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彩色图解医用微生物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彩色图解医用微生物学
  • Fritz H.Kayser等原著;林雅林译 著
  • 出版社: 合记图书出版社
  • ISBN:9789861265315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774页
  • 文件大小:260MB
  • 文件页数:81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彩色图解医用微生物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篇 医用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基本原理2

1 医用微生物学概论2

1.1 传染病的历史及现况2

1.1.1 历史2

1.1.2 汉诺-科霍假说3

1.1.3 现况3

1.2 传染病病原体4

1.2.1 感染性微细胞生物体4

1.2.2 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5

1.2.3 细菌5

1.2.4 真菌及原生动物6

1.2.5 动物7

1.3 传染病学概论7

1.3.1 传染病学基本概念7

1.3.2 正常菌丛10

1.4 传染病的实验室诊断方法12

1.4.1 先决条件、方法学与判读12

1.4.2 实验检体13

1.4.3 传统的实验室诊断方法13

1.4.4 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14

1.4.5 抗原-抗体反应试验16

沉淀法16

凝集法16

补体结合反应20

直接与间接免疫萤光试验20

免疫吸附试验21

西方墨点法23

1.4.6 实验室安全23

1.5 细菌学实验室诊断方法24

1.5.1 检体24

1.5.2 镜检、培养、鉴定26

显微镜镜检26

细菌培养27

菌种鉴定29

1.5.3 分子学方法31

1.5.4 抗体、抗原及毒素试验32

1.6 真菌学实验室诊断方法34

1.7 病毒学霣验室诊断方法34

1.7.1 实验检体、运送、资讯、结果判读35

1.7.2 病毒检测36

1.7.3 抗体检测39

1.8 寄生虫学实验室诊断方法40

1.8.1 实验检体40

1.8.2 实验方法43

2 传染病学与公共卫生45

2.1 流行病学45

2.1.1 流行病学概念46

2.1.2 传染病的散播及来源47

传染病的散播47

传染病来源50

2.1.3 传染病的法律规范50

2.1.4 预防疾病扩散51

2.1.5 疾病易感性预防51

主动免疫51

被动免疫55

化学预防55

2.2 灭菌与消毒55

2.2.1 一般概念56

概念56

杀菌动力学57

作用机转58

2.2.2 物理杀菌法58

高温58

射线59

过滤59

2.2.3 化学杀菌法60

2.2.4 实用的消毒方法61

2.3 医院卫生(院内感染)63

2.3.1 病原体、传染病、疾病发生频率64

2.3.2 院内感染来源、传染途径64

2.3.3 对抗院内传染的方法66

2.4 环境卫生(水的卫生)67

2.4.1 饮用水卫生69

飮用水的要求69

水的来源71

飮用水的净化处理71

2.4.2 浴池用水卫生72

2.4.3 废水的卫生处理73

3 免疫学概论75

3.1 导论75

3.2 免疫器官77

3.2.1 B细胞系统80

免疫球蛋白结构81

免疫球蛋白变异区之多样性83

免疫球蛋白的种类87

3.2.2 T细胞89

T细胞受体与辅助分子89

T细胞特异性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基因90

T细胞的成熟:正选择与负选择95

T细胞的种类95

3.3 免疫反应之机转与类型98

3.3.1 B 细胞98

B细胞表位与B细胞增生98

单株抗体100

非T细胞依赖性的B细胞反应100

3.3.2 T 细胞102

T细胞活化102

超抗原活化T细胞104

3.3.3 个别系统间的相互协同104

辅助型T细胞(CD4-T细胞)与T-B协同作用104

辅助型T细胞的种类107

毒杀型T细胞(CD8-T细胞)108

细胞激素(介白素)与吸附分子108

抗体依赖性的细胞免疫与天然杀手细胞116

抗体依赖性的体液免疫机转117

3.3.4 补体系统118

3.3.5 免疫学上的细胞死亡机制121

3.4 免疫耐受性122

3.4.1 T细胞的耐受性122

3.4.2 B细胞的耐受性124

3.5免疫记忆126

3.5.1 B细胞的免疫记忆127

3.5.2 T细胞的免疫记忆129

3.6 传染病的免疫防御机制与肿瘤免疫131

3.6.1 传染病防御的一般原则131

3.6.2 免疫保护作用与免疫病理学135

疫苗接种对免疫防御的影响137

3.6.3 肿瘤免疫138

3.7导致疾病的免疫反应139

3.7.1 第一型:IgE过敏反应139

3.7.2 第二型:细胞毒杀型的体液免疫反应140

自体抗体反应141

抗血型抗体反应143

3.7.3 第三型:免疫复合物产生的疾病144

3.7.4 第四型:迟发性过敏或迟发性细胞过敏反应145

3.8移植免疫146

3.9免疫缺陷与调控免疫反应149

3.9.1 免疫缺陷149

3.9.2 免疫调节149

免疫刺激150

免疫抑制151

适应性免疫疗法151

3.10免疫学试验方法152

3.10.1 抗原与抗体检测152

液态与胶体免疫沉淀法152

免疫沉淀合并电泳法153

放射线免疫与酵素免疫试验154

3.10.2 细胞免疫的实验室反应158

分离淋巴细胞158

淋巴细胞功能性试验158

第2篇 细菌学162

4 细菌学概论162

4.1 细菌型态与结构162

4.1.1 细菌形状162

4.1.2 细菌的结构163

类核体与质体163

细胞质167

细胞质膜168

细胞壁168

筴膜172

鞭毛172

线毛173

生物膜174

细菌孢子175

4.2 细菌生理代谢与生长175

4.2.1 细菌的新陈代谢176

细菌的新陈代谢形式176

分解代谢反应176

合成反应178

合成代谢的调控178

4.2.2 细菌生长与培养179

营养179

细菌生长与死亡179

4.3 细菌遗传学分子概论181

4.3.1 细菌DNA结构181

4.3.2 DNA复制182

4.3.3 转录与转译182

4.3.4 基因表现的调控182

4.4细菌遗传变异性184

4.4.1 遗传变异性的分子机制185

自发性基因突变185

基因重组185

4.4.2 产生基因变异性的细胞间机制187

转型作用188

传导作用188

接合作用189

限制性、基因修饰与基因复制190

4.5 噬菌体196

4.5.1 噬菌体型态与结构196

4.5.2 噬菌体复制197

溶原现象199

4.6 抗扛素治疗概论200

4.6.1 定义201

4.6.2 药效学、药物动力学、副作用209

药效学209

药物动力学210

畐作用210

4.6.3 作用范围、作用机制211

作用范围211

作用机制213

4.6.4 抗药性问题213

定义213

抗药性机制213

抗药性的存在与意义214

抗药性的演化215

对抗细菌的抗药性216

抗药性试验216

4.6.5 抗传染病疗法的临床观点218

4.6.6 免疫疗法220

4.7 细菌性感染的致病机转220

4.7.1 黏附作用220

4.7.2 入侵、增生与散播221

4.7.3 对抗非特异性免疫防御的机制221

4.7.4 对抗特异性免疫防御的机制223

4.7.5 疾病的产生223

细胞致病机转224

免疫致病机转227

4.7.6 细菌毒性的调控227

4.7.7 细菌致病性基因230

4.8细菌分类学(分类与命名)230

4.8.1 分类230

4.8.2 命名231

4.8.3 人类致病菌概览232

5 细菌病原菌245

5.1 葡萄球菌245

5.1.1 金黄色葡萄球菌246

5.1.2 不具凝固酶的葡萄球菌250

5.2 键球菌250

5.2.1 化脓性链球菌(A型链球菌)251

5.2.2 肺炎链球菌(肺炎双球菌)255

5.2.3 B、C、G型链球菌与□腔链球菌257

5.3 肠球菌258

5.4 厌氧性球菌与微球菌260

5.5 杆菌(炭疽)260

5.6 梭状芽孢杆菌262

5.6.1 气性坏疽梭状杆菌与其它梭状芽孢杆菌(气性坏疽、厌氧蜂窝性组织炎)264

5.6.2 破伤风杆菌(破伤风)265

5.6.3 肉毒杆菌(肉毒杆菌中毒)266

5.6.4 困难梭状杆菌(假膜性结肠炎)267

5.7 李斯特菌、丹毒丝菌,与嘉得氏菌268

5.7.1 单核球增多性李斯特菌(李斯特菌感染)268

5.7.2 猪类丹毒杆菌(类丹毒)269

5.7.3 阴道嘉得氏菌(阴道炎)270

5.8 棒状杆菌、放线菌,与低致病性革兰氏阳性杆菌270

5.8.1 白喉棒状杆菌(白喉)271

5.8.2 放线菌(放线菌病)273

5.8.3 低致病性革兰氏阳性杆菌275

5.9 分枝杆菌(肺结核、痲疯病)277

5.9.1 结核分枝杆菌(结核病)278

5.9.2 痲疯分枝杆菌(痲疯病)283

5.9.3 非结核性分枝杆菌285

5.10 奴卡氏菌(奴卡氏菌病)286

5.11 奈瑟氏菌、莫拉氏菌与不动菌287

5.11.1 淋病奈瑟氏双球菌(淋病)288

5.11.2 脑膜炎奈瑟氏双球菌(脑膜炎、败血症)290

5.11.3 莫拉氏菌与不动杆菌292

5.12 肠杆菌科概论292

5.13 沙门氏菌(伤寒、副伤寒、肠胃炎)296

5.14 志贺杆菌(细菌性痢疾)301

5.15 耶尔辛氏菌303

5.15.1 鼠疫杆菌(鼠疫)303

5.15.2 肠炎耶氏杆菌(肠炎)、假结核耶氏杆菌304

5.16 大肠杆菌306

5.17 伺机性肠杆菌科细菌309

5.18 霍乱弧国(霍乱)310

5.19 嗜血杆菌与巴斯德菌313

5.19.1 流行性嗜血杆菌314

5.19.2 度克雷氏嗜血杆菌与其它嗜血杆菌316

5.19.3 巴斯德菌316

5.20 低致性病性革兰氏阴性杆菌317

5.21 曲状杆菌、螺旋杆菌、螺旋菌319

5.21.1 曲状杆菌320

5.21.2 幽门螺旋杆菌321

5.21.3 小螺旋菌(鼠咬热)322

5.22 假单胞菌、伯克氏菌、寡养单胞菌322

5.22.1 绿脓杆菌323

5.22.2 伯克氏菌、寡养单胞菌325

5.23 退伍军人杆菌(退伍军人病、庞提亚克热)325

5.24 布鲁氏菌、博德特氏菌、弗朗西斯氏菌327

5.24.1 布鲁氏菌(布鲁氏菌症、班氏症)328

5.24.2 博德氏菌(百日咳)329

5.24.3 兔热病弗朗西斯氏菌(兔热病)330

5.25 巴通氏菌、阿菲波菌331

5.25.1 巴通氏菌(奥罗亚热、五日热、细菌性血管瘤与紫斑病、猫抓热)331

5.25.2 猫阿菲波菌(猫抓热)333

5.26 絶对厌氧的革兰氏阴性杆菌333

5.27 密螺旋体336

5.27.1 苍白密螺旋体苍白亚种(梅毒)337

5.27.2 苍白密螺旋体地方亚种(地方性梅毒、Bejel病)苍白密螺旋体极细亚种(雅司病)品他密螺旋体(品他病)339

5.28 疏螺旋体340

5.28.1 回归热-疏螺旋体(回归热)341

5.28.2 伯氏疏螺旋体(莱姆病-疏螺旋体症)342

5.29 钩端螺旋体、钩諯螺旋体症、Weil氏症)344

5.30 立克次体、柯克斯氏体、东方体、艾利希体347

5.31 衣原体351

5.31.1 共同特征352

5.31.2 鹦鹉衣原体(饲鸟病)353

5.31.3 沙眼衣原体(沙眼、花柳性淋巴肉芽肿)353

5.31.4 肺炎衣原体355

5.32霉浆菌355

第3篇 真菌学360

6 真菌学概论360

6.1 真菌特征360

6.1.1 定义与分类360

6.1.2 真菌型态361

6.1.3 真菌代谢362

6.1.4 真菌增殖363

6.2真菌疾病概观364

6.2.1 真菌过敏与真菌毒症364

6.2.2 真菌病365

7 真菌病原菌371

7.1原发性真菌病371

7.1.1 荚膜组织胞浆菌(组织胞浆菌病)371

7.1.2 粗球孢子菌(球孢子菌病)372

7.1.3 皮炎芽生菌(北美芽生菌病)373

7.2伺机性真菌病374

7.2.1 念珠菌(溃疡)与少见的伺机性酵母菌感染症375

念珠菌(溃疡)375

少见的酵母菌感染症376

7.2.2 新型隐球菌(隐球菌病)377

7.2.3 曲菌(曲菌病)378

7.2.4 毛霉菌、棘须霉菌、根毛霉菌、根霉菌、小克银汉霉菌(毛霉菌—真菌病)380

7.2.5 褐色菌丝霉菌、透明菌丝霉菌、马菲氏青霉菌381

7.2.6 肺囊虫(肺囊虫病)383

7.3 皮下真菌病385

7.4 皮肤真菌病385

7.4.1 皮肤癣菌引发的皮肤真菌病385

7.4.2 芽胞菌、外瓶霉菌、丝孢酵母菌、毛孢子菌引发的皮肤真菌病387

第4篇 病毒学390

8 病毒学概论390

8.1 病毒特征390

8.2 病毒结构392

8.3 病毒分类397

8.4 病毒的增生402

8.4.1 吸附、渗透与脱壳403

8.4.2 复制406

8.4.3 组装与释出410

8.5 病毒遗传学与病毒演化412

8.5.1 基因突变412

8.5.2 基因重组413

8.5.3 基因洗牌413

8.5.4 操控病毒基因414

8.5.5 病毒的外遗传改变415

8.6 宿主细胞的感染型态与变化415

8.6.1 细胞溶解性感染与病毒引发的细胞损害415

8.6.2 非细胞溶解性感染与免疫系统引发的间接性细胞损害418

8.6.3 潜伏性感染与再活化418

8.6.4 转型性感染与肿瘤的形成419

8.7 致癌病毒419

8.7.1 DNA肿瘤病毒420

8.7.2 RNA肿瘤病毒422

8.8 致病机转422

8.8.1 病毒进入门户与散播途径423

8.8.2 病毒在体内的散播425

特殊的病毒扩散途径425

8.8.3 病毒的释出426

8.8.4 病毒感染的形式427

8.8.5 感染的临床表现428

8.9 抗病毒防御机制与病毒的破坏策略429

8.9.1 先天的、非特异性防御机制429

第一型干扰素系统431

8.9.2 后天的、特异性防御机制435

体液性免疫反应的重要性435

细胞性免疫反应的重要性436

8.9.3 病毒弱化免疫反应的机制436

8.10 预防与消除病毒感染427

8.10.1 主动免疫(疫苗接种)437

死病毒疫苗438

活病毒疫苗438

8.10.2 被动免疫440

8.10.3 诱发性疫苗注射440

8.11 抗病毒疗法441

9 病毒病原体449

9.1 疱疹病毒449

9.1.1 单纯疱疹病毒452

9.1.2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454

水痘455

带状疱瘆456

VZV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方法457

VZV感染的预防方法458

VZV感染的治疗方法458

9.1.3 巨细胞病毒458

9.1.4 EB病毒460

9.1.5 人类疱疹病毒第六型465

9.1.6 人类疱疹病毒第七型466

9.1.7 人类疱疹病毒第八型/卡波西氏肉瘤相关病毒466

9.2 B型肝炎病毒467

9.3 D型肝炎病毒474

9.4 腺病毒475

9.5 人类乳头瘤病毒478

9.6 多瘤病毒JCV与BKV481

9.7 小DNA病毒482

9.8 痘病毒484

9.9 小RNA病毒488

9.9.1 肠病毒489

9.9.2 A型肝炎病毒492

9.9.3 人类鼻病毒494

9.10 人类冠状病毒494

9.11 黄病毒496

9.11.1 初夏脑膜脑炎病毒496

9.11.2 黄热病毒、登革热病毒、西尼罗河病毒498

黄热病毒498

登革热病毒499

西尼罗河病毒500

其它的人类致病性黄病毒500

9.11.3 C型肝炎病毒501

9.12 杯状病毒504

9.12.1 诺罗病毒545

9.12.2 扎幌病毒545

9.13 星状病毒505

9.14 E型肝炎病毒506

9.15 德国麻疹病毒507

9.16 流行性感冒病毒510

9.17 副流行性感冒病毒516

9.18 呼吸道融合病毒517

9.19 人类间质肺炎病毒518

9.20 麻疹病毒519

9.21 流行性腮腺炎病毒523

9.22 狂犬病病毒524

9.23 马堡病毒与伊波拉病毒527

9.24 汉他病毒、出血热病毒与其它人类致病性本洋病毒529

9.24.1 汉他病毒529

9.24.2 白蛉热病毒532

9.24.3 裂谷热病毒532

9.24.4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533

9.24.5 拉克罗西病毒533

9.24.6 奥罗普切病毒533

9.25 拉萨病毒与其它砂状病毒533

9.25.1 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病毒535

9.25.2 拉萨病毒535

9.25.3 其它出血热病毒536

9.26 轮状病毒与其它人类致病性呼肠孤病毒536

9.26.1 轮状病毒536

9.26.2 人类呼肠孤病毒538

9.26.3 科罗拉多壁虱热病毒538

9.27 反转录病毒538

9.27.1 人类T细胞淋巴癌病毒第一型与第二型541

9.27.2 人类免疫缺乏症候群病毒542

9.28蛋白子551

第5篇 寄生虫学556

10 寄生虫学556

10.1 肠梨型鞭毛虫556

10.2 阴道鞭毛滴虫560

10.3 锥虫562

10.4 利什曼原虫569

10.5 痢疾阿米巴原虫与其它肠道阿米巴原虫575

10.6 弓浆虫582

10.7 隐孢子虫589

10.8 等孢球虫、环孢子虫、住肉孢子虫591

10.9 疟原虫593

10.10 焦虫607

10.11 大肠纤毛虫608

10.12 微孢子虫608

11 蠕虫613

11.1 吸虫纲(吸虫)614

11.1.1 吸血虫616

11.1.2 牛羊肝吸虫与巨大肝吸虫622

11.1.3 枪状肝吸虫624

11.1.4 后睪属与支睪属(猫吸虫与中华肝吸虫)625

11.1.5 肺吸虫626

11.2绦虫纲(条虫)626

11.2.1 条虫627

11.2.2 胞虫632

11.2.3 其它绦虫641

11.3线虫纲(蛔虫或线虫)641

11.3.1 小肠线虫642

11.3.2 组织与管状系统之线虫感染651

12 节肢动物667

12.1 蜘蛛纲668

12.1.1 蜱、壁虱668

12.1.2 螨671

12.2昆虫纲673

12.2.1 虱〔虱目〕673

12.2.2 虫〔异翅亚目〕676

12.2.3 蚊与蝇〔长角亚目与短角亚目〕676

12.2.4 蚤〔蚤目〕678

第六篇 器官系统682

13 重要感染与病因概览682

13.1 口腔与上呼吸道感染682

13.2 下呼吸道感染685

13.3 生殖泌尿道感染689

13.4 肠胃道感染与中毒694

13.5 腹腔感染697

13.6 病毒性肝炎700

13.7 神经系统感染702

13.8 心血管系统感染707

13.9 败血症710

13.10 医疗替代物相关感染712

13.11 淋巴与血液系统感染713

13.12 皮肤与皮下结缔组织感染715

13.13 运动器官感染(骨头、关节、肌肉、深部的软体组织)720

13.14 眼与耳感染724

参考文献729

参考网址732

索引73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