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家哲学 西方人的盲点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家哲学 西方人的盲点](https://www.shukui.net/cover/64/34619454.jpg)
- 笑思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商务印书馆
- ISBN:9787100065221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624页
- 文件大小:26MB
- 文件页数:647页
- 主题词:哲学-研究-西方国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家哲学 西方人的盲点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导言1
一、思想源由1
二、各章简介27
三、神学-哲学43
四、家是善源55
上卷:人家在西方的原罪——西方家弱点、家盲点的存在及其缘由(第二章到第六章)导言71
第二章 如果亚当与夏娃有童年会怎么样?——西方文化的成人中心主义倾向与反家主义渊源73
一、从成人出发,还是从儿童出发?75
二、人性是善的,还是恶的?77
三、神圣与世俗,能否分清?80
四、行为主体是完整的,还是可分的?83
五、“个人”总是完整的,还是也可以不充分?85
六、“个人”是唯一的道德单位吗?87
七、个人决定家,还是家决定个人?90
八、人类的被抚养是应该而正当的,还是罪恶而遗憾的?93
九、阴阳必须俱备,还是可以有阳无阴?96
十、人有人格,家有没有“家格”?99
十一、人类的初始存在单位是什么?101
十二、政治单位仅仅是个人,还是也有家?103
十三、人是个人独立的,还是同时也依赖家庭?106
十四、如果亚当、夏娃没有童年又怎么样?108
十五、西方人的被迫离家与渴望归宿112
十六、结论与问题115
第三章 “洞穴”、“苹果”、“蘑菇”、“幕布”有什么共性?——“四重断裂”突然造就个人与西方哲学的成人重构性质118
一、西方文化三大理论传统中的四个比喻120
二、四个比喻之间的不同125
三、共性一:四种空间(领域)转换129
四、共性二:四个瞬间突变131
五、共性三:前理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的切换134
六、共性四:价值性的叛变136
七、四重断裂的其他形式138
八、成人重构主义143
九、四重断裂后的“个人”及其问题146
十、四重断裂的实质是跳过家,同时强迫家人完成社会化-个人化150
十一、简述东方的情形155
十二、结论与问题157
第四章 文化还是“武化”?——战争导致中距离政治和异化人家162
一、文化还是武化?167
二、战争在希腊世界中的频繁、中性与正面性170
三、战争、暴力被中性化、正面化的经济根源174
四、荷马神话的战争-暴力教育179
五、斯巴达对西方文明形成武化倾向的贡献181
六、阿希那对西方文明武化倾向的贡献185
七、罗马对西方武化倾向的贡献189
八、教会对武化、生活中距离化的贡献191
九、武化的中世纪封建贵族192
十、近代欧美的武化倾向195
十一、武化对中距离城邦政治的推重200
十二、中距离公域压倒近距离私域205
十三、家的两元割裂:中距离伪家与户207
十四、家的异化与人的异化212
十五、不同距离的四种生活范围215
十六、中华文明的“泛近距离化”性质223
十七、结论与问题226
第五章 谁是深入人家从事异化的内奸?——奴隶制变家为“政治户”和“经济性私有财产”229
一、家的中距离化有内外两种根源229
二、奴隶制在西方自始至终存在233
三、西方宗教、政治思想、文化心理习惯的主要塑造制度239
四、奴役的深重与西方人求自由的狂热244
五、主奴关系是希腊-罗马户中的第一关系251
六、暴力和强力成为区别人的标准并被奴隶制带入家中253
七、奴隶制对家与家人的“物化”258
八、奴隶制引入阶级制而破坏“家格”261
九、奴隶制对父子关系的异化265
十、通过“奴隶-子女”途径对妻子的贬低269
十一、家长被奴隶制异化为户主271
十二、家务的地位和家庭幸福受到的否定273
十三、西方户的普遍性问题274
十四、努力“缩短”奴隶制:西方人对制度及其进化抱幻想279
十五、努力“缩短”奴隶制:世俗化末世学的影响283
十六、努力“缩短”奴隶制:道义作为软实力286
十七、家文化使中国人的奴隶制、阶级意识都不强287
十八、结论与问题289
第六章 家是如何变得形象消极,在逻辑上消失的?——神话反家教育与两极模式对泛中距离化的概括291
一、神话中的希腊败家293
二、神话败家对西方家源道德的影响301
三、两极思维与评价模式的历史沿革307
四、希腊早期哲学中还原人家的因素309
五、第一个两极模式:原子与空间314
六、从自然研究到人类研究317
七、公民与城邦:柏拉图的贡献322
八、公民与城邦:亚里士多德的贡献327
九、男人与国家331
十、两极模式较为间接的形式334
十一、“个人-社会”两极模式336
十二、“个人化-社会化”作为西方教育的实质340
十三、两极模式的泛中距离化性质和还原家-天下的功能342
十四、个人-社会模式与西方的社会科学344
十五、西方思想中的两极模式与两极模式中的西方思想345
十六、结论与问题348
下卷: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中庸》第二部分:关于家的哲学(第七章到第十章)导言350
第七章 人类的家庭化——战争导致中距离政治和异化人家354
一、为什么需要家庭化观念?355
二、家庭化的必要性360
三、家庭化的可能性365
四、家的标准:有无与高低367
五、家庭化的历史:家中的“正名”371
六、家庭名称系统及其充分性375
七、生活习惯家庭化377
八、同时(横向)家庭化380
九、历时(纵向)家庭化383
十、家庭化的主体与对象387
十一、家庭化的核心内容391
十二、家庭化的结构条件394
十三、家庭化的内容条件396
十四、家庭化是教育的基础部分397
十五、家庭化与家哲学399
十六、中国人的家庭化与家庭素质401
十七、结语404
第八章 人类的家存在——家哲学的存在论406
一、为什么存在问题会发生?406
二、我家,故我在411
三、自然、天时与家式共在417
四、使人的家存在成为“缘在”的家因缘423
五、导致家存在的第一因缘:天时-时机或年龄426
六、导致家存在的第二因缘:遗传-血缘-姓名432
七、导致家存在的第三因缘:亲情437
八、导致家存在的第四因(姻)缘:性别444
九、从生前家存在到童年家存在451
十、从老年家存在到家存在的身后形式458
十一、人的家存在单位:母子、夫妻与三代以上家庭461
十二、个人存在、家存在和社会存在463
十三、简要的结论468
第九章 家伦理学472
一、西方伦理学的核心问题472
二、家道德单位论477
三、母婴道德单位483
四、利己-利他区分的后来与相对488
五、人性的善恶492
六、家善论495
七、家德行论506
八、家庭幸福论514
九、家是目的,而非手段517
十、情理而非理性520
十一、道德化的最初阶段是家庭化530
十二、生活习惯家庭化的道德化方面532
十三、横向与纵向家庭化的道德化方面535
十四、非近距离德行的家庭化起源536
十五、伦理学的范围与家伦理学的影响539
十六、家伦理学思想总结540
第十章 家知识论546
一、哲学知识论不谈家549
二、怀疑与家安全感的缺乏552
三、有无家常知识与知识确定性的关系557
四、真理的标准:认识能否家常化为常识563
五、主客体划分的“家断裂”渊源565
六、知识发生于什么时间和场合?568
七、家内多元认识单位和知识单位571
八、家内认识的方方面面577
九、情理而非理性582
十、家教、家风、家学、家传593
十一、家庭化是认知与教育过程597
十二、家庭型智慧和家源方法600
十三、终身家庭化与认识的终身发展602
十四、中距离语言沟通与近距离心照不宣605
十五、结论与问题613
结语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