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教育学新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教育学新论](https://www.shukui.net/cover/71/35025977.jpg)
- 郭为藩,高强华著 著
- 出版社: 正中书局
- ISBN:957090657x
- 出版时间:1987
- 标注页数:414页
- 文件大小:65MB
- 文件页数:43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教育学新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教育的本质&高强华1
第一节 教育的必要性1
一、教育的意义1
二、教育与人生4
三、教育本质的学说8
四、教育学的体系12
第二节 教育与认知发展18
一、认知的哲学基础18
二、认知发展的理论20
三、认知发展与教育25
第三节 教育与人格发展27
一、人格的意义28
二、人格发展的理论30
三、儒家的人格理想34
四、人格教育的精义37
第四节 五育均衡发展的教育39
一、教育的目的和宗旨39
二、我国教育宗旨的演进41
三、五育的内容分析44
四、五育均衡的教育50
第二章 教育的功能&高强华57
第一节 教育的社会功能57
一、社会化的意义57
二、社会化与教育的关系60
三、社会化的主要阶段62
四、社会化各阶段的教育重点64
第二节 教育的文化功能66
一、文化的意义66
二、我国文化的特征69
三、文化传统的变迁72
四、教育与文化革新76
第三节 教育与民主政治77
一、教育的政治功能77
二、政治社会化的意义与过程80
三、我国民主教育的实施概况81
四、民主教育的方向和作法82
第四节 教育与经济发展84
一、教育与经济成长84
二、教育与人力投资87
三、我国的经济发展与教育89
第三章 教育的对象——成长中的个体&高强华97
第一节 教育与发展阶段97
第二节 儿童的发展与教育101
一、依赖性与可塑性101
二、幼儿的社会行为发展102
三、儿童期的发展与学习105
四、儿童创造力的发展学习108
第三节 青少年的心理112
一、青少年时期的意义112
二、青少年的心理特征114
三、青少年的次级文化115
四、青少年价值的学习与教育118
第四节 成人心理与成人教育120
一、成人的心理与适应120
二、成人的学习特性122
三、成人教育的基本信念124
四、终生教育与成人教育126
第四章 教育的型式&高强华133
第一节 家庭的教育功能134
一、家庭与家庭文化134
二、家庭对个人的影响135
三、家庭对于学校教育的影响137
四、现代家庭教育的重点138
第二节 学校教育与学制141
一、学校教育的特色与任务141
二、学校的组织结构与气氛143
三、学校生活的素质148
四、学制与学制改革151
第三节 生态环境与社会教育154
一、环境危机与生态保育155
二、环境教育的内容与问题157
三、社会教育的新任务159
四、天下一家的和平教育162
第四节 教育行政的体制165
一、教育行政的意义165
二、教育行政体制的类型167
三、我国的教育行政体制170
四、现行教育行政体制的检讨174
第五章 教育的内容与方法&高强华183
第一节 课程与教材183
一、课程的意义和特性183
二、课程的类型与发展186
三、教材的选择与运用190
四、适应未来的课程192
第二节 训育与辅导194
一、训育的意义、功能与原则194
二、辅导的意义、功能和类别198
三、训辅合一的理论与实际201
第三节 教学法与教学评量204
一、教学的因素与模式204
二、教学的原则与方法211
三、评量的功能与类别214
四、评量的方式及其运用219
第四节 教学技术的运用223
一、视听教育的运用223
二、教育工学的性质226
三、教学单元的编制229
四、教室管理的原则232
第六章 教育专业&郭为藩239
第一节 教育专业的修养239
一、教育专业的特性239
二、教师的专业培养242
三、教师专业组织246
第二节 师道的现代意义247
一、经师的现代意义248
二、人师的现代意义251
三、良师的现代意义254
第三节 教育行政人员与领导256
一、教育行政人员的类别256
二、教育行政人员应具备的条件259
三、教育行政领导的原则261
第四节 教育研究与教育实验265
一、教育研究的性质265
二、教育研究的主要方法268
第七章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郭为藩279
第一节 我国儒家的人文思想279
一、人性本质280
二、人伦关系283
三、人生责任284
四、人文教育286
第二节 人文主义心理学的理念287
一、人文主义心理学的发展脉络288
二、人文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信念295
第三节 人文主义教育的性质299
一、人文精神的意义299
二、人文素养的内涵302
第四节 人文主义的教学方案304
一、通识教育305
二、价值澄清教学308
三、统合教育311
第八章 教育机会均等的理念与实际&郭为藩319
第一节 教育机会均等的意义319
一、不平等的存在事实319
二、真平等与假平等320
三、教育机会均等的不同层面321
第二节 教育机会与社会公平324
一、社会公平的基础324
二、教育机会不平等的来源325
第三节 教育机会均等在学制上的反映327
一、综合化的中小学体制328
二、公平开放的升学途径329
三、在职者继续教育的机会329
四、全面性的特殊教育体制330
五、普及化的幼稚教育331
第四节 缩短地区间教育素质的差距332
一、地区差异现象的存在332
二、教育优先区的划定333
第九章 民生本位的教育观&郭为藩339
第一节 教育与生活340
一、生活的完整内涵340
二、教育与生活素质344
第二节 学校与社区348
一、学校与社区生活348
二、社会中心学校的性质350
第三节 教育与现代化352
一、现代化生活的特征352
二、转型期社会的教育课题358
第四节 迎接未来的教育364
一、资讯社会的特征365
二、资讯革命对教育的影响367
第十章 三民主义教育思想&高强华373
第一节 孙中山先生的教育思想374
一、国父的建国理想与教育374
二、国父教育思想的体系375
三、国父对教育政策的主张378
四、三民主义教育哲学的精义381
第二节 先总统 蒋公的教育思想383
一、蒋公论教育的意义与目的383
二、三民主义教育的内容385
第三节 蒋公论教育的革新393
一、力行是革新的动力393
二、教育革新的方针395
三、青年教育的重点396
四、教育革新的原则397
第四节 三民主义教育建设的展望399
索引407
主题索引407
西洋人名索引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