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 第2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 第2版
  • 何干强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 ISBN:9787501789566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446页
  • 文件大小:126MB
  • 文件页数:472页
  • 主题词:社会主义经济-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导论1

第一章 中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的必然性1

第一节 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历史必然性2

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临的抉择2

二、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4

三、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5

第二节 社会主义经济是当代中国社会经济的主体6

一、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含义6

二、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形成7

三、区分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9

第三节 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10

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历了曲折的道路10

二、中国经济建设的伟大成绩,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12

三、重要的历史经验:必须牢牢地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14

第二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8

第一节 走出计划产品经济体制的误区18

一、计划产品经济体制的缺陷18

二、计划产品经济体制的成因20

三、计划产品经济体制不等于社会主义24

四、批判传统计划产品经济体制的不同立场26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经济实践的必然选择27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对经济体制的探索27

二、在改革的实践中确定经济体制目标29

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阐释31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33

一、用唯物史观认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33

二、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比的共性34

三、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比的特征36

第三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41

第一节 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41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41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过渡性和长期性43

三、实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战略的出发点44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和基本经济制度45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45

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48

三、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则50

第三节 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促进科学发展52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发展必须遵循客观规律52

二、坚持科学发展观52

三、科学发展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54

第二篇 利益主体57

第四章 社会主义经济的利益主体57

第一节 社会主义经济利益主体的社会性质58

一、经济利益主体和生产资料所有制经济关系58

二、公有制与私有制两种经济利益主体在社会性质上的比较59

三、全民所有制利益主体同集体所有制利益主体的差别62

第二节 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利益主体64

一、市场经济和中国国情对公有制经济利益主体的要求64

二、公有制经济的利益主体适应市场经济的现实可能性66

三、区分两种社会经济制度下的国有经济利益主体67

四、国有独资企业利益主体的双重性69

第三节 公有制经济利益主体的基本结构70

一、公有资本利益主体内部组织层级的划分70

二、国有资本利益主体的组织机构72

三、集体资本利益主体的组织结构75

四、公有制经济利益主体广大成员之间的生产关系76

第五章 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80

第一节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80

一、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关系的重要性和实质80

二、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物质内容81

三、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的含义82

四、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必须占主体地位的原因83

第二节 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辩证关系85

一、非公有制经济的性质、特征和作用85

二、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相互依赖关系87

三、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矛盾90

第三节 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91

一、处理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关系的价值目标91

二、支持、鼓励与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93

第四节 重视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过渡性经济形式95

一、过渡性经济形式95

二、过渡性经济形式的类型97

三、用劳动二重性的观点认识混合所有制99

第六章 公有制的实现形式103

第一节 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及其合理性的判断标准103

一、所有制与所有制的实现形式103

二、判断公有制实现形式合理性的标准106

第二节 现代企业制度109

一、现代企业制度为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创造了条件109

二、法人财产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111

三、公有制企业实行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113

第三节 公有资本的多种实现形式114

一、公有资本的概念及其多种企业组织形式114

二、公有资本具有多种实现形式的原因116

三、集体资本参与的股份合作制形式119

第四节 土地公有制的实现形式120

一、土地国有制的实现形式120

二、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123

第七章 劳动者的社会主义经济权益127

第一节 社会主义经济与劳动者的经济权益127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目的与劳动者的经济权益127

二、劳动者社会主义经济权益的基本含义128

三、劳动者的社会主义经济权益对经济体制的要求130

四、提高劳动者自身的素质132

第二节 劳动者经济权益的实现过程133

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社会主义经济权益实现的特征133

二、在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实现经济权益的主要环节135

三、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的劳动力不是商品136

四、非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的经济权益138

第三节 社会保障制度139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社会主义经济特征139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及其完善141

三、重视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143

第三篇 市场环境147

第八章 现代市场体系147

第一节 市场和市场机制148

一、市场的基本概念148

二、价值规律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150

三、市场机制及其运行152

四、市场机制是一种社会分工制度155

第二节 现代市场的基本特征156

一、现代市场是发达的开放性竞争性市场156

二、现代市场的系统性和统一性157

三、国家对市场的微观调控和现代市场的有序性158

第三节 现代市场体系的结构159

一、现代市场结构的分类159

二、商品市场160

三、要素市场160

第四节 现代信用制度162

一、现代市场经济中的信用制度162

二、信用形式163

三、信用工具165

第九章 现代市场的培育与管理168

第一节 培育现代市场体系168

一、增强现代的社会主义统一市场意识168

二、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战略目标和措施169

三、克服地方保护主义171

四、健全信用制度172

第二节 市场秩序与市场规则173

一、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173

二、市场的一般规则173

三、重视完善各类市场的特殊规则174

第三节 市场管理175

一、用法律手段管理市场176

二、用经济手段管理市场176

三、用必要的行政手段管理市场177

第十章 国内市场国际化与国际竞争180

第一节 国内市场国际化180

一、市场的国际化趋势180

二、国际化市场的特征和作用182

三、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和发展需要开拓国际市场183

第二节 当代国际市场184

一、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市场的新发展184

二、国际贸易结构的新变化185

三、国际贸易的自由化与贸易管理189

第三节 国际价值规律与国际竞争192

一、国际价值规律192

二、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原则194

三、开拓多元化的国际市场195

第四篇 增长与发展199

第十一章 经济增长和科学发展方式199

第一节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联系和区别200

一、经济增长的基本含义200

二、经济发展的基本含义202

三、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的比较203

第二节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科学化205

一、深刻认识提出科学发展方式的必要性205

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三个转变”207

第三节 影响经济科学发展的因素209

一、促进经济发展的因素209

二、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211

三、扬长避短,促进中国经济的科学发展213

第四节 建立和完善促进科学发展的指标体系215

一、国民收入核算体系215

二、国际上关于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217

三、积极研究和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科学发展评价指标体系218

第十二章 推进经济现代化221

第一节 从国力出发推进经济现代化221

一、经济现代化的核心内容221

二、发达国家和地区实现工业化的有用经验224

三、中国工业化、现代化的制约因素225

四、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基本战略226

第二节 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228

一、城镇化与工业化228

二、中国城镇化的现状与发展战略228

三、发展小城镇,促进农村现代化230

第三节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31

一、经济现代化与优化产业结构231

二、关于产业结构演化的现代西方经济思想232

三、调整产业结构需着力解决的问题233

四、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234

第四节 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235

一、对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探索235

二、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236

三、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237

第五节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238

一、科技进步与教育在经济中的作用238

二、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239

三、发展社会教育事业,提高全民素质240

第十三章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244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地位244

一、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及其含义244

二、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性246

三、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利条件248

第二节 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249

一、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以人为协调主体的系统249

二、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251

三、节约资源,综合利用252

四、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相协调253

第三节 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统一255

一、市场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对立统一关系255

二、运用经济手段促进可持续发展256

三、运用法治和行政手段促进可持续发展258

第十四章 经济国际化261

第一节 经济国际化战略及其价值目标261

一、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秩序261

二、经济国际化战略及其价值目标264

三、实施赶超战略与比较优势战略相结合266

第二节 合理利用外资,发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267

一、利用外资的战略意义267

二、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269

三、全面拓展对外经济与技术交往270

第三节 国际区域经济集团化与中国的发展272

一、经济全球化中的区域经济集团化272

二、中国在区域经济集团化中的地位与作用274

三、遵循“平等互利共赢”的原则,发展多边经贸关系275

第十五章 公有制企业及其发展278

第一节 公有制企业应成为市场竞争主体278

一、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主要支撑278

二、企业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281

三、公有制企业的竞争目标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辩证关系283

第二节 培育企业竞争优势285

一、制定企业发展战略285

二、建立和完善企业经营机制288

三、建立企业的技术创新机制290

第三节 重视发挥劳动者在企业中的主人翁作用291

一、公有制企业中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291

二、发挥自主联合劳动的优势293

三、重视发挥普通劳动者的创新能力294

第十六章 繁荣农村经济298

第一节 农业的基础地位298

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298

二、农业发展的成就和农村经济的薄弱环节300

三、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时期和新任务302

第二节 在协调城乡关系中繁荣农村经济303

一、城乡协调发展需要形成城乡统一的大市场303

二、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304

三、搞好农村社区建设305

第三节 发展现代农业306

一、加快农业科技进步306

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307

三、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308

四、培育农业现代化的建设人才310

第四节 实现农村集体经济第二次飞跃311

一、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指导思想311

二、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311

三、引导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312

第五篇 分配与消费317

第十七章 国民收入的分配317

第一节 国民收入分配的功能与特点318

一、分配关系在经济运行中的地位318

二、国民收入分配的功能319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收入分配的特点320

第二节 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321

一、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主体321

二、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多样化323

三、公有制经济中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应注意的问题324

第三节 国民收入的再分配325

一、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必要性325

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主要途径327

三、处理好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关系328

第十八章 贯彻按劳分配原则332

第一节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332

一、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332

二、按劳分配的对象、性质和作用334

三、坚持按劳分配在收入分配关系中的主体地位335

四、鼓励一部分人依靠劳动先富起来336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337

一、市场经济与按劳分配的关系337

二、按劳分配在市场经济中的特点338

三、按劳分配的多种劳动计量方式339

第三节 按劳分配的多种形式340

一、社会主义工资形式340

二、公有资本控股企业中劳动者的收入分配342

三、股份合作制企业中劳动者的收入分配343

第十九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按要素分配”346

第一节 市场经济与“按要素分配”346

一、“按要素分配”的实质346

二、市场经济中的三类“按要素分配”一般关系348

三、不能用拜物教观念理解“按要素分配”352

第二节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按要素分配”354

一、公、私所有制与“按要素分配”结合的不同经济性质354

二、公有制经济与私人“按要素分配”之间的关系355

三、区分私人“按要素分配”与个人“按要素分配”357

第三节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内部的个人“按要素分配”358

一、个人“按要素分配”的性质和形式358

二、规范个人“按要素分配”361

三、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362

第二十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消费366

第一节 生产和消费的辩证关系366

一、生产和消费的规定性366

二、生产决定消费367

三、消费反作用于生产369

第二节 居民的消费370

一、社会主义劳动者是居民消费的主体370

二、消费方式的历史特征372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合理消费373

第三节 政府的消费375

一、政府消费的性质和支出范围375

二、政府采购制度376

三、政府消费的人民监督377

第六篇 宏观调控381

第二十一章 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381

第一节 现代市场经济包含宏观调控382

一、市场调节的缺陷382

二、现代市场经济不能没有宏观调控383

三、中国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是国家经济管理方式的自觉转换384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特征385

第二节 宏观调控的对象与目标387

一、宏观调控的对象387

二、作为宏观调控对象的重大经济关系388

三、宏观调控的目标390

第三节 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392

一、宏观调控体系的构成392

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392

第二十二章 宏观调控的主体与基本手段396

第一节 宏观调控的主体396

一、宏观调控的主体是中央政府的专门机构396

二、宏观调控主体的组织构成397

三、宏观调控与地区经济调节的结合398

第二节 宏观调控的基本手段399

一、计划手段399

二、经济手段399

三、法律手段400

四、行政手段401

第三节 宏观经济政策及其配套运用402

一、宏观经济政策的功能402

二、配套运用宏观调控手段406

三、努力创造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理论407

第二十三章 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结合411

第一节 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结合是中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411

一、经济基础离不开意识形态的维护411

二、精神文明对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作用412

三、在发展市场经济中坚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414

第二节 科学地对待商品拜物教415

一、市场经济与商品拜物教415

二、区分商品拜物教观念与拜金主义416

三、承认和合理利用商品拜物教观念的作用417

第三节 用社会主义价值观维护公有制经济419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正确的价值观导向419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中国市场经济的价值取向419

三、倡导社会主义价值观421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相结合422

第七篇 前景425

第二十四章 努力实现光辉的前景425

第一节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方向426

一、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方位426

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427

三、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之路428

第二节 居安思危,坚定信念430

一、充分认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艰巨性430

二、正视经济建设中困难的长期性431

三、正确认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曲折性432

第三节 发挥自身优势433

一、发挥科学经济理论的优势433

二、发挥社会主义根本经济制度的优势437

三、发挥中华民族精神的优势440

第一版后记44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