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文明的共和 本体与现象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文明的共和 本体与现象 上
  • 李漫博,马学禄著 著
  • 出版社: 海口:海南出版社
  • ISBN:7544352949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302页
  • 文件大小:62MB
  • 文件页数:31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文明的共和 本体与现象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总序 融合与创新1

引论1

一、人类历史的主题1

二、和平的文化进程1

三、战争的文化进程1

四、广义的战争2

五、全球一体化条件下的战争与和平2

导论5

一、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文化演变5

二、人与人关系的文化演变6

三、人与自我文化关系的演变8

四、文化内涵的四个基本层次10

五、人类的三大文化系统12

六、文化的核心是本体与现象的认知13

七、全球一体化与文化的交汇16

上卷19

第一篇 人类文化的起源、演变及文明的性质19

第一章 人类的失衡与文化的产生19

一、人类的同一起源与原初平衡态20

二、种群的多点起源与种群的原初平衡态21

三、种群的失衡与文化的多点起源22

四、异质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交汇26

第二章 论文化四态与文明三态32

一、采集与狩猎文化形成的丛林文明——印度文明的典型形态32

二、农牧文化形成的乡村文明——中华文明的典型形态34

三、游牧文化与城市文明——欧洲文明的典型形态36

四、工业化城市文明——欧洲城市文明的展开形式37

五、信息化城市文明——虚拟文明39

第三章 文化的展开与文明的演变41

一、文明的类型反映了人类总文明中的差别性,先进与落后是意识形态的幻觉42

二、农耕文化、工业文化是丛林文明的必需品44

三、工业文化是乡村文明的必需品45

四、采集文化与农耕文化是工业化城市文明的奢侈品46

第四章 论文明的性质48

一、文明的本质48

二、人类本能乃人类秉承的元能之别性相49

三、智能乃本能中自知之能50

四、智能使本能得以延伸,也使本能复归于元能51

第二篇 元能论53

第一章 人类对本体的认知历程53

一、印度人的梵天说与真如圆觉说53

二、西方文化中的上帝说与原子说59

三、中华文化中的易说与道德说63

四、内证体系、外证体系与内外合一的体系67

第二章 元能为现象之本体68

一、文化现象的能性68

二、物理现象的能性69

三、精神现象的能性71

四、交流的能性72

第三章 元能体性论73

一、元能之体73

二、元能之性78

三、元能之能所81

四、元能之自现性——所知之自展开性82

五、元能之自明性88

第四章 元能自现论92

一、元能场唯一据点,分位为无量的能量据点92

二、净能据点以净能波的方式收放净能,净能波为能的总频98

三、见分单势的收聚与相分净色根形成色能势102

四、色能势叠加,生物能质合势104

五、力能动与现象世界105

六、多重世界与众生据点的参与106

七、余能影与虚拟世界108

第五章 元能境界论110

一、元能展开的总性、别性与总相、别相110

二、诸级世界的心、身、器三种相111

三、界、境、域的总相与别相119

第六章 宇宙图景的比喻132

一、元能场与电视的荧光屏132

二、据点与发光点133

三、元能分频的多重世界与电视机的多频道133

四、据点隐显生成世界,发光点隐显生成图像133

五、宇宙展开的能性与能相,恰如电视机的能与相134

六、能级之界与频道135

七、不同之处135

八、人间觉者乃是掌握遥控器的人136

第三篇 心维论141

第一章 心维之识维度与相141

一、识的分类145

二、识的分位147

三、识的衍生关系148

四、八识、五识与七识、六识见相二分的缘虑关系153

五、七识与六识的净与染及执性或所知障的产生160

六、八种识自证分及其关系163

第二章 心维之识与现象认知173

一、俱生法执与我执的产生175

二、分别法执与我执的产生176

三、我法二执与境界177

四、知识的发生178

五、名言相与知识181

第三章 助伴心维与觉受——(上)183

一、助伴心维的遍行185

二、助伴心维的别境192

第四章 助伴心维与觉受——(中)203

一、根本绝对的善心203

二、相对的善心维别性208

第五章 助伴心维与觉受——(下)218

一、烦恼心维218

二、不定心维别相231

第六章 心维的智维度与能性235

一、三大文化系统中都有智慧观235

二、元能智或法界体性智与第九识240

三、净能智或大圆镜智与第八识242

四、色能智或平等性智与第七识245

五、物能智或妙观察智与第六识247

六、力能智或成所作智与前五动识250

七、五种智的总体关系与九种识四分态之关系254

第七章 心维之智识转变及性相双显255

一、智识性相的结构255

二、觉悟即转识成智258

三、性相双显259

四、总别双显260

第八章 理性心维模式与城市文明264

一、理性心维模式的特质264

二、理性心维模式生成城市文明268

第九章 玄性心维模式与丛林文明270

一、玄性心维模式的特质270

二、玄性心维模式生成丛林文明281

第十章 道性心维模式与乡村文明283

一、道性心维模式的特质283

二、道性心维模式生成乡村文明289

三、三种心维模式的比较291

第十一章 智识平衡与宇宙人生294

一、人生即是阅历294

二、人生即是净化296

三、人生即是救赎297

四、人类的历史299

五、人生的安排301

下卷304

第四篇 众生共和论304

第一章 众生精神的同源性与共和性304

一、众生同芯304

二、同芯同构305

三、非进化亦非退化306

四、差异性即是平等性和共和性307

五、差别性与污染作用308

第二章 众生身体的共和性311

一、身相缘于众生共同加持311

二、以宗教情怀敬畏众生313

第三章 器界的共和性316

一、物理现象是精神信息的凝聚316

二、人类对财富不具独占性317

三、财富是众生共享的321

四、东方财货观323

第四章 众生中人类的定位与作用326

一、人类是识、身、器开发最完整者327

二、人类最具足觉性328

三、人类依流转现身世界,依净化回归本体328

四、众生依三果流转三界329

五、人类依刹那善恶因果相续而行显于世间331

六、人间事业是三因果的和合而成332

第五篇 人类共和论——世界和谐论336

第一章 全球经济一体化与人类共和时代的来临336

一、一体化的共和世界337

二、外部一体化必以内在一体化为根据339

三、三大文化体系的共和346

第二章 文化变革中的价值与行为352

一、价值诉求体系的共和性353

二、人类行为方式的共和性371

第三章 文明的性质与共和380

一、文化与文明380

二、文明与自性385

三、文明的同根性386

四、文明的共和性387

五、文明的内含与三大关系的侧重390

第四章 三大文明的奠基与特质395

一、丛林文明的特质及人类所应吸收的成果395

二、乡村文明的奠基与特质及人类要吸收的文明成果405

三、城市文明的特质及人类所应吸收的成果415

第五章 三大文明的共和426

一、人类文明的转型426

二、人类文明的平等与开放427

三、人类文明的并行与开放428

四、人类文明政治结构的变革429

五、人类文明经济结构的变革431

六、人类文明业态结构的变革436

七、人类文明人口结构的变革437

八、人类生活结构的变革439

九、共和文明的整体性439

第六章 各种主义对共和文明的蔽障444

一、每一种主义都是主体观察现象的角度444

二、种族、民族主义与国家主义的冲突447

三、意识形态与理想主义449

四、科学主义与进步主义451

五、人类中心主义453

六、宗教信仰454

第七章 人类共和历史观458

一、三大文化系统的人类历史观459

二、人类认知与利用元能的过程463

第八章 弱力时代472

一、人类的五种强力472

二、人类的五种弱力476

三、三大文明与十力的运用480

四、三业对诸力的运用482

第九章 再创共和文明是中国人的世界责任484

一、中国历史是共和的历史484

二、再创共和文明是中国人的世界责任491

三、中国人的旗帜51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