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西汉诸侯王陵墓制度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西汉诸侯王陵墓制度研究
  • 刘瑞,刘涛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00488361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622页
  • 文件大小:145MB
  • 文件页数:650页
  • 主题词:陵墓-制度-研究-中国-西汉时代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西汉诸侯王陵墓制度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1 解题1

1.1 课题内容1

1.2 课题价值2

2 目前开展西汉诸侯王陵墓制度研究的困难2

2.1 考古资料先天不足2

2.2 文献资料存世有限4

2.3 西汉诸侯王国和诸侯王之间有着很大差距4

3 现在开展西汉诸侯王陵墓制度研究的有利条件5

3.1 考古资料日益丰富6

3.2 文献整理基本完备6

3.3 各项研究逐渐深入7

4 本书的研究基础与方法18

4.1 本书的研究基础18

4.2 本书的研究方法19

上编 西汉诸侯王的分封与诸侯王陵的发现第一章 西汉诸侯王的分封23

第一节 西汉之前的诸侯分封23

一、先秦裂土分封23

二、秦的郡县赐爵制26

三、项羽分封28

第二节 西汉时期的诸侯王分封31

一、高祖分封的异姓诸侯王31

二、高祖分封的同姓诸侯王34

三、孝惠、高后分封的诸侯王37

四、孝文、孝景分封的诸侯王41

五、武帝分封的诸侯王48

六、孝昭、孝宣分封的诸侯王53

七、孝元、孝成、孝哀、孝平、孺子婴分封的诸侯王55

八、王莽建立新朝后贬废汉室诸侯王59

第三节 西汉诸侯王及诸侯王陵墓的数量60

第四节 西汉时期诸侯王和列侯的差异62

第二章 西汉诸侯王陵墓的发现与发掘66

第一节 异姓诸侯王陵墓的发现与发掘66

一、赵国66

二、长沙国70

三、吕国96

第二节 同姓诸侯王陵墓的发现与发掘102

一、楚国102

二、梁国146

三、鲁国190

四、中山国194

五、河间国214

六、齐国220

七、燕国(广阳国)225

八、广陵国238

九、济南国241

十、常山国245

十一、山阳国254

十二、甾川国259

十三、济北国265

十四、泗水国273

十五、六安国280

下编 西汉诸侯王陵墓制度287

第一章 西汉诸侯王陵墓的营建287

第一节 西汉诸侯王陵的称谓与合葬287

第二节 西汉诸侯王陵的营建时间290

第三节 西汉诸侯王陵的营建者和维护人298

第二章 西汉诸侯王陵的封土、墓道与朝向300

第一节 西汉诸侯王陵的封土300

第二节 西汉诸侯王陵的墓道303

一、西汉诸侯王陵墓道的考古学资料303

二、西汉诸侯王陵的墓道数量307

三、西汉诸侯王陵的墓道规格309

第三节 西汉诸侯王陵的朝向309

一、王墓、后墓朝向较为一致310

二、王墓、后墓朝向不一致310

三、仅发现一座墓葬,未报道发现另外一座墓葬311

第三章 内藏、外藏与百官藏314

第一节 内藏与外藏的范围314

一、“墓内说”315

二、“墓外说”317

三、“墓内墓外均有说”318

四、内藏与外藏的范围321

第二节 内藏中的玉衣、梓宫、便房及黄肠题凑333

一、玉衣334

二、梓宫340

三、便房351

四、黄肠题凑369

第三节 内藏中的“百官藏”381

一、“百官藏”的确定381

二、西汉诸侯王陵“百官藏”的特点389

第四节 西汉诸侯王陵的外藏392

一、西汉诸侯王陵墓“外藏坑”的考古发现392

二、西汉诸侯王陵“外藏坑”的特点398

三、西汉诸侯王陵外藏的内容402

第四章 西汉诸侯王陵的陪葬墓404

第一节 西汉诸侯王陵陪葬墓的发现404

第二节 西汉诸侯王陵陪葬墓的特点410

第五章 西汉诸侯王陵的陵园、陵寝、陵庙与奉邑413

第一节 西汉诸侯王陵的陵园413

第二节 西汉诸侯王陵的陵寝417

第三节 西汉诸侯王陵的陵庙419

第四节 西汉诸侯王陵的奉邑423

第六章 西汉诸侯王陵的分布427

第一节 西汉诸侯王陵与都城427

一、西汉诸侯王陵与都城位置的分布特点427

二、西汉诸侯王陵与都城的距离430

三、西汉诸侯王陵位置的选择与“上陵”礼无关433

第二节 异代诸侯王陵之间的分布关系437

第七章 西汉诸侯王葬礼与葬仪439

一、装殓440

二、葬441

三、赗赙441

四、启殡、送葬443

五、复土447

第八章 西汉诸侯王陵中的木椁墓研究448

第一节 西汉诸侯王陵木椁墓的分期448

第二节 西汉诸侯王陵木椁墓举例452

第三节 西汉诸侯王陵中的木椁墓分析456

第九章 西汉诸侯王陵中的崖洞墓研究461

第一节 西汉楚国崖洞墓的形制演变463

一、楚王陵墓的发现和研究概况463

二、楚国崖洞墓形制演变465

三、第一阶段楚王崖洞墓的形制分析467

四、武帝之前楚国崖洞墓的相对年代及墓主推定473

五、第二阶段楚国崖洞墓的形制分析481

第二节 西汉梁国崖洞墓的形制演变487

一、西汉梁国及梁王487

二、芒砀山西汉梁国王陵的发现和研究488

三、芒砀山梁国崖洞墓的形制演变490

四、芒砀山梁国崖洞墓形制分析491

第三节 西汉中山国崖洞墓的形制特点495

一、西汉中山国崖洞墓的发现495

二、西汉中山国崖洞墓形制分析496

第四节 西汉诸侯王崖洞墓的特征498

一、各国崖洞墓出现于不同时间498

二、崖洞墓中的楚、梁系统499

三、楚、梁系统的差异499

四、楚、梁系统的趋同性500

五、楚、梁系统的影响500

六、西汉诸侯王陵中崖洞墓的分布特点502

第十章 西汉诸侯王陵中石室墓的形制演变504

第一节 西汉诸侯王石室墓的发现505

第二节 西汉诸侯王石室墓形制分析508

第十一章 扬州地区西汉诸侯王陵墓研究512

第一节 扬州地区西汉诸侯王陵的发现512

第二节 扬州地区西汉诸侯王陵的地域性特征514

一、流行木椁墓的地方传统514

二、浓厚的楚文化影响515

三、墓向选择上的一致性516

第十二章 长沙地区西汉诸侯王陵墓研究517

第一节 长沙地区西汉墓中的楚文化传统517

第二节 陡壁山M1和象鼻嘴M1的特点519

第三节 陡壁山M1和象鼻嘴M1的时代522

第十三章 西汉诸侯王陵墓制度的特点及变化原因526

附录537

附录一 墓主新考537

徐州北洞山楚王陵墓主考537

狮子山楚王陵墓主考略550

河南永城保安山柿园汉墓墓主考560

长沙砂子塘西汉墓的性质576

山东长清双乳山M1墓主新考581

巨野红土山西汉墓墓主新考586

附录二 参考资料简目590

后记619

插图29

图一 楚汉诸侯封域示意图29

图二 高祖十二年郡国示意图32

图三 文帝后期郡国示意图45

图四 景帝三年“七国之乱”前形势图46

图五 景帝中元六年郡国分布示意图47

图六 武帝太初年间郡国分布示意图52

图七 已发现西汉诸侯王陵分布示意图67

图八 赵王张耳墓位置示意图68

图九 赵王张耳墓平面图69

图一零 赵王张耳墓出土印章及拓本70

图一一 西汉长沙国封域变迁示意图71

图一二 西汉长沙王陵分布示意图73

图一三 砂子塘西汉墓棺椁结构图75

图一四 砂子塘西汉墓棺椁纵剖面图76

图一五 砂子塘西汉墓出土封泥匣摹本76

图一六 象鼻嘴M1位置图77

图一七 象鼻嘴M1平面图79

图一八 象鼻嘴M1纵横剖面图80

图一九 象鼻嘴M1内外椁门平面及内椁门剖面结构图81

图二零 象鼻嘴M1出土陶器83

图二一 咸嘉湖西汉曹?墓位置图84

图二二 咸嘉湖西汉曹?墓纵剖面、棺椁横剖面及结构图85

图二三 咸嘉湖西汉曹?墓底层结构图86

图二四 咸嘉湖西汉曹?墓出土器物88

图二五 风篷岭西汉墓位置图91

图二六 风篷岭西汉墓平剖面图92

图二七 风篷岭西汉墓出土器物93

图二八 长沙M401封土墓室平剖面图94

图二九 长沙M401墓底平面图95

图三零 洛庄汉墓位置示意图97

图三一 洛庄汉墓陪葬坑分布平面图98

图三二 洛庄汉墓P35平面图99

图三三 洛庄汉墓P14平面图100

图三四 洛庄汉墓P35出土陶器101

图三五 洛庄汉墓编钟、编磬出土情况102

图三六 高祖元年—高后元年及文帝元年—景帝二年楚国疆域示意图103

图三七 徐州市楚王陵分布示意图104

图三八 北洞山楚王陵位置示意图105

图三九 北洞山楚王陵平面图106

图四零 北洞山楚王陵透视图107

图四一 北洞山楚王陵墓道西阙遗迹图108

图四二 北洞山楚王陵主墓室前室平剖面图109

图四三 北洞山楚王陵出土铜印印文拓本110

图四四 北洞山楚王陵附属墓室南北纵剖面图111

图四五 北洞山楚王陵主体墓室墓(甬)道塞石端面朱书文字摹本112

图四六 北洞山楚王陵附属墓室大门结构图113

图四七 北洞山楚王陵主室后甬道及后室平、剖面图113

图四八 北洞山楚王陵出土半两铜钱拓本114

图四九 北洞山楚王陵出土瓦当、砖拓本115

图五零 徐州“桓魋石室”平面示意图116

图五一 狮子山楚王陵、兵马俑坑位置示意图117

图五二 狮子山楚王陵位置图118

图五三 狮子山楚王陵平剖面图119

图五四 狮子山楚王陵塞石文字摹本120

图五五 狮子山楚王陵出土龙形玉佩122

图五六 狮子山楚王陵出土铜钱拓本123

图五七 驮篮山M1平面及透视图125

图五八 驮篮山M2平面及透视图127

图五九 龟山M2透视图130

图六十 龟山M2平面图131

图六一 龟山M2朱书文字、画像摹本133

图六二 龟山M2“楚古夷王”塞石刻铭133

图六三 龟山M2出土“刘注”银印、印文拓本137

图六四 东洞山M1—M3相对位置图138

图六五 东洞山M1、M2平面图139

图六六 东洞山M1、M2透视图140

图六七 南洞山M1、M2透视图141

图六八 南洞山M1、M2平面图142

图六九 卧牛山楚王陵平面图143

图七零 卧牛山楚王陵透视图144

图七一 楚王山楚王陵位置示意图145

图七二 楚王山M1平面图146

图七三 楚王山M1透视图147

图七四 高祖十一年至吕后八年梁国示意图148

图七五 景帝中元六年梁国一分为五示意图149

图七六 芒砀山地理位置图151

图七七 芒砀山梁王陵分布示意图152

图七八 保安山梁王陵寝园平面复原图154

图七九 保安山梁王陵寝园寝殿平、剖面图155

图八零 保安山梁王陵寝园出土瓦当、“孝园”文字拓本156

图八一 保安山M1平、剖面图158

图八二 保安山M1主室门道正视图159

图八三 保安山M1甬道南耳室透视示意图160

图八四 保安山M1墓室透视图161

图八五 保安山M2平、剖面图163

图八六 保安山M2前室结构图165

图八七 保安山M2后室、回廊、隧道平面图166

图八八 保安山M2 26号室封门石板167

图八九 保安山M2塞石上宫室方位刻字拓本168

图九零 保安山M2一号陪葬坑底部出土器物位置图169

图九一 “梁后园”铜印、印文169

图九二 柿园汉墓平、剖面图172

图九三 柿园汉墓墓屋透视图173

图九四 柿园汉墓主室北壁正视图173

图九五 柿园汉墓主室南壁及西壁左侧壁画174

图九六 柿园汉墓出土守门俑176

图九七 僖山M2墓室平面图178

图九八 僖山M2墓室结构断面示意图179

图九九 僖山M2墓室北壁刻字正视图180

图一零零 窑山M2平剖面图181

图一零一 窑山M2墓门正视图182

图一零二 夫子山M1封土平、剖面图183

图一零三 夫子山M2平面示意图184

图一零四 铁角山M2墓道、甬道平、剖面图186

图一零五 南山M1平面示意图187

图一零六 黄土山M2平、剖面示意图189

图一零七 曲阜九龙山汉墓群位置示意图191

图一零八 九龙山M2、M4、M5平面图192

图一零九 九龙山M3平、剖面图192

图一一零 九龙山M3封门石文字拓本193

图一一一 九龙山汉墓出土印章拓本194

图一一二 中山国示意图196

图一一三 满城陵山附近地形图197

图一一四 满城陵山地形及M1、M2位置图198

图一一五 满城陵山M1平面图199

图一一六 满城陵山M1剖面图200

图一一七 满城陵山M1后室石室复原透视图201

图一一八 满城陵山M1中室出土器物分布图203

图一一九 满城陵山M1棺椁示意图204

图一二零 满城陵山M2平面图205

图一二一 满城陵山M2剖面图206

图一二二 满城陵山M2后室石屋纵剖面及中室横剖面图(向西视)208

图一二三 满城陵山M2中室器物分布图209

图一二四 定县M40位置示意图211

图一二五 定县M40及陵园平面图212

图一二六 定县M40出土竹简摹本213

图一二七 献县M36位置示意图215

图一二八 献县M36平、剖面图216

图一二九 献县M36主室平面图217

图一三零 献县M36棺椁纵、横剖面复原示意图218

图一三一 高祖六年—惠帝元年齐国封域示意图220

图一三二 临淄齐王墓位置示意图222

图一三三 临淄齐王墓主墓及随葬器物坑平面示意图223

图一三四 临淄齐王墓4号坑平、剖面图224

图一三五 临淄齐王墓出土铜器铭文225

图一三六 临淄齐王墓出土铜器226

图一三七 高祖十一年—景帝二年燕国封域示意图227

图一三八 大葆台汉墓位置示意图228

图一三九 大葆台地形及M1、M2位置图229

图一四零 大葆台M1平、剖面图229

图一四一 大葆台M1墓室横剖面、纵剖面复原图230

图一四二 大葆台M1墓室平面复原图231

图一四三 大葆台M1墓室结构示意图233

图一四四 大葆台M2墓道西壁局部立面结构图233

图一四五 大葆台M1二号车复原图235

图一四六 大葆台M2出土玉器235

图一四七 老山汉墓题凑保存现状236

图一四八 老山汉墓墓室盖板铺砌情况237

图一四九 天山M1平面示意图239

图一五零 危山汉墓一号坑全景242

图一五一 危山汉墓旁二、三号陶窑和废弃的陶俑243

图一五二 危山汉墓陪葬坑出土器物246

图一五三 秦末汉初常山疆域相对位置示意图247

图一五四 高庄M1位置示意图248

图一五五 高庄M1东墓道平、剖面图248

图一五六 高庄M1平剖面图249

图一五七 高庄M1石椁西壁立面图251

图一五八 高庄M1 6号箱平、剖面图252

图一五九 高庄M1一号车侧视示意图252

图一六零 高庄M1出土铜灯及铭文拓本253

图一六一 红土山西汉墓位置示意图255

图一六二 红土山西汉墓平剖面图256

图一六三 红土山西汉墓墓室平面图257

图一六四 红土山西汉墓出土铜器258

图一六五 香山汉墓陪葬坑261

图一六六 香山汉墓出土陶俑262

图一六七 东圈汉墓平、剖面图263

图一六八 东圈汉墓出土钱币264

图一六九 东圈汉墓出土龙形饰264

图一七零 双乳山M1位置示意图266

图一七一 双乳山M1平面图267

图一七二 双乳山M1棺椁复原示意图268

图一七三 双乳山M1出土钱币269

图一七四 双乳山M1出土铜器270

图一七五 双乳山M1一号车侧视、前视图271

图一七六 双乳山M1出土玉器272

图一七七 三庄汉墓分布示意图275

图一七八 陈墩汉墓位置示意图276

图一七九 陈墩汉墓出土器物分布图277

图一八零 陈墩汉墓出土铜器278

图一八一 大青墩汉墓墓室与藏椁279

图一八二 大青墩汉墓出土木俑280

图一八三 大青墩汉墓出土玉佩、弩机280

图一八四 双墩M1墓室结构282

图一八五 双墩M1出土漆器283

图一八六 双墩M1出土铜器283

图一八七 狮子山楚王陵平面及透视图293

图一八八 柿园汉墓墓室的精美壁画294

图一八九 齐大匠、太祝、祠祀、太史封泥拓本299

图一九零 献县M36封土剖面图301

图一九一 陈墩汉墓封土平、剖面图302

图一九二 大葆台M1、M2墓室及封土剖面图303

图一九三 保安山M2塞石序号刻字拓本306

图一九四 咸嘉湖曹?墓出土器物分布图325

图一九五 象鼻嘴M1出土器物分布图326

图一九六 满城陵山M2后室器物分布图327

图一九七 狮子山楚王陵W1器物分布图328

图一九八 满城陵山M1后室器物分布图329

图一九九 临淄齐王墓二号坑平、剖面图330

图二零零 满城陵山M2北耳室车马遗物分布总图331

图二零一 临淄齐王墓一号坑平、剖面图332

图二零二 窑山M2出土玉衣片337

图二零三 满城陵山M1玉衣结构图338

图二零四 大葆台M1外棺平、剖面复原图343

图二零五 大葆台M1内棺复原图344

图二零六 满城陵山M2镶玉漆棺复原图347

图二零七 狮子山楚王陵镶玉漆棺复原图348

图二零八 满城陵山M2镶玉漆棺出土情况350

图二零九 大葆台M1内棺平、剖面复原图361

图二一零 大葆台M1外椁平、剖面复原图362

图二一一 满城陵山M1北耳室器物分布图366

图二一二 满城陵山M2南耳室器物分布图367

图二一三 红土山汉墓后室出土遗物分布图385

图二一四 满城陵山M2北耳室车马遗物分布图386

图二一五 献县M36侧室平、剖面图391

图二一六 临淄齐王墓五号坑平、剖面图394

图二一七 定县M40陵园平面图414

图二一八 保安山梁王陵陵园平面图415

图二一九 梁孝王寝园中门门道平面图416

图二二零 西汉诸侯王陵寝职官封泥拓本418

图二二一 保安山梁王陵寝园南墙东段墙基剖面图419

图二二二 西汉诸侯王寝庙职官封泥拓本419

图二二三 僖山M2石围墙剖面图421

图二二四 保安山M2墓顶建筑遗迹平面图421

图二二五 梁孝王寝园5号石台阶平、剖面图422

图二二六 长沙国诸侯王陵庙、陵园职官印章拓本423

图二二七 西汉诸侯王园邑职官封泥拓本424

图二二八 徐州楚王陵分布位置图429

图二二九 西汉诸侯王陵中木椁墓分布图451

图二三零 西汉诸侯王陵中崖洞墓分布图462

图二三一 西汉诸侯王陵中石室墓分布图504

图二三二 西汉诸侯王陵墓顶构造简图509

图二三三 僖山M2墓室构造结构图510

图二三四 北洞山楚王墓附3、4、5室结构及3室东壁立面图510

图二三五 北洞山楚王墓主体墓室大门立面、仰视图511

图二三六 陡壁山M1棺椁结构示意图521

图二三七 长沙砂子塘汉墓棺椁结构示意图522

表30

表一 项羽分封情况简表30

表二 高祖分封异姓诸侯王表32

表三 高祖分封同姓诸侯王表35

表四 高祖时期废薨诸侯王统计表36

表五 孝惠、高后时期分封诸侯王表37

表六 孝惠、高后时期废薨诸侯王统计表39

表七 西汉早期诸侯王分封、去世、王陵情况统计表41

表八 孝文、孝景时期分封诸侯王统计表42

表九 孝文、孝景时期废薨诸侯王统计表43

表一零 孝文、孝景时期诸侯王分封、去世、王陵情况统计表48

表一一 武帝时期分封诸侯王统计表49

表一二 武帝时期废薨诸侯王统计表50

表一三 武帝时期诸侯王分封、去世、王陵情况统计表53

表一四 孝昭、孝宣时期分封诸侯王统计表53

表一五 孝昭、孝宣时期废薨诸侯王统计表54

表一六 孝昭、孝宣时期诸侯王分封、去世、王陵情况统计表55

表一七 孝元、孝成、孝哀、孝平、孺子婴时期分封诸侯王统计表56

表一八 孝元、孝成、孝哀、孝平、孺子婴时期废薨诸侯王统计表57

表一九 孝元、孝成、孝哀、孝平、孺子婴时期诸侯王分封、去世、王陵情况统计表59

表二零 王莽贬废西汉诸侯王统计表59

表二一 西汉各时期诸侯王、王陵数量统计表61

表二二 赵国世系简表68

表二三 吴氏长沙国世系简表71

表二四 刘氏长沙国世系简表72

表二五 吕国世系简表96

表二六 楚国世系简表104

表二七 梁国世系简表147

表二八 鲁国世系简表190

表二九 中山国世系简表194

表三零 河间国世系简表214

表三一 齐国世系简表221

表三二 燕国世系简表226

表三三 广陵国世系简表238

表三四 常山国世系简表245

表三五 山阳国世系简表255

表三六 甾川国世系简表260

表三七 济北国世系简表265

表三八 泗水国世系简表274

表三九 六安国世系简表28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