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长江中游地区文明进程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刘俊男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401717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508页
- 文件大小:97MB
- 文件页数:537页
- 主题词:长江-中游-文化史-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长江中游地区文明进程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国家起源理论及最新发展35
第一节 “社会管理国家”观点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真谛36
一、文明:国家还是社会的进步状态38
二、管理职能是国家的重要职能但不是国家的本质43
三、“社会职能强化道路”不能否定文明时代的阶级本质50
四、专偶制家庭的最后胜利是文明时代开始的标志之一53
五、文明社会(国家社会)的构成要素与本质要素55
六、恩格斯的国家形成道路及模式的理论是否具有普遍意义63
七、贫富分化社会、阶级与国家的关系:以凉山彝族为例66
第二节 关于国家起源问题的几种新观点述评68
一、对摩尔根-恩格斯部落联盟或军事民主制模式的异议68
二、酋邦模式与分层社会模式的引入71
三、社会复杂化(或复杂社会)理论的引入75
四、谢维扬、易建平先生等的研究77
五、王震中先生的“聚落三形态演进模式”80
六、“古国—方国—帝国”与“邦国—王国—帝国”模式的出现81
七、说服合并模式与征服合并模式的提出84
八、多元一体的蛛网辐辏模式的问世86
第三节 恩格斯“国家标志”理论对上古中国的适用性研究87
一、“氏族公社”还是“家庭集团”?88
二、血缘还是地缘?98
三、二重证据看夏、商、周三代的地区组织104
四、余论108
第四节 本书的指导思想109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国家起源理论109
二、关于文献及多学科研究111
第二章 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概貌及年代学研究117
第一节 相对封闭的原始遗存118
一、旧石器遗存118
二、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开端:玉蟾岩遗址123
三、彭头山文化125
四、城背溪文化128
五、高庙文化129
六、皂市下层文化131
七、汤家岗文化132
第二节 渐趋一致的古文化共同体的形成及相关问题135
一、大溪文化135
二、屈家岭文化140
三、石家河文化与后石家河文化144
四、夏、商时期长江中游地区的古文化147
五、夏代长江中游地区文化衰微的原因推测149
第三节 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铜石并用时代文化的年代研究151
一、树轮校正的实质是使偏近的碳十四年代复原152
二、从石家河文化的碳十四及树轮校正数据看其年代155
三、石家河文化早期与屈家岭文化的年代对接157
四、石家河文化早期与长江下游良渚等文化的年代关系159
五、石家河文化早期与大汶口文化的年代关系160
六、后石家河文化与龙山等文化的年代关系165
第三章 长江中游地区文明进程167
第一节 距今约1800~6300年的农业萌芽与酋邦出现168
一、农业、制陶业的产生与发展168
二、距今7800~6400年的祭坛、天神崇拜与酋邦170
三、距今6500~6300年贫富社会的产生及最早城邑的出现174
第二节 距今6300~5300年文明要素的群生与城邦的产生175
一、私有制、家庭的普遍出现176
二、从祭天神到祭祖神的转变182
三、类似文字的陶符185
四、城头山遗址城、壕的修造186
五、城头山城强制性公共权力(“警察”)的出现188
六、城头山城邦首府的宫殿式建筑190
七、城头山城址是澧阳平原上长达2000年的政治、宗教中心194
八、距今5800~5300年城头山聚落从酋邦到城邦的转变194
第三节 距今5300~4000年的城邦群及霸国的产生196
一、多间连房的出现与小家庭制度的向北扩展196
二、男祖崇拜与早期图像文字199
三、阶级分化的加剧205
四、屈家岭文化时期城邦群的出现206
五、距今5300~4300年霸国产生的可能性208
第四节 距今4300~4000年“王国”的出现214
一、石家河城继续繁荣215
二、汇聚四方文化因素216
三、阶级分化更突出217
四、宗教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217
五、王国的出现221
第五节 夏、商、两周时期荆楚的霸国、王国及其向帝国的过渡222
一、楚祖祝融的地望不似“郑”而疑为南岳222
二、从《楚居》和炭河里遗址等看季连所降的?山可能在宁乡一带230
三、从楚式鬲、甬钟的演变等看楚文化中心从湘至鄂迁转的可能性245
四、夏、商、周时期荆楚的大国地位253
五、商代前期盘龙城的族属及其所代表的文明程度256
六、商末、两周时期荆楚的生产水平及由分封制向郡县制过渡261
七、小结267
第四章 从传说看文明进程中的对抗与融合269
第一节 天帝、人帝辨271
一、“皇”、“帝”初始意义探讨271
二、五方天帝与五人帝275
三、三正五行与三皇五帝281
四、“三皇五帝”与“三王五帝九皇六十四民”285
第二节 长江中游地区史前族属研究288
一、三苗290
二、伏羲、女娲296
三、神农氏300
四、黄帝在南方的史迹307
五、西陵氏、玄嚣与帝喾311
六、帝尧314
第三节 尧、舜、禹时期的民族融合338
一、虞舜族加入唐尧族339
二、鲧、禹族融入唐尧族,以及文化中心的北迁357
第四节 文献及传说中的文明进程361
一、进入文明时代的物质、文化基础361
二、传说时代的阶级及阶级斗争366
三、进入文明时代的公共权力机器及唐尧王国的产生372
第五章 长江中游地区早期文明的地位377
第一节 长江中游地区史前文化的对外影响及文化中心的北渐378
一、长江中游地区文化为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早段文化的开端时期378
二、高庙文化独占鳌头时期381
三、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处于本区文化中心地位的时期390
四、天门石家河古城遗址处于本区文化中心地位的时期393
五、湖北、河南二里头文化遗址群处长江、黄河流域文化中心地位的时期414
六、长江中游地区文化中心北渐轨迹422
七、文化中心北渐的主要原因及长江中游地区文化的重要地位426
八、南北民族争夺中原与中原政治中心的形成429
第二节 生产力发展、社会演进的横向比较439
一、农业及其横向比较439
二、手工业及其横向比较442
三、贸易及其横向比较459
四、长江中游地区早期社会演进及其与周边地区的比较461
五、长江中游地区社会演进与世界主要文明古国的比较474
结语479
参考文献485
人(神)名索引497
后记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