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电视话语的重构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石长顺著 著
- 出版社: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0962214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326页
- 文件大小:22MB
- 文件页数:345页
- 主题词:电视-传播媒介-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电视话语的重构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电视基础理论研究1
论电视传播的特性1
一、即时现场传播2
二、双重信息传播3
三、荧屏人际传播4
四、媒介兼容传播5
五、线性连续传播7
电视学的建构与研究路径8
一、电视学的学科价值体系8
二、电视学的学说理论框架11
三、电视学的学术研究路径13
现代电视传媒的文化转换17
一、文化转换的形式17
二、文化转换的内容20
三、文化转换的实现23
现代电视传媒的生态特征27
一、现代电视传媒的全球化趋势27
二、现代电视传媒的本土化生存28
三、现代电视传媒的市场化运行29
四、现代电视传媒的集团化发展32
五、现代电视传媒的数字化影响34
六、现代电视传媒的工业化生产35
现代电视传媒的品牌运营策略38
一、传媒品牌的构建38
二、传媒品牌的运营39
三、传媒品牌的延伸42
娱乐狂欢与电视拯救44
一、电视娱乐的变迁44
二、电视娱乐的反省46
三、电视娱乐的拯救48
公共电视与公共领域的建构51
一、传媒通过公众舆论影响公共领域51
二、公共电视符合公共领域对传媒的本质要求54
三、公共电视在我国公共领域建构中的作用55
公共电视的公共文化服务诉求57
一、公共电视的“公共”本质57
二、公共电视的社会基础58
三、公共电视的目标追求60
公共电视的理念之争与模式选择62
一、英国的公共电视理念62
二、美国的公共电视模式64
三、“公共电视”的中国化解读67
中国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历史使命68
一、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现实呼唤68
二、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内涵差异70
三、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基本任务72
四、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运行模式73
电视传播学的研究内涵与理论基础76
一、电视传播学的研究内涵76
二、电视传播学的理论基础80
三、电视传播学的研究方法83
中国电视理论的历史观照84
叙事理论与电视86
一、叙事学的发展86
二、叙事学与电视:电视叙事理论研究的意义87
三、电视叙事理论的体系建构和研究策略89
电视收视语境与文本意义的重构——评戴维·莫利的民族志受众研究93
一、自身话语影响着受众的电视解读93
二、家庭收视语境中的性别/权力关系95
三、以“双重焦点”来分析收视行为98
四、莫利民族志研究:质疑收视率100
新媒体语境下涵化理论的模式转变104
一、电视涵化的线性模式反思104
二、电视涵化的认知模式建构105
三、电视涵化的批判模式转向108
媒介话语的历史性超越与重建——汶川大地震报道的电视话语分析110
一、电视媒介话语机制的历史性进步110
二、电视媒介话语机制的实践性突破112
三、电视媒介话语机制的“自反性”思考114
电视新闻传播与受众的主体性构建117
一、营造公共话语空间,搭建主体性构建平台117
二、建立能动的传、受关系,使受众成为创造性的接受主体118
三、运用隐喻式手法构建认知,引导受众实现主体性构建119
广播影视集团产业化运作的思考121
一、我国广电业产业化运作应遵循的原则121
二、我国广电业产业化运作的四大问题消解122
三、我国广电业产业运作中的多元化经营125
媒介产业化急需解决的核心问题——基于产权理论的分析127
一、我国媒介产权制度的现状——模糊产权127
二、模糊产权成为媒介产业化过程中的最大阻碍129
三、媒介产权制度改革的目标、方法131
第二编 电视应用理论研究133
中国电视如何应对WTO133
一、面对WTO:中国电视“休戚相关”133
二、面对WTO:中国电视“四海扬波”134
三、面对WTO:中国电视“未雨绸缪”136
境外电视频道落地广东的调查报告139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139
二、调查的现状分析140
三、调查的理性思考144
频道专业化:从理念到成功实践150
一、跨越式发展150
二、特色化经营151
三、对象性传播152
我国电视财经频道的现状及对策分析154
一、财经电视的发展现状154
二、财经电视的问题反思157
三、财经电视的对策分析159
从长沙女性频道的创办看电视策划162
一、电视频道策划162
二、电视栏目策划163
三、电视节目策划164
实证性调查报道在电视舆论监督中的独特效力166
一、过程化的访谈:用事实说话的冲击力166
二、一体化的展现:用镜头说话的感染力167
三、戏剧化的记录:用故事说话的吸引力168
电视新闻直播的探索与拓展170
一、“没事找事”的题材开掘170
二、化静为动的“穿越”直播171
三、“点”、“线”结合的叙事结构171
电视新闻直播在伊拉克战争报道中的感染力173
一、同步的传播173
二、零距的接触174
三、过程的记录175
“民生新闻热”的冷思考177
一、“民生新闻热”的理论阐释177
二、“民生新闻热”的冷思考178
平衡、可信与情感:民生新闻批评报道的三项传播策略180
一、事实与观点:话语的平衡180
二、传者图像:可信度诉求182
三、触动心灵:“理”和“情”的把握183
从抗雪灾电视报道看媒介议程转化185
一、以危机传播为起点185
二、以主题报道来提升186
三、以公关策略来深化187
从《幸存者》看电视游戏节目的突破189
一、长篇连载式叙事文本的采用,打破了游戏节目避免叙事的神话189
二、对抗与矛盾、悬念与冲突贯穿叙事的整个过程190
三、延宕技巧的运用使观众始终处于兴奋、期待状态191
走向社会:电视节目制作经营方式的改革192
一、问题的提出192
二、方式的探讨193
三、机制的完善195
全媒体语境下电视编辑的角色转型与功能拓展198
一、电视编辑的角色转型198
二、电视编辑的功能拓展200
三、电视编辑的机制创新203
全球化背景下的电视资源共享——谈中央电视台国际部引进节目的文化关照207
一、文化选择207
二、文化共生209
三、文化沟通210
融合与突破:对广电业发展趋势的一种解读212
一、融合:大势所趋212
二、融合:两个层次214
三、融合:期待突破215
研发制胜:我国电视产业发展的源动力218
一、现代电视产业的发展呼唤研发219
二、我国电视研发应运而生221
三、我国电视研发工作的任务224
四、我国电视研发工作的推进227
广播电视媒体的政府规制与监管230
一、广播电视规制的理论依据230
二、广播电视规制的他者之鉴232
三、广播电视规制的现实语境233
四、广播电视规制的机制创新234
别具一格的《阳光行动》236
一、娱乐热中的冷点关注236
二、“阳光”模式的独特设计237
三、电视理念的融合实践239
多频道时代的公益特色营造241
一、公益特色的内涵241
二、公益特色的形成243
三、公益特色的发展245
论益智型娱乐节目的经营——评改版后的《正大综艺》247
一、戏剧性——悬念表现的张力247
二、体验性——场外收视的快感248
三、交互性——传播模式的改变249
《电视研究》的坚守与开拓251
第三编 视听新媒体研究253
论新兴媒体时代的公共传播253
一、公共传播的提出253
二、公共传播的界定256
三、公共传播的途径258
新兴媒体公共传播的核心价值262
一、公共传播的溯源:市场失灵下的媒体反思262
二、新兴媒体的诉求:从技术市场到公共传播264
三、核心价值的追问:在商业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268
新兴媒体的受众消费与认同270
一、新兴媒体的消费行为理论270
二、新兴媒体的受众群体特质271
三、新兴媒体的受众消费变化273
四、新兴媒体的受众消费认同271
网络电视及其传播特点277
一、超时空的信息选择278
二、个性化的信息服务278
三、交互式的信息传播279
四、即时性的信息反馈280
手机电视重构收视媒介新格局281
一、革命性的信息传播手段初露锋芒281
二、手机电视正在影响大众传播的未来283
三、手机电视的未来:全民的娱乐运动286
数字视听新媒体:从概念到商用288
一、商用的市场前景288
二、商用的功能开发289
三、商用的政策突破291
从第四媒体的崛起看人类追求怎样的一种传播境界294
一、个性化服务:追求超越时空的信息选择294
二、互动式服务:追求人际交流的双向沟通295
三、多媒体服务:追求传播形态的融合重组296
网络时代的我国电视生存与发展298
一、挑战篇:“狼”真的来了?298
二、应战篇:借船出海300
三、思考篇:两条腿走路303
竞争与融合中的网络新闻306
一、商业网站——借新闻实现网络门户目标306
二、传统媒体网络新闻的成长309
三、传统媒体网络版的发展特点310
论网络新闻从业者素质313
一、熟练运用新媒介的能力313
二、评价和过滤新闻信息的能力314
三、运用多媒体、超文本报道新闻的能力314
四、平等交流的能力315
附录A我的电视人生316
后记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