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傣族传统灌溉技术的保护与开发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傣族传统灌溉技术的保护与开发](https://www.shukui.net/cover/57/34555895.jpg)
- 诸锡斌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9787504668271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367页
- 文件大小:46MB
- 文件页数:374页
- 主题词:傣族-灌溉-农业技术-研究-云南省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傣族传统灌溉技术的保护与开发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引言1
第一章 保护与开发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传统技术8
第一节 开展少数民族传统技术研究的价值8
一、少数民族传统技术研究价值的多元性8
二、少数民族传统技术研究的价值结构11
三、器物价值的全面实现是少数民族传统技术研究价值的制约因素14
第二节 对实现少数民族传统技术器物层次价值的思考17
一、有必要更新观念17
二、对少数民族传统技术研究方法本身进行全方位的研究18
三、发挥少数民族传统技术文化功能来实现器物层次的价值19
四、重视少数民族传统技术研究在历史文物保护和开发中的作用20
五、充分发挥少数民族传统技术在资源保护及其利用中的独特作用21
六、发挥少数民族传统技术研究在社会、经济和科技进步以及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2
第二章 保护与开发傣族传统灌溉技术的价值与意义26
第一节 保护与开发傣族传统灌溉技术的文化与学术价值26
一、保护和开发傣族传统灌溉技术以推进傣族文化研究26
二、发掘傣族传统灌溉技术是认识农业灌溉发展史的需要28
第二节 保护与开发傣族传统灌溉技术的实际应用价值31
一、发掘、改造傣族传统灌溉技术以实现其实际应用价值31
二、傣族传统灌溉技术可以转化为特色旅游资源34
第三节 保护与开发傣族传统灌溉技术的特定政治意义36
一、尊重傣族传统灌溉技术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36
二、保护和开发傣族传统灌溉技术是弘扬优秀民族传统科技的需要38
第四节 保护和开发傣族传统灌溉技术的生态价值40
一、保护傣族传统灌溉技术有利于完善傣族合理的生态观40
二、开发傣族传统灌溉技术有利于发掘和利用傣族合理的传统灌溉制度42
第三章 云南稻作农业与傣族概述46
第一节 云南与稻作农业的发祥46
一、云南是稻作农业起源地之一的考古发现及有关稻作野生资源和自然环境的证据47
二、云南是稻作农业起源地之一的不同民族的神话依据48
三、云南是稻作农业起源地之一的语言学证据50
第二节 傣族是云南稻作农业的创始者52
一、民族学、考古研究表明傣族是云南稻作农业的创始者52
二、现今我国傣族的分布情况55
第四章 傣族传统农业与水稻栽培技术的演变60
第一节 傣族农业耕作方式的变迁60
一、山地农业耕作阶段60
二、象和牛践踏水田的耕作阶段63
三、“火耕水耨”耕作阶段64
四、水田犁耕农业时期65
第二节 傣族优秀的传统稻作农业技术——“教秧”69
一、“教秧”的产生69
二、“教秧”技术的应用71
第三节 “教秧”技术的合理性分析74
一、“教秧”技术产生的自然原因74
二、“教秧”技术的发展75
三、“教秧”技术具有的合理性77
第五章 西双版纳傣族和他们的灌渠82
第一节 悠久的灌渠修理技术82
一、灌渠对傣族稻作农业和社会的产生具有先决性82
二、灌渠对傣族稻作农业和社会重要性的历史文献印证85
第二节 巧妙的灌渠质量检查技术92
一、竹筏对灌渠渠底的检验94
二、竹筏对渠宽的检验96
三、竹筏对灌渠弯道曲率的检验97
四、竹筏对渠堤沿岸空间的检验99
第六章 分水器——西双版纳傣族特有的配水设施104
第一节 分水器与“南木多”104
一、分水器104
二、“南木多”的制作与运用105
三、对“南木多”的两点分析110
第二节 分水器与“根多”114
一、“根多”简况114
二、“根多”分水量级单位与稻作灌溉面积及单位116
三、对“根多”乙分水量级单位的分析119
四、对“根多”甲分水量级单位的初步认识120
五、对“根多”甲分水量级单位的深入分析123
六、“根多”配水的主要依据126
第七章 “根多”的历史演变及其现实应用132
第一节 “根多”的分类、历史演变及其发展分期132
一、“根多”的分类132
二、“根多”产生的历史年代探源136
三、“根多”的历史演变140
四、“根多”演变的几个阶段149
第二节 分水器的实际运用151
一、“根多”应用的基本条件151
二、“根多”甲的实际运用153
三、“根多”乙的实际运用160
四、“根多”甲与“根多”乙柱径差异分析162
第八章 傣族传统灌溉技术存留至今的原因分析170
第一节 傣族传统灌溉技术与西双版纳特殊自然环境的关系170
一、西双版纳的气候条件与传统灌溉技术的关系170
二、西双版纳的自然地理条件与传统灌溉技术的关系174
三、西双版纳自然生态环境与传统灌溉技术的关系178
第二节 傣族传统稻作农业的稳定性对传统灌溉技术的影响180
一、西双版纳自然条件下产生的稻作农业具有稳定性180
二、西双版纳傣族传统稻作农业的优势有利于傣族传统灌溉技术的保存183
三、傣族特色水稻栽培技术促进了传统灌溉技术的保存187
第三节 傣族传统灌溉技术得以保留的社会原因190
一、傣族传统灌溉技术得以保存与傣族社会形态发育较低有关190
二、以水稻为核心的傣族社会有利于保存其传统灌溉技术194
三、傣族历史上对水的严密管理体系、体制促进了传统灌溉技术的保存198
第四节 傣族传统灌溉技术得以保留的传统文化及宗教的原因203
一、傣族原始宗教对傣族传统灌溉技术保存的影响203
二、傣族水文化对傣族传统灌溉技术保存的作用208
三、傣族佛文化对傣族传统灌溉技术的保存具有重要作用211
第九章 保护和开发傣族传统灌溉技术的可行性220
第一节 傣族传统灌溉技术已植根于傣族文化之中220
一、傣族传统灌溉技术固化于傣族传统的“法律、法规”中221
二、傣族传统灌溉技术固化于傣族的心理、思维观念和传统中223
三、傣族传统灌溉技术固化于傣族的宗教和艺术中224
四、傣族传统灌溉技术固化于傣族的日常生产、生活和劳动习俗中228
第二节 傣族传统灌溉技术的应用具有合理性以及可改造与可完善性231
一、傣族传统灌溉技术具有自身应用的合理性231
二、傣族传统灌溉技术具有可改造性236
三、傣族传统灌溉技术的应用具有较好的群众认知基础240
第三节 傣族传统灌溉技术有利于维护自然资源的稳定245
一、傣族传统灌溉技术有利于水源林的稳定245
二、开发傣族传统灌溉技术有利于节约水资源248
三、傣族传统灌溉技术有利于巩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251
第四节 保护傣族传统灌溉技术可创造新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255
一、傣族传统灌溉技术具备了开发为特色旅游产品的潜力255
二、开发傣族传统灌溉技术具有促进灌溉管理进一步完善的功能259
三、傣族传统灌溉技术对丰富中华文明、促进边疆稳定和民族团结具有一定的价值261
第五节 保护傣族传统灌溉技术与保护中华民族优秀遗产相一致267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267
二、傣族传统灌溉技术应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270
三、保护傣族传统灌溉技术是保护中华民族优秀遗产的一个部分274
第十章 保护与开发傣族传统灌溉技术280
第一节 保护传统技术的基本原则280
一、保护需遵守被保护对象的原真性280
二、需注意被保护对象的整体性282
三、需注意被保护对象发展的可持续性285
第二节 保护和开发傣族传统灌溉技术存在的困难290
一、现代灌溉技术逐步取代或严重冲击了傣族传统灌溉技术290
二、灌溉体制上存在的困难296
三、经济发展的结构性调整带来的困难300
四、思想观念变化带来的困难305
五、生态破坏带来的困难312
第三节 保护与开发傣族传统灌溉技术的建议318
一、积极申报相关文化遗产保护319
二、因地制宜地以多种方式实施保护与开发321
三、将傣族传统灌溉技术改造为实用技术以达到保护的目的324
四、创新灌溉管理制度以促进傣族传统灌溉技术的保护和开发328
五、保护和开发傣族传统灌溉技术必须正确对待傣族文化传统330
六、将傣族传统灌溉技术作为旅游资源开发333
七、以傣族文化背景恢复森林生态和水源林335
结语338
参考文献341
索引348
后记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