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唯物史观在中国的运用与发展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唯物史观在中国的运用与发展](https://www.shukui.net/cover/75/34496316.jpg)
- 王让新主编 著
- 出版社: 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4727802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304页
- 文件大小:60MB
- 文件页数:318页
- 主题词: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唯物史观在中国的运用与发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存在决定论的运用与发展1
第一节 认识事物,必须从社会存在实际出发1
一、从社会存在实际出发,用动态、发展的眼光看问题2
二、从社会存在实际出发,用联系、客观的眼光看待事物4
三、从社会存在实际出发,用辩证、全面的眼光看待问题7
第二节 从社会存在实际出发,是认清问题的基本依据9
一、对社会存在状况的认识和把握,是认清中国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9
二、对社会存在状况的认识和把握,是从事实出发,制定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总依据12
三、我国社会存在的现实状况,决定我国革命要分“两步走”14
第三节 从社会存在实际出发,决定我们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6
一、中国是个大国,又是个小国16
二、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19
三、摸着石头过河,符合国情21
第二章 社会形态论的运用与发展26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概述26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基本内容26
二、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路径与特殊形式28
第二节 毛泽东对社会形态理论的运用与发展31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的中国社会主义形态理论32
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更替和转变理论的中国化成果38
三、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积极成果41
第三节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形态理论的运用与发展45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具体运用和发展45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继续深化与发展50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中国化的理论成果51
第三章 意识形态论的运用与发展57
第一节 “意识形态”概念的基本内容、本质及其功能57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内容57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的实质58
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功能60
第二节 毛泽东的意识形态安全思想及其基本特征62
一、毛泽东意识形态思想的主要内容63
二、毛泽东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特征67
第三节 新时期意识形态理论的运用与发展70
一、邓小平意识形态观及其时代价值70
二、习近平:毫不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74
第四章 发展阶段论的运用与发展78
第一节 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阶段性79
一、将共产主义社会划分为两个阶段的天才构想79
二、经济落后国家能否跨越“卡夫丁峡谷”的伟大设想82
三、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探索85
第二节 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探索具有曲折性87
一、社会主义改造论:“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化三改”88
二、社会主义划分论:“建立”和“建成”社会主义、“不发达”和“比较发达”社会主义90
三、发展阶段混淆论:“大过渡”和“小过渡”93
第三节 准确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96
一、搞社会主义不能离开现实,超越阶段96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98
三、准确定位历史阶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据101
第五章 矛盾动力论的运用与发展106
第一节 矛盾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106
一、认识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首先要承认资本(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就是一个活生生的矛盾107
二、认识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其次要承认人民内部的矛盾具有多样性109
三、认识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最后是容不得思想反复112
第二节 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矛盾114
一、承认矛盾是基础115
二、分析矛盾是关键116
三、解决矛盾是目的118
第三节 矛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支点121
一、根据矛盾的属性,用矛盾分析的方法认识社会存在的不同矛盾121
二、根据矛盾的形式,用矛盾分析的方法认清社会存在的若干矛盾124
三、根据矛盾的特点,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化解社会存在的诸多矛盾126
第六章 精神动力论的运用与发展131
第一节 精神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131
一、精神动力论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131
二、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34
三、共产主义是我们的理想和信念,无产阶级正是从这个理想中得到最强烈的斗争动力137
第二节 精神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不竭动力139
一、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140
二、思想等等是主观的东西,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143
三、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145
第三节 以精神为动力托起中国梦148
一、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148
二、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150
三、用崇高的精神凝聚力量,共筑“中国梦”152
第七章 科技推动论的运用与发展156
第一节 科学技术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巨大杠杆156
一、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是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157
二、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159
三、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有效路径161
第二节 科学技术是立国卫国的可靠保障164
一、认识论层面:科学技术可以帮助人类争取自由164
二、经济层面:科学技术可以立国兴邦166
三、军事层面:科学技术可以强军卫国169
第三节 科学技术是富国强国的决定力量171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71
二、科学技术可以推动现代社会的发展进步174
三、科学技术能够为实现中国梦注入强劲动力176
第八章 创新动力论的运用与发展181
第一节 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本质特征181
一、人类自身的发展离不开创新181
二、人类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创新184
三、人与世界的自由全面发展离不开创新186
第二节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188
一、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的历史188
二、创新是我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基本保障191
三、创新是我国走上现代化道路的强大动力193
第三节 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不竭动力196
一、创新作为推动力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和社会进步的表现196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创新的动力系统是一个完整的体系197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动力的引导策略201
第九章 历史合力论的运用与发展205
第一节 历史合力论的内容及其理论逻辑205
一、历史合力的历史必然性206
二、历史合力中的必然性要通过偶然性开辟发展的道路207
第二节 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及其理论创新208
一、《论十大关系》的“历史合力”思想208
二、《论十大关系》的理论创新212
第三节 科学发展观:“合力论”在社会发展模式方面的深化发展213
第十章 改革动力论的运用与发展219
第一节 以改革为动力破狭隘思想219
一、以改革为动力,破政治领域中的狭隘思想220
二、以改革为动力,破经济领域中的狭隘思想222
三、以改革为动力,破文化领域中的狭隘思想225
第二节 以改革为动力植思想之树227
一、改革动力思想之树的根基:社会主义基本矛盾228
二、改革动力思想之树的主干:经济体制改革229
三、改革动力思想之树的分枝:政治体制改革231
四、改革动力思想之树的神经系统:昂扬的改革精神233
第三节 以改革为动力共筑中国梦234
一、改革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234
二、改革是促进社会全面变革的有力措施236
三、改革是实现中国梦的活力之源239
第十一章 人民主体论的运用与发展244
第一节 以人民为主体,是群众史观的基本内容244
一,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244
二、人民群众是实践创造的主体247
三、人民群众是价值创造的主体249
第二节 以人民为主体,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252
一、界定人民群众的范畴252
二、毛泽东人民主体思想的发展历程254
三、毛泽东人民主体思想的主要内容256
第三节 以人民为主体,是实现中国梦的力量之源259
一、人民是实现中国梦的认识主体259
二、人民是实现中国梦的价值主体261
三、人民是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主体263
第十二章 人的理论的运用与发展267
第一节 马克思人学思想的主题和核心267
一、马克思人学思想的主题268
二、马克思人学思想的核心线索270
第二节 毛泽东的人学思想274
一、人的本质、人的价值和人的特性275
二、人的自由和人的解放277
三、人性、人权、人道主义279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中的人学思想280
一、坚持用具体的、历史的观点研究人280
二、注重满足人的全面需要,恢复了长期以来被忽视了的物质利益原则281
三、重视人的现代化建设282
四、人权理论的运用与发展283
第十三章 和平发展论的运用与发展286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和平概念的基本内涵286
一、阶级斗争与和平287
二、和平是阶级斗争消失或缓和的社会状态290
第二节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92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与完善292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特征及其重大意义294
第三节 新时期的和平发展思想295
一、倡导“和”的外交理念295
二、“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298
三、“必须坚持和平发展”299
后记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