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100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100例
  • 杨春贵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 ISBN:7503528044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507页
  • 文件大小:29MB
  • 文件页数:529页
  • 主题词: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100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 从《共产党宣言》的问世到以后各版序言对《共产党宣言》的说明、订正和补充43

(一)《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43

第一篇 马克思主义篇43

(二)《共产党宣言》完善和发展的实践基础44

(三)各版序言对《共产党宣言》的主要说明、订正和补充45

2 从“两个必然”到“两个决不会”47

(一)“两个必然”理论47

(二)“两个决不会”理论49

(一)无产阶级必须推翻资产阶级而建立自己的政治统治51

(二)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成果从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条件下对抗消失了,矛盾存在着”51

3 从“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而建立自己的政治统治”到“必须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实现无产阶级专政51

(二)必须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52

(三)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55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暴力革命的思想55

4 从“暴力革命”到夺取政权的两种方式55

(二)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革命两种方式的论证56

(三)恩格斯晚年对无产阶级革命两种方式的论证与补充57

5 从对未来社会的原则性预见到提出未来社会发展的两个阶段理论59

(一)对未来社会的原则性描述59

(二)关于未来社会的发展阶段62

6 从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到唯物史观的创立63

(一)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奠定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64

(二)第一次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特别是作为历史唯物主义核心的生产力观点67

(三)精辟概述了社会基本矛盾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68

7从对杜林的批判到马克思主义的系统阐述68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系统化69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发展74

(三)科学社会主义历史与理论的全面阐述76

(一)19世纪70年代以前马克思对东方古代社会的研究78

8 从肯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普遍性到揭示东方落后国家非资本主义发展的可能性78

(二)19世纪70年代以后马克思对东方古代社会的研究80

(一)恩格斯对马克思思想的继承82

9 从马克思《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到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82

(二)恩格斯对马克思思想的发展和创新84

10 从1844年《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问世到1892年德文第二版序言的若干修正87

(一)1844年《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基本思想87

(二)1892年德文第二版序言的若干修正90

11 从资本主义的“私人资本”到资本主义的“社会资本”92

(一)马克思关于私人资本及其发展规律的论述93

(二)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社会资本的形成与性质的论述94

(三)资本主义的社会资本对于未来新社会的意义96

12 从“出卖劳动”到“出卖劳动力”98

(一)1891年恩格斯对《雇佣劳动与资本》所作的重大修改98

(二)1867年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出卖劳动”观点的透彻批判102

13 从对资产阶级哲学的批判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和发展的系统总结102

(一)回顾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旧哲学的批判改造102

(二)概述了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103

(三)论述了哲学的基本问题104

(四)阐明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106

14 从强调经济的决定作用到全面论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交互作用107

(一)在批判唯心史观和创立唯物史观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着重强调了经济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109

(二)19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历史条件的变化和理论斗争的需要,恩格斯着重强调了上层建筑的反作用110

(三)恩格斯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全面论述110

15 从“至今所有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到“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112

(一)《共产党宣言》的一个不确切的提法112

(二)摩尔根《古代社会》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启示113

第二篇 列宁主义篇116

16 从《资本论》到《帝国主义论》116

(一)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创立116

(二)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118

17 从“共同胜利”论到“一国数国首先胜利”论120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革命同时发生的理论120

(二)列宁关于“一国胜利”的理论122

(三)俄国可以首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123

(二)列宁提出“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的口号125

18 从“全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到“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125

(一)《共产党宣言》提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口号125

19从“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到“无产阶级要掌握民主革命的领导权”129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的思想130

(二)列宁关于“无产阶级要掌握民主革命领导权”的思想130

20 从“土地国有化”到“土地分配给农民平均使用”131

(一)俄国第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关于土地纲领的争论131

(一)第二国际社会民主党的蜕变135

(二)1917年10月颁布的《土地法令》赞同农民平均分配土地的要求135

21 从社会民主党到新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135

(二)列宁为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而斗争136

(一)国家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而混乱的问题139

22 从澄清国家问题上的混乱到马克思主义国家与革命理论的新发展139

(二)马克思主义国家与革命理论的全面发展141

23 从议会制民主共和国到苏维埃政权144

(一)巴黎公社——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144

(二)议会制共和国——无产阶级专政的特殊形式145

(三)苏维埃——无产阶级专政的俄国形式145

24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148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148

(二)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150

(三)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和意义152

25 从“共耕制”到“合作制”153

(一)十月革命后俄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最初探索154

(二)总结经验,放弃对“公共大农业”的追求155

(三)合作社是引导农民走向社会主义的好形式156

26 从“社会主义的入口”到“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158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入口158

(二)国家资本主义是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工具159

(三)国家资本主义是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161

27 从消灭商品生产到利用商品货币发展社会主义经济164

(一)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消灭商品经济的理论与实践165

(一)苏维埃俄国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的形成171

(二)列宁的反思: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商品经济171

28 从权力过分集中的政治体制到新型民主制的构想171

(二)对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的调整和改革173

(三)列宁关于建立新型民主制的构想174

29 从“摧毁资本主义”到利用资本主义一切有价值的东西177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文明的批判177

(二)列宁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新认识178

(三)努力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一切有价值的东西180

30 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到落后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特殊规律182

(一)社会主义道路问题上面临的严峻形势182

(二)列宁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成果183

31 从对经验批判主义的批判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新发展186

(二)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捍卫和发展187

(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187

32 从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到揭示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191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辩证法规律和范畴的全面阐述191

(二)揭示帝国主义时代的矛盾运动规律和反对修正主义的需要,使列宁更加注重研究辩证法问题193

(三)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193

第三篇 毛泽东思想篇197

33 从阶级斗争的一般理论到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7

(一)中国共产党人对于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的最初运用197

(二)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状况和政治态度的系统分析198

(三)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和革命主题的转变与对农村各阶级的分析202

34 从早期武装斗争思想到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论断202

(一)从早期武装斗争思想到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论断202

(二)关于人民军队与人民战争的理论204

35 从“城市中心论”到“农村包围城市”的新道路207

(一)走什么道路208

(二)井冈山的方向209

(三)曲折的实践209

(四)独创性贡献210

36 从消极防御的战略思想到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212

(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三次军事冒险主义错误212

(二)积极防御战略思想的提出213

(三)积极防御战略思想的基本内容215

37 从土地革命战争政策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216

(一)民族危亡的关头216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策略217

(三)为建立统一战线的努力218

(四)策略转变的实现219

38 从主观主义思想路线到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220

(一)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最初结合以及教条主义给革命事业造成的危害221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批判教条主义和总结历史经验的过程中逐步确立起来223

(三)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核心问题223

(一)群众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224

39 从“历史的活动是群众的事业”的观点到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224

(二)建党初期党的群众路线思想的萌芽225

(三)抗日战争时期党的群众路线理论的系统形成226

(四)建国以后党的群众路线理论的发展227

40 从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到矛盾问题的“精髓”227

(一)列宁关于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思想227

(二)毛泽东结合中国革命的经验对矛盾问题的深入探讨228

(三)《矛盾论》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的思想229

41从对“亡国论”、“速胜论”的批判到系统述抗日战争的“持久战”230

(一)抗战前后的“亡国论”与“速胜论”230

(二)毛泽东对“亡国论”和“速胜论”的批判231

(三)持久战思想的全面阐释232

42 从批判“一切通过统一战线”的右倾错误到系统阐述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234

(一)“在一切统一战线工作中必须密切地联系到独立自主的原则”236

(二)坚持统一战线和坚持党的独立性236

(三)毛泽东对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的系统阐述237

43 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到人民民主统一战线239

(一)抗日战争的胜利与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思想的形成239

(二)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对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理论的系统阐述242

(三)建国后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理论和实践的发展243

44 从党的第一个纲领到党的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系统解决243

(一)建党初期关于党的纲领的阐述244

(三)《论联合政府》关于党的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论述247

(二)《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和《新民主主义论》关于中国革命两重任务的论述247

45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到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248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248

(二)从“破”到“立”:由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到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250

(三)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主要内容及意义250

46 从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到中国特色的人民民主专政理论252

(一)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专政理论252

(二)中国特色的人民民主专政理论253

(三)中国特色的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关系256

47 从马列主义党建学说到毛泽东党建理论256

(一)马克思恩格斯:无产阶级只有组成独立的革命政党,才能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258

(三)毛泽东: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工程260

(二)列宁:党是无产者的阶级联合的最高形式,党是直接执政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是领导者260

48 从“农村包围城市”到“城市领导农村”263

(一)农村包围城市理论的确立264

(二)情况的根本性变化265

(三)党的工作重点由乡村到城市的转变266

49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理论268

(一)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到社会主义改造理论过渡的历史背景270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创新之处270

50 从“以苏为戒”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272

(一)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273

51 的思想到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277

(二)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的提出279

(一)斯大林:社会主义在道义上和政治上一致与生产关系完全适合生产力性质的社会主义社会无矛盾论279

(三)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的主要内容280

52 从正确处理党内军内矛盾到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282

(一)建国前关于正确处理党内军内矛盾的思想282

(二)建国初期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283

(三)20世纪50年代中期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系统形成284

第四篇 邓小平理论篇287

53 从“两个凡是”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287

(一)历史转折关头把解决思想路线问题提到首位287

(二)邓小平旗帜鲜明地反对“两个凡是”288

(四)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斗争中的丰富和发展291

(三)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291

54 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293

(一)1956年党的八大的认识基本上是正确的293

(二)1957年夏季以后重提“以阶级斗争为纲”294

(三)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298

55 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298

(一)封闭、半封闭状态的形成298

(二)对外开放的理论和实践300

56 从“战争与革命”到“和平与发展”304

(一)列宁的时代观及其历史意义304

(二)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的继承与发展305

(三)马克思主义时代观形成发展的基本特征309

57 从照搬苏联模式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311

(一)苏联模式的弊端及其对中国的影响312

(二)必须从实际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314

58 从超阶段论到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317

(一)对中国国情的曲折认识过程318

(二)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逐步形成319

(三)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基本内容321

59 从急于求成到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322

(一)关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冒进和反冒进323

(二)关于1958年到1960年的“大跃进”323

(一)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326

60 从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到揭示社会主义本质326

(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关于有步骤分阶段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部署326

(二)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过去我们的认识不完全清醒328

(三)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和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330

61 从“革命是解放生产力”到“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332

(一)革命是解放生产力332

(二)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334

62 从人民公社管理体制到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338

(一)人民公社的兴起338

(二)包产到户几起几落339

(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兴起340

63 从农村改革到以城市为重点的全面改革341

(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的巨大成功342

(二)以城市为重点的全面改革的展开343

64 从批判“重副轻农”到鼓励发展乡镇企业346

(一)建国后农村工副业发展的曲折道路346

(二)新时期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346

65 从追求“纯而又纯的公有制”到“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348

(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社会所有制的探索349

(二)20世纪50年代末至改革开放前,党在社会主义社会所有制认识问题上“左”的错误及其实践后果350

(三)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党对社会主义社会所有制结构的探索及其成果351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定位和“以公有制为主体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352

66 从平均主义到“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352

(一)平均主义是计划经济体制的重要特征352

(二)“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53

67 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356

(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理论与实践356

(二)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358

(三)中国为什么要搞市场经济360

68 从抽象谈论社会主义到“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360

(一)“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提出361

(二)“三个有利于”标准明确了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主要作用363

(三)“三个有利于”标准说明了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是随着生产力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要求而历史地变化的364

(四)“三个有利于”标准指明了社会主义是比资本主义更优越的社会制度365

69 从“生产力中包括科学”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365

(一)生产力中包括科学是马克思恩格斯的一贯观点366

(二)列宁结合新实践对科学技术的作用进行了新的探讨367

(三)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368

70 从“发扬民主”到“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370

(一)毛泽东关于民主政治建设的思想370

(二)民主政治建设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教训372

(三)邓小平强调“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373

71 从革命统一战线到爱国统一战线375

(一)革命统一战线是我们党夺取革命和建设胜利的一大法宝377

(二)爱国统一战线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377

72 从“知识分子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判断到“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的判断379

(一)毛泽东关于知识分子的论述379

(二)邓小平关于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的新论断380

73 从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到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381

(一)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传家宝”、“生命线”382

(二)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383

74 从“解放台湾”到“一国两制”386

(一)武力解放台湾方针的确定386

(二)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方针的初步提出388

(三)“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389

75 从坚持党的领导到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392

(一)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392

(二)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393

(三)怎么改善党的领导393

76从“一边倒”、“一条线”的对政策到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397

(二)不与任何大国结盟的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399

(一)与苏联结盟的“一边倒”政策和联美抗苏的“一条线”政策399

(三)邓小平对毛泽东独立自主思想内涵的发展400

77 从“宁‘左’勿右”到“警惕右,主要是防止‘左’”402

(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要排除“左”右两种干扰403

(二)“左”的东西根深蒂固,主要防止“左”404

(三)在反对一种倾向的时候,注意可能掩盖着的另一种倾向405

第五篇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篇407

78 从“关键在党”到“三个代表”407

(一)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关键在党407

(二)邓小平之后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党的自身建设提出的新挑战411

(三)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创了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新境界412

(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413

79 从“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到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13

(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内容414

(三)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416

80 从“以公有制为主体”到科学理解公有制的涵义以及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417

(一)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417

(二)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418

(三)我们党对公有制实现形式的探索和认识上的不断深化419

81 从“国有经济为主导”到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422

(一)过去是国有经济“遍地开花”422

(二)为什么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422

(三)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的基本原则423

(四)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424

82 从“国有国营”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425

(一)“国有国营”及其弊端426

(二)为什么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426

(三)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形式及其治理结构427

(四)抓好各项配套改革428

83 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429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模式的确立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的制定430

(二)非公有制经济从作为“公有制经济的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到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431

(三)进一步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431

(一)实行按劳分配原则433

(二)提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回顾433

84 从“控劳分配为主体”到“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433

(三)为什么要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435

(四)放手让一切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435

85 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到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435

(一)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必要性436

(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原则和特征437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439

86 从“发展是硬道理”到可持续发展战略440

(一)“发展是硬道理”包含有可持续发展思想440

(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推进21世纪世界和平与发展进程的需要442

(三)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推进21世纪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选择444

(四)可持续发展对发展内涵的新拓展444

(一)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446

87 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科教兴国战略446

(二)科教兴国战略述要449

88 从传统工业化道路到新型工业化道路450

(一)工业化:不可逾越的阶段451

(二)信息化:跨越式发展的抉择452

(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453

89 从“两个大局”到西部大开发战略455

(一)“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456

(二)西部大开发战略458

90 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到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460

(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461

(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大思路462

(三)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基本内容464

91 从“引进来”到“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467

(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走出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467

(二)“走出去”的主要内涵与战略布局471

92 从“三步走”发展战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475

(一)到20世纪末,我们已经从总体上建立起小康社会475

(二)新世纪头20年我国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475

93 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到“以德治国”478

(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能没有精神文明478

(二)新形势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所面对的新挑战和“以德治国”方略的提出480

(三)江泽民同志“以德治国”思想述要480

(一)民主制度化、法律化483

94 从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到“依法治国”方略483

(二)“依法治国”战略思想的提出484

(三)“依法治国”战略思想的伟大创新485

95 从“两个文明”到“三个文明”487

(一)“两个文明”一起抓488

(二)“三个文明”协调发展488

96 从党的基本路线到党的基本纲领490

(一)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490

(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491

97从加快发展、深化改革、保持稳定的要求到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492

(一)邓小平:加快发展,深化改革,保持稳定492

98 从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到提出“扩大党的群众基础”495

(二)江泽民:把握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领导艺术495

(一)新社会阶层的广大人员“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496

(二)新社会阶层中的优秀分子只要符合条件也应当允许入党497

(三)能否自觉地为实现党的路线和纲领而奋斗,是否符合党员条件,是吸收新党员的主要标准497

(四)“看一个政党是否先进,是不是工人阶级先锋队,主要应看它的理论和纲领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不是代表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是不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498

99 从“和平与发展”的判断到“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判断498

(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498

(二)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是不可逆转的总趋势499

100 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实俱进”501

(一)增强和提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坚定性和自觉性501

(二)努力进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各方面的创新505

后记50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