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微观辨证及临床应用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医微观辨证及临床应用](https://www.shukui.net/cover/75/34338387.jpg)
- 包顺义,包渝艳著 著
- 出版社: 重庆:重庆出版社
- ISBN:753665376X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332页
- 文件大小:7MB
- 文件页数:35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医微观辨证及临床应用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上篇 阴阳气血微观辨证的一般机理1
第一章 阴阳气血的自我平衡1
第二章 各脏腑的平衡结构与人体生理的阴阳对称平衡失调生病的一般规律3
第三章 澄清阴阳升降与脏器关系的几个模糊概念6
第四章 什么叫治病8
第五章 阴阳气血运行在病理状态下变化的一般规律9
第六章 阴阳气血辨证举隅15
第七章 人体全年正常脉象阴阳含量的一般规律及图示23
第八章 各脏腑经络阴阳气血的多少及原理简述30
第九章 随机治病的一般法则32
第十章 脏器功能与药物的性味、治法之间的关系34
第十一章 药物功能与组方治疗原理40
第十二章 湿、痰、饮、寒饮的区别及一般治疗法则45
第十三章 脾与胃微观辨证的区别与联系47
下篇 阴阳气血微观辨证在临床上的应用50
第一章 体表及上焦阴阳气血失调及治法50
2.伤风证51
1.风寒证51
3.痉证51
(一)伤于寒者,辛温解表51
第一节 上焦之病51
4.伤于风寒湿52
5.素体气郁伤于寒52
6.素体阳虚伤寒53
7.素体阳气平平伤于寒湿53
8.中上焦之阳素体平平伤于风寒54
9.上焦阳气及卫阳平常之人为外之风寒所伤54
10.中焦阳气不足夏令为阴寒所伤54
11.辛劳之人营卫空虚,为风寒湿外袭,使筋脉挛急55
12.风邪客于经络使营卫不和而病56
附原方及歌括57
(二)伤于风热者,辛凉透表58
1.心阳素旺伤风化热59
2.肺中阳气与卫分之热相合为患60
3.阳气平平,肝胆偏旺,伤于风寒成鼻渊60
4.素体阴亏外感化热61
5.失血后新瘥,或阴血素亏之人外感61
6.肺胃热毒外发成风疹、麻疹62
(三)营卫虚损者,益卫固表治之62
(四)肺气虚寒者,温肺降逆63
1.上焦阳气不足,寒饮停肺63
3.肺中痰饮久宿而复发64
2.中焦阳气不足使痰饮壅肺而咳喘64
1.肺热自病65
(五)肺热壅盛喘咳者,清热降逆65
2.胃热熏蒸咳喘66
3.痰热壅盛66
4.寒郁肺热66
5.痰涎壅肺67
6.痰火结于胸膈67
(六)上焦热毒者,当清热解毒68
1.火热之毒上攻头面咽喉68
4.上焦火毒伤肺成痈69
2.心阳化火成毒,使咽喉、口腔成疮69
3.上焦气血热毒炽甚69
(七)肺虚喘咳者,补肺70
1.肺气虚易感冒咳喘72
2.肺气虚损,久咳喘气逆,痰滞化热72
3.久咳不瘥,气阴两伤73
4.肺肾同病者,喘咳痰血74
5.久咳不已,肺气耗散75
6.肺结核咯血75
(八)燥邪伤肺,润肺75
1.为外之凉燥所伤76
2.为温燥所伤77
3.肺胃均燥热77
4.肺肾阴亏,木火侮肺咳喘带血78
5.久病不解,虚劳干咳78
6.肺肾阴亏成白喉79
(九)痰水壅结,泻肺行水80
1.水停肺或胸膜之中而喘80
2.水停三焦使肺失肃降80
3.水停胸胁隔膜之中81
第二节 上焦心肺气俱热之治82
附原方及歌括83
第二章 脾胃及中焦阴阳气血失调及治法88
第一节 本脏阴阳气血失调的治法89
(一)中焦虚寒者,温中健脾89
1.中焦阳气不足89
2.中焦及肝俱寒,腹痛挛急90
3.中阳虚脾荣不足91
(二)中焦燥热伤津者,清热润燥92
1.邪热助胃阳亢盛化为燥热伤津液93
2.热病初瘥,燥热仍在95
(三)中焦及胃肠郁热者,清热解郁95
2.肝胆郁结,脾荣热毒蕴结96
1.胃中郁热结毒96
3.肠道气滞血结成痈97
(四)食积停滞者,消积导滞99
1.饮食过量,停积不化99
2.中焦湿热积滞100
3.中焦虚寒,又为停食阻滞100
4.脾虚气滞或水停中焦101
5.脾胃虚寒而食停101
(五)脾气虚弱者,健脾益气治之102
1.脾虚气弱102
3.脾之气荣俱不足,下焦湿热为患104
2.中焦脾胃不足,气滞饮停104
(六)脾虚气少阳不升者,益气升阳105
1.脾气虚阳郁不升散105
2.脾气大虚,胃阳郁不升107
(七)中焦痰湿郁阻者,调中降逆107
1.中焦气虚胆旺呃逆107
2.中焦湿热郁阻,呕吐不止108
3.妊娠肝胆郁热呕吐108
4.中焦虚寒呕吐109
5.中焦虚寒,阻肝阳上升而噫气呕恶109
7.中焦痰热阻滞,肝胆阴亏阳亢而呃逆110
6.中阳不足,痰饮阻气机升降而呕恶110
(八)中焦气郁者,行气导滞111
1.中焦阳气不足,气机阻滞111
2.肝气郁结致痰气阻滞112
(九)中焦升降失调而吐痢者,升清除浊治之112
1.寒湿阻滞中焦,致吐泻交作112
2.中焦痰湿阻滞,使肝胆阳郁化为风火而致吐痢114
3.中焦湿热阻滞而成霍乱115
4.中焦虚寒使肝胆阳郁化火成吐痢115
(十)中焦湿热蕴结,当清热、燥化、淡渗治之116
1.湿温时疫初起,热比湿重117
2.湿温初起,湿比热重118
3.中焦水饮阻滞使肝郁化火118
4.中焦阴阳俱不足而湿滞化热119
5.中焦阴阳俱不足而湿热流溢于经络120
6.风湿热痹121
(十一)中焦为寒湿所困,温阳散寒化湿逐邪治之122
1.寒湿阻滞122
2.中焦为痰湿水饮所聚124
3.中阳不足,水饮停滞124
4.中阳不足,水湿留滞经络125
1.中阳不足痰湿内生126
(十二)湿聚痰生者,燥湿化痰治之126
2.痰热互结在胸脘129
3.中焦痰饮使胆阳郁结130
4.痰饮中阻而生风130
5.痰饮内生,流注经络131
(十三)脾虚水泛者,实脾利水治之131
1.脾虚及肺,停水溢于肌肤132
2.肺热难降,小便不利而水肿133
3.脾肾阳虚水肿133
(十四)中焦阴液不足者,清胃养阴治之134
2.肺胃阴伤咳吐白沫135
1.阳明温病清下后阴液受伤135
3.暑伤气阴136
4.肺中津损及气137
5.阴亏湿热上攻138
(十五)中焦阳气不足而失血者,温阳益气摄血治之138
1.中阳与肾阳俱不足而失血139
2.中阳不足而暴崩或漏下140
3.胃阳不足而吐血141
4.中阳不足吐血或吐涎沫141
(十六)燥热结滞者,当苦寒泻下142
1.胃肠燥结实证142
2.急性肠梗阻,突发性肮腹胀痛144
4.水肿实证145
3.水热互结145
5.肺热不降,经络郁阻水停146
(十七)阳虚寒凝者,当温阳导滞治之146
1.素体阳气不足,寒滞经络不通147
2.脾肾阳虚,寒凝不去147
3.寒实冷积而卒痛148
4.寒实结胸148
(十八)津血不足而便秘者,润燥通便治之149
1.阴血不足而便秘149
(十九)湿热下注成痢者,清热止痢治之150
2.津液不足而便秘150
1.卫阳与上焦心阳内陷成痢151
2.肝、心及下焦热毒重而成痢151
3.下痢赤白153
(二十)滑脱失禁者,温中固涩治之154
1.泻痢日久,脾胃虚寒154
2.五更泄泻155
3.少阴病泻痢、便脓血156
第二节 脾胃与它脏兼病的治法156
(一)心脾同病治法156
1.心脾同病156
(二)脾胃兼肝胆不和的治法157
1.胆阳郁而化热使中焦阻滞158
2.肝中阴血不足而筋脉挛急159
3.血虚脾滞160
4.肝气郁结160
5.肝之气血瘀滞导致中焦痰、湿、食结滞161
(三)气血均不足者,气血双补治之162
1.气血不足抵抗力下降,或病势缠绵难愈162
2.突然性大失血,或慢性出血累积成血虚阳浮163
附原方及歌括164
第三章 肝胆阴阳气血失调及治法175
第一节 本脏阴阳气血辨证及治法176
(一)肝寒者,温肝散寒治之176
1.肝血不足,其所主之经又被寒邪所伤176
2.中焦肝经寒177
(二)肝胆火热者,清肝泻火治之178
1.肝胆火毒上攻下注178
2.肝火上攻头目成聚星障179
3.肝气郁结化火下注成带180
4.肝经火郁作痛180
1.肝血不足月经失调181
(三)肝血不足者,补血调肝治之181
2.肝中荣血与阳气俱不足185
(四)血滞、瘀、凝者,活血祛瘀治之185
1.血脉瘀滞在胸胁186
2.产后恶露不行,小腹疼痛拒按188
3.心胃血热壅结而痛188
4.损伤瘀血未血肿189
5.瘀血结阻之包块疼痛189
6.下元虚寒,阴血难生至月经不调190
7.妇人小腹症块191
8.妇人难产192
9.产后恶露难行193
10.下焦瘀血194
11.跌打损伤,瘀血内结194
12.胁下结聚成块195
13.胸阳不足,心血瘀阻196
14.瘀血阻滞经络197
15.寒湿与瘀血阻滞经络198
16.头面有血络瘀阻198
(五)肝血不藏者,清热平肝止血治之199
1.火热迫胃而吐血、咯血199
2.阴亏火旺,肝阳上亢,迫血妄行200
4.治崩症极验方201
3.血热动风而泄血201
5.眼底出血202
(六)肝郁气滞者,调气疏肝治之203
1.肝郁脾虚203
2.肝气郁结致经络不通205
3.肝经寒滞206
4.下焦寒疝,少腹痛引睾丸206
5.肝血不足,肾阳虚寒207
7.乳房结聚208
6.肝经郁火攻冲208
8.肝郁气滞月经不调209
(七)阴虚而郁者,柔肝疏郁治之210
1.阴血不足而肝郁210
2.精血不足而肝郁211
(八)肝风内动者,平肝潜阳息风治之212
1.肝阳上亢213
2.火热动风214
3.阴血不足虚风内动215
4.肝肾阴血大亏而风不息216
(九)外风引动内风者,祛风解痉法治之217
2.破伤风症有热象218
1.外伤后出现痉挛而畏风218
3.风痰阻遏头面经络219
(十)邪踞少阳者,当和解而治之219
1.邪踞少阳222
2.少阳阳明合病223
3.阴湿之邪伏于膜原224
(十一)肝胆郁热,当清肝利胆225
1.胆阳郁化火225
2.肝胆郁滞化火226
3.肝胆郁滞化火与阳明合病226
4.胆道结石227
(十二)蛔虫钻胆,调脏腑之寒温以驱蛔杀虫229
1.诸毒药不止230
2.胆道蛔虫231
第二节 肝兼肺肾两脏的治法231
(一)肝肾两虚者,养血填精治之231
(二)肝肾虚热者,滋阴清热法治之232
1.阴亏血热,月经先期233
2.月经先期而多瘀块233
3.阴血亏损,月经不行234
4.骨蒸劳热235
5.筋骨痿软236
6.夜热早凉无汗237
7.风痨病238
1.风湿痹痛,肝肾不足239
(三)肝肾两虚,风寒湿内留筋骨者,补虚宣痹法治之239
2.风湿痹痛,上下肢均较重240
3.营卫两虚风湿痹痛240
(四)肝肺同病的治法241
1.肝火犯肺喘咳痰血242
附原方及歌括243
第一节 本脏阴阳气血失调的治法及方剂253
(一)热入荣与血者,清热凉血法治之253
第四章 心脏阴阳气血失调的治法及方剂253
1.温邪传荣254
2.热入血分而动血255
(二)热入心包而神昏窍闭者,当清热开窍治之256
1.热毒内陷心包络而神昏窍闭257
2.高热神昏痉厥258
3.痰热内闭,神昏谵语259
4.小儿痰热急惊260
5.疫毒发病,昏闷吐下260
6.阳气不足之人被阴邪秽浊所伤,致昏仆,甚至昏厥262
(三)痰阻清窍,当涤痰开窍治之263
1.中风痰迷心窍舌强不语264
2.产后恶露仍通,神昏痰迷265
3.痰火为患而癫狂昏迷266
4.神识痴呆267
(四)心阴不足者,养阴安神治之269
1.阴亏气虚而失眠健忘270
2.肝胆中荣血不足而虚烦失眠271
3.心之津气不足272
4.心气及肝之阴血不足而惊悸272
5.少阴病从火化,心中烦不得卧273
6.心烦神乱而怔忡274
7.头部外伤而人事不醒275
(五)心之阴阳俱不足者,益阴补阳治之276
1.心中阴阳气血俱不足277
2.阴阳失调而梦遗278
(六)阳气虚衰者,回阳益气治之279
1.肾阳衰微,肢冷下利280
2.心中阳与气暴脱282
(七)火毒疮疡,当清火解毒、消肿散结治之284
1.火毒与气血蕴结成疮痈285
2.脏中热毒外发成疔286
3.阴血亏损,热毒内陷筋脉成脱疽287
5.恶毒结积成疮疽288
4.瘀血久蕴化毒成痈疽288
6.风热上壅成漏睛289
第二节 心兼肾脏治法290
1.心气不足而惊悸不安291
2.心火偏亢失眠292
3.心肾两虚,便频遗尿292
附原方及歌括293
第五章 肾脏(膀胱)阴阳气血失调的治法与方剂298
第一节 本脏治法与方剂298
(一)肾阴亏损,当滋阴补肾治之298
1.肾中阴精不足299
3.精血不足影响视力302
2.阴损日久,伤及气血302
(二)肾阳虚损者,温肾生精法治之304
1.肾阳不足,影响藏精与主水功能305
2.妇女肾阳衰微,冲任虚损失固306
3.肾阳不足至小便淋漓不断307
4.肾阳不足,至小便频数308
5.滑精频作309
6.肾阳不足久不受孕309
7.肾虚腰痛310
8.精髓不足,阳虚阴凝成阴疽311
1.遗精久不止312
(三)肾虚精关不固者,益肾涩精治之312
(四)妇女带下者,固涩止带法治之313
1.白带清稀久下不止313
2.湿热下注成带314
(五)肾虚水泛者,温阳利水治之315
1.少阴阳虚水停316
2.中阳不足水饮停滞317
(六)肝热下陷成湿热者,泻火通淋法治之318
1.湿热下注成热淋、砂淋319
2.阴血不足致小便难出320
3.阴伤热盛致尿血淋涩320
4.湿热蕴结成结石而排尿困难321
5.阴亏火旺,致小便尿血淋涩322
6.湿热下注成白浊、带下322
7.火热下注使小便不通323
第二节 肺肾两亏同治法324
1.肾肺阴亏而喘咳痰血324
2.肺肾阴亏,不时咳嗽咯血325
3.肺肾两亏,致喘急不能卧325
第三节 肾兼肝、脾、心病的治法326
附原方及歌括327
后记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