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粳稻产量品质形成及调控对策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粳稻产量品质形成及调控对策
  • 马莲菊,王术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373588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156页
  • 文件大小:27MB
  • 文件页数:166页
  • 主题词:粳稻-产量-研究;粳稻-粮食品质-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粳稻产量品质形成及调控对策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绪论3

第1章 粳稻产量形成研究进展3

1.1粳稻产量构成要素3

1.2粳稻灌浆特性与产量关系3

1.3光合特性与产量关系5

1.4高产粳稻群体结构特征与产量关系6

1.4.1茎叶结构6

1.4.2穗粒结构8

第2章 粳稻稻米品质形成研究进展10

2.1稻米品质研究概况10

2.1.1稻米的组分及其品质评价10

2.1.2稻米品质性状的相关性12

2.2稻米品质形成的生理基础13

2.2.1蔗糖及与其相关的酶14

2.2.2淀粉的生物合成及其关键酶16

2.2.3稻米品质形成过程中关键酶及其活性的动态变化研究19

2.2.4胚乳淀粉积累与稻米品质的关系20

2.3粳稻灌浆特性与稻米品质关系21

第3章 高产粳稻群体调控技术22

3.1粳稻栽培技术对产量的影响22

3.1.1粳稻种植方式发展趋势22

3.1.2氮肥施用技术现状23

3.2植物生长调节剂和生物制剂在粳稻生产中的应用24

3.2.1植物生长调节剂24

3.2.2生物制剂24

第二篇 粳稻生理与产量形成29

第4章 不同穗型粳稻品种抽穗后物质生产与灌浆特性的比较研究29

4.1材料与方法29

4.2结果与分析30

4.2.1不同穗型品种的产量比较30

4.2.2不同穗型品种抽穗后物质生产与分配的比较32

4.2.3不同穗型品种穗部性状和籽粒灌浆特性的比较37

4.2.4不同穗型品种穗部功能的初步比较46

4.3结论和讨论49

第5章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产量生理特性与株型特征的研究52

5.1材料与方法52

5.1.1试验材料52

5.1.2试验方法52

5.2结果与分析53

5.2.1产量构成因素与稻谷产量的关系53

5.2.2高产粳稻群体生理特性研究55

5.2.3高产粳稻群体株型特征的研究61

5.3小结64

5.4讨论65

5.4.1从品种演变看产量三因素在粳稻高产中的作用65

5.4.2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在粳稻产量形成中的作用66

5.4.3粳稻品种的光合特性与高产育种和栽培67

5.4.4高产粳稻品种的株型特征68

第三篇 粳稻生理与品质形成73

第6章 辽宁省粳稻品种品质特点73

6.1材料与方法73

6.1.1试验材料73

6.1.2方法73

6.2结果与分析74

6.2.1不同类型粳稻稻米品质及经济性状概况74

6.2.2品质性状与经济性状的关系76

6.2.3品质性状的主成分分析78

6.2.4品质性状的适应性和稳定性79

6.3小结84

6.4讨论85

6.4.1外观品质是影响辽宁省粳稻稻米品质的主要因素85

6.4.2利用AMMI模型分析粳稻品种品质的稳定性85

第7章 稻米品质形成生理的比较研究87

7.1材料与方法87

7.1.1试验材料87

7.1.2方法87

7.2结果与分析91

7.2.1籽粒灌浆特性91

7.2.2籽粒发育期间胚乳中有关糖代谢的酶的活性变化100

7.2.3酶活性与灌浆速率的关系108

7.2.4八品种强、弱势粒稻米品质108

7.2.5生理特性与稻米品质的关系112

7.3小结114

7.4讨论115

第四篇 施肥及栽培方式对粳稻产量影响119

第8章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氮肥利用效果研究119

8.1材料与方法119

8.1.1试验材料119

8.1.2试验方法119

8.1.3项目调查119

8.2结果与分析120

8.2.1不同氮肥水平下各品种生物产量、经济产量和经济系数120

8.2.2不同氮素水平下各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差异120

8.2.3不同氮素水平下各品种的生理特性研究123

8.2.4不同氮素水平下各品种某些形态特征的差异125

8.2.5不同品种中等肥力下群体生产力和个体生产力的比较125

8.3小结126

第9章 栽培方式对粳稻产量的影响128

9.1材料与方法128

9.1.1供试品种128

9.1.2栽培方式128

9.1.3田间管理128

9.1.4测试方法128

9.2结果与分析128

9.2.1不同栽培方式对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128

9.2.2不同栽培方式边际效应分析130

9.2.3不同栽培方式对粳稻群体生长发育的影响131

9.2.4不同栽培方式的经济效益分析134

9.3小结136

第五篇 有效微生物群对粳稻产量影响139

第10章 有效微生物群(EM)对粳稻发芽和秧苗素质的影响139

10.1材料与方法139

10.1.1 EM粳稻浸种试验139

10.1.2 EM浸种防治病害试验139

10.1.3 EM及植物生长调节剂发芽试验139

10.1.4 EM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秧苗喷施试验140

10.2结果与分析140

10.2.1 EM粳稻浸种对粳稻发芽势的影响140

10.2.2 EM浸种对粳稻秧苗素质的影响141

10.2.3抗病效果和EM-5号抗病菌群的分离141

10.2.4粳稻秧苗喷施EM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秧苗素质比较142

10.3结论143

第11章 有效微生物群(EM)对粳稻产量的影响144

11.1材料和方法144

11.1.1试验材料144

11.1.2试验方法144

11.2结果与分析145

11.2.1 EM浸种粳稻对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145

11.2.2粳稻苗期EM喷雾增产效果145

11.2.3粳稻秧苗喷施EM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秧苗素质和增产效果比较146

11.3结论与讨论147

参考文献14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