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环境监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环境监测
  • 刘绮,潘伟斌主编 著
  • 出版社: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 ISBN:7562322899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297页
  • 文件大小:16MB
  • 文件页数:308页
  • 主题词:环境监测-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环境监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环境监测的目的、内容与类型1

一、环境监测的目的1

二、环境监测的内容1

目录1

三、环境监测的类型4

第二节 环境监测的发展、特点和监测技术概述5

一、环境监测的发展5

二、环境监测对象的特点6

三、环境监测的分析技术概述7

四、环境优先污染物和优先监测9

五、持久性、生物可累积有毒污染物11

第三节 环境标准简述12

一、环境标准的分类和分级12

思考题与习题17

二、未列入标准的物质最高允许浓度的估算17

第二章 环境监测中常用的几种仪器分析法19

第一节 分子吸收光谱分析19

一、分光光度法的工作原理19

二、分光光度计22

第二节 原子吸收光谱法23

一、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原理24

二、原子吸收法仪器的分类、结构和部件25

三、AAS实验技术27

第三节 气相色谱分析法29

一、气相色谱仪及流程29

二、应用范围与限制32

三、气相色谱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32

一、概述34

第四节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34

二、液相色谱仪35

三、高效液相色谱法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38

思考题与习题39

第三章 水和废水监测40

第一节 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40

一、地表水监测方案的制定40

二、地下水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43

三、水污染源监测方案的制定45

四、给水管网中水质的监测46

五、流量监测46

第二节 水质监测项目与分析方法47

一、水质监测项目47

二、分析方法的选择47

一、水样的采集49

第三节 水样的采集和保存49

二、样品的运输、保存和采样记录53

三、水样的类型60

第四节 水样的预处理61

一、水样的消解61

二、富集与分离63

第五节 水的感观物理性质检验67

一、温度67

二、臭与味68

三、颜色69

四、残渣70

五、电导率70

七、浊度72

八、水的硬度72

六、矿化度72

九、活性污泥中的固体相关指标74

第六节 金属污染物的测定75

一、金属污染物的危害75

二、金属污染物的测定76

第七节 非金属无机污染物的测定89

一、非金属无机污染物的危害89

二、非金属无机污染物的测定90

第八节 有机污染物的测定105

一、化学需氧量(COD)105

二、生化需氧量(BOD)107

三、总有机碳108

四、总需氧量110

五、有机物综合测试方法比较110

六、矿物油的测定114

七、酚的测定115

第九节 底质监测117

一、采样点的布设117

二、底质柱状样品采集117

三、采样时间和频次117

四、测定与计算118

第十节 活性污泥中微生物观测118

实验一 废水中生化需氧量的测定121

实验二 废水中化学需氧量的测定123

实验三 纳氏试剂比色法对氨氮的测定125

实验四 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测定铁的条件的研究127

实验五 水中铬的测定130

思考题与习题133

一、大气污染及污染物的存在状态135

第一节 大气污染概述135

第四章 空气和废气监测135

二、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及危害136

三、大气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特点137

第二节 大气监测项目与污染物浓度表示方法138

一、大气监测的目的和作用138

二、监测项目138

三、大气监测中常用的定义术语138

四、大气中污染物的浓度表示方法139

第三节 大气污染监测方案的制定140

一、调研及资料收集140

二、监测点位的布设141

第四节 采样方法和采样仪器143

一、采样方法及原理143

二、空气采样系统147

三、采样效率150

第五节 气态和蒸气态污染物质的测定151

一、二氧化硫的测定151

二、氮氧化物的测定154

三、一氧化碳的测定155

四、硫酸盐化速率的测定156

五、光化学氧化剂和臭氧的测定158

六、空气中总烃的测定159

七、汞的测定160

第六节 颗粒物的测定161

一、降尘量的测定161

二、总悬浮颗粒的测定162

三、可吸入颗粒物(飘尘)的测定163

第七节 降水监测164

一、采样方法164

三、降水组分的测定165

二、水样的保存165

第八节 固定污染源监测167

一、监测目的和要求167

二、采样位置与采样点167

三、基本状态参数的测量169

第九节 流动污染源之一——汽车尾气监测171

一、汽车排气中气态污染物含量的测定171

二、柴油机汽车烟度的测定172

实验六 空气中一氧化碳的测定——非色散红外吸收法173

实验七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环境样品中的多环芳烃174

思考题与习题178

第五章 固体废弃物与土壤污染监测179

第一节 固体废弃物监测179

一、固体废弃物的来源与分类179

二、有毒有害固体废弃物180

三、固体废弃物样品的采集、制备和保存183

四、固体废弃物监测186

第二节 土壤污染监测190

一、土壤污染源190

二、土壤中的主要污染物191

三、土壤污染的特点和类型193

四、土壤污染对环境的危害194

五、土壤污染监测项目194

六、土壤背景值195

七、土壤标准195

八、土壤样品的采集196

九、土壤样品的前处理与保存198

十、土壤样品测定试液的制备199

十一、土壤监测实例200

实验八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土壤和茶叶样品中铜和锌的含量201

实验九 土壤中微量砷的测定——AgDDC光度法203

思考题与习题205

第六章 生态监测206

第一节 概述206

一、生态监测(Ecological monitoring)的概念206

二、生态监测的对象207

三、生态监测的内容、目的和类型207

四、生态监测的发展208

第二节 生态监测的指标体系210

一、非生物成分监测指标210

四、生物与环境间相互作用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监测指标211

五、社会经济系统的监测指标211

第三节 生态监测方案211

三、生态系统的监测指标211

二、生物成分监测指标211

一、明确监测对象和目的212

二、确定监测区域212

三、监测指标体系的确定原则212

四、监测方法213

五、监测时段与频率214

思考题与习题214

第七章 其他污染监测215

第一节 噪声监测215

一、噪声的来源215

二、噪声的特点与危害216

三、噪声的产生与传播216

四、基本概念217

五、多声压级的合成——噪声的相加219

六、噪声的相减220

七、噪声频谱及分析221

八、噪声测量仪器222

九、等效连续声级、噪声污染级224

十、噪声测量技术225

第二节 放射性污染监测230

一、放射性基本知识230

二、放射性核素的分布与危害233

三、放射性监测方法234

四、监测仪器236

五、水中放射性监测238

六、大气放射性监测239

七、土壤中总α、β放射性比活度测定240

思考题与习题240

第一节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概述243

第八章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243

第二节 监测实验室质量保证244

一、规模装备和管理244

二、实验用水244

三、试剂246

四、实验室用气247

五、实验室的环境条件249

六、基本概念250

七、分析方法的选择253

八、质量控制图254

第三节 分析数据的处理与结果表达256

一、有效数字及数字修约规则256

二、离群数据的统计检验257

三、直线相关和回归259

一、实验室质量考核内容261

第四节 实验室间质量控制261

二、实验室误差测验——双样法262

第五节 环境标准参考物质263

一、环境标准参考物质的特性263

二、环境标准参考物质的作用264

三、环境标准参考物质的制备264

思考题与习题269

第九章 环境监测的新进展271

第一节 自动监测概述271

一、自动监测技术分类271

二、自动监测系统的主要结构271

第二节 大气污染连续自动监测系统272

一、大气采样系统273

二、大气自动监测仪器274

一、水污染连续自动监测系统279

第三节 水污染连续自动监测279

二、水质连续自动监测的仪器281

三、清洗装置285

四、水污染流动监测站——水质监测车(船)285

第四节 便携式现场监测仪器286

第五节 关于“3S”技术287

一、3S技术287

二、感应遥测288

三、激发遥测289

思考题与习题290

附录291

附录1 国产环境标准样品目录291

附录2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292

附录3 常用名词的缩写及中英文对照294

参考文献29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