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宗教与中医学发微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宗教与中医学发微
  • 赵文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 ISBN:9787802540880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614页
  • 文件大小:24MB
  • 文件页数:657页
  • 主题词:宗教-关系-中医学-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宗教与中医学发微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引言1

第一编 中医学的宗教渊薮2

第一章 黄帝与黄帝团队2

一、黄帝是半人半神的宗教领袖2

(一)上古人类的文明主体是宗教3

(二)黄帝的宗教实践产生了最初的中医药学5

二、“黄帝”团队及其传人完成了伟大的《黄帝内经》的传承与编撰11

第二章 中医的宗教特质21

一、医家对天地运行法则与人类生死规律的不懈追求22

二、医家将济世的情怀作为自己人生的基调,使医人与治病统一27

(一)生命中的喜鹊——扁鹊现象及其他28

(二)慈悲、智慧、大行、光明——药王孙思邈及其他31

三、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结合,使中医学超越了“术”的规范38

(一)身形治病39

(二)语言治病39

(三)心意治病40

(四)观赏书画治病41

(五)太极拳治病41

(六)少林拳治病42

(七)靖公巧施斩蛇丹43

(八)笔头藏针44

(九)葛可久击案催产44

(十)滑伯仁桐叶催生45

(十一)韩飞霞墨符活人45

(十二)张戴人击木愈惊46

(十三)大器晚成46

第三章 祝由科的秘密51

一、祝由的本义51

二、祝由科失传了吗56

三、祝由的宗教内涵解析59

(一)从喇嘛曲巴前行念诵看祝由的内涵60

(二)从佛教早晚课诵看祝由的内涵62

(三)从道教早晚课诵看祝由的内涵64

(四)从基督教祈祷文看祝由的内涵69

(五)从天主教弥撒文看祝由的内涵70

(六)从道教斋醮看祝由内涵的流变72

四、祝由向民间习俗的回归77

(一)从《义序的宗族研究》看祝由向民间习俗的回归78

(二)从四川相关县志看祝由向民间习俗的回归79

五、祝由向民间信仰的回归83

六、祝由的秘密85

(一)学习祝由有严格的戒律要求85

(二)学习与受持祝由的方法86

(三)祝由心理暗示等宗教内涵88

(四)祝由科的医道内涵91

七、祝由科的分期94

八、祝由的现代科学意义及我们应有的态度97

第四章 是神农尝百草还是岐伯尝百草101

一、黄帝使岐伯尝百草是真实的102

二、神农尝百草也是不假的103

三、神农尝百草的秘密——兼谈人体经络的发现104

四、神农尝味百草的意义108

第五章 跨越“方剂”的藩篱110

一、汉朝以前,已有“方剂”的传承110

(一)据《汉书》记载,汉朝以前存在方剂传承110

(二)淳于意医籍,证明有方剂的传授111

(三)马王堆帛书,亦证明汉朝以前确有方剂传承112

(四)《武威汉代医简》证明《伤寒论》以前,亦存在方剂的传承112

(五)医学史证明,汉朝以前有方剂的传承113

二、张仲景博采《汤液经》等众方,撰写了《伤寒杂病论》114

(一)伊尹其人114

(二)伊尹与《汤液经》117

(三)伊尹《汤液经》的传承与影响121

三、汉代之前,方剂是如何传承的123

(一)禁方的传承与授受124

(二)禁方时代及其他126

四、如何理解张仲景及其《伤寒论》129

(一)张仲景任长沙太守问题129

(二)张仲景对中医脉学的贡献130

(三)张仲景对六经辩证体系的创立132

(四)张仲景对中医“方”和“法”的贡献135

(五)可以得出的结论136

第六章 神秘的运气学说138

一、运气学说的由来与构成140

二、王冰与运气学说142

(一)王冰其人142

(二)王冰对运气学说的继承与弘传143

三、王冰与运气学说相关问题的辨析145

(一)时代对运气学说的迫切需求146

(二)运气学说源于《内经》与先秦诸子147

(三)王冰传承运气学说但非创造运气学说149

(四)王冰是如何传承运气学说的152

第七章 李仲愚先生杵(指)针治疗心法的生理与宗教原理154

一、杵(指)针疗法的取穴与生理、宗教特质155

(一)八阵穴155

(二)河车路155

(三)杵(指)针疗法的生理、宗教原理分析156

二、杵(指)针心法的宗教因素158

(一)临症须凝神静气,慈悲恻隐158

(二)施治必以意领气,调节阴阳158

(三)救人当医患感通,升华生命159

第八章 对中医学起源与分期的检讨161

一、医学源于本能的观点162

二、医学源于实践的观点164

三、医源于圣的观点166

四、医源于巫术的观点167

五、对医学史分期的检讨169

(一)何爱华先生对医学史的分期等169

(二)我们对医学史的不同分期及其检讨171

六、检讨的总结174

第二编 宗教修证的医学背景178

第一章 性命双修的生理基础178

一、五运与五行180

二、五行的生克制化及其他183

(一)五行的生克制化184

(二)五行各摄五行185

(三)五行的多种显象187

三、五行与人体及大自然的关系189

(一)五行的方位及其他189

(二)五行与人体的几种对应关系192

四、五行与传统医学的养生思想196

五、五德养五脏的原理201

六、五德之间的生克原理204

七、宗教戒律不仅是道德规范,亦是健康人生的前提205

第二章 道教及其修证的相关问题208

一、道教核心信仰的哲学构架209

(一)自然之道209

(二)治国之道214

(三)养身之道216

二、道教源流及内养原理217

三、《道德经》与内丹养生之道222

(一)去欲抱朴222

(二)静默认道225

(三)因止达观227

第三章 佛教修证原理及其他229

一、四圣谛法门229

二、十二因缘法230

三、《菩提道次第广论》231

(一)《菩提道次第广论》的结构232

(二)《菩提道次第广论》的主要内容232

四、中观他空见233

五、行愿与方便236

(一)佛教修证的行愿236

(二)佛教修证的下手方便236

第四章 人体经络系统与佛教华严世界240

一、经络的概念240

二、经络的构成241

三、经络的实质与运转242

(一)经络的实质是生命力的高级表现形式242

(二)经络的运转为太极一元之中的一脉运行243

四、佛教华严世界简述245

五、人体经络与华严世界251

第五章 观音耳根圆通法门的生理基础及其他258

一、观音耳根圆通法门的由来259

二、观音耳根圆通法门的生理基础260

(一)耳根圆通法门在人体经络的基础261

(二)耳根圆通法门在人体脏腑的基础262

三、观音耳根圆通法门的特别殊胜263

第六章 佛教十二因缘中“识”的生理基础及其制定淫戒的必然265

一、十二因缘的基本内涵265

二、十二因缘中“识”的特质及其对生命形成的影响267

三、佛教“淫戒”的由来268

第七章 攒簇五行与气脉明点的秘密271

一、道家炼丹的原理与攒簇五行272

二、密法中的气、脉、明点274

第八章 《坛经》称经的秘密280

一、释迦牟尼付法授记的缘起与条件280

(一)付法的缘起与条件280

(二)释迦牟尼付法迦叶的形式与内容281

二、祖师辗转传承的多重因缘282

(一)达摩祖师传法的因缘283

(二)二祖与三祖的传法因缘284

(三)四祖与五祖的传法因缘285

(四)六祖得法的因缘286

三、汉地六代祖师的法事积累287

四、《坛经》现世的伟大意义288

五、总结289

第九章 佛教神通解析292

一、神通的概念与佛教对神通的认识292

(一)神通的概念及其共通基础292

(二)佛教对神通的认识293

二、禅定对神通开发的基础作用295

(一)放松296

(二)专注296

(三)超越心理障碍297

三、佛教对神通的训练与开发298

(一)佛教神通训练的总纲298

(二)佛教对耳根神通的训练299

(三)佛教对眼识和心识神通的训练300

(四)佛教对宿命通的开发301

四、三密相应的特殊修法解析302

(一)动功修持法303

(二)陀罗尼经咒303

五、总结306

第三编 宗教行为中相关疾病的防治310

第一章 宗教修证的前行次第310

一、调睡眠311

二、调身312

三、调饮食312

(一)注重饮食的选择313

(二)素食应知316

(三)饮上池水316

(四)饮食宜定时定量317

(五)饮食与忌宜318

(六)了知断食319

(七)了知《佛说佛医经》320

(八)养生方324

四、调心327

五、调息327

六、自我按摩328

七、静坐前的准备329

第二章 宗教行为中相关疾病的防治332

一、静坐诸病336

(一)痔疮便血336

(二)经络关节疼痛336

(三)四肢关节疼痛338

(四)颈椎骨质增生338

(五)坐骨神经痛339

(六)颈椎疼痛及背心冷痛340

(七)背部发冷并痛340

(八)背部发热341

(九)头痛341

(十)头皮屑342

(十一)内脏并全身疼痛342

(十二)慢性鼻炎343

(十三)下身勃动344

(十四)胸中烦热345

(十五)鼻出血345

(十六)下阴潮湿出汗347

(十七)睾丸肿胀347

(十八)阴痒348

(十九)腰扭伤348

(二十)惊吓349

(二十一)沉掉350

二、行走诸病351

(一)扭伤和跌打损伤351

(二)静脉曲张351

(三)心悸与心律失常351

(四)高原反应与休克352

(五)大汗淋漓353

(六)脉管炎353

(七)各种疮症354

(八)漆疮(俗称“漆痱子”)355

(九)面神经麻痹355

(十)出行安全356

(十一)腱鞘囊肿360

(十二)洗手丹361

(十三)急性结膜炎361

(十四)疥疮(俗称“干疮子”)362

(十五)膝关节半月板损伤363

(十六)善知救生364

三、居处诸病365

(一)美尼尔氏综合症365

(二)血瘀失眠367

(三)口腔常见疾病367

(四)甲状腺机能亢进症369

(五)头晕头痛370

(六)高血压371

(七)脱发372

(八)冻疮373

(九)烧烫伤374

(十)带状疱疹375

(十一)痈376

(十二)神经性皮炎377

(十三)手足癣378

(十四)脚气378

(十五)真菌(红癍)感染379

(十六)保护牙齿379

(十七)眼目病380

(十八)善养心智381

四、念诵诸病381

(一)音哑381

(二)慢性咽炎和咳嗽382

(三)口腔溃疡382

(四)突然晕倒383

五、饮食诸病383

(一)胃溃疡384

(二)脾胃虚损384

(三)戒烟385

(四)正确对待“禁食”385

六、睡眠心识诸病387

(一)筑基要保证睡眠387

(二)练好睡功388

(三)不以梦境转心境388

(四)不以世间法障碍出世间法389

(五)克服失眠390

七、五劳所伤——“痿证”391

(一)血痿392

(二)气痿393

(三)肌痿394

(四)骨痿394

(五)筋痿394

第三章 附录396

一、李仲愚先生论十二辟卦的生理现象396

(一)十二辟卦卦象及说明396

(二)十二辟卦的生理现象397

二、净明动功十式399

(一)净明动功的来源及其他399

(二)净明动功十式的名称和动作要领400

(三)净明动功的医疗保健作用403

三、筑基功法十三式411

四、李仲愚先生外治方药415

(一)外敷法415

(二)外洗疗法416

(三)外贴疗法416

(四)正确认识气功治病419

第四编 宗教与医学哲学的顶严——《周易》阐幽423

第一章 概念、起源和流传423

一、《易》的本义究竟是什么?424

二、《周易》的结构有哪两个显著的特征?425

(一)经传不分425

(二)文字与符号结合427

三、《连山》、《归藏》真的全部失传了吗?428

(一)什么是“三易”?429

(二)《连山》、《归藏》真的全部失传了吗?429

四、《周易》有哪三个基本的原则?431

(一)变易431

(二)交易432

(三)不易432

五、《周易》的作者是谁?《周易》是如何成书与定名的?433

(一)在《周易》形成、发展史上,有哪些人作出过突出贡献433

(二)伏羲是怎样一个人434

(三)我们应当如何理解伏羲的神性436

(四)伏羲是如何画卦的437

(五)文王画卦的传奇438

(六)伏羲是依据什么画卦的441

六、周公其人与爻辞的真正来源是怎样的?444

七、“十翼”的作者真是孔子吗?446

(一)“十翼”通汉赋说449

(二)看待“天”的问题450

(三)人称问题450

(四)《史记》、《汉书》都说孔子为《周易》作“传”,是否无稽之谈451

(五)孔子对《周易》作过文字润色工作452

八、《易》学发展的概况究竟是怎样的?454

九、怎样理解孟喜篡改师法?457

十、京房为什么短命?460

十一、什么叫王弼扫象?我们应该如何理解?464

十二、来知德是如何将理、气、象、数融为一炉的?466

十三、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周易》?469

第二章 内涵之秘473

一、什么是《周易》的理、气、象、数?473

(一)什么是理474

(二)什么是气474

(三)什么是象475

(四)什么是数475

二、太极图的真实含义是什么?476

三、阴阳五行学说包括哪些内容?478

(一)阴阳五行学说大概是什么时间产生的478

(二)五行的方位及其他479

四、八卦是怎样由太极、两仪推演而来的?481

五、《周易》六十四卦包含哪些内容?482

(一)六十四卦的由来482

(二)分宫八卦口诀483

六、什么是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486

(一)先天八卦486

(二)后天八卦489

七、河图、洛书精蕴491

(一)河图、洛书的结构491

(二)河图、洛书的来源及时间492

(三)河图、洛书的内涵与本质495

(四)河图、洛书对内功修炼的指导作用497

八、为什么《周易》的世界图示是天圆地方?498

(一)方图499

(二)圆图501

(三)方圆图的文化内涵501

九、十二辟卦有哪些旁通与象征意义?504

(一)十二辟卦的本义505

(二)十二辟卦的旁通义505

十、《周易》六十四卦排列顺序是依据什么道理确定的?508

(一)错508

(二)综508

(三)互509

(四)变509

(五)错综互变与六十四卦排列顺序的关系509

十一、《周易》的爻辞是如何安立和形成的?511

第三章 《周易》与儒释道医的关系514

一、《周易》与儒家文化的关系515

(一)孔子所作“十翼”已成为儒家哲学的典范516

(二)“十翼”展现出精微的道家思想,为儒学的弘传提供了人生基础517

二、《周易》与道家思想的关系519

(一)儒道之间的差异及其他520

(二)《道德经》章句与《周易》卦辞深有渊源522

(三)《道德经》与《周易》相互发挥523

三、《周易》与佛学的关系524

(一)总纲的比较526

(二)因果观念的比较527

四、《周易》和传统中医学的关系528

(一)医易同源528

(二)易为医之体,医得易之用530

五、为什么说“善易者不卜”?534

(一)明理不必卜534

(二)明事不必卜535

(三)明象不必卜537

第四章 《周易》卦解例证538

一、《周易》卦解概说538

二、《周易》卦解例证540

(一)乾卦与坤卦——刚柔一体的问题540

(二)屯卦与蒙卦——正心与致知的问题545

(三)需卦与讼卦——等待、持正及其他549

(四)师卦与比卦——正道与诡道之间552

(五)小畜卦与履卦——水往高处走的秘密555

(六)上下通气——兼谈否、泰两卦卦理559

(七)大同世界的两个基本条件——兼谈同人、大有卦理562

(八)“劳谦君子有终吉”——兼谈谦、豫两卦卦理565

(九)时势造英雄——随、蛊两卦卦理及其他569

(十)“八月有凶”的秘密——从临、观之义说起573

(十一)法家思想从哪里来——兼谈噬嗑、贲两卦卦理576

(十二)一阳生的秘密——从剥、复两卦卦理说起580

(十三)诚信与积累的辩证法——兼谈无妄、大畜卦理583

(十四)自养与养人——兼谈颐、大过卦理587

(十五)残酷的世间“八风”——兼谈坎、离卦理592

(十六)咸卦与恒卦——男人、女人及其他596

第五章 中观他空见与《周易》“三易”思想的比较600

一、中观他空见的因由601

(一)中观他空见的由来601

(二)中观他空见的内涵603

二、易学与“三易”思想605

(一)易学是天地之学605

(二)易学是性命之学605

(三)易学是方法论606

(四)易学有“三易”(交易、变易、不易)的根本规律606

三、中观他空见与《周易》“三易”思想的比较607

后记60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