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航天工程设计实践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航天工程设计实践](https://www.shukui.net/cover/23/30623495.jpg)
- 冉隆燧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
- ISBN:9787515902746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842页
- 文件大小:136MB
- 文件页数:872页
- 主题词:航天工程-设计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航天工程设计实践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篇 航天工程基本概念3
第1章 航天工程发展简史3
1.1 古代的飞天传说和航天理论3
1.2 中国古代火箭和欧洲火箭3
1.3 现代航天理论的建立4
1.4 从V-2导弹到发射美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丘辟特C火箭5
1.5 人类进入航天新时代6
1.6 中国的航天计划与成就7
第2章 运载火箭11
2.1 概述12
2.1.1 导弹与运载火箭的定义12
2.1.2 导弹与运载火箭的分类13
2.1.3 导弹与运载火箭的主要性能14
2.2 导弹与运载火箭的组成15
2.2.1 弹头15
2.2.2 航天器16
2.3 箭体结构与分离系统16
2.4 运载火箭的推进系统18
2.4.1 液体火箭推进系统18
2.4.2 固体火箭推进系统21
2.4.3 液体火箭发动机27
2.4.4 各类火箭发动机的特征参数比较31
2.5 运载火箭控制系统33
2.5.1 控制系统的组成35
2.5.2 导航分系统35
2.5.3 制导分系统43
2.5.4 姿态控制分系统46
2.5.5 电源配电分系统49
2.6 中国的运载火箭50
2.6.1 长征一号系列运载火箭51
2.6.2 长征二号系列运载火箭52
2.6.3 长征三号系列运载火箭62
2.6.4 长征四号系列运载火箭68
2.7 结论75
第3章 航天器77
3.1 概述78
3.1.1 航天器的分类与基本组成78
3.1.2 人造地球卫星及其分类79
3.1.3 空间探测器及其探测成果80
3.1.4 宇宙飞船及其载人飞行80
3.1.5 空间站及其载人太空活动81
3.1.6 航天飞机及其载人飞行82
3.2 航天器的有效载荷(专用系统)83
3.2.1 科学实验卫星的有效载荷83
3.2.2 对地观测卫星的有效载荷83
3.2.3 通信卫星的有效载荷87
3.2.4 导航定位卫星的有效载荷90
3.3 航天器的通用系统(通用平台)91
3.3.1 航天器的结构与机构系统91
3.3.2 航天器的推进系统98
3.3.3 航天器的控制系统110
3.4 中国的航天器129
3.4.1 中国的通信卫星129
3.4.2 中国的返回式遥感卫星134
3.4.3 中国的气象卫星137
3.4.4 中国的小卫星和地球资源卫星139
3.4.5 中国的载人飞船142
3.4.6 中国的探月卫星——嫦娥一号145
第4章 测控通信系统148
4.1 引论148
4.2 航天器测控计划执行过程151
4.3 航天器天地结合的控制方案152
4.4 航天器作为控制对象的特点153
4.5 航天器飞行控制中心154
4.5.1 指令信息计算机系统完成的任务154
4.5.2 指令信息计算机系统的组成155
4.5.3 生成飞行计划与控制航天器指令程序信息用软件157
4.5.4 小结157
4.6 运载火箭测控方案157
4.6.1 火箭自主测轨法157
4.6.2 外弹道测轨法158
4.7 统一载波测控系统的基本概念159
4.7.1 常用测控频段159
4.7.2 常用天线及馈线159
4.7.3 信号频谱160
4.7.4 信号调制技术161
4.7.5 雷达方程163
4.7.6 电波传播特性165
4.8 系统技术指标168
4.8.1 作用距离169
4.8.2 工作频率范围及频点步进长度169
4.8.3 定位误差169
4.8.4 遥控的技术指标169
4.8.5 遥测的技术指标170
4.8.6 通信与数传的技术指标170
4.8.7 工作范围170
4.8.8 跟踪速度170
4.8.9 捕获时间170
4.8.1 0工作方式170
4.8.1 1测轨采样率171
4.8.1 2设备可靠性171
4.8.1 3环境条件171
4.8.1 4使用条件171
4.9 系统组成及其工作原理171
4.9.1 典型系统组成171
4.9.2 系统工作原理173
4.1 0系统信道电平设计与计算174
4.1 0.1 系统信道电平计算174
4.1 0.2 系统工作门限178
4.1 0.3 功率分配原则180
4.1 1系统频率流程设计180
4.1 1.1 设计原则181
4.1 1.2 系统主要设备的频率流程181
4.1 2常用无线电数据183
4.1 2.1 电磁波谱183
4.1 2.2 雷达频段名称184
4.1 2.3 空间—地面线路功率预算185
4.1 2.4 行星表面及大气层无线电物理参数185
4.1 2.5 宇宙航行用频率185
第5章 运载火箭与航天器的测试发控系统187
5.1 引论187
5.1.1 零件、部件和仪器187
5.1.2 分系统187
5.1.3 运载器187
5.1.4 空间实验室187
5.1.5 航天器187
5.1.6 系统188
5.1.7 航天工程188
5.1.8 特殊产品188
5.2 航天产品(运载火箭和航天器)的各类试验189
5.2.1 研制试验189
5.2.2 鉴定试验189
5.2.3 验收试验193
5.2.4 发射前合格验证与运行试验194
5.3 航天器的发射场测试195
5.3.1 航天器(飞船)的射前测试196
5.3.2 航天器的地面综合测试系统196
5.4 运载火箭的发射场测试198
5.4.1 单元测试198
5.4.2 分系统测试199
5.4.3 总检查200
5.4.4 动力系统和结构分离系统的射前检查202
5.4.5 射前检查与发射控制203
5.5 运载火箭的测试发控系统204
第6章 航天工程总体设计概念207
6.1 航天工程的组成与研制层次207
6.2 航天工程的总体设计步骤和任务209
6.2.1 设计项目与完成步骤209
6.2.2 设计内容209
6.3 航天任务中的有效载荷技术212
6.3.1 有效载荷的分类212
6.3.2 有效载荷技术与电磁波谱215
第7章 航天工程的安全性与可靠性保证216
7.1 引论216
7.1.1 可靠性216
7.1.2 安全性216
7.1.3 可靠性与安全性的关系217
7.2 航天员安全性保证217
7.2.1 航天员的安全生存条件217
7.2.2 航天员安全性的设计过程和基本方法218
7.2.3 逃逸与应急救生系统设计222
7.3 工程可靠性保证228
7.3.1 概述228
7.3.2 可靠性设计229
7.3.3 可靠性试验234
7.3.4 可靠性管理235
7.3.5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可靠性保证要点238
第2篇 航天工程基础理论247
第8章 天文、地球物理与航天运动学247
8.1 大爆炸宇宙论247
8.2 恒星世界248
8.3 太阳和地球251
8.4 参考系和坐标系253
8.4.1 地球地心赤道参考系253
8.4.2 日心黄道参考系253
8.5 太阳时、世界时和地方时254
8.6 航天运动学基础257
8.6.1 力学基本定律之一——牛顿三定律257
8.6.2 万有引力定律258
8.6.3 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259
8.6.4 引力势能260
8.6.5 3个宇宙速度261
8.7 航天器的地球轨道参数264
8.8 航天器在星体中心引力场中的运动266
8.9 航天器轨道方程267
8.1 0航天器的空间位置、速度和周期的确定271
8.1 0.1 轨道位置的确定271
8.1 0.2 轨道飞行速度的确定271
8.1 0.3 轨道周期的确定272
第9章 航天动力学及其应用274
9.1 航天器椭圆轨道常用公式274
9.1.1 航天器轨道地心距r274
9.1.2 航天器轨道长半轴a274
9.1.3 航天器地心距矢量r和速度矢量v之间的夹角a275
9.1.4 真近点角f275
9.1.5 偏近点角E275
9.1.6 偏心率e275
9.1.7 航天器速度v276
9.1.8 远地点速度vA276
9.1.9 近地点速度vP276
9.1.1 0运动周期T276
9.1.1 1 平近点角M276
9.2 轨道摄动276
9.2.1 地球扁率摄动277
9.2.2 天体引力摄动277
9.2.3 大气阻力摄动278
9.2.4 太阳辐射压力摄动278
9.3 轨道机动278
9.3.1 霍曼转移轨道(共面变轨)279
9.3.2 轨道面改变(非共面变轨)280
9.3.3 轨道保持281
9.4 航天器轨道动力学的应用281
9.4.1 星下点轨迹及轨道覆盖281
9.4.2 常用卫星或飞船的轨道283
9.4.3 航天器轨道设计思想284
9.5 描述航天器运动的常用坐标系284
9.5.1 日心黄道坐标系284
9.5.2 地心赤道坐标系和赤经赤纬坐标系286
9.5.3 航天器轨道平面的近焦点坐标系287
9.5.4 其他常用坐标系287
9.6 多体问题和二体问题的矢量描述288
9.6.1 多体问题289
9.6.2 二体问题292
9.7 航天器轨道运行参数的矢量表示296
9.7.1 经典轨道参数296
9.7.2 可替代的轨道参数297
9.7.3 顺行轨道和逆行轨道297
9.8 由r和v计算轨道参数297
9.8.1 3个基本矢量h、n和e的确定298
9.8.2 轨道参数的求解299
9.9 由轨道要素计算r和v303
第10章 火箭推进与飞行动力学305
10.1 火箭推进与火箭发动机305
10.1.1 推进的定义305
10.1.2 火箭发动机的特点305
10.1.3 火箭发动机的分类305
10.2 火箭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和排气特性306
10.2.1 火箭发动机的工作原理306
10.2.2 理想的火箭发动机306
10.2.3 理想火箭发动机的热力循环307
10.2.4 喷管理论307
10.2.5 火箭发动机的排气特性307
10.3 火箭发动机的主要参数307
10.3.1 推力307
10.3.2 总冲308
10.3.3 比推力(比冲)308
10.3.4 推力系数308
10.3.5 火箭发动机的效率308
10.3.6 特征速度309
10.4 火箭发动机的特性与墨氏方程309
10.4.1 化学火箭发动机309
10.4.2 火箭发动机的热化学310
10.4.3 火箭发动机的传热310
10.4.4 固体火箭发动机310
10.4.5 液体火箭发动机311
10.4.6 墨氏方程式的推导311
10.5 火箭理想速度的齐奥尔科夫斯基公式314
10.5.1 单级火箭的理想速度314
10.5.2 多级火箭的理想速度315
10.6 齐氏公式的地心引力修正316
10.7 火箭发动机的外部效率317
10.8 作用在飞行火箭上的力和力矩317
10.8.1 飞行火箭上的力系运动微分方程317
10.8.2 地球大气及其性质322
10.9 火箭在大气中飞行的空气动力问题325
10.9.1 空气动力系数325
10.9.2 空气动力的分力与亚声速326
10.9.3 超声速气流对流线型物体的作用328
10.9.4 空气动力稳定力矩和空气动力阻尼力矩328
第11章 火箭的飞行轨道与总体参数计算332
11.1 火箭飞行轨道的分段332
11.2 弹道式火箭的主动飞行段大气层内的运动方程333
11.3 弹道式火箭在主动段大气层外的运动方程337
11.4 单级火箭设计参数341
11.5 多级火箭设计参数343
11.6 火箭主动段轨道参数345
11.6.1 第一级计算346
11.6.2 上面级(二级、三级)计算352
11.7 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发射轨道设计356
11.7.1 有停泊轨道的地球同步卫星发射过程358
11.7.2 轨道选择的入轨条件359
第12章 航天器的运行轨道设计362
12.1 引论362
12.2 近地轨道航天器运行轨道设计362
12.2.1 近地轨道参数的选择原则363
12.2.2 航天器星下点轨迹及轨道覆盖计算366
12.2.3 航天器位置矢量、速度矢量与轨道要素的计算369
12.3 近地轨道设计要考虑的摄动因素374
12.3.1 地球形状摄动374
12.3.2 大气阻力摄动377
12.3.3 调姿喷气摄动和轨道控制喷气摄动378
12.3.4 近地轨道航天器的摄动运动方程378
12.4 近地轨道航天器的轨道寿命计算382
12.5 中轨道航天器运行轨道设计384
12.5.1 真太阳与平太阳386
12.5.2 太阳同步轨道某一纬度的地方时387
12.5.3 太阳同步轨道的太阳高度角缓慢变化388
12.6 高轨道航天器运行轨道设计389
12.6.1 静止轨道的基本条件389
12.6.2 发射入轨误差会引起卫星位置漂移392
12.6.3 静止轨道卫星的摄动与轨道保持394
第13章 航天器的返回轨道设计396
13.1 航天器返回过程概述396
13.1.1 任务与设计原则396
13.1.2 进入和返回航天器的分类396
13.1.3 返回式航天器的着陆方式399
13.2 航天器返回过程基础理论401
13.2.1 返回航天器返回轨道的分段401
13.2.2 航天器进入轨道的基础理论406
13.3 弹道式再入航天器的返回轨道设计412
13.3.1 不控升力的弹道式返回器轨道设计412
13.3.2 无升力的弹道式返回轨道设计原理415
13.4 弹道-升力式再入返回器的返回轨道设计431
13.4.1 弹道-升力式返回器的轨道动力学431
13.4.2 弹道-升力式返回轨道的参数选择437
第14章 登月轨道设计442
14.1 日、地、月的相对运动及其不固定性442
14.2 描述日、地、月运动的天球坐标系445
14.2.1 球面三角的基本概念445
14.2.2 4种常用的天球坐标系450
14.2.3 4种天球坐标系间的转换453
14.3 月球轨道运动特征和参数的天球表示456
14.3.1 月球的轨道运动和自转运动456
14.3.2 用地心天球图描述日、地、月运动参数459
14.4 探月轨道的类型和设计约束条件462
14.4.1 探月轨道的类型462
14.4.2 探月轨道设计的约束条件463
14.5 简化的探月轨道设计464
14.5.1 飞行时间随入轨速度的变化465
14.5.2 地球停泊轨道与地球赤道和白道非共面时考虑的问题470
14.5.3 地球停泊轨道、地月转移轨道和白道三者间的关系470
14.5.4 地月转移轨道计算472
14.5.5 地球停泊轨道计算473
14.6 双二体探月轨道设计474
14.6.1 月球影响球入口点后的轨道计算常用坐标系及其转换474
14.6.2 入口点后的轨道计算477
14.6.3 入口点B位置的影响485
14.7 发射窗口与轨道约束(光照与测控)条件的关系487
14.7.1 光照约束条件对发射窗口选择的影响488
14.7.2 测控约束条件的影响489
14.8 美国阿波罗登月工程概述492
14.8.1 阿波罗载人飞船492
14.8.2 土星V载人火箭493
14.8.3 典型飞行程序与飞行轨道495
第3篇 航天工程设计任务501
第15章 无线电控制系统仪器研制501
15.1 横校系统控制原理501
15.2 横校系统综合测试仪的改进502
15.3 横校模拟信号f0(t)的信号分析503
15.3. f0(t)波形分解503
15.3. f1(t)的解505
15.3.3 F1(t)的解507
15.3.4 F2(t)的解508
15.3.5 f0(t)的解析式和频谱式509
15.4 根据f0(t)解析式求基本电路512
15.4.1 产生f1(t)的3个基本电路513
15.4.2 产生F1(t)+F2(t)的基本电路和g(t)波形513
15.5 横校模拟信号源总框图515
15.6 横校模拟信号空间调制度计设计515
15.6.1 空间调制度计的方案选择515
15.6.2 空间调制度计的误差及其减小措施517
15.6.3 空间调制度计的精度鉴定519
15.7 小结520
第16章 自动测试系统数字仪器研制521
16.1 自动测试系统概述521
16.2 测试发控系统的抗干扰设计523
16.2.1 测试发控系统的信号分类523
16.2.2 按信号特征分类合理布局系统525
16.3 积分式A/D转换器525
16.3.1 单积分A/D转换器525
16.3.2 双积分A/D转换器526
16.3.3 三重积分A/D转换器528
16.4 积分式A/D抗常态干扰能力的计算方法530
16.5 共态干扰的抑制方法532
16.5.1 浮地输入及其共态电流532
16.5.2 双层屏蔽对共态干扰的抑制533
16.5.3 双层屏蔽线路的隔离技术535
16.6 小结537
第17章 运载火箭测试发控系统总体设计538
17.1 引论538
17.2 运载火箭的组成与测试发控系统的关系538
17.2.1 箭体结构与分离系统538
17.2.2 动力装置系统540
17.2.3 控制系统540
17.2.4 遥测系统542
17.2.5 外测安全系统542
17.3 测控方法与测控线路设计542
17.3.1 箭地信息连接方式设计542
17.3.2 电源配电系统的测试方法与测控线路设计543
17.3.3 稳定系统的测试方法与测控线路设计547
17.3.4 制导系统的测试方法与测控线路设计553
17.3.5 发射控制线路设计560
17.3.6 控制系统总检查设计563
17.4 测试发控系统设计565
17.4.1 系统结构的确定与布局565
17.4.2 系统技术指标的确定569
17.4.3 计算机对系统设备的管理方式与接口设计571
17.5 主要系统接口设备设计576
17.5.1 模拟量测试接口设备设计576
17.5.2 信号源接口设备设计580
17.5.3 自动发控接口设备设计583
17.5.4 地箭接口设计586
17.5.5 接口的程序检查方法举例587
17.6 测试发控软件系统设计589
17.6.1 测试发控系统软件的组成589
17.6.2 测试发控系统硬件检查程序590
17.6.3 测试发控系统软件设计方案590
17.7 小结592
第18章 高可靠性火箭控制系统设计593
18.1 引论593
18.2 火箭控制系统的组成、典型结构与基本概念594
18.2.1 控制系统的组成594
18.2.2 飞行控制系统的结构和任务594
18.2.3 测试发控系统的结构和任务595
18.2.4 控制系统设计的基本概念596
18.3 火箭飞行控制技术的发展597
18.3.1 近程导弹的射程控制(Vk和θk制导方案)597
18.3.2 射程偏差补偿方案597
18.3.3 无线电横校/惯性制导方案598
18.3.4 横向惯性坐标转换和纵向双补偿视加速度特征量关机方案598
18.3.5 尾翼和燃气舵姿态控制方案600
18.3.6 液压伺服机构、摆动发动机和时变校正网络的多回路姿态稳定方案600
18.4 现代火箭控制系统的两种典型方案601
18.4.1 平台/计算机控制系统601
18.4.2 速率捷联/计算机控制系统604
18.5 载人火箭控制系统的冗余方案611
18.5.1 国外载人火箭控制系统的发展与特点611
18.5.2 控制系统冗余设计的原则617
18.5.3 平台/速率捷联控制系统冗余方案的比较618
18.5.4 载人火箭控制系统冗余设计的一般法则618
18.5.5 平台/捷联复合控制系统及其冗余管理624
第19章 载人航天器人控系统的设计与地面试验627
19.1 人控系统的设计原则与任务要求627
19.1.1 人控系统的设计原则627
19.1.2 人控系统在载人航天器各飞行段要完成的任务628
19.2 人控系统的结构、功能和配套设备628
19.2.1 手柄机械联动比例控制系统628
19.2.2 手柄电路控制冲量比例控制系统629
19.2.3 联盟TM号飞船的人控系统结构629
19.2.4 数字控制回路人控系统634
19.2.5 模拟控制回路人控系统637
19.3 人控系统的主要仪器设备及其特性640
19.3.1 航天员控制台640
19.3.2 飞船运动控制手柄641
19.3.3 航天员观察用的光学仪器644
19.3.4 逻辑控制装置646
19.3.5 人控接口处理单元647
19.3.6 人控系统对其他综合系统的要求647
19.4 人控系统的安装布局要求与人机工效学647
19.4.1 人在载人航天飞行中的作用与限制647
19.4.2 船载仪器设备的布局和特殊要求648
19.4.3 对航天员控制台和座椅的基本要求648
19.4.4 仪器设备的布局649
19.4.5 仪器设备的结构和安装建议650
19.4.6 飞船工作面的布局实例650
19.5 飞船离轨返回的人工控制652
19.5.1 飞船离轨返回着陆控制阶段的划分652
19.5.2 飞船返回再入段的特点和过程652
19.5.3 各种人控返回工作模式653
19.6 飞船交会对接的人工控制655
19.6.1 飞船转入人控交会对接的条件655
19.6.2 人控交会对接控制的方法655
19.6.3 人控停靠驾驶过程656
19.6.4 人控与距离有关的交会速度控制657
19.6.5 “悬停”后向交会目标试飞的人控过程与参数要求657
19.7 人控系统的可靠性设计659
19.7.1 可靠性设计原则659
19.7.2 可靠性设计措施659
19.7.3 人控备份手段的必要性和充分条件660
19.8 人控系统的地面试验661
19.8.1 地面仿真试验与自主试验661
19.8.2 航天员在人控系统中的数学模型661
19.8.3 人控系统的仿真663
19.8.4 人控系统自主电试验666
第20章 航天工程供电与接地的电磁兼容性设计668
20.1 引论668
20.2 供电与接地方案的提出及设计要求668
20.3 供电与接地的电磁兼容性设计原理670
20.3.1 基本概念670
20.3.2 干扰源672
20.3.3 敏感器678
20.3.4 电磁干扰的耦合通路679
20.4 航天发射场的供配电与各系统的用电683
20.4.1 航天发射场的供配电状态683
20.4.2 各系统的用电(以运载火箭和载人航天器为例)685
20.4.3 N线和PE线混接的危害性分析686
20.4.4 供电隔离与接口隔离的优越性分析687
20.5 航天发射场测发厂房单地网-点接地设施与各系统的接地690
20.5.1 测发厂房的接地线路类型690
20.5.2 各系统的内部接地设置691
20.5.3 系统接地要注意的问题与方法692
第21章 空间交会对接系统概论694
21.1 引论694
21.2 空间交会对接系统的基本组成695
21.3 空间交会对接过程的阶段划分696
21.3.1 目标飞行轨道和追踪轨道696
21.3.2 交会对接过程阶段划分697
21.4 国外交会对接测量技术的发展状况698
21.4.1 美国交会对接测量技术698
21.4.2 苏联/俄罗斯交会对接测量技术699
21.4.3 欧洲空间局交会对接测量技术700
21.4.4 日本交会对接测量技术701
21.4.5 相对测量技术发展趋势及典型设备技术指标702
21.5 测量过程及其特点706
21.5.1 测量过程706
21.5.2 测量系统特点707
21.6 测量技术研究的主要内容708
21.6.1 测量传感器研究708
21.6.2 测量系统研究708
21.7 船载相对测量系统体制研究708
21.7.1 测量系统配置原则708
21.7.2 交会控制的最终目标——对接的初始条件708
21.7.3 测量系统的主要技术要求709
21.7.4 测量体制(测量设备配置方案)及其分析709
21.8 空间对接机构713
21.8.1 空间对接机构的总体概念713
21.8.2 对对接机构的主要技术要求715
21.8.3 对接机构与工程总体的关系717
21.8.4 空间对接机构的类型717
21.8.5 异体同构周边式对接机构723
第22章 空间交会对接控制原理与工程设计726
22.1 空间交会对接控制基础726
22.1.1 交会对接的动力学问题726
22.1.2 交会对接工程设计要点728
22.1.3 交会变轨的一般方法731
22.2 描述两航天器相对运动的相对坐标系742
22.2.1 旋转直角相对坐标系O1XBYBZB(轨道相对坐标系)742
22.2.2 非旋转直角相对坐标系O1XHYHZH(惯性相对坐标系)743
22.2.3 瞄准线直角相对坐标系XAYAZA(射线直角坐标系)743
22.3 两航天器质心的相对运动方程746
22.3.1 两航天器质心运动方程的一般数学描述746
22.3.2 在旋转直角相对坐标系中的运动方程746
22.3.3 在非旋转(惯性)直角坐标系中的运动方程750
22.3.4 瞄准线(射线)相对坐标系中的运动方程752
22.3.5 两航天器质心相对运动线性化方程的通式755
22.4 自由轨道法接近控制755
22.4.1 船载交会接近控制系统方案755
22.4.2 自由轨道法接近控制概念758
22.4.3 控制数学模型与控制程序759
22.4.4 自由轨道控制的质量特性760
22.5 瞄准线法接近控制764
22.5.1 控制原理与控制数学模型764
22.5.2 惯性平行接近法的控制规律765
22.5.3 瞄准线接近控制的质量特征769
22.5.4 瞄准线接近法的校正控制771
22.5.5 瞄准线接近法的硬件构成方案774
22.6 飞船控制系统设计774
22.6.1 飞船完成交会对接任务各飞行段的工作模式774
22.6.2 飞船与空间站交会对接的轨道控制776
22.6.3 飞船的GNC系统779
22.7 交会对接控制对相对运动测量设备的要求785
22.7.1 相对运动参数测量要求786
22.7.2 测量设备温湿度环境要求786
22.7.3 测量设备力学环境要求786
22.7.4 测量设备其他环境要求787
22.7.5 测量设备电磁兼容设计要求788
附录A 世界主要航天国家的运载火箭792
A1 苏联/俄罗斯的运载火箭792
A1.1 东方号系列运载火箭792
A1.2 联盟号系列运载火箭797
A1.3 宇宙号系列运载火箭798
A1.4 质子号系列运载火箭800
A1.5 旋风号系列运载火箭801
A1.6 天顶号系列运载火箭801
A1.7 能源号运载火箭802
A2 美国的运载火箭804
A2.1 雷神系列运载火箭804
A2.2 宇宙神系列运载火箭805
A2.3 德尔它系列运载火箭806
A2.4 侦察兵系列运载火箭809
A2.5 土星系列运载火箭811
A2.6 大力神系列运载火箭812
A3 其他国家的运载火箭813
A3.1 欧盟的运载火箭813
A3.2 日本的运载火箭815
附录B 常用天体运行数据和特性参数818
附录C 矢量计算与正则单位制830
C1 矢量计算830
C1.1 矢量分析的基本定义830
C1.2 矢量的运算法则831
C2 用于轨道计算的正则单位制837
参考文献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