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创新经济学 全球优势竞争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创新经济学 全球优势竞争](https://www.shukui.net/cover/52/30630404.jpg)
- (美)罗伯特D.阿特金森(RobertD.Atkinson),(美)史蒂芬J.伊泽尔(StephenJ.Ezell)著;王瑞军等译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ISBN:9787502391782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486页
- 文件大小:77MB
- 文件页数:501页
- 主题词:世界经济-经济发展-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创新经济学 全球优势竞争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全球创新优势竞争1
从“锈带”到“锈国”3
本书概要10
第2章 释因美国经济衰退20
美国长期结构性经济衰退37
美国制造业的败落39
日趋恶化的贸易平衡53
美国创新能力的蚀损56
竞争失利和收入停滞62
第3章 前车之鉴:英国产业衰退的教训64
英美两国产业衰退的因素分析71
第4章 何以对美国结构性经济衰退视而不见96
无视竞争力下降的各种借口96
第5章 何谓创新和创新政策148
创新概念的演进148
创新为什么重要?150
何谓创新政策?154
创新政策等同于产业政策吗?156
国家为何需要创新政策?163
仅靠自由市场无法实现创新?164
实施正确的创新政策因何重要?182
第6章 经略创新政策以致胜186
创新政策“7I”187
宏伟愿景(Inspiration):设定雄心勃勃的目标187
战略意图(Intention):优先培育基于创新的竞争力191
敏锐洞察(Insight):深化对创新绩效的认识193
激励机制(Incentives):鼓励创新、生产和就业196
制度创新(Institutional Innovation)202
投资保障(Investment):增加对创新的公共资助207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211
国家创新政策管用吗?214
第7章 逾规竞争:创新重商主义成为战略选择218
中国:如何以重商主义干预产业发展并跑赢对手220
重商主义竞逐中的其他国家238
各国为何追捧创新重商主义246
为什么重商主义战略从根本上是有缺陷的250
第8章 以“8I”创新政策重获创新优势257
宏伟愿景(Inspiration):设定雄心勃勃的目标259
战略意图(Intention):优先培育基于创新的竞争力261
敏锐洞察(Insight):深化对创新绩效的认识266
激励机制(Incentives):鼓励创新、生产和就业270
投资保障(Investment):增加对创新的公共资助279
制度创新(Institutional Innovation):应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284
奖励288
市场288
信息288
新型机构289
以创新为导向的资助290
创新影响分析290
与绩效挂钩的资助291
信息技术转型(Information Technology Transformation)292
创新的国际架构(International Framework for Innovation)295
第9章 为什么我们没有更多创新和创新政策301
既得利益者反对创新303
当权者的反对303
“主街”福利309
意识形态阻碍创新和创新政策319
新卢德分子和传统主义者320
商界不信任政府331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排斥335
政府忽视创新342
小结345
第10章 国家能够冲破阻碍创新的藩篱吗?346
平衡创新的阴与阳346
鼓励个人自由还是提供集体助益347
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平衡352
维持就业稳定与谋求企业活力的平衡359
创新成功三角364
全球创新展望366
美国:波士顿还是布法罗?366
欧洲:意大利还是芬兰?370
东南亚:出口型重商主义国家还是基于生产力平衡增长的范例?374
拉丁美洲:政府能否不再成为阻碍?386
小结388
第11章 创建强劲的全球创新体系390
全球经济体制的失败391
为创新经济而生的布雷顿森林体系?401
从抗拒和漠视到建立美国创新政策的领导地位413
参考文献及注释422
后记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