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地学教育总体改革研究报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地学教育总体改革研究报告](https://www.shukui.net/cover/7/30514243.jpg)
-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704012761X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194页
- 文件大小:10MB
- 文件页数:209页
- 主题词:地球科学-教育改革-研究报告-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地学教育总体改革研究报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一、地学教育改革的前提和背景:地球科学现状和发展趋势1
(一)地球科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又是一门全新的大科学1
(二)地球科学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有巨大的贡献,并将继续有所贡献6
(三)地球科学有了面对环境和发展的新命题和新使命14
(四)大科学的标志:地球系统科学21
二、地球科学的人才观28
(一)地球科学人才的样式和特色28
(二)关于“地学素质”和它在提高全民素质教育方面的作用和地位35
(三)未来新世纪人才的需求和任务,世界急需全新的一代地学人才37
三、地学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前景42
(一)鸟瞰国外地学教育42
(二)我国地学教育的沿革及现状55
(三)地球科学主要门类的专业设置情况59
(四)目前我国地学教育的主要问题和原因浅析67
四、地学教育改革的思路与原则82
(一)理科,应用理科、工科的界定及地学类专业82
(二)地球科学人才的培养目标86
(三)关于地球科学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88
(四)地学教育必须处理好的几个关系89
(五)地学人才流动和需求的分析思考93
(六)地球科学人才培养的模式及规格100
(七)地球科学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102
五、地学教育改革的支撑条件106
(一)尽快提高生源的质量,壮大地球科学的教学和科研队伍106
(二)改善地球科学工作的形象108
(三)深化教学改革,完善地球科学教育的教学管理机制109
(五)努力服务,以实绩取得各方支持110
(四)切实推进“产学研”结合,共建大地学的教育平台110
(六)把地球科学教育扎根于中小学111
六、关于地球科学教育的几点建议113
(一)从国家与民族的长远利益考虑,大力推动和开展地球科学教育,提高地学教育的质量,培养适应未来需要的高素质地学人才113
(二)全面布局,充分发挥各种类型院校的办学特色,根据实际需要构建各种类型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教育规律不拘一格育人才115
(三)继续深化地球科学教育改革,努力加强大地学的教学改革研究,以期尽快建立地球科学教育的新体系116
(四)建设地学教育的新型师资队伍,形成梯队,吸纳国内外人才以及学科的新绩新知,争取在地学研究和地学教育做出成绩——多出成果,锤炼队伍117
(五)争取支持和赞助,建设一批有学科特点和地域特色的“地质公园”、“标准剖面”,作为地学教育的实习基地,也作为国民地球科学素质教育的场所118
(六)继续发扬地球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者勤恳刻苦,严谨求实,兼容并包,多论求新的传统,加强地学研究及地学教育的学风建设119
(七)从加速全民的科学素质教育、确保国家和民族稳定120
昌盛的高度出发,尽快组织有关地球科学的网络教育和远程教育120
(九)进一步认识地球科学在新世纪的重大使命,及时拓宽地球科学教育的内容和面向,全方位抓好地学教育121
(八)充分认识地球科学的特色和未来“全球化”的发展趋向,加快地学教育国际化的进程121
(十)转变地球科学教育的思想和观念,准确定位地球科学和地球科学教育——是面向多门的大科学和专业教育,也是面向广袤的全民素质教育123
(十一)大力强化地球科学教育管理的激励机制,是培养地学创新人才、促进地球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关键124
(十二)迎接新世纪的挑战,面对协调环境发展和全面深入认识地球的需要,筹建“基础地学”专业,培养高层次的宏观研究和管理决策的地球科学人才126
(十三)编写大地学为主导思想的学科贯通的教材,争取在有条件的学校开设不同样式的大地学新课127
项目鉴定委员会鉴定意见129
附件一 近年地学专业毕业生去向统计及分析131
附件二 项目主持单位及项目总负责人、参加学校和参加人员名单156
附件三 项目鉴定组织单位、鉴定委员会专家成员名单157
附件四 项目成果158
附件五 国外部分高等学校地学教育与专业、课程设置情况163
附件六 项目工作进程大事记181
后记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