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刑法学的新发展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刑法学的新发展](https://www.shukui.net/cover/54/34416990.jpg)
- 刘仁文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16141595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625页
- 文件大小:123MB
- 文件页数:652页
- 主题词:刑法-法的理论-研究进展-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刑法学的新发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刑事一体化的由来与发展1
第一节 刑事一体化的发展轨迹1
一 李斯特及其“整体刑法学”:刑事一体化理念的渊源2
二 安塞尔及其社会防卫论思想:刑事一体化理念的拓展3
三 甘雨沛及其“全体刑法学”:刑事一体化理念的本土化萌芽5
四 储槐植及其“刑事一体化”:刑事一体化理念的个性化宣扬6
五 陈兴良及其《刑事法评论》:刑事一体化理念的接力式实践7
第二节 刑事一体化的价值诉求8
一 刑事一体化理念是一场刑事法观念上的革命8
二 刑事一体化理念是研究方法上的突破9
三 刑事一体化理念的倡导有助于推动刑事法学科建设的规范化和现代化10
第三节 刑事一体化的未来走向12
一 刑事一体化分析框架在应答实际问题时的有限解释力13
二 公法一体化:一种学科发展路向的展望14
第二章 刑法研究方法的新拓展18
第一节 刑法的经济分析18
一 刑法的经济分析在中国的发展19
二 对我国刑法经济分析理论的检讨22
三 刑法经济分析在中国的发展前景25
第二节 刑法的社会分析27
一 刑法社会学方法论的理论问题27
二 刑法社会学方法论的演进过程28
三 我国刑法社会学方法论的展开31
第三节 刑法的政治分析38
一 犯罪论体系的政治分析38
二 刑法类型的政治分析39
三 死刑的政治分析41
第三章 法治视野下的刑法基本原则43
第一节 罪刑法定原则43
一 罪刑法定原则的价值诉求43
二 罪刑法定原则的具体内涵45
第二节 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54
一 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含义54
二 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立法实现55
三 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司法实现56
第四节 罪刑均衡原则57
一 罪刑均衡原则概述57
二 罪刑均衡原则的立法实现59
三 罪刑均衡原则的司法实现61
第五节 法益保护原则62
一 法益的基本内涵62
二 刑法法益的功能63
三 法益保护原则64
第六节 责任主义原则64
一 责任的含义64
二 责任主义原则的内涵及其演变65
三 责任主义原则的贯彻66
第四章 刑法解释的第三条道路68
第一节 形式解释与实质解释68
一 形式解释与实质解释的交锋68
二 罪刑法定原则支配下的解释立场72
第二节 不同立场选择下的刑法解释方法74
一 刑法解释方法之选择74
二 作为工具的刑法解释方法76
三 刑法解释方法位阶性的各自表述78
第三节 变迁中的刑法解释80
一 刑事政策对刑法解释理论的影响80
二 刑法解释第三条道路之展望82
第五章 刑事管辖权之界定84
第一节 刑事管辖权的基础理论84
一 属地原则84
二 属人原则87
三 被害人国籍国原则88
四 保护原则89
五 普遍管辖原则90
六 代理原则92
七 “或引渡或起诉”原则93
第二节 刑事管辖权的前沿问题95
一 网络犯罪的刑事管辖权95
二 刑事管辖权的冲突及其协调98
三 中国内地与港澳地区互涉刑事案件的管辖划分100
第三节 刑事管辖权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展望103
一 刑事管辖权研究存在的问题103
二 刑事管辖权研究的评价与展望104
第六章 犯罪概念与本质的形式和实质之辩106
第一节 犯罪概念:形式的、实质的还是混合的106
第二节 犯罪本质:社会危害性还是刑事违法性112
第三节 社会危害性是否有碍罪刑法定原则的实现119
第四节 要否将社会危害性逐出刑法学126
第七章 犯罪构成理论的“变性”之争131
第一节 传统犯罪论体系的改良131
一 传统犯罪论体系内的改良132
二 增设犯罪构成要件的改良134
第二节 德日犯罪论体系的移植及其改良135
一 德日犯罪论通行体系的移植136
二 德日犯罪论体系在我国的改良137
第三节 对不同犯罪论体系的评析140
一 对传统犯罪论体系改良之评析140
二 对德日犯罪论体系及其在我国改良之评析143
第四节 犯罪论体系构建的基础148
第八章 刑法中的行为与行为理论151
第一节 我国刑法理论中的行为概念151
一 行为概念的追问151
二 对危害行为的重新诠释156
第二节 刑法中行为的界说157
一 最广义的行为、广义的行为、狭义的行为157
二 刑法中一般意义的行为、犯罪行为、犯罪构成客观方面的行为要素158
第三节 刑法中行为论的具体阐释164
一 实行行为论164
二 不作为行为论167
三 正当行为论173
第九章 因果关系:从归因到归责179
第一节 我国刑法因果关系理论的历史发展179
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研究概况180
二 20世纪80年代初至1997年刑法颁布时期的研究概况180
三 1997年刑法颁布至今的研究概况182
第二节 刑法因果关系研究中的主要争议问题182
一 关于必然因果关系和偶然因果关系的争论183
二 关于哲学因果关系和刑法因果关系186
三 关于刑法因果关系的客观性189
四 关于刑法因果关系与刑事责任190
第三节 因果关系理论研究的新发展及其出路193
一 我国刑法因果关系理论研究的新发展193
二 我国刑法因果关系理论研究的出路200
第十章 错误理论的发展方向203
第一节 错误理论的研究发展脉络203
一 我国古代刑法对错误的规定203
二 民国时期刑法对错误的规定204
三 建国后至20世纪70年代末对刑法中的错误的研究204
四 20世纪70年代末至20世纪80年代末对刑法中的错误的研究205
五 20世纪80年代末至2000年对刑法中的错误的研究205
六 2000年以来对刑法中的错误的研究206
第二节 近期错误理论研究的主要问题207
一 事实错误与法律错误的区分标准207
二 事实错误的处理原则209
第三节 回归故意理论的错误理论214
第十一章 并未停止的犯罪停止形态研究218
第一节 宏观层面研究述评218
一 研究概况218
二 简短评论222
第二节 微观层面研究述评224
一 犯罪既遂224
二 犯罪未遂230
三 犯罪中止236
四 犯罪预备241
第十二章 十字路口的共同犯罪理论249
第一节 研究范式的转型:共同犯罪论还是共犯论249
一 传统共同犯罪论的固有框架及其合理性249
二 传统框架的不足与新共犯论的崛起251
三 从共同犯罪论到共犯论252
第二节 共犯体系的分野:区分制还是单一制254
一 我国刑法规定的是区分制还是单一制254
二 区分制与单一制的理论评析256
第三节 处罚根据的探究:惹起说的全面崛起259
一 共同犯罪处罚根据的传统理解259
二 共犯处罚根据论的引入与展开260
第四节 本体内容的充实:“走向共犯的教义学”263
一 共同性的本质:犯罪共同说还是行为共同说264
二 正犯与共犯的区分:形式客观说还是实质客观说265
三 过失共同正犯:否定论还是肯定论266
四 教唆犯的性质:独立性说、从属性说还是二重性说268
五 帮助犯的因果关系:事实问题还是归责问题270
六 共犯与身份:共犯论还是身份犯论271
第十三章 刑事责任要否转型为责任主义274
第一节 刑事责任研究的老问题与新热点274
一 刑事责任的地位274
二 刑事责任的根据275
三 国家能否承担刑事责任276
四 刑事责任能力278
五 特殊人群的刑事责任279
六 严格责任281
七 单位(法人)犯罪刑事责任283
第二节 刑事责任研究的最新发展与反思284
一 责任主义的兴起284
二 刑事责任与责任主义不同285
三 我国传统刑事责任理论存在的问题286
四 对传统刑事责任理论研究的反思287
第十四章 罪数形态研究要略289
第一节 罪数形态概论289
一 罪数判断的标准289
二 一罪的类型290
三 犯罪竞合与罪数形态的关系291
四 犯罪竞合的理论体系291
第二节 实质的一罪291
一 想象竞合犯292
二 结果加重犯295
第三节 法定的一罪301
一 结合犯301
二 集合犯303
第四节 处断的一罪304
一 连续犯304
二 牵连犯307
三 吸收犯309
第十五章 走向规范化的量刑314
第一节 量刑的概念与特征314
一 量刑的概念314
二 量刑的特征316
第二节 量刑规范化321
一 为什么要量刑规范化321
二 什么是量刑规范化321
三 如何实现量刑规范化323
第三节 量刑情节326
一 关于量刑情节与定罪情节的关系326
二 量刑情节的分类328
三 量刑情节的适用331
第十六章 累犯制度的反思与重构337
第一节 累犯制度研究概述337
一 累犯制度的立法发展337
二 累犯制度研究的三个阶段338
第二节 累犯制度研究的争议问题述评340
一 累犯制度的设立根据340
二 累犯构成条件的理解适用问题345
三 累犯制度的修改完善问题352
第十七章 自首、坦白与立功362
第一节 自首362
一 自首制度的本质之辨365
二 自首的成立要件之争367
三 关于单位自首372
四 自首犯的刑事责任373
五 自首制度的立法完善375
第二节 坦白376
一 坦白制度法定化评析377
二 坦白制度的法理阐释379
第三节 立功382
一 立功制度入刑的历史沿革383
二 立功制度的价值反思384
三 立功制度在我国的命运388
第十八章 数罪并罚研究新进展391
第一节 数罪并罚制度的比较391
第二节 数罪并罚的范围393
一 关于数罪并罚的成立范围393
二 关于同种数罪并罚394
三 关于异种数罪的并罚395
第三节 数罪并罚的原则与方法396
一 关于数罪并罚的一般原则396
二 关于我国刑法中的数罪并罚原则397
三 关于数罪并罚的量化研究——以限制加重为主399
第四节 不同刑种的数罪并罚400
一 关于不同种有期自由刑的数罪并罚400
二 关于附加刑的数罪并罚402
三 关于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数罪并罚404
第十九章 缓刑、减刑与假释408
第一节 缓刑408
一 缓刑的性质408
二 缓刑适用的自由刑刑期409
三 缓刑适用的实质条件410
四 缓刑适用的排除对象412
五 缓刑的考察413
六 缓刑的撤销416
第二节 减刑418
一 减刑的性质及决定权418
二 减刑的适用419
三 减刑的监督423
四 减刑的撤销425
第三节 假释426
一 假释的性质与决定权426
二 假释的适用427
三 假释的执行431
四 假释的撤销433
第二十章 刑罚消灭制度的评与析436
第一节 刑罚消灭制度的基础理论436
一 刑罚消灭的概念和特征436
二 刑罚消灭的根据和价值438
三 刑罚消灭的类型和事由438
第二节 刑罚消灭的具体制度439
一 时效制度439
二 赦免制度442
三 前科消灭制度444
四 复权制度447
第二十一章 刑法分则研究观察449
第一节 刑法分则的研究发展概况449
一 刑法分则研究的意义449
二 对刑法分则共性问题的研究451
三 对刑法分则类罪、个罪的具体研究463
第二节 未来我国刑法分则研究展望464
一 处理好刑法分则解释论与立法论的关系466
二 深化案例对刑法分则研究的作用471
三 刑法分则研究需要观照其他部门法知识472
第二十二章 刑事政策研究的中国特色475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475
第二节 中国独特的刑事政策实践477
第三节 中国刑事政策研究的隐忧483
第四节 未来展望485
一 刑事政策学的根本任务485
二 刑事政策学的历史使命487
三 刑事政策研究的方向和途径489
第二十三章 刑法中的温情:未成年人刑法492
第一节 未成年人刑法的概念及研究近况492
一 未成年人刑法的概念492
二 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刑法回眸494
第二节 未成年人刑法研究的主要内容497
一 未成年人犯罪497
二 未成年人刑事责任499
三 未成年人刑罚制度501
第二十四章 外向型刑法研究概览507
第一节 外国刑法研究507
一 研究成果丰硕,译著成绩斐然507
二 大陆法系刑法研究如火如荼,英美法系刑法研究持续升温509
三 研究视野日趋开阔,主体意识有所增强509
四 提高外国刑法研究质量,加大借鉴力度510
第二节 国际刑法研究511
一 国际刑法学的基本体系511
二 从国际刑事法院研究看国际刑法学在我国的发展512
第三节 区际刑法研究521
一 研究概览521
二 区际刑法的概念523
三 中国区际刑法的内容524
四 要否建立中国区际统一刑事法526
第四节 刑事司法协助研究527
一 刑事司法协助的概念和内容527
二 刑事司法协助的依据529
三 刑事司法协助的原则530
四 《刑事司法协助法》的制定530
第二十五章 风险刑法的理论迷局532
第一节 现有研究概貌532
第二节 “肯定说”主张述评535
第三节 “否定说”主张述评539
第四节 “折中说”主张述评544
第五节 争点与出路550
第二十六章 他山之石:域外刑法理论新视角552
第一节 客观归责552
一 客观归责论的实质553
二 客观归责的定位554
三 客观归责理论的引进556
第二节 行为无价值与结果无价值560
一 行为无价值与结果无价值的基本内容561
二 对行为无价值论与结果无价值论的简单评价562
三 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563
第三节 社会相当性理论569
一 德国刑法学中的社会相当性理论569
二 社会相当性的概念和理论基础571
三 社会相当性理论的价值与体系定位573
四 社会相当性的判断方法576
五 社会相当性理论的实际运用577
第四节 客观处罚条件578
一 客观处罚条件概念的由来578
二 客观处罚条件概念的内涵580
三 客观处罚条件的研究状况582
四 客观处罚条件的理论定位585
第五节 管理监督过失587
一 管理监督过失概念辨析588
二 管理监督过失判例理论的形成589
三 当代日本管理监督过失研究的两大对立潮流593
四 对我国管理监督过失研究的启示599
关键词索引603
主要参考文献610
后记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