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最新矿井优化设计与井巷工程安全技术改造实用手册 第4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最新矿井优化设计与井巷工程安全技术改造实用手册 第4卷
  • 刘志刚主编 著
  • 出版社: 长春:吉林音像出版社
  • ISBN:7888334057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1612页
  • 文件大小:22MB
  • 文件页数:164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最新矿井优化设计与井巷工程安全技术改造实用手册 第4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矿井设计常用技术资料3

第一章 常用数学、力学公式及有关计算用表3

第一节 常用数学公式3

一、代数3

二、平面三角9

三、常用曲线12

四、微积分15

五、几何图形及数学用表18

第二节 梁的内力及变位计算公式25

一、受静载荷梁的内力及变位计算公式25

二、受冲击载荷梁的计算公式43

第二章 常用符号、计量单位及换算44

第一节 字母表44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46

第二节 单位制和单位换算46

二、曾经使用及暂时与国际单位制并用的单位51

三、市制单位53

四、常用计量单位及其换算关系53

第一节 煤的性质及工业分析70

一、煤的物理性质70

第三章 煤的性质及分类70

二、煤的化学性质72

三、煤的工艺性质77

四、我国不同牌号煤的主要煤质指标80

第二节 工业用煤的分类81

一、中国煤(以炼焦用煤为主)分类方案81

二、国际硬煤分类82

第一节 岩石性质85

一、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85

第四章 岩石性质与围岩分类85

二、岩体的工程性质95

第二节 围岩分类101

一、锚喷围岩分类101

二、普氏岩石分类102

三、铁路隧道围岩分类103

第一节 简述107

一、地震烈度107

第五章 矿井开采抗震设计资料107

三、岩石性质对地震烈度的影响113

四、水文地质条件对地震烈度的影响113

二、震级与震中烈度及震源深度之间的相互关系113

一、井巷震害114

二、采矿抗震设计的有关规定114

第二节 井工程震害与采矿抗震设计的有关规定114

三、名词术语116

第一节 岩层移动角、边界角及其计算117

一、岩层移动角、边界角及其计算117

第六章 工业场地和铁路安全煤柱留设方法117

二、建筑物的保护级别124

三、保护地面建筑物及主要井巷的方法和围护带的大小125

第二节 安全深度126

第三节 安全煤柱的计算128

一、计算规则128

二、计算方法131

第四节 安全煤柱设计实例136

一、立井安全煤柱的设计实例136

二、斜井安全煤柱的设计137

三、工业场地安全煤柱的设计138

四、铁路安全煤柱的设计140

第一节 制图一般规定142

一、图幅142

第七章 采矿制图与编号142

二、图签(标题栏)143

三、比例143

四、字体及书写方法144

五、字母代号145

六、图线及画法145

七、剖面(断面)线的画法148

八、尺寸注法149

九、图纸上序号的注法152

第二节 图纸编号153

一、图纸分类及符号153

二、固定图号157

第一节 煤层的形成机理与煤厚变化的控制因素163

第一章 煤厚变化及其预测技术163

一、煤层的形成机理163

第二篇 矿井工程地质条件分析163

二、煤厚变化的控制因素166

第二节 煤厚变化规律与煤炭开采技术180

一、煤厚变化与采区布置180

二、煤层变化规律与开采方法选择181

第三节 煤厚变化的探测技术183

一、井下巷道煤厚观测与编录183

二、厚煤层的一般探测方法185

三、煤厚变化的探测185

第四节 煤厚变化的评价与预测技术188

一、煤层厚度稳定性评价188

二、煤厚变化预测技术190

第二章 含煤岩系的沉积学分析193

第一节 含煤岩系主要相模式及其工程地质特征194

一、冲积扇沉积相模式194

二、河流沉积相模式195

三、湖泊沉积相模式198

四、三角洲沉积相模式198

五、障壁砂坝沉积相模式200

六、潟湖与潮坪沉积相模式200

第二节 沉积学研究在巷道设计与布置中的应用203

一、煤系地层中砂体的基本特征204

二、不同特征砂体的布置原则204

第三节 沉积学在煤矿顶板控制与管理中的应用206

一、理想的顶板条件206

二、几种常见的顶板沉积层序207

三、研究煤层顶板时需注意的事项208

第三章 矿井地质构造分析原理及其方法210

第一节 矿井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211

一、节理(裂隙)211

二、断层212

三、矿井构造的等级划分221

第二节 矿井地质构造评价与预测技术222

一、概述222

二、地质分析预测223

三、数学力学方法预测227

第三节 矿井构造的综合评价方法237

一、矿井构造的地质评价237

二、矿井构造的定量评价238

第一节 矿井水文基本地质条件245

一、地下水的基本类型和特征245

第四章 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分析245

二、矿井水的来源250

三、矿井涌水的通道252

第二节 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分析255

一、含水层特征256

一、水文地质状况分析258

第三节 矿井综合水文地质状况分析258

二、隔水层258

二、矿井水量计算259

三、矿床水文地质分区及充水特征266

四、隔水层岩性及厚度267

六、承压水体上采煤底板隔水岩层隔水质量综合评价271

五、原始导高的分析271

第一节 沉积岩石工程地质类型273

第五章 矿井工程围岩稳定性分析273

二、泥质岩类274

一、风化岩类274

三、砂岩类275

第二节 沉积岩体的空间分布特征276

五、碳酸盐岩类276

四、泥岩与砂岩互层类276

一、围岩岩性和厚度283

第三节 影响地下硐室围岩稳定性的因素283

二、结构面及其组合284

三、地应力场286

四、地下水287

五、工程因素288

一、围岩稳定性判据289

第四节 巷道围岩稳定性判据及位移预报289

二、位移预报290

第五节 巷道围岩稳定性分类291

一、计划任务书297

第一节 计划任务书及设计的审批决定297

第三篇 矿区总体设计和井田开拓297

第一章 设计依据297

一、地质报告的内容301

第二节 地质报告301

二、设计的审批决定301

二、分析地质报告的内容及方法303

第三节 生产矿井概况315

三、生产矿井(露天矿)主要技术经济指标316

二、地质情况316

一、生产矿井(露天矿)概况316

一、一般规定318

第一节 一般规定与设计内容318

第二章 矿区总体设计318

一、井田划分的原则319

第二节 井田划分319

二、设计内容319

二、井田划分的方法322

三、有关井田尺寸的规定及计算公式330

一、一般规定336

第三节 矿区规模与服务年限336

三、各类规模矿区均衡生产年限337

二、确定矿区规模的依据337

四、储量动用系数338

一、编制矿井建设顺序的原则和依据340

第五节 矿井建设顺序340

第四节 井田开拓及井筒(平硐)位置340

二、矿井建设顺序实例343

二、确定开拓方式的主要依据344

一、开拓方式分类344

第三章 井田开拓344

第一节 井田开拓方式的确定344

三、开拓方式的选择348

一、井田境界350

第二节 井田境界与水平划分350

二、水平划分357

一、地面条件364

第三节 井筒位置选择364

二、井下条件365

三、综合确定井筒位置367

四、井口坐标计算、提升方位角及井硐方位角368

五、井口标高380

六、风井位置选择383

七、注砂井位置选择384

一、主要巷道布置385

第四节 主要巷道布置与采区划分385

二、采区划分与开采顺序390

一、开采计划395

第五节 开采计划与水平延深395

二、水平延深400

一、大巷运输方式402

第六节 大巷运输402

二、大巷运输方式的选择404

三、矿车选型与数量419

第七节 矿井工作制度422

一、井筒形式方米比较内容425

第一节 方案比较内容425

第四章 井田开拓方案比较425

二、生产能力方案比较内容427

三、井筒(平硐)位置方案比较内容429

四、水平划分方案比较内容430

五、通风方式方策比较内容431

七、大巷运输方式方案比较内容432

六、运输大巷布置方案比较内容432

第二节 方案比较法433

九、采区划分方案比较内容433

八、总回风道布置方案比较内容433

一、方法、步骤434

三、经济比较的计算方法435

二、方案比较时应注意的问题435

四、建设工期438

第一节 采区布置设计依据443

第一章 采区布置设计依据及要求443

第四篇 采区优化布置设计443

一、一般要求444

第二节 采区布置要求444

二、初期采区位置选择的要求445

二、影响采区尺寸的因素446

一、采区尺寸的数值446

第二章 主要参数选择446

第一节 采区尺寸446

三、设计采区尺寸参考数据450

一、工作面长度453

第二节 采煤工作面及分阶段长度453

二、工作面长度的确定因素454

三、工作面长度参考资料458

二、《煤矿安全规程》的有关规定461

一、确定回采工作面错距的要求461

四、分阶段长度461

第三节 同时回采工作面的错距461

四、工作面错距经验数值462

三、同时回采工作面错距的计算方法462

一、采区煤柱分类及尺寸463

第四节 采区煤柱及回采率463

五、分层开采工作面错距示例463

三、采区回采串464

二、确定采区煤柱的要求464

一、影响采区生产能力的主要因素466

第五节 采区生产能力466

二、确定采区生产能力的方法468

三、采区生产能力参考资料474

一、煤层群分组的主要依据476

第一节 煤层群分组和采区巷道联合布置的适用条件476

第三章 采区巷道布置476

二、采区巷道联合布置的适用范围477

三、煤层群分组实例485

一、采区巷道受压后的一般状态486

第二节 采区巷道矿山压力显现规律及其应用486

二、采区内各类巷道矿山压力显现规律及巷道维护措施488

三、无煤柱开采496

一、巷道布置类型498

第三节 近水平、缓及倾斜煤层采区巷道布置498

二、采区(盘区)巷道布置499

三、倾斜长壁开采巷道布置520

四、跨多上山(石门)连续开采巷道布置526

第四节 急倾斜煤层采区巷道布置527

一、急倾斜煤层采区巷道布置特点527

二、采区巷道布置528

第五节 综采采区巷道布置536

一、综采对采区巷道布置的要求536

二、煤炭部《综采采区、工作面设计暂行规定》对综采采区巷道布置的有关规定537

三、综采工作面巷道布置方式537

第六节 水砂充填采煤法采区巷道布置540

一、巷道布置类型图示540

二、巷道布置分析540

第七节 水力采煤的采区巷道布置547

一、水力采煤采区的巷道布置类型图示547

二、水力采煤采区巷道布置的特点548

第八节 有煤与沼气突出危险煤层的采区巷道布置549

一、《煤矿安全规程》对有煤与沼气突出危险煤层的采掘规定549

二、开采解放层550

三、采区巷道布置555

一、选择断面形状应考虑的因素559

第一节 巷道断面形状的选择559

二、巷道断面形状及其适用条件559

第一章 巷道断面优化设计559

第五篇 巷道断面和交岔点优化设计559

第二节 拱形、梯形及矩形巷道断面尺寸的确定561

一、确定巷道断面净尺寸的有关规定561

二、巷道断面净宽度的确定562

三、巷道断面净高度的确定563

四、按通风条件校核巷道断面564

第三节 地压及巷道支护计算565

一、地压计算565

五、经济断面565

二、巷道支护计算566

第四节 拱形、梯、距形巷道支护参数及工程量、材料消耗量576

一、锚喷支护576

二、脚?支护584

三、木支架及梯形金属支架590

第五节 封闭拱形巷道断面的计算597

一、设计原则597

二、几种封闭拱形巷道断面598

二、支架的适用条件618

一、支架分类618

三、拱形可缩性金属支架设计参数618

第六节 U型钢拱形可缩性支优化设计618

四、三节对称直立式拱形可缩性金属支架巷道断面计算620

五、25U型钢拱形可缩性支架应用实例623

第七节 曲线巷道优化设计626

一、曲线轨道半径626

二、曲线巷道加宽值627

三、曲线轨道的外轨超高值630

四、曲线轨道的轨距加宽值631

第八节 水沟优化设计632

一、水沟布置632

二、水沟砌筑633

三、水沟坡度及流速633

四、水沟断面和流量计算634

五、水沟盖板640

六、特大涌水量矿井的水沟实例640

第九节 轨道铺设优化设计644

一、钢轨644

二、轨枕645

三、石碴道床647

四、固定道床650

第一节 交岔点分类658

一、普通交岔点658

第二章 平巷交岔点优化设计658

第二节 交岔点平面尺寸的确定659

一、确定交合点平面尺寸的依据659

二、穿尖交岔点659

二、交岔点平面尺寸计算公式661

三、空岔点平面尺寸计算665

一、交岔点墙高675

二、交岔点斜率675

第三节 交岔点墙高及斜率优化设计675

一、锚喷支护交岔点677

二、砌?支护交岔点677

第四节 交岔点支护优化设计677

第五节 工程量及材料消耗量计算678

一、井筒断面形状683

第一节 立井井筒平面布置683

二、井筒名称683

第一章 井筒断面形状及主要计设原则683

第六篇 井筒和硐室优化设计683

三、井筒平面布置685

四、井筒断面的确定694

第二节 斜井井筒分类、断面形状及主要设计原则707

一、斜井井筒分类707

二、斜井井筒断面形状709

三、设计中考虑的主要原则711

第一节 支护类型及支护材料712

一、支护类型712

第二章 井筒支护712

二、支护材料713

三、混凝土配料714

第二节 立井地压计算718

第三节 井壁厚度及圆环内力的计算725

一、井壁厚度计算726

二、均匀侧压力作用下圆环内力计算727

三、不均匀侧压力及圆环内力计算729

四、井口筑物作用下的侧压力及井壁圆环内力计算731

第四节 混凝土、钢筋混凝土构件733

一、混凝土、钢筋的强度及参数733

五、地震力作用下的井筒侧压力733

二、混凝土、钢筋混凝土构件计算741

第五节 砖石构件(砂浆砌体)的强度计算756

一、砌体强度计算756

二、圆环砌体承载力的验算758

三、计算实例759

第六节 井筒锚喷支护设计760

一、使用条件及注意事项760

二、锚喷支护参数的选择761

三、立井锚喷支护计算766

第七节 壁座及梁窝计算774

一、壁座设计774

二、梁窝尺寸计算778

一、斜井井筒浅部地压估算780

第八节 斜井井筒浅部地压和支护计算780

二、斜井井筒浅部支护计算781

二、道床783

一、轨型选择783

第三章 井筒装备及设施783

第一节 轨道783

三、轨道防滑788

四、铺轨部件规格及材料消耗791

一、设置原则793

第二节 水沟793

二、布置形式794

二、布置形式795

一、设置原则795

第三节 人行台阶与扶手795

三、台阶踏步尺寸的确定796

四、台阶材料消耗797

五、扶手798

一、敷设要求799

第四节 管线敷设799

二、管路敷设形式800

三、电缆敷设形式804

二、连接处形式806

一、设计依据806

第四章 硐室的优化设计806

第一节 罐笼立井井筒与井底车场连接处(马头门)806

三、连接处尺寸的确定807

五、连接处附属硐室及行人通道813

四、连接处断面形状及支护813

一、设计依据815

第二节 井底煤仓及箕斗装载硐室优化设计815

六、其它要求815

二、井底煤仓及箕斗装载硐室布置816

三、井底煤仓819

四、箕斗装载硐室841

五、装载胶带输送机巷及机头、给煤机、贮气罐硐室850

六、配煤胶带输送机巷853

一、设计依据855

第三节 箕斗立井井底清理撒煤硐室及水窝泵房优化设计855

三、井底受煤漏斗及撒煤溜道856

二、清理撒煤硐室及水窝泵房布置856

四、沉淀池硐室及水仓、水窝泵房864

五、清理斜巷及绞车房868

一、设计依据871

第四节 立风井井口及井底布置871

二、井口布置872

三、井底布置879

一、回风斜井881

第一节 斜风井881

第五章 斜风井及排水斜井881

二、进风斜井883

一、排水斜井889

第二节 排水斜井和排水钻孔889

二、钻孔排水890

一、一般规定和要求897

第一节 吸入式主排水泵房优化设计897

第七篇 井底车场硐室优化设计897

第一章 主排水系统硐室优化设计897

二、泵房布置898

三、泵房尺寸的组成902

五、D型水泵特征903

四、水泵基础尺寸903

六、不同规格硐室断面特征907

三、泵房有关的安全措施910

二、一般规定和要求910

第二节 压入式主排水泵房优化设计910

一、泵房布置特点910

一、一般规定和要求911

第四节 管子道优化设计911

第三节 潜水泵排水泵房911

二、管子道的布置913

三、不同规格管子道断面特征914

一、一般规定和要求915

第五节 水仓优化设计915

三、水仓长度、断面的确定916

二、水仓及清仓绞车房布置916

四、提高水仓利用率的措施918

五、水仓清理919

六、沉淀池的布置、计算和清理920

一、一般规定922

第二节 煤水提升硐室布置形式922

第二章 煤水提升硐室优化设计922

第一节 煤水提升硐室分类922

一、概述922

二、煤水提升系统分类922

一、煤水仓924

第三节 主要硐室及有关参数确定924

二、采区小型煤水提升硐室布置924

二、循环水仓928

三、煤水泵硐室929

四、脱水、分级、拣矸和破碎系统硐室931

一、煤水泵技术特征939

第四节 煤水提升硐室常用设备技术特征939

四、脱水筛技术性能940

三、PEF型复摆颚式破碎机技术特征940

二、多级离心泵技术特征940

五、砂泵技术特征942

一、一般规定和要求943

第三章 主变电所943

二、主变电所的布置944

三、常用动力变压器技术特征946

五、主变电所设计实例947

四、不同规格硐室断面特征947

一、一般规定及要求949

第一节 电机车修理间及充电室949

第四章 运输硐室优化设计949

二、架线式电机车修理间953

三、蓄电池电机车修理间、整流室及充电室958

三、基础资料961

二、一般规定及要求961

四、硐室断面形状及支护961

第二节 推车机、翻车机硐室优化设计961

一、概述961

四、硐室布置形式962

五、硐室尺寸的确定965

二、一般规定及要求967

一、概述967

六、硐室断面形状及支护967

第三节 底卸式矿车卸载站硐室优化设计967

三、基础资料968

四、硐室布置形式969

五、硐室尺寸的确定994

二、一般规定及要求998

一、概述998

六、硐室断面形状及支护998

第四节 暗井提升系统硐室优化设计998

四、绞车硐室布置999

三、基础资料999

五、绳道及天轮硐室布置1014

六、绞车硐室尺寸确定1029

七、绞车硐室断面形状及支护1030

九、绞车基础验算1031

八、绞车硐室支护计算1031

一、一般规定及要求1033

第五节 井下调度室1033

二、硐室布置形式1034

一、一般规定及要求1035

第一节 井下火药库优化设计1035

第五章 井下火药库及火药发放硐室优化设计1035

二、火药库的位置、型式及库容量的确定1036

三、库内布置1046

四、硐室的断面形状及支护方式1050

二、硐室的布置形式1051

一、一般规定及要求1051

五、使用中出现的问题1051

第二节 井下火药发放硐室优化设计1051

一、一般规定及要求1054

第一节 井下消防材料库优化设计1054

第六章 安全设施硐室优化设计1054

二、硐室的布置形式及尺寸确定1055

三、实例1056

一、一般规定及要求1059

第二节 防水闸门硐室优化设计1059

四、设计参数的确定1060

三、结构型式1060

二、设计依据1060

五、防水闸门硐室密闭厚度的计算1067

六、防水闸门硐室设计的其它技术措施1069

二、硐室尺寸参数1076

一、一般规定及要求1076

第三节 井下密闭门硐室优化设计1076

第四节 井下防火门、防大栅栏两用门硐室优化设计1077

二、《煤炭工业设计规范》的规定1081

一、《煤矿安全规程》的规定1081

第八篇 采区车场和硐室优化设计1081

第一章 采区车场的设计依据1081

第一节 有关规定1081

三、采区运输方式及设备1082

二、采区巷道布置及机械配备图1082

第二节 设计依据和要求1082

一、矿井和采区的地质资料1082

四、设计要求1083

第一节 采区上部车场的基本形式1085

第二章 采区上部车场1085

一、平车场的尺寸计算1086

第二节 上部车场有关尺寸的确定1086

二、甩车场的有关尺寸计算1088

一、采区中部车场的基本形式1090

第一节 采区中部车场形式1090

第三章 采区中部车场优化设计1090

二、甩车场的起坡点及斜面线路布置1092

一、提升牵引角1093

第二节 甩车场设计中几个主要参数的选择1093

三、甩车场的坡度1095

二、道岔的选择与布置1095

四、平竖曲线的关系及半径计算与选择1100

五、把钩信号硐室的位置选择1102

一、角度计算1105

第三节 甩车场线路优化设计1105

六、人行道位置及车场排水1105

二、单道起坡甩车场设计1110

三、双道起坡甩车场设计1112

四、双侧甩车场线路设计1126

五、甩车场交岔点设计1128

一、接力车场的形式1131

第四节 接力车场优化设计1131

二、接力车场布置的一般要求1133

三、接力车场的设计程序1134

五、接力车场实例1135

四、绞车房的位置选择及绞车房通风1135

二、吊桥车场的组成1136

一、概述1136

第五节 吊桥式车场设计1136

三、吊桥设计的主要参数1146

四、吊桥结构设计1147

五、吊桥车场交岔点尺寸计算1156

六、上山甩车道吊桥式车场设计1157

七、桥式车场设计1159

八、吊桥式车场实例1160

一、无极绳运输车场的形式1165

第六节 无极绳运输车场优化设计1165

二、无极绳运输车场设计1168

三、下绳式无极绳运输车场的曲线设计1174

第一节 基本形式1175

第四章 采区下部车场优化设计1175

一、装车站线路1178

第二节 采区下部车场有关尺寸的确定1178

二、绕道线路的布置1183

三、起坡角、起坡点及有关巷道长度计算1197

四、高、低道的计算1198

一、调度绞车调车方式1225

第三节 装车站调车方式1225

三、调车方式的比较1228

二、自动滑行调车方式1228

一、斜巷人车运输1229

第四节 采区人员运输、人车及架空人车1229

二、架空人车运输1230

三、平巷人车运输1233

一、煤仓布置形式1234

第一节 采区煤仓1234

第五章 采区硐室优化设计1234

二、煤仓容量及有关尺寸的确定1237

三、煤仓下口装车闸门和给煤机硐室的布置1240

四、煤仓上口铁箅子的布置1247

二、绞车房的布置形式1250

一、一般规定及要求1250

第二节 采区绞车房1250

三、硐室尺寸的确定1252

六、采区绞车房标准设计1254

五、设备基础1254

四、硐室的断面形状及支护1254

二、变电所的布置形式1255

一、一般规定及要求1255

第三节 采区变电所1255

四、硐室的断面形状及支护1258

三、硐室尺寸的确定1258

六、采区变电所实例1259

五、采区变电所标准设计1259

一、一般规定及要求1262

第四节 空气压缩机硐室1262

二、硐室布置形式1263

三、硐室尺寸的确定1264

五、水池、地沟及基础1266

四、硐室的断面形状及支护1266

第二节 通风系统优化设计原则1269

第一节 概述1269

第九篇 井巷工程通风和安全防治技术改造1269

第一章 矿井通风系统优化设计及可靠性评价1269

三、矿井通风系统优化1270

二、通风系统设计内容与步骤1270

一、矿井通风系统设计原则和基本要求1270

第三节 矿井通风系统安全可靠性评价指标体系1272

二、矿井各类灾变对矿井通风系统影响的差异性1276

一、矿井灾变通风的目的和灾变特征1276

第二章 矿井灾变通风1276

第一节 概述1276

一、矿井火灾时期火风压对通风系统的影响1277

第二节 火灾时期风流状态定性控制技术1277

三、矿井火灾风流模拟技术和控制技术简介1277

三、矿井火灾风流定性分析方法的应用和局限性1278

二、矿井火灾风流控制的定性分析技术1278

第三节 计算机技术在矿井火灾救灾决策中的应用1279

四、定性、定量分析方法的比较1279

一、矿井火灾计算机模拟1280

二、计算机选择最佳避灾路线1284

三、专家系统(推荐控风方案)1286

四、火灾风流状态定量与定性综合分析技术1289

第四节 灾变通风设备和设施1291

一、风门的动力驱动系统1292

二、压气驱动风门远程控制系统1293

四、应用实例1295

三、电动驱动风门远程控制系统1295

一、掘进通风方式1298

第一节 掘进通风安全技术1298

第三章 煤矿掘进通风安全技术及装备1298

二、压抽混合式通风除尘系统1299

一、掘进通风的安全装备1301

第二节 掘进通风安全装备和安全保护措施1301

二、掘进通风的安全保护措施1304

第一节 概述1305

第四章 矿井通风新装备及检测仪表1305

一、大中型矿井用新型主要通风机1306

第二节 高性能主通风机1306

二、小煤矿的新型主要通风机1308

二、新型压入式局部通风机1312

一、新型局部通风机发展概况1312

第三节 新型局部通风机1312

三、新型抽出式局部通风机1315

四、FSQD-18.5型矿用多功能局部通风机1318

二、煤矿用正压风筒和正压强力风筒1319

一、阻燃抗静电柔性PVC塑料风筒布1319

第四节 高性能风筒1319

一、CW-1型风速传感器(改进型)1320

第五节 矿井通风参数检测仪表及风门开闭传感器1320

二、KDF9403-1型矿用电子计算式风速计1321

三、KG4092型压差传感器1322

四、KG9501型风流压力传感器1323

五、KG9301型湿温度组合式传感器1324

六、KG92-1型风门开闭传感器1325

二、瓦斯解吸量测定1329

一、采样1329

第十篇 矿井瓦斯安全防治工程技术改造1329

第一章 煤层瓦斯含量及压力测定方法1329

第一节 地质勘探时期煤层瓦斯含量测定方法1329

三、瓦斯损失量推算1330

五、煤层瓦斯含量计算1332

四、瓦斯残存量实验室测定1332

一、瓦斯解吸规律的实验室研究1333

第二节 井下煤层瓦斯含量测定方法1333

二、井下测定煤层瓦斯含量及瓦斯压力1336

三、测定仪表及测定结果1337

二、间接测定法1338

一、直接测定法1338

第三节 煤层瓦斯压力测定方法1338

第四节 瓦斯等值线图计算机编绘方法1339

三、瓦斯等值线图计算机编绘实例1340

二、瓦斯等值线图计算机编绘软件系统功能1340

一、瓦斯等值线图计算机编绘原理1340

第一节 概述1342

第二章 瓦斯涌出量预测方法1342

二、掘进落煤的瓦斯涌出量预测1343

一、掘进巷道煤壁瓦斯涌出量预测1343

第二节 掘进工作面瓦斯涌出量预测1343

三、综合机械化掘进工作面瓦斯涌出量1344

一、回采工作面瓦斯涌出量预测有关参数1345

第三节 回采工作面瓦斯涌出量预测1345

二、回采工作面瓦斯涌出量预测1346

第一节 概述1350

第三章 矿井瓦斯抽放新技术1350

一、网格式穿层钻孔抽放1352

第二节 本煤层瓦斯抽放新技术1352

二、交叉式布孔抽放1354

三、本煤层定向长钻孔抽瓦斯技术1358

四、本煤层强化抽放技术1361

一、近距离邻近层瓦斯抽放技术1366

第三节 邻近层瓦斯抽放新技术1366

三、顶板岩石定向水平长钻孔邻近层瓦斯抽放技术1370

二、顶板岩石巷道(高抽巷)邻近层瓦斯抽放技术1370

一、封闭式采空区瓦斯抽放技术1373

第四节 采空区瓦斯抽放新技术1373

二、开放式采空区瓦斯抽放技术1374

三、采空区瓦斯抽放监控装备1380

一、抽放瓦斯钻机及瓦斯抽放泵1382

第五节 抽放瓦斯装备及抽放监控系统1382

二、抽放瓦斯泵房及抽放管道监控系统1384

一、脉动通风技术治理上隅角瓦斯积聚1385

第一节 回采工作面上隅角积聚瓦斯处理技术1385

第四章 局部积聚瓦斯防治技术1385

二、抽出式无火花风机治理上隅角瓦斯积聚1387

三、小型液压风扇治理上隅角瓦斯积聚1388

四、移动式瓦斯抽放泵处理上隅角瓦斯1390

五、环缝式空气引射器处理上隅角瓦斯1391

第二节 盲巷积聚瓦斯安全排放技术1392

一、WCF-1型自控排放瓦斯装置1393

二、GDS-1型自动排放瓦斯装置1395

三、煤自然发火过程1399

二、煤自然发火条件1399

第十一篇 矿井火灾安全防治工程技术改造1399

第一章 煤炭自然发火机理1399

第一节 概述1399

一、煤自然发火定义1399

四、自然发火基础理论研究现状1400

一、煤自燃机理研究历史简介1402

第二节 煤炭自燃机理1402

三、煤自燃机理的主要研究方法1403

二、煤自燃机理的主要研究内容1403

四、主要研究成果及其应用1404

一、煤自然发火的外部条件1407

第三节 煤层自然发火危险指数评价1407

二、煤自然发火的内部条件1409

一、煤层最短自然发火期定义1410

第四节 煤层最短自然发火期评价1410

三、自然发火危险程度划分1410

三、煤层自然发火期研究现状及趋势1411

二、煤层自然发火期的预测方法1411

第二章 矿井火灾监测及早期预测预报1413

一、煤自然发火气体产物及其组成1414

第一节 煤炭自然发火的标志气体指标及优选1414

二、煤炭自然发火的标志气体及其指标1416

三、煤自然发火的标志气体优选1423

一、测温法1424

第二节 预测预报自然发火的方法1424

二、气体分析法1426

一、外因火灾监测1428

第三节 矿井火灾监测1428

二、内因火灾监测——煤自然发火监测1431

一、内因火灾防治1435

第一节 概述1435

第三章 矿井火灾防治技术1435

二、外因火灾防治1436

二、均压通风防灭火技术1437

一、灌浆防灭火技术1437

第二节 矿井自然发火(内因火灾)防治技术(一)1437

三、阻化剂防灭火技术1442

四、凝胶防灭火技术1445

五、泡沫防灭火技术1447

一、惰性气体防灭火技术1453

第三节 矿井自然发火(内因火灾)防治技术(二)1453

二、漏风检测及堵漏技术1465

第四节 外因火灾防治技术1472

一、阻燃胶带1473

二、带式输送机火灾监测、自动灭火技术1475

一、防火墙及其位置的选择1476

第一节 火区密封技术1476

第四章 火区的封闭、管理与启封1476

二、防火墙的布置及封闭顺序1477

三、火区快速封闭技术1478

一、绘制火区位置关系图、建立火区卡片1479

第二节 火区管理技术1479

二、火区检查观测与日常管理1481

一、加速火区火熄灭的技术1482

第三节 火区启封技术1482

二、判别火区火熄灭程度的标志气体1483

三、判别火区火熄灭的条件1485

四、火区启封1486

一、钻孔布置1491

第一节 煤层注水防尘技术1491

第十二篇 矿井煤尘安全防治工程技术改造1491

第一章 煤尘产生与扩散的控制技术1491

二、封孔1492

三、注水1493

一、采煤机滚筒摇臂径向雾屏及液压支架探梁辅助喷雾降尘技术1496

第二节 喷雾降尘技术1496

二、采煤机高压外喷雾降尘技术1497

三、采煤机负压二次降尘技术1502

四、液压支架移架和放煤口放煤自动喷雾降尘技术1505

一、附壁风筒控尘技术1507

第三节 通风除尘技术1507

二、湿式除尘器除尘技术1509

三、袋式除尘器除尘技术1511

第二章 粉尘浓度检测技术1515

一、短时粉尘采样器1516

第一节 粉尘采样器1516

二、长周期粉尘采样器1517

二、粉尘粒度分布及浓度测定仪1518

一、β射线测尘仪1518

第二节 测尘仪1518

三、高浓度测尘仪1519

第一节 概述1521

第三章 矿井瓦斯煤尘爆炸隔(抑)爆技术1521

一、PGS型隔爆水槽棚1522

第二节 被动式隔爆技术1522

二、KYG型快速移动式隔爆棚1523

三、XGS型隔爆棚(容器)1525

一、ZYB-S型自动产气式抑爆装置1527

第三节 自动抑爆技术1527

二、YBW-I型无电源触发式抑爆装置1529

第一节 地下热水型水害形成机理分析1535

第一章 矿井水害形成机理分析1535

第十三篇 矿井水害安全防治工程技术改造1535

第二节 机械潜蚀型水害形成机理分析1537

第三节 裂隙型充水水害形成机理分析1538

第四节 岩溶型突水水害形成机理分析1538

第五节 构造型突水水害形成机理分析1540

第二章 矿井突水系统分析1542

第一节 矿井突水水源判别1542

一、矿区各含水层水质特征1542

二、模糊概率法的运用1544

三、模糊贴近度法的运用1547

第二节 矿井突水通道分析1550

一、断层通道的特征分析1550

二、节理通道特征分析1551

第三节 矿井涌水量计算1557

一、水文地质比拟法1558

二、水均衡法1559

三、数值模拟法1561

第一节 含水层对矿井突水的控制作用1565

一、含水层岩性、厚度对矿井突水的控制作用1565

第三章 矿井突水控制因素1565

二、含水层岩相对矿井突水的控制作用1566

三、新生界覆盖层对矿井突水的控制作用1567

四、岩溶的分带性对矿井突水的控制作用1567

第二节 地质构造对矿井突水的控制作用1571

一、河南省煤田构造特征1571

二、褶皱构造对矿井突水的控制作用1573

三、断层构造对矿井突水的控制作用1575

四、重力滑动构造对矿井突水的控制作用1579

第三节 自然地理条件对矿井突水的控制作用1587

一、自然地理条件下的矿井突水1587

二、特殊地理条件下的矿井突水1589

一、国外防治水简介1596

第一节 国内外矿井防治水技术1596

二、国内防治水简介1596

第四章 矿井突水综合防治技术1596

第二节 河南省矿井防治水技术1598

一、矿井水害防治现状1598

二、矿井水害防治信息化前景1599

第三节 矿井水综合利用展望1602

一、矿井矿泉水综合利用1602

二、矿井水同位素综合利用1604

三、酸性矿井水综合利用1607

四、矿井水综合利用实例1611

五、矿井水综合利用措施161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