第二节 诚信友爱在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246

一 诚信友爱在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地位247

二 诚信友爱在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250

第三节 现代社会诚信友爱美德的缺失253

一 现代社会诚信友爱缺失之种种表现及其影响253

二 现代社会诚信友爱缺失之根源255

第四节 现代社会诚信友爱美德的重塑257

一 加强社会的调控机制257

二 建立完善的诚信制度和体系261

三 强化市场的监督管理、着力建立健全诚信建设的制度规范262

第四章 扬弃儒家的中庸思想 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264

第一节 公平正义的内涵分析264

一 权利公平265

二 机会公平266

三 过程公平266

四 结果公平267

五 “四种”公平之间的关系268

第二节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大意义269

一 公平正义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270

二 公平正义是现代社会的价值原则和必然要求270

三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深刻内涵271

四 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基本特征的核心272

第三节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存在的问题与对策273

一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存在的问题273

二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对策275

第四节 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效率280

一 正确认识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效率的关系281

二 调整收入分配机制,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282

第五章 完善儒家的德治思想,构建和谐道德285

第一节 和谐道德的主要内容285

一 和谐道德的基本含义和特征286

二 “和谐道德”的主要内容及其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关系288

第二节 “和谐道德”的形成路径295

一 和谐道德的形成首先有赖于国家的道德推行和对公众的道德动员295

二 形成和谐道德必须实现道德与法律的联姻,取得法律强有力的支撑296

三 把“以人为本”作为构建和谐道德的逻辑起点和根本价值目标298

四 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培育公民诚信道德人格299

五 弘扬民族传统美德,借鉴世界优秀道德文明成果,建设以优良道德为内核的和谐文化299

第六章 把儒家“天人合一”观转换为现代人天和谐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302

第一节 现代天人和谐观的理论基础和意义302

一 矛盾(对立统一)规律是现代天人和谐观的科学理论基础303

二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标准和意义305

第二节 当前我国人与自然关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307

一 当前我国人与自然关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307

二 当前我国人与自然关系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308

第三节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根本途径312

一 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观念312

二 在实践活动中多措并举,努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315

三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必须反对两种极端的错误倾向——“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319

第七章 把儒家的人口观升华为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适度人口观,为构建新农村提供良好的人口环境323

第一节 确立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适度人口观324

一 保持适度的人口总量,是适度人口观的根本要求324

二 提高人口的综合素质,是适度人口观的核心内容325

三 建立合理的人口结构,是适度人口观的客观必然326

第二节 我国农村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人口问题326

一 我国农村人口数量、结构发展现状327

二 我国农村人口数量、结构发展现状的成因及影响333

三 农村劳动力人口文化素质现状、成因及影响335

第三节 解决好农村人口问题,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339

一 基本思路339

二 新时期新思路340

三 主要对策341

第八章 由儒家“静态的和谐”到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现代“动态和谐”的转变354

第一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充满活力355

一 正确理解“社会活力”的科学内涵355

二 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357

第二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安定有序365

一 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安定366

二 安定的和谐社会必定是有序的社会368

三 建设一个安定有序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370

参考文献379

后记38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