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通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通史](https://www.shukui.net/cover/41/34629429.jpg)
- 马文作编 著
- 出版社: 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04096084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336页
- 文件大小:130MB
- 文件页数:368页
- 主题词:中国-古代史-纪传体;史记-注释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通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史前史(公元前800万年至前21世纪)有实物证据的最早中国人祖先——元谋人2
混沌的清晰——中国人的远祖2
旧石器时代的黄河文明2
第一个北京人3
辽宁金牛山人类化石3
贵州观音洞旧石器文化遗址4
广东曲江马坝人4
平额广眉的蓝田人4
火——文明之光4
传说中的有巢氏5
想象的瑰丽——盘古开天辟地5
天皇、地皇和人皇5
许家窑文化5
晚期智人6
河套文化6
旧石器时代的夕阳晚照6
朦胧的中石器文化7
最早的中国农具7
远古猎牧文明的镜子7
山顶洞人8
宝岛的早期文明之光8
新石器文化登场9
种粟和养家畜的磁山人9
陶器开始唱主角10
华夏文化形成的象征10
西安半坡遗址11
鬼魂、祖先、生殖崇拜11
女娲12
夏(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大禹治水13
大会诸侯 划定九州14
大禹的神话传说14
巩固君位世袭制度的斗争15
华夏族的融合15
启子承父位15
启的神话传说16
夏朝的动乱、中兴和灭亡16
商(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066年)成汤灭夏建商18
伊尹建功于商初19
殷商的民族起源19
殷商的先人19
殷商的五盛五衰20
殷商的迁都20
殷墟妇好墓21
殷墟22
妇好墓精美玉刻22
殷商玉人23
王位继承24
官制24
文丁作“司母戊”青铜鼎24
豕尊24
立体人兽造型25
祖甲的政治改革25
纣王的淫乱和暴虐26
武王伐纣 殷商灭亡26
西周(公元前1066年至公元前771年)周文王臣服于殷商29
周武王为进攻商朝作准备29
安抚殷民30
周公旦摄政30
东征平叛 安定东方30
先公中的杰出人物与“周”的由来31
周昭王征讨荆楚31
周王室的进一步衰败32
周穆王征战犬戎部族32
周穆王制定《吕刑》33
周厉王的暴政与监谤33
周、召共和33
宣王复兴周室34
平王与携王两王并立34
世界上最早的日蚀记录35
“井田制”的理想与实际35
姓与氏的区别35
西周的礼器36
春秋(公元前770至公元前476年)周平王迁都东来38
秦国的崛起38
阳燧生火39
诸侯国兴起39
鲁国开始编《春秋》40
春秋出现皮制甲胄40
强弩之末的郑国40
卫国的政变41
鲁国太子允弑父42
诸侯助齐国抵北戎42
齐鲁长勺之战42
管仲辅佐齐桓公43
从公子小白到齐桓公43
息蔡引狼入室44
齐桓公即位44
齐国的内乱45
中国开始使用算筹45
曲沃武公篡晋46
周王室内乱又起47
骊姬祸乱晋王室47
齐桓公割地献物以德服人48
鲁国的权力之争48
齐桓公伐楚49
战国(公元前475年至前221年)51
战国初期天下形势51
越国的灭吴与称霸52
范蠡和文种52
木工的始祖鲁班52
楚国势力复盛53
豫让为知瑶而死53
子夏传授孔学53
《国语》纪事结束54
鲁三桓攻鲁哀公54
周王室的势力一分为二55
晋国赵氏的内部争权55
晋国魏氏攻取秦国西河56
魏文侯以儒术称强56
秦国祭祀炎帝、黄帝57
李悝的政治改革57
韩、赵、魏封侯三晋伐齐57
西门豹治邺58
赵国公仲连的政治改革58
吴起在楚国的变法59
吴起论治国之道60
中国首创生铁铸造技术60
墨子创建墨家学派61
齐国姜氏政权灭亡62
五国攻秦合纵初尝败绩63
孟子见梁惠王义利之辩63
义渠国大败秦军64
燕王让王位于相国64
战国酿酒65
儒法之争65
张仪诳楚66
燕昭王求贤燕国复兴66
张仪游说五国事秦连横运动达到高峰67
秦国攻克宜阳67
孟子去世68
“沙丘之乱”赵武灵王被杀68
秦(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秦国统一中国70
秦王赢政始称皇帝71
秦朝推行封建官僚制度71
秦始皇统一法律72
秦始皇统一简化文字72
秦始皇在全国推行郡县制73
秦王朝大力发展农业生产73
阿房宫和骊山皇陵74
秦朝整修长城抵御匈奴入侵74
空前绝后的秦皇陵兵马俑74
秦始皇焚毁百家诗书75
秦始皇下令在咸阳坑杀儒生75
秦始皇下令统一货币76
秦始皇死于东巡途中76
陈胜、吴广大泽乡暴动76
刘邦、项羽起兵反秦77
巨鹿之战:项羽大败秦军主力77
秦二世被逼自杀78
赵高垮台78
子婴降刘邦秦朝覆亡78
西汉(公元前206年至25年)81
刘邦灭亡秦朝81
刘邦东还安定“三秦”81
鸿门宴:楚汉之争的前奏曲81
项羽称霸 分封诸侯82
韩信平定齐地82
韩信背水而战 大破赵军82
张良“借箸筹策”反对分封六国后人83
蒯彻劝韩信“三分天下”83
刘邦列项羽十大罪状84
项羽兵败垓下自刎于乌江边84
刘邦称帝 出台新政策84
汉朝的郡、国并行制85
吕后诱杀韩信85
刘邦的《大风歌》86
吕后逞威主政86
吕后临朝称制87
吕后死 诸吕被诛87
张释之执法88
同姓王七国之乱被平定88
“文景之治”终结89
武帝始建年号90
中山王刘胜朝拜汉武帝90
外交家张骞出使西域90
武帝设置“五经博士”91
汉朝向大西南拓展势力91
武帝施行“推恩令”封建制名存实亡92
汉武帝的卖官鬻爵政策92
卫青、霍去病抗击匈奴92
汉武帝平定南方93
《太初历》颁行93
东汉(公元25年至220年)96
刘秀建立东汉王朝96
十年争战刘秀统一全国96
刘秀下诏释放、保护奴婢97
开源节流精兵简政97
罢郡都尉官裁撤地方武装97
刘秀下诏核检垦田户口98
董宣力抗豪强被誉为“强项令”98
南匈奴归附东汉98
乌桓、鲜卑大人相继归汉99
刘秀定“谶纬”神学为官方统治思想99
班固继父志补纂《汉书》99
刘秀卒刘庄继位100
王景、王吴奉命修治黄河和汴渠100
东汉王朝主动出击平定北匈奴100
汉章帝继位开始实行“宽厚”政治100
章帝召诸儒会议:《白虎通》书成101
王充著《论衡》101
窦太后临朝:外戚执掌朝政101
《九章算术》问世102
汉和帝继位:东汉政治进入黑暗时期102
张陵创立五斗米道102
第二次党锢事件103
中国最早的文艺专科大学创立103
何休注《公羊传》104
崔寔著《政论》104
张角领导黄巾起义105
东汉政府发兵剿杀黄巾军105
郑玄集今古文经学大成105
袁绍诛宦官:外戚宦官专权结束106
董卓入京乱政107
三国(220年至280年)109
曹丕称帝109
陈群创九品中正制109
吴将陆逊火烧连营蜀主刘备兵败猇亭109
诸葛亮受托辅政 蜀刘备命殒白帝110
张飞遇害110
刘备继汉统在成都称帝111
千古流传的出师表111
蜀兵出祁山 第一次攻魏111
蜀相诸葛亮定南中112
建安七子112
孙权联蜀称帝113
魏复行五铢113
蜀相诸葛亮身死五丈原113
“天下之名巧”——马钧114
曹魏政治114
幼主曹芳登基皇帝大权旁落115
魏兴军屯于两淮115
司马懿称疾不朝116
司马师杀李丰废黜魏帝曹芳116
吴幼主孙亮被废116
嵇康死于司马昭之手117
魏帝曹髦不敌司马昭被杀118
《九章算术注》成书118
蜀汉灭亡119
西晋(265年至316年)121
司马炎受禅称帝121
吴还都建业121
晋首次分封宗室为王122
李密上《陈情表》122
羊祜襄阳屯兵123
晋公布新律令123
秃发树机能反晋123
晋诏郡国信守五条124
吴大司马荆州牧陆抗死124
王宏劝课农桑受奖124
司马氏再封宗室125
纸写书普及125
西晋文学名作《三都赋》125
刘毅请废九品中正制126
《三国志》成书126
竺法护始译《正法华经》127
贾后杀杨骏开始专权127
太子司马通被杀127
氐帅齐万年被俘128
成都王颖、河间王颙再攻洛阳128
陈敏据历阳反晋129
张昌起义反晋129
长沙王义受酷刑而死130
李雄称帝130
司马睿移镇建业130
刘渊平阳称帝131
刘聪陷洛阳 晋帝遭掳掠131
苦县之役132
石勒襄国建制132
东晋(317年至420年)134
司马睿建康称帝134
江东立太学134
刘曜称帝135
王敦于武昌举兵反晋135
刘曜进占秦陇136
两赵爆发高侯之战石虎大败136
两赵关洛大战 刘曜战败被杀137
苏峻、祖约之乱爆发137
石勒称帝138
天文学家虞喜发现岁差138
张凉收服西域139
慕容皝称王建燕国139
慕容皝佃苑借牛发展生产140
石虎强征民女 实行暴政140
常璩撰成《华阳国志》141
张重华称凉王141
褚裒北伐失败 桓温势不可挡142
慕容儁自称皇帝142
冉闵篡权 灭赵建魏143
晋室传国玺失而复得143
桓温再次北伐 收复洛阳143
慕容垂称燕王144
姚苌称帝144
乞伏国仁叛秦145
拓跋珪即代王位复兴代国146
魏败匈奴刘卫辰部146
秃发乌孤称王建凉147
燕魏参合陂大战148
姚兴即帝位148
魏迁都平城149
王恭叛晋149
司马元显执掌要政150
魏、秦发生柴壁大战150
孙恩起兵151
李嵩建凉151
冯跋建北燕152
匈奴赫连勃勃建夏152
刘裕北灭南燕152
南北朝(420年至589年)155
刘裕创宋155
昙无谶赴姑臧译经156
拓跋焘征贤士定律令156
拓跋魏侵刘宋157
拓跋魏统一北方157
宋魏再次爆发战争158
宋实行土断158
宋颁行《元嘉历》159
宋铸孝建四铢钱159
宋文帝下诏北伐159
祖冲之制订《大明历》160
宋魏爆发清口之战161
《三洞经书目录》编成161
宋魏间再次爆发战争161
魏冯太后临朝称制162
萧道成废杀宋帝162
萧道成建齐163
《刘涓子鬼遗方》整理完毕163
范缜撰成《神灭论》164
永明体164
魏孝文帝迁都洛阳165
北魏实行均田制165
高洋建齐伐魏166
北魏分裂为东、西两魏166
魏收成《魏书》167
陈霸先建陈代梁167
北周作《大律》168
突厥崛起168
陈顼废帝即位168
北周突厥伐齐169
甄鸾撰成《笑道论》169
《龙门药方》刻石170
隋(581年至618年)172
杨坚称帝建隋172
隋文帝颁布均田令172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173
杨坚废除辟署制173
隋灭陈统一南北174
杨坚改革兵制174
隋灭后梁174
隋《开皇律》成175
隋筑新都大兴城175
隋更铸五铢钱175
隋平江南豪族叛乱176
史万岁平定羌人叛乱176
隋代禁毁纬书176
隋代的赋役制度177
杨坚出征高丽177
太子杨勇被废177
杨广弑父178
营建东都178
杨广谋废蜀王178
高颎被杀179
王通献《太平十二策》179
刘焯修成《皇极历》179
大运河贯通南北180
科举制度正式确立180
裴矩撰成《西域图记》181
日本遣使来华181
《切韵》181
隋炀帝三征高丽181
隋置西域四郡182
《诸病源候论》成书182
李密设宴杀翟让183
杨广被突厥兵围于雁门183
杜伏威智败陈棱184
建国门起事184
隋炀帝在江都被杀隋亡184
亭阁式石塔出现184
窦建德大破薛世雄185
世界上第一座大跨度敞肩拱石桥——赵州桥建成185
唐(618年至907年)187
李渊建唐187
李密降唐187
薛仁杲降唐188
李世民大破刘武周188
秦王世民 洛阳显威 俘窦建德 王世充降189
少林寺僧助秦王189
刘黑闼起兵反唐189
唐颁行户籍法190
均田制与租庸调法190
唐行开元通宝钱191
玄武门之变191
唐太宗裁并州县192
岭南酋长归附唐朝192
李世民建官修史制192
李世民增设相位192
房玄龄、杜如晦拜相193
唐代科举制度193
玄奘西行求法194
李靖破突厥194
太宗整顿府兵制195
李世民更改律令195
松外“蛮”内附196
唐置单于、瀚海都护府196
孙思邈著成《备急千金要方》196
高阳公主谋反伏诛197
陈硕真起义197
《唐律疏仪》撰成197
李靖卒197
李治册立武则天为皇后198
武后杀长孙无忌198
武后垂帘听政198
薛仁贵败铁勒于天山199
译《老子》为梵文199
高宗武后封泰山禅社首199
“麟德历”颁行199
唐军平定高丽置安东都护府200
大非川唐军大败200
铨选法颁行200
唐改修国史201
诏行“十二条”201
五代十国(907至960
朱全忠代唐称帝建(后)梁203
钱镠建吴越国203
王建称帝建前蜀204
晋王李存勖大破梁军204
刘岩称帝南汉立204
杨隆演建吴205
吴败吴越于无锡205
毋乙、董乙起兵反(后)梁206
李存勖称帝建(后)唐206
(后)唐灭(后)梁207
后蜀政权确立207
蒋承勋出使日本207
石敬瑭割地建(后)晋208
徐知诰称帝建南唐208
楚君病逝马希广嗣位208
三镇拒命叛(后)汉209
刘崇晋阳称帝建北汉209
刘知远称帝建(后)汉210
郭威起兵反(后)汉210
郭威黄袍加身(后)周政权建立211
(后)周施行计亩税牛皮制211
南唐设科举211
(后)周《九经》版成211
“儿皇帝”刘钧即位212
(后)周扩建开封外城212
(后)周疏浚河渠以通漕运213
湖南兵变(后)周将王逵败死213
《花间集》成214
(后)周取秦、成、阶、凤四州214
柴荣三次亲征南唐南唐去帝号称臣215
柴荣敕立监采铜铸钱215
柴荣率军亲攻契丹216
柴荣下令均定田租216
李谷修固河堤217
南北山水画四大家217
北宋(960年至1127年)220
陈桥兵变赵匡胤建宋220
立更戍法220
废宰相坐议政事制220
宋代枢密院220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221
初设转运使221
《重定刑统》问世222
赵匡胤设封桩库存金帛以备非常之用222
赵匡胤亲征北汉222
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222
宋立算学223
京师设置便钱务223
初行殿试224
宋代科举224
第一座跨江浮桥完工224
宋发兵10万灭南唐225
赵匡胤去世赵光义继位225
铜版印刷出现226
宋平北汉五代十国结束226
造船业的日益进步227
宋军大败辽军于满城227
北宋四大部类书228
喇嘛教形成229
四大刻书中心形成230
何承矩筑水田种稻230
赵光义去世太子恒即位230
《太宗实录》编成231
诏建定州开元寺塔231
王禹偁病逝231
宋代火药火器的发展与应用232
《广韵》编成232
宋代科举取士众多233
置登闻鼓院、登闻检院233
宋辽缔结澶渊之盟234
建立泉州清净寺234
赵恒汾阴祭后土235
赵恒东封泰山祭天235
升应天府为南京235
宋代商税236
宋设置礼仪院236
南宋(1127年—1279年)237
赵构即位宋室南迁237
李纲为相238
王彦太行山组织抗金“八字军”238
钟相杨么起兵反宋239
仙人关吴玢大胜金兵239
岳飞收复建康240
宋大败金于和尚原240
黄天荡韩世忠大胜金军241
南宋降臣刘豫建大齐国241
范汝为率民建州起义241
岳飞收复襄阳六郡242
岳飞郾城大败金兵242
张浚议北伐齐243
宋廷定都临安243
宋金第一次和议243
岳飞应诏班师244
抗金名将岳飞惨遭杀害244
赵构削夺众将兵权245
柘皋之战宋大胜金245
李椿年议行“经界法”246
宋金达成绍兴和议246
施全刺杀秦桧247
宋代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247
“临安府行用”钱牌248
宋特殊币区形成248
《通鉴纪事本末》问世249
朱熹撰《资治通鉴纲目》249
李焘编《续资治通鉴长编》250
范成大撰《桂海虞衡志》250
王称撰《东都事略》250
辽(916年—1218年)253
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253
阿保机采取新措施253
“天皇帝”与“地皇后”253
皇族内乱254
辽朝的“北南面官制”254
燕云十六州254
俘奴寨堡——投下州254
具有民族特色的“辽瓷”255
建都城255
“决狱法”诞生255
尊孔建庙255
察割政变256
乘驴车的宋太宗256
高勋之乱256
改革宫帐奴隶制256
辽与西夏的关系257
辽朝重臣:韩德让257
改革法令257
东侵高丽257
钦哀后政变258
宋臣富弼赴辽议和258
重元叛乱259
辽朝对鞑靼的战争259
耶律乙辛擅权259
状元张孝杰专擅朝政260
东京起义260
耶律余都降金260
《醉义歌》与《寄夫诗》261
西夏(1032年—1227年)263
党项族的由来263
李继迁割据地盘263
李德明为西夏建国奠定基础264
兴州升府立文武班264
“医人院”264
去赐姓·改元·下秃发令265
统一官民服饰265
定兵制立军名265
精美的雕塑265
设蕃汉二字院266
野利仁荣266
夏宋定川之战266
夏宋三川口之战266
军器制造手工业267
晓浮图学通蕃汉文字267
更定礼乐267
夏宋好水川之战爆发267
元昊称帝建国268
夏辽之战268
“峻诛杀”政策269
精美的陶瓷269
西夏货币269
崇宗乾顺依附辽朝269
崇宗乾顺立270
实行分封制270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巩固270
设立学校 实行科举270
《天盛年改定新法》271
仁宗立赈济法271
改革地方行政设置271
在蒙古的征伐下屈辱议和271
安全篡位272
完整的建筑群体:西夏陵园272
西夏的法律272
骨勒茂才撰《蕃汉合时掌中珠》272
遵顼篡位273
西夏的三种土地所有制273
繁重的赋役273
西夏专设“文思院”274
金(1115年—1234年)276
女真族的由来276
阿骨打建立金朝276
女真建立的三大联盟276
金太祖破辽277
天祚帝降封海滨王277
创造女真文字278
勃极烈制度278
金初的刑法278
金灭北宋278
金朝颁行汉官制度278
金初军事制度279
改革勃极烈制度279
金朝大肆索卖南人279
儿皇帝刘豫279
在汉地实行“汉军制”280
金熙宗统一实行汉官制280
创造女真小字280
受田和牛头税制度280
金熙宗下诏还河南地给宋281
金熙宗下诏恢复河南和陕西地281
废除“南北选”制281
中国皮影艺术281
“正税”和“杂税”282
李智究起义282
黄河三次大决堤282
宣宗南逃中都失陷282
金帝尊孔读经283
女真上层分子的汉化283
元(1271年—1368年)285
铁木真被推为“成吉思汗”285
蒙古族的起源286
成吉思汗童年受辱286
“伴当”阶层的出现286
扎马鲁丁制成天文仪287
成吉思汗发动对外战争287
蒙古开明大臣耶律楚材288
忽必烈建立元朝统一全国288
忽必烈发兵征宋288
元军东征日本失败289
南宋长江防线完全解体289
马可·波罗到达上都289
忽必烈诏令改中都为大都289
授封张留孙为“玄教宗师”290
八思巴创蒙古文字290
颁行郭守敬《授时历》290
文天祥慷慨就义291
也黑迭儿主持建成中都291
女纺织家黄道婆292
备征日本不成292
元颁行《农桑辑要》292
胡三省完成《资治通鉴音注》293
忽必烈在全国设行省293
钟明亮起兵反元293
忽必烈推行“汉法”293
元朝政府垄断手工业生产294
元武宗下诏颁行至大银钞294
元朝的地租与税役制度294
仁宗整顿军府295
王祯《农书》编成295
元廷下诏科举取士296
制定吏员出职制度296
明(1368年—1644年)298
朱元璋建明朝298
休养生息 开垦荒田298
明廷核实田亩299
中书省定劳役法299
朱元璋改革政治体制300
《大明律》颁行300
令州县设粮长制301
朱元璋下诏放还奴隶301
明廷实行大明宝钞301
设定都指挥使司制301
明朝的科举制和八股文302
明朝前期的赋役制度302
大兴文字狱303
朱元璋颁行《大诰》303
朱元璋驾崩303
明廷督修水利303
沔县爆发农民起义304
元将纳克楚降明304
朱棣恢复市舶司304
明代的工匠304
郑和七下西洋305
明成祖朱棣亲征蒙古306
迁大宁都指挥司于保定306
明代的手工业作坊306
设贵州布政使司307
明代对新疆地区的管辖307
明成祖崩 仁宗即位308
更定科举法308
始立内书堂 使宦官通文墨308
朱棣迁都北京308
清(1644年至1911年)311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311
努尔哈赤在萨尔浒大败明军311
宁远受挫 努尔哈赤病死312
皇太极登基称帝大清国定都沈阳312
征服黑龙江诸部 漠北蒙古臣服312
大清国更易旧制 实行改革313
第二次侵朝战争爆发314
松山之战 明军防御瓦解314
多尔衮摄政314
吴三桂导引清军入关315
圈地 投充 逃人316
洪承畴降清316
清军步步进逼 李自成反攻失败316
清政府重颁剃发令江南各地奋起抗争317
制定《大清律集解附例》317
顺治帝察核全国钱粮开编《赋役全书》317
清建都北京318
《时宪历》颁行318
夏完淳抗清失败319
清廷追议多尔衮罪状319
顺治帝册封达赖五世为达赖喇嘛319
孙可望制造“十八先生狱”320
顺治帝设置内十三衙门320
郑成功收复台湾320
中华民国(1912年至1949年)323
武昌起义爆发武汉三镇光复323
武昌中华民国军政府成立323
全国十数省独立辛亥革命成燎原之势324
《中华民国鄂州约法》颁布324
袁世凯东山再起325
起义各省筹组中央政府325
孙中山当选临时大总统326
袁世凯北上组阁清廷大权尽落袁手326
孙中山就职中华民国成立326
袁世凯“逼宫”得逞327
控诉冀东日军暴行327
蒋介石发表《中国之命运》327
八路军节约口粮救济灾民327
晋察冀军民粉碎日军“扫荡”328
建立赴延安全线328
八路军于甄家庄歼日军328
中共在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运动329
宋美龄主持名家义演329
国民政府还都南京329
全面内战爆发国民党的全面进攻被粉碎330
台湾“二·二八”起义爆发330
中共制定粉碎蒋军进攻的方针政策330
解放军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330
第二次国共合作彻底破裂331
中共中央在陕北召开十二月会议331
国统区学生发动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331
三路大军挺进中原解放军开始战略反攻332
国民政府公布紧急治罪条例332
中国“民革”成立333
《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发布333
人民解放军统一编制333
中共中央机关进驻西柏坡333
解放军发起辽沈战役国共战略决战开始334
人民解放军发动淮海战役334
毛泽东发表《将革命进行到底》334
蒋介石“求和”、“引退”335
李宗仁任代总统国共和谈开始335
北平宣告和平解放平津战役胜利结束335
国民政府南迁广州、重庆336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