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教育通史 先秦卷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教育通史 先秦卷 上](https://www.shukui.net/cover/72/35069561.jpg)
- 王炳照,李国均,阎国华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7303155576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350页
- 文件大小:146MB
- 文件页数:36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教育通史 先秦卷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中国教育的萌芽1
第一节 中国教育起源的社会背景2
一、社会生产力2
二、社会经济6
三、社会生活8
第二节 早期的生产劳动教育11
一、人工取火活动及其教育11
二、工具制造及其教育12
三、采集狩猎技术及其教育17
四、农业、畜牧业及其教育18
第三节 早期的社会生活教育20
一、婚姻家庭制度及其教育20
二、生活习惯和生活能力教育20
三、原始艺术教育24
四、原始宗教活动中的教育26
第四节 学校教育的萌芽31
一、成均31
二、虞庠33
三、明堂35
第二章 夏、商时期的教育40
第一节 夏代的教育40
一、夏代的学校40
二、夏代的文教政策43
三、傅说(yuè)的教育思想47
第二节 商代的教育51
一、商代的学校51
二、商代的文教政策56
三、箕子的教育思想60
第三章 西周时期的教育64
第一节 西周的宗法制度及其文教政策64
一、西周宗法制形成的因素64
二、西周宗法制的特征67
三、西周的文教政策69
第二节 西周的教育体制73
一、教育行政体制73
二、“学在官府”体制下的西周学校制度77
三、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合一85
第三节 西周社会教化的体制88
一、社会教化政策89
二、社会教化内容90
三、西周社会教化的途径92
第四节 “六艺”教育95
一、“六艺”教育概述95
二、“六艺”教育起源说105
三、“六艺”礼乐及政治伦理说108
四、“六艺”射御及文武兼备说113
五、“六艺”书数及致用说114
六、“六艺”教育的养心说116
第五节 姜尚的教育思想119
一、足智多谋的治术教育思想119
二、富国强兵的社会教化思想123
三、兼容并包学风的提倡124
第六节 姬旦的教育思想125
一、奠定了西周的文教政策思想126
二、“制礼作乐”与教育政治伦理化的发端130
三、躬谦礼贤与人才思想的初创133
四、“修德”“节性”与修身原则的开创135
第四章 春秋时期的教育制度概述137
第一节 春秋时期教育剧变的社会背景138
一、封建小农经济的建立138
二、宗法社会形态的解体141
第二节 学术扩散与“士”阶层的出现143
一、学术扩散143
二、士阶层的崛起145
第三节 私学的兴起147
一、西周官学的衰落147
二、春秋私学的兴起150
三、西周官学与春秋私学的冲突153
第五章 孔子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158
第一节 孔子的教育活动与办学制度159
一、招生制度159
二、经费来源及支出161
第二节 孔子教育思想体系的基本特点163
一、教人做人的教育164
二、以社会为本位的教育174
三、富于理性精神的教育思想184
第三节 道德教育原则的论述193
一、培养人生理想、追求高尚境界193
二、培养自我认识与自我控制的能力200
三、培养善于改过的品德204
四、倡导践履躬行的德育原则207
第四节 教学原则的论述211
一、编定教材的原则211
二、课程设置的原则216
三、教学过程中的原则方法223
第五节 教育教学思想的辩证法因素233
一、教育思想的系统观234
二、揭示教学基本范畴的相互关系247
三、和谐发展的教育观254
第六节 孔门后学教育思想的演变及儒家“显学”地位的确立256
一、孔门后学教育思想的演变256
二、儒家“显学”地位的确立269
第六章 墨家的教育思想276
第一节 墨子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277
一、论教育兴利除害的社会政治经济功能277
二、论有道相教与劝子于学的积极作用279
三、论环境在教育中对人的作用281
第二节 墨子论理想人格的培养与塑造284
一、“兼士”,理想人格的培养目标284
二、德行、言谈、道术:理想人格的基本标准288
三、尚贤使能:人才使用的功利原则296
第三节 墨子论“合其志功”的教学原则和方法299
一、论教学认识的基本方法299
二、志功合一与逻辑性原则302
三、主动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303
四、量力性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305
第四节 后期墨家对墨子主要教育思想的继承发展307
一、对教学相需和认识论的发展与贡献308
二、论道德教育的创新与发展313
三、科学技术教育的理论总结318
四、逻辑教育的发展与完善326
第五节 墨家“显学”地位的确立及其影响332
一、墨子一生“上说下教”的成就及影响332
二、墨家教育集团强大的社会力量及地位335
三、墨学的“衰微”、复兴及其影响342
人名与专业术语索引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