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文学美学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文学美学史
  • 祁志祥著 著
  • 出版社: 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544070096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413页
  • 文件大小:70MB
  • 文件页数:434页
  • 主题词:文学美学-美学史-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文学美学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 中国文学与美的关系的历史考察1

一、中国古代:美并非文学的必备特征1

二、中国古代存在着丰富的关于文学的美学思想5

三、近代以来:美学与美结下不解之缘10

第一章 先秦文学美学:道德文章,儒道互补13

第一节 孔子:“言志”论与“诗无邪”说15

一、广义的文学概念15

二、“志足言文”与“辞达而已”16

三、“诗无邪”与“兴观群怨”17

第二节 孟子:“养气知言”与“以意逆志”18

一、论文学修养:“养气知言”说18

二、论文学批评:“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19

第三节 荀子:文学“明道”“征圣”“宗经”思想的滥觞21

一、“纯粹为美”与“言必当理”21

二、“圣人之辩”与“天下道毕”23

第四节 老子:“上德不德”与“不言之教”24

一、“上德不德”与“圣人不仁”24

二、“信言不美”与“善者不辩”25

第五节 庄子:“大仁不仁”与“至言去言”26

一、“所谓‘臧’者,任其性命之情”27

二、“大仁不仁”“恬淡素朴”28

三、“言道”关系与“言意”之辩30

第六节 其他儒家典籍中的诗乐理论32

一、《尚书》:“诗言志”32

二、《左传》《国语》:“乐以风德”33

三、《礼记》:“温柔敦厚,《诗》教也”35

第二章 两汉文学美学:宗经征圣,言志载道37

第一节 《毛诗序》及郑玄的诗学贡献38

一、诗的言志载道教化功能39

二、“六义”的概括与“四始”的推崇39

三、郑玄:首释“赋、比、兴”41

第二节 刘安与董仲舒:论文艺诠释活动的客观性与创造性44

一、刘安:“知音”说之首倡44

二、董仲舒:“《诗》无达诂”“《春秋》无达辞”45

第三节 司马迁、班固与王逸:“发愤著书”说与屈赋评论49

一、司马迁:“发愤著书”49

二、班固:“贤人失志”“作赋以讽”51

三、王逸:“金相玉质”“永不刊灭”54

第四节 扬雄:“心声心画”与诗赋之“丽”55

一、文学“载道”的要求与“征圣”“宗经”的方法56

二“雕虫篆刻”“壮夫不为”57

三、肯定诗赋的形式之“丽”57

第五节 王充:丰富的文学“真美”观58

一、“美善可甘”“读观有益”59

二、“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60

三、在辩驳中彰显丰富的文学“真美”观63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文学美学:缘情绮靡,聚焦审美66

第一节 曹丕:“诗赋欲丽”68

一、论文学的价值69

二、“文本同而末异”70

三、“文以气为主”71

四、倡导客观的审美态度72

第二节 陆机:论文学创作的审美特点73

一、论文学创作的审美属性和方法73

二、论创作发生及构思特征74

三、论艺术灵感75

四、文体论76

第三节 挚虞:文体论与文情论77

一、文体论的深化77

二、诗赋“以情义为主”78

第四节 沈约:文情说和声律论79

一、“以情纬文,以文被质”79

二、声律论的发明80

第五节 刘勰:体大思精、继往开来的文学原理建构81

一、《文心雕龙》的基本思想82

二、“体大虑周”的基本构架83

三、“文章”概念的内涵和外延85

四、文学的情感美:“辩丽本于情性”87

五、文学的形式美:“古来文章,以雕缛成体”90

六、作家论:德、学、才、气96

七、艺术构思论:“象”与“情”98

八、创作方法论之一:论赋、比、兴99

九、创作方法论之二:论用事和夸张101

十、文学风格论:“总归其涂,数穷八体”102

十一、继承革新论:“通则不乏,变则其久”103

十二、文学批评论:“知音”说105

十三、文学研究方法论106

第六节 钟嵘:“滋味”说为核心的诗学体系108

一、钟嵘诗学核心:“滋味”说108

二、诗以悲怨为美110

第七节 萧氏兄弟:文采美与情感美111

一、强调文章的形式美112

二、肯定文章的情感美113

三、“文质彬彬”与陶渊明价值的发现115

第四章 隋唐宋金元文学美学:回归古文,崇尚古道117

第一节 李谔与王通:屏黜轻浮,文必济义119

一、李谔:“屏黜轻浮,遏止华伪”120

二、王通:“文必济乎义”122

第二节 孔颖达与陈子昂:颂德防邪,“风骨兴寄”124

一、孔颖达:“诗者,论功颂德之歌,止僻防邪之训”124

二、陈子昂:“兴寄”与“风骨”126

第三节 新乐府运动的道德美学追求128

一、白居易:“为诗意如何?六义互铺陈”128

二、元稹:“雅有所谓,不虚为文”131

第四节 古文运动的道德美学主张133

一、韩愈:“所志于古者,不唯其辞之好,好其道焉尔”133

二、柳宗元:主张“文以明道”,反对“以辞为工”140

第五节 欧阳修:“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142

一、中足外光、道胜文至143

二、“诗穷而后工”145

三、“事信言文”、辞达为美145

第六节 朱熹:“道者文之根本”148

一、“文者道之枝叶”149

二、“文词,一小伎耳”150

三、诗之美丑在志之高下151

四、不废文辞之“文”153

五、关于“赋”“比”“兴”的解释154

六、诗的审美方法:“沉潜讽诵”“咀嚼滋味”157

第七节 道德美学的拓展与补充159

一、杜牧:“文以意为主”159

二、司空图:“思与境偕”“意象欲出”160

三、苏轼:“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162

四、张戒:“言志乃诗人之本意”169

五、王若虚:“词达理顺,皆足名家”172

第八节 词论中的“小道”说及词的“雅化”努力174

一、词为“小道”174

二、胡寅、王灼、曾丰、范开:尚雅黜俗的道德词论176

第五章 明清文学美学:走向综合,集其大成180

第一节 谢榛的《四溟诗话》:诗歌美学的总结184

一、“情景”关系论184

二、论“辞后意”185

三、崇尚“自然”186

第二节 唐宋派:“法度”“神明”与“六艺之旨”186

一、唐顺之:由唐宋文入秦汉文,崇“本色”、尚“神明”187

二、茅坤:首倡“唐宋八大家”189

第三节 李贽与叶昼:“自然为美”、《水浒》评点191

一、人生以求乐为上192

二、真心为美,真情为美193

三、“识”济“才”“胆”,“唯识为难”196

四、《水浒传》评点:“忠义泄愤”“像情像事”197

五、叶昼托名李卓吾的《水浒传》评点201

第四节 公安派:“独抒性灵,不拘格套”205

一、袁宏道:“情至之语,自能感人”206

二、袁宗道:“先器识而后文艺”210

三、袁中道:法极而浮,情极而俚212

第五节 黄宗羲:“情至”为“至文”213

一、“文之美恶,视道合离”214

二、“情之至真,斯论美也”216

三、肯定崇高,不尚一格217

第六节 王夫之:“现量”美和“情景”论220

一、“唯现量发光,为依佛性”220

二、审美的“现在”性、“现成”性、“现实”性222

三、情景相生,“互藏其宅”227

四、“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230

五、“烟云泉石,寓意则灵”231

第七节 叶燮:论美及“物我相合而为诗”234

一、美的客观性、主观性和相对性234

二、“在物之三:理、事、情”236

三、“在我之四:才、胆、识、力”239

四、“幽渺以为理,想象以为事,惝恍以为情”241

第八节 姚鼐:文章之“美”的构成要素与风格类别243

一、“文章”与“义理”“考证”,“相济”为美243

二、“神理气味”与“格律声色”244

三、“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245

第九节 袁枚:尚“情”著“我”、不主一格246

一、“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247

二、“但须有我在,不可事剽窃”249

三、兼顾“才”“学”“识”而以“才”“识”为先251

四、有用无用、骈散艳朴,“皆可采取”254

第十节 翁方纲:熔铸“神韵”与“格调”的“肌理”说257

一、以义理、考据为诗258

二、“文理”与“诗法”261

三、“神韵”与“格调”263

第十一节 金圣叹的《水浒传》评点267

一、对《水浒》“忠义”属性的否定268

二、“乱自上作”“怨毒著书”270

三、“因文生事”“动心造谎”273

四、“背面敷粉”、同中见异276

五、犯而不避、犯中有避278

六、“险绝妙绝”“险极快极”280

第十二节 毛宗岗的《三国演义》评点281

一、“三国有三奇,可称三绝”282

二、“犯而能避”、同中见异284

三、“雨覆风翻”、变幻莫测286

四、“文字有虚实相生之法”288

五、“才子书之目,宜以《三国演义》为第一”288

第十三节 张竹坡的《金瓶梅》评点290

一、“泄愤”与正名290

二、“寓意”与索引291

三、“情理”与“摹神”293

四、“特特犯乎,绝不相同”294

五、《金瓶梅》妙于《史记》294

第十四节 脂砚斋的《红楼梦》评点295

一、《红楼梦》是“一篇情文字”296

二、论人物塑造:反对公式化,强调丰富性298

三、论艺术真实:“事之所无,理之必有”300

第十五节 清代词论的“尊体”取向303

一、云间派:“小道”与“大雅”的变奏304

二、西泠派、广陵派:走向尊体306

三、阳羡派:“词非小道”308

四、浙西派:“词以雅为尚”312

五、常州派:“风雅寄托”318

第十六节 龚自珍:以自然、个性为美331

一、“尊心”说332

二、从“宥情”到“尊情”335

三、以“完”为美337

第十七节 刘熙载:中国古典文艺美学的终结339

一、“六经,文之范围也”340

二、“文,心学也”341

三、“两物相对待,故有文”344

四、论形式美347

第十八节 章炳麟:传统文学观念的总结与坚守349

一、“榷论文学,以文字为准,不以彣彰为准”350

二、“学说以启人思,文辞以增人感”的反思354

第六章 近现代文学美学:借鉴西学、现代转型356

第一节 梁启超:审美至上的“趣味主义”358

一、“美”“趣味”在生活、文艺中的至高地位359

二、“美”的“唯心”本质360

三、“美”与“趣味”的创造来源362

四、艺术美的风格与种类364

五、小说的审美特征365

六、“文界革命”“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366

第二节 王国维:聚焦文学“情感”与“想象”的审美特征369

一、文学特征:“情感”与“想象”370

二、词曲美学:“意境”说371

三、小说美学:悲剧解脱与典型塑造373

四、美和艺术的价值:“无用”“独立”说375

第三节 胡适:文学形式的改良与内容的革命376

一、“历史进化”的文学观377

二、形式改良:白话文运动、“国语的文学”378

三、内容革命:“人的文学”“情感”“思想”“个性”383

第四节 陈独秀:“新道德”与“文学革命”385

一、倡导“个人本位主义”的“新道德”385

二、“文学革命”之声援与补充386

第五节 周作人:“人的文学”与“个性的文学”387

一、“人”的灵肉二重性388

二、“人的文学”之首倡390

三、“个性的文学”393

第六节 蔡元培:文学属于宣扬“人道主义”新道德的“美术”395

一、“人道主义”道德学说与启蒙思想395

二、从“人道主义”出发,崇尚具有“普遍性”和“超越性”的美397

三、对“美育”和“美术之教育”的倡导400

第七节 鲁迅:从“个性”到“遵命”403

一、早期观点之一:“尊个性而张精神”“非物质而重个人”404

二、早期观点之二:“文章”的“美术本质”探讨405

三、后期追求:“无产文学”与“革命文学”408

参考文献41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