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惠东县志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惠东县志](https://www.shukui.net/cover/66/34611179.jpg)
- 惠东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华书局
- ISBN:7101039596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1008页
- 文件大小:75MB
- 文件页数:1066页
- 主题词:惠东县-地方志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惠东县志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概述2
大事记11
第一篇 建置 区划76
第一章 建置沿革76
第一节 位置 境域76
第二节 历史沿革76
第二章 行政区划78
第三章 城镇概况84
第一节 县城概况84
第二节 各镇概况85
第二篇 自然环境105
第一章 地质105
第一节 地层105
第二节 构造106
第三节 岩浆岩107
第四节 地震活动107
第五节 地质演化110
第二章 地貌111
第一节 地势111
第二节 地貌类型112
第三节 山脉及山峰113
第三章 水文114
第一节 河流114
第二节 水量、水质和水温117
第四章 气象119
第一节 四季特征119
第二节 气候要素119
第三节 气候区划122
第四节 灾害性天气122
第五节 物候123
第六节 海区潮汐124
第五章 土壤与植被125
第一节 土壤类型及分布125
第二节 植被类型及分布127
第六章 自然资源128
第一节 土地资源128
第二节 水资源130
第三节 生物资源130
第四节 海洋资源132
第五节 矿产资源133
第七章 自然灾害134
第一节 水灾134
第二节 旱灾141
第三节 风灾143
第四节 其它灾害147
第三篇 人口150
第一章 人口状况150
第一节 人口数量与密度150
第二节 人口分布151
第三节 人口结构152
第四节 家庭婚姻154
第五节 姓氏156
第二章 人口控制156
第一节 计划生育156
第二节 晚婚晚育160
第三节 奖惩规定160
第四篇 经济综述163
第一章 发展概况163
第一节 建国前发展概况163
第二节 建国后发展概况163
第二章 产业结构168
第一节 第一、二、三产业结构168
第二节 农业结构169
第三节 工业结构171
第四节 商品流通结构174
第五节 固定资产投资结构175
第六节 劳动力资源配置175
第三章 人民生活176
第一节 农民生活176
第二节 职工生活177
第三节 储蓄水平177
第五篇 农业179
第一章 农业机构179
第一节 行政机构179
第二节 企事业机构180
第二章 农业体制181
第一节 土地改革181
第二节 互助合作181
第三节 人民公社182
第四节 联产承包责任制183
第三章 农作物种植184
第一节 耕地和劳动力184
第二节 粮食作物186
第三节 经济作物188
第四节 水果193
第五节 园艺作物197
第四章 农技农艺199
第一节 耕作制度199
第二节 良种推广201
第三节 栽培技术202
第四节 肥料施用204
第五节 作物保护205
第五章 农田基本建设208
第一节 治理排灌系统208
第二节 平整土地208
第三节 改良土壤208
第四节 围海造田209
第六章 农业机具210
第一节 机构及管理210
第二节 耕作机具212
第三节 收获机具214
第四节 运输机具215
第五节 加工机具216
第六篇 林业220
第一章 机构220
第一节 行政管理机构220
第二节 直属机构220
第二章 林业资源221
第一节 林地221
第二节 林木221
第三节 古田自然保护区225
第四节 古树名木227
第三章 林业生产229
第一节 采种 育苗229
第二节 植树造林231
第三节 幼林抚育236
第四章 森林保护237
第一节 封山育林237
第二节 护林防火237
第三节 控制采伐240
第四节 病虫害及其防治241
第五章 森林利用244
第一节 木材采集244
第二节 木材运输245
第三节 木材加工246
第四节 林副产品247
第六章 林政248
第一节 林业法制248
第二节 山林权属249
第三节 山林经营体制250
第七篇 渔业 畜牧业252
第一章 渔业机构252
第二章 海洋捕捞252
第一节 渔场 鱼类 渔汛253
第二节 捕捞工具253
第三节 捕捞作业256
第三章 海水养殖260
第一节 贝类261
第二节 鱼虾蟹类262
第三节 藻类养殖264
第四节 水产名优产品264
第四章 淡水养殖 捕捞265
第一节 鱼苗265
第二节 成鱼饲养266
第三节 鱼病防治267
第四节 淡水捕捞268
第五章 渔港建设和海龟自然保护区269
第一节 渔港建设269
第二节 海龟自然保护区271
第六章 渔政渔监273
第一节 渔政管理273
第二节 安全监督274
第七章 畜牧业274
第一节 畜牧机构275
第二节 畜禽饲养275
第三节 畜禽病防治280
第四节 畜禽检疫281
第八篇 盐业284
第一章 管理机构284
第二章 盐业生产285
第一节 盐场与生产条件285
第二节 制盐工艺286
第三节 盐田技术改造288
第四节 盐化工生产289
第三章 购销管理290
第一节 收购290
第二节 销售292
第三节 储运294
第九篇 水利296
第一章 机构296
第一节 管理机构296
第二节 三防指挥部297
第二章 水利建设297
第一节 蓄水工程298
第二节 引水工程301
第三节 提水工程303
第四节 防洪防潮排涝工程305
第五节 食水工程310
第三章 水土保持311
第一节 水土流失情况311
第二节 水土流失治理311
第四章 水利管理314
第一节 管理体制314
第二节 工程管理315
第三节 用水管理317
第五章 三防工作319
第一节 防汛抗洪320
第二节 防旱抗旱323
第三节 防风抗风323
第四节 防灾纪实324
第六章 移民安置329
第一节 移民对象329
第二节 安置事务329
第十篇 工业335
第一章 所有制结构335
第一节 私营工业335
第二节 集体工业336
第三节 国营工业338
第四节 “三来一补”和“三资”工业340
第二章 工业门类342
第一节 建材工业342
第二节 冶金工业343
第三节 造船工业344
第四节 机械工业345
第五节 化学工业345
第六节 陶瓷工业346
第七节 食品工业347
第八节 印刷工业348
第九节 纺织工业348
第十节 制鞋工业349
第三章 工业管理352
第一节 管理机构352
第二节 企业管理353
第三节 经济责任制355
第四章 主要企业和名优产品简介356
第一节 主要企业356
第二节 名优产品361
第十一篇 电力364
第一章 发电364
第一节 火力发电364
第二节 水力发电364
第二章 输电367
第一节 输电线路367
第二节 变电站370
第三章 管理373
第一节 管理机构373
第二节 用电管理373
第十二篇 交通379
第一章 交通网络379
第一节 陆路379
第二节 水路389
第二章 交通工具391
第一节 人力及畜力工具391
第二节 机动工具391
第三章 运输392
第一节 陆运392
第二节 水运395
第四章 管理395
第一节 机构395
第二节 交通管理396
第十三篇 邮电399
第一章 机构设置399
第二章 邮政400
第一节 邮路400
第二节 邮政业务401
第三章 电信403
第一节 电话403
第二节 电报405
第四章 邮电管理407
第一节 业务管理407
第二节 质量管理407
第三节 财务管理408
第四节 物资供应管理408
第十四篇 城乡建设410
第一章 县城建设410
第一节 城墙410
第二节 市政设施411
第三节 公共建筑417
第四节 厂房建筑418
第五节 住宅419
第二章 乡镇建设420
第一节 圩镇建设420
第二节 农村住宅建设422
第三章 建筑业423
第一节 建筑队伍423
第二节 设计施工424
第三节 建筑技术425
第四章 房地产管理426
第一节 房产管理426
第二节 土地管理428
第五章 规划管理429
第一节 机构429
第二节 规划编制430
第六章 环境保护434
第一节 污染434
第二节 治理438
第十五篇 商业441
第一章 所有制形式441
第一节 私营商业441
第二节 集体商业441
第三节 国营商业443
第二章 集市贸易444
第一节 圩市444
第二节 圩期445
第三节 集市商品445
第三章 商品购销446
第一节 日用品446
第二节 副食品448
第三节 农业生产资料451
第四节 废旧物品收购451
第五节 农副产品453
第六节 中西药品455
第七节 石油产品455
第四章 旅游业455
第一节 机构455
第二节 旅游景点456
第三节 配套服务457
第四节 经营状况458
第五章 服务业459
第一节 饮食业459
第二节 其他服务行业459
第六章 物资购销460
第一节 物资购进460
第二节 物资供应462
第七章 粮油购销463
第一节 粮油统购463
第二节 粮油销售466
第三节 粮食储运471
第十六篇 涉外经济475
第一章 管理机构475
第二章 对外贸易475
第一节 出口商品475
第二节 进口商品479
第三节 出口商品生产基地480
第三章 涉外企业480
第一节 “三来一补”企业481
第二节 “三资”企业481
第四章 口岸485
第五章 涉外经济管理486
第十七篇 财政 税务488
第一章 财政488
第一节 财政机构488
第二节 财政体制488
第三节 财政收入490
第四节 财政支出492
第五节 财政管理与监督494
第二章 税务498
第一节 税务机构498
第二节 税制499
第三节 税收502
第四节 管理509
第十八篇 金融 保险514
第一章 金融机构514
第一节 建国前的金融机构514
第二节 建国后的金融机构514
第二章 货币518
第一节 金属货币518
第二节 纸币520
第三章 存贷与结算521
第一节 存款521
第二节 贷款524
第三节 结算527
第四章 债券528
第一节 国家债券528
第二节 地方性债券529
第五章 宏观调控与监督管理529
第一节 宏观调控529
第二节 监督管理530
第六章 保险业务532
第一节 保险种类532
第二节 保险费收入和理赔535
第十九篇 综合经济管理537
第一章 计划与统计管理537
第一节 管理机构537
第二节 计划管理537
第三节 统计管理540
第二章 工商行政管理544
第一节 管理机构544
第二节 市场管理544
第三节 工商企业登记546
第四节 合同、商标和广告管理547
第三章 物价管理549
第一节 管理机构549
第二节 物价管理形式550
第三节 物价监督检查553
第四节 价格协调仲裁555
第四章 技术监督556
第一节 管理机构556
第二节 计量管理557
第三节 标准化管理558
第四节 质量监督559
第五章 审计560
第一节 审计机构560
第二节 审计监督560
第二十篇 党派群团566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惠东县地方组织566
第一节 建国前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566
第二节 建国后组织发展568
第三节 历次党员代表大会568
第四节 县委工作机构设置和职能571
第五节 基层组织和党员574
第六节 党建工作576
第七节 党员教育577
第八节 统一战线工作578
第九节 党史资料征集研究579
第十节 纪律检查工作580
第二章 中国国民党惠东地方组织583
第一节 组织机构583
第二节 基层组织584
第三节 主要活动584
第三章 民主党派惠东县地方组织585
第四章 群众团体586
第一节 工人组织586
第二节 青少年组织589
第三节 妇女组织593
第四节 农民组织597
第五节 工商业组织598
第六节 归国华侨联合会海外联谊会台胞台属联谊会601
第七节 残疾人联合会603
第二十一篇 政权 政协605
第一章 权力机关605
第一节 县人民代表大会605
第二节 县人大常务委员会609
第三节 主要活动611
第二章 行政机关614
第一节 明、清时期的县署614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县政府、地方民主政府614
第三节 建国后的县人民政府616
第四节 建国后的基层政权622
第三章 参政议政机关623
第一节 政协惠东县委员会的建立与发展623
第二节 机构设置623
第三节 历届历次委员会会议626
第四节 主要活动629
第二十二篇 公安 司法633
第一章 公安633
第一节 机构设置633
第二节 镇压反革命634
第三节 打击刑事犯罪634
第四节 治安管理636
第五节 户籍管理639
第六节 监所管理639
第七节 消防管理640
第二章 检察642
第一节 机构设置642
第二节 刑事检察642
第三节 经济检察643
第四节 法纪检察643
第五节 监所检察644
第六节 控告申诉检察644
第七节 民事行政检察645
第三章 审判645
第一节 机构645
第二节 刑事审判646
第三节 民事审判647
第四节 经济审判647
第五节 行政审判648
第六节 申诉复查648
第四章 司法行政649
第一节 法制宣传649
第二节 公证业务649
第三节 人民调解650
第四节 律师事务650
第二十三篇 民政 信访653
第一章 民政653
第一节 优抚 安置653
第二节 救灾 救济658
第三节 社会福利661
第四节 婚姻管理663
第五节 殡葬改革664
第六节 收容遣送665
第七节 老区建设665
第二章 信访671
第一节 信访工作671
第二节 领导接访673
第二十四篇 人事 劳动675
第一章 干部职工队伍675
第一节 干部675
第二节 工人676
第二章 管理678
第一节 调配任用678
第二节 培训682
第三节 奖惩683
第三章 待遇685
第一节 工资 奖金685
第二节 离休 退休 退职688
第三节 劳保福利690
第二十五篇 华侨和港澳事务696
第一章 华侨和港澳同胞概况696
第一节 起源与发展696
第二节 分布与职业697
第三节 华侨社团698
第二章 侨务工作699
第一节 华侨、港澳事务活动699
第二节 落实侨务政策700
第三章 华侨和港澳同胞对祖国的贡献702
第一节 支持祖国革命斗争702
第二节 支援家乡建设703
第二十六篇 军事705
第一章 军事机构705
第一节 建国前的军事机构705
第二节 建国后的军事机构706
第二章 兵役707
第一节 建国前兵役制度707
第二节 建国后兵役制度707
第三章 驻军 地方武装709
第一节 驻军709
第二节 地方武装712
第四章 民兵714
第一节 民兵组织714
第二节 民兵思想教育715
第三节 民兵训练715
第四节 民兵活动716
第五章 重要兵事718
第一节 清末718
第二节 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718
第三节 抗日战争时期723
第四节 第三次国内战争时期725
第五节 建国后重要战事728
第二十七篇 教育730
第一章 各类教育机构730
第一节 书舍、书院、私塾和学堂730
第二节 幼儿园 学前班731
第三节 小学732
第四节 中学735
第五节 中等专业技术学校741
第六节 业余学校743
第七节 成人高等学校744
第二章 教学744
第一节 教育宗旨744
第二节 学制745
第三节 课程设置746
第四节 教学方法748
第三章 教师748
第一节 教师队伍748
第二节 师资培训749
第三节 教师待遇750
第四章 教学设备753
第一节 校舍753
第二节 教学仪器754
第三节 图书755
第五章 教育经费756
第一节 学杂费756
第二节 政府拨款756
第三节 社会集资758
第四节 勤工俭学759
第六章 教育行政与管理760
第一节 机构760
第二节 体制762
第三节 学校内部管理762
第二十八篇 科学技术765
第一章 机构与队伍765
第一节 管理机构765
第二节 科研机构766
第三节 科技团体768
第四节 科技队伍769
第二章 科技普及770
第一节 科技刊物770
第二节 科技培训771
第三章 科学实验与技术推广772
第一节 农业科技772
第二节 林业科技775
第三节 医药卫生科技776
第四节 畜牧、水产科技777
第五节 工业科技779
第四章 气象与地震测报781
第一节 气象服务781
第二节 地震测报783
第五章 科技成果奖784
第二十九篇 文化789
第一章 机构与设施789
第一节 行政机构789
第二节 事业机构789
第三节 设施790
第二章 文化艺术793
第一节 文艺团体793
第二节 文艺创作794
第三节 群众文艺796
第四节 美术 书法 摄影801
第五节 民间文艺803
第六节 民间谚语、歇后语816
第七节 诗词820
第三章 电影 广播 电视822
第一节 电影822
第二节 广播823
第三节 电视825
第四节 音像管理827
第四章 报刊 通讯828
第一节 报刊828
第二节 通讯报道829
第五章 文物胜迹830
第一节 文物830
第二节 名胜840
第六章 档案843
第一节 档案管理843
第二节 档案利用843
第三十篇 卫生 体育845
第一章 卫生845
第一节 机构 队伍845
第二节 医疗853
第三节 卫生防疫856
第四节 妇幼保健864
第五节 医政管理865
第六节 药政管理866
第七节 医疗制度867
第二章 体育868
第一节 机构868
第二节 群众体育869
第三节 学校体育871
第四节 经费 设施872
第五节 体育比赛873
第六节 优秀运动员876
第三十一篇 风俗宗教879
第一章 风俗879
第一节 节日习俗879
第二节 生产习俗882
第三节 生活习俗883
第四节 礼仪习俗885
第五节 其他习俗887
第二章 宗教888
第一节 道教888
第二节 佛教889
第三节 基督教891
第四节 天主教891
第三十二篇 方言893
第一章 语言概况893
第一节 语言复杂及其背景893
第二节 县内方言的分区894
第三节 县境方言内部的共性和差异性895
第二章 客家话896
第一节 语音特点897
第二节 声韵调特点898
第三节 词汇特点900
第四节 语法特点901
第三章 福佬话904
第一节 平山音系905
第二节 平山福佬的语音特点906
第三节 惠东福佬内部的差异909
第四章 军话及其他方言913
第一节 军话913
第二节 其他方言913
第三十三篇 人物916
第一章 人物传916
第二章 人物表949
附 录984
一、惠东县建县的批文984
广东省惠阳专员公署《关于恢复惠东县建制的请示》文件984
国务院《关于恢复广东省惠东县的决定》文件985
二、文件选编986
惠东县地名委员会《关于公布县城部分街道、巷道、居民地和地理实体名称的通知》文件986
平山镇人民政府《关于颁行镇内道路名称和地名的通告》文件990
惠东县地名委员会《关于公布县城开发区部分地理实体、居民地、街道名称的通知》文件993
惠东县地名委员会《关于县城光明新城区命名的通知》文件994
惠东县地名委员会《关于县城金岭新村和金岭路命名的通知》文件995
惠东县人民政府《关于县城部分街道、居民地和其他地理实体命名、更名的通知》文件995
惠东县地名委员会《关于公布惠东县主要河流标准名称的通知》文件1000
编后记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