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河北新医大学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1977
- 标注页数:646页
- 文件大小:61MB
- 文件页数:66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医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祖国医药学发展概况1
二、祖国医学的基本特点6
(一)整体观念6
(二)辨正论治7
第一部分中医基础理论10
第一章阴阳五行学说10
第一节阴阳学说10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0
(一)阴阳的相互对立10
(二)阴阳的相互依存10
(三)阴阳的相互清长11
(四)阴阳的相互转化11
二、阴阳学说在祖国医学中的应用11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11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12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12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12
(五)用于疾病的治疗12
第二节五行学说13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13
(一)对事物的五行分类13
(二)五行的生克乘侮14
二、五行学说在祖国医学中的应用14
(一)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相互关系14
(二)说明脏腑间的病理影响14
(三)用于诊断和治疗15
小结15
第二章脏腑17
第一节脏与腑17
一、五脏17
(一)心 附心包17
(二)肺19
(三)肝20
(四)脾21
(五)肾22
附一、命门24
二、女子胞24
三、有关肾阴肾阳问题的研究资料24
二、六腑25
(一)胆25
(二)胃26
(三)小肠26
(四)大肠26
(五)膀胱26
(六)三焦26
三、脏腑之间的关系27
(一)脏与脏27
(二)腑与腑29
(三)脏与腑29
第二节精、气、血、津液30
一、精30
二、气31
三、血32
四、津液32
小结33
第三章经络35
第一节经络的概念、组成及作用35
一、经络的概念35
二、经络的组成35
三、经络的作用36
第二节十二正经的名称分类、循行、交接规律及流注次序37
一、名称分类37
二、循行交接规律及流注次序37
附:关于经络实质的研究38
小结40
第四章病因41
第一节七情致病41
第二节六淫致病42
一、风42
二、寒43
三、暑44
四、湿45
五、燥46
六、火47
第三节疫疠47
第四节饮食劳倦48
第五节痰饮、瘀血49
一、痰饮49
二、瘀血50
第六节外伤和虫兽伤害51
第七节寄生虫51
小结51
第五章诊法52
第一节望诊52
一、望全身情况52
二、望局部情况54
三、望舌55
(一)望舌的方法56
(二)舌质与舌苔56
(三)临床常见舌象及主病58
附:舌诊现代研究简介59
四、望小儿指纹60
附:指纹现代研究的资料简介61
第二节闻诊61
一、闻声音61
二、嗅气味62
第三节问诊62
一、问一般情况62
二、问现病史63
三、问既往病史及个人史和家族史66
附:十问歌66
第四节切诊66
一、脉诊66
(一)诊脉的部位与方法66
(二)寸口脉反映脏腑病证67
(三)正常脉象67
(四)病脉与主病68
(五)相兼脉与主病70
附:脉象现代研究的资料简介72
二、按诊73
(一)按肌表73
(二)按胸腹73
小结74
第六章辨证75
第一节八纲辨证75
一、表里75
二、寒热76
三、虚实78
四、阴阳79
第二节脏腑辨证80
一、五脏病证的辨证81
(一)心病辨证81
(二)肺病辨证82
(三)脾病辨证83
(四)肝病辨证84
(五)肾病辨证86
二、六腑病证的辨证87
(一)胆病辨证87
(二)胃病辨证87
(三)小肠病辨证88
(四)大肠病辨证88
(五)膀胱病辨证88
三、脏腑兼证的辨证89
(一)心肺气虚89
(二)肺脾两虚89
(三)肺肾阴虚89
(四)心脾两虚89
(五)心肾不交89
(六)肝脾不调90
(七)肝胃不和90
(八)脾肾阳虚90
(九)肝肾阴虚90
(十)肝火灼肺91
第三节六经辨证91
一、太阳病证91
二、阳明病证92
三、少阳病证92
四、太阴病证93
五、少阴病证93
六、厥阴病证94
第四节卫气营血辨证95
一、卫分证95
二、气分证95
三、营分证97
四、血分证97
小结98
第七章预防与治则100
第一节预防100
一、无病先防100
二、既病防变101
第二节治则101
一、扶正祛邪102
二、治病求本102
三、标本缓急104
四、因时、因地、因人制宜104
小结105
第八章中药106
第一节基本知识106
一、中药的采集与保存106
二、中药的炮制106
三、中药的性能107
四、中药的应用108
五、中药的用量109
第二节常用中药110
一、解表药110
(一)辛温解表药:麻黄 桂枝 荆芥 防风 紫苏 羌活 香薷 生姜 白菜根110
(二)辛凉解表药:薄荷 柴胡 辣蓼 浮萍 蝉蜕113
二、祛风药115
(一)祛风止痛药:藁本 葛根 升麻 菊花 牛蒡子 桑叶 蔓荆子 白芷 细辛 白蒺藜115
(二)祛风湿药:桑寄生 独活 秦艽 威灵仙 木瓜 豨莶草 海风藤 防己 五加皮 伸筋草 茄根 兎儿伞 穿山龙 老鹳草 西河柳 徐长卿118
三、祛湿药121
(一)芳香化湿药:藿香 佩兰122
(二)燥湿药:苍术 苦参122
(三)渗湿利水药:茯苓 猪苓 泽泻 薏苡仁 萆薢123
(四)清热利湿药:茵陈 木通 车前子 滑石 通草 金钱草 海金砂 萹蓄 石苇 冬瓜皮 鸭跖草 玉米须 连钱草 蟋蟀124
四、清热药128
(一)清热泻火药:石膏 知母 竹叶 夏枯草 梔子 龙胆草128
(二)清热解毒药:金银花 连翘 大青叶 板蓝根 蒲公英 紫花地丁 败酱草 白头翁 红藤 马齿苋 白屈荣 酸浆 龙葵 小檗 刺针草 水杨梅 唐松草 葎草 仙人掌 半边莲 虎耳草 山败酱 铁苋菜 翻白草 酢浆草 地锦草 蓍草 鼠曲草 白花蛇舌草 穿心莲 虎杖 猫爪草130
(三)清热凉血药:生地 牡丹皮 犀角 紫草 玄参137
(四)清热燥湿药:黄芩 黄连 黄柏 秦皮139
(五)清热解暑药:荷叶 绿豆140
(六)清虚热药:青蒿 银柴胡 地骨皮 白薇141
五、消导药:神曲 山楂 麦芽 谷芽 鸡内金 莱菔子142
六、催吐药:瓜蒂 藜芦143
七、泻下药144
(一)攻下药:大黄 芒硝 番泻叶144
(二)润下药:郁李仁 大麻仁145
(三)逐水药:甘遂 大戟 商陆 巴豆 牵牛子146
八、祛痰止咳药147
(一)温化寒痰药:半夏 天南星 白芥子 旋复花 白前 桔梗148
(二)清热化痰药:前胡 瓜蒌 贝母 葶苈子 天竺黄 竹茹 昆布 海藻 暴马子149
(三)止咳平喘药:杏仁 紫苑 款冬花 百部 枇杷叶 凤凰衣152
九、温里药153
(一)温中散寒药:干姜 吴茱萸 小茴香 草豆蔻153
(二)温肾回阳药:附子 肉桂154
十、理气药155
(一)行气解郁药:陈皮 青皮 枳实 香附 木香 乌药 砂仁 厚朴 薤白 苦楝子155
(二)降气药:沉香 大腹皮 丁香158
十一、理血药159
(一)止血药:仙鹤草 白芨 大蓟 茜草 茅根 地榆 槐花 血余炭 藕节 陈棕炭 旱莲草 蒲黄 三七 艾叶 花生衣 紫珠草 士大黄 瓦松 铁树叶159
(二)活血药:丹参 延胡 鸡血藤 郁金 泽兰 桃仁 红花 五灵脂 穿山甲 王不留行 水蛭 〓虫 乳香 三棱 益母草 川芎 牛膝164
十二、补益药169
(一)补气药:人参 党参 黄芪 白术 大枣 甘草 棉花根169
(二)补血药:当归 白芍主 龙眼肉 熟地 阿胶 紫河车 何首乌172
(三)补阴药:沙参 麦门冬 石斛 百合 玉竹 枸杞子 女贞子 龟板 鳖甲173
(四)补阳药:补骨脂 巴戟天 菟丝子 续断 杜仲 淫羊藿 狗脊 益智仁 肉苁蓉 鹿角 列当176
十三、固涩药179
(一)敛汗药:浮小麦 麻黄根 五味子 山萸肉179
(二)固精止带药:芡实 金樱子 白果 桑螵蛸 海螵蛸180
(三)涩肠止泻药:赤石脂 乌梅 肉豆蔻 石榴皮 椿白皮181
十四、熄风药:天麻 全蝎 僵蚕 钩藤 羚羊角 代赭石 石决明 地龙 蜈蚣183
十五、安神药:朱砂 琥珀 磁石 牡蛎 酸枣仁 柏子仁 远志 合欢花 夜交藤 松针 猪毛荣185
十六、开窍药:麝香 冰片 菖蒲 苏合香188
十七、驱虫药:使君子 槟榔 苦楝根皮 芜荑 雷丸 南瓜子 大蒜 鸦胆子189
十八、外用药:硫磺 雄黄 轻粉 白矾 炉甘石 硼砂 大枫子 樟脑 硇砂 斑蝥 砒石191
第九章方剂195
第一节方剂概说195
一、方剂的组成及其变化195
二、方剂的剂型196
三、治法与方剂198
第二节常用方剂198
一、解表剂198
二、祛风剂201
三、祛湿剂203
四、清热剂208
五、和解剂218
六、消导剂220
七、催吐剂222
八、泻下剂223
九、化痰止咳剂226
十、温里剂229
十一、理气剂231
十二、理血剂234
十三、补益剂238
十四、固涩剂246
十五、熄风剂249
十六、安神剂251
十七、开窍剂252
十八、驱虫剂255
十九、外用方256
第二部分常见证、病258
第一章常见证258
发热258
咳嗽261
喘证264
饮证266
胃痛268
胁痛270
腹痛272
呕吐274
泄泻276
便秘279
黄疽281
心悸283
失眠285
眩晕287
头痛289
耳鸣、耳聋293
昏迷294
血证295
水肿301
消渴304
腰痛306
遗精308
郁证309
癫狂310
痫证313
痿证315
痹证317
第二章常见病320
第一节传染病320
麻疹320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323
流行性乙型脑炎326
白喉330
流行性腮腺炎332
传染性肝炎333
痢疾335
肠伤寒338
血吸虫病340
疟疾342
第二节内科病345
感冒345
肺炎347
慢性气管炎350
肺结核352
矽肺354
肝硬化(附:肝昏迷)356
高血压360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364
克山病370
再生障碍性贫血372
肾炎373
泌尿系统感染375
地方性甲状腺肿377
第三节妇科病378
月经不调381
痛经388
闭经390
崩漏392
带下394
妊娠呕吐396
宫外孕398
产后发热401
缺乳402
子宫脱垂403
第四节外科病405
疖406
痈407
急性蜂窝组织炎409
丹毒409
手部感染410
急性全身性感染411
急性乳腺炎412
颈淋巴腺结核414
破伤风415
化脓性骨髓炎417
骨、关节结核418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419
肛瘘421
荨麻疹422
湿疹423
银屑病424
第五节急腹症425
急性溃疡病穿孔425
急性阑尾炎427
胆囊炎与胆石症429
胆道蛔虫病430
急性胰腺炎431
肠梗阻433
第六节肿瘤436
食道癌439
胃癌442
原发性肝癌444
子宫颈癌446
第三部分针灸450
第一章经络与腧穴450
第一节经络、腧穴概述450
一、十四经分布概况450
二、腧穴的分类451
三、腧穴主治的几种性能451
四、取穴法452
第二节手太阴肺经 中府、尺泽、列缺、太渊、少商454
第三节手阳明大肠经 商阳、合谷、阳溪、手三里、曲池、臂臑、肩髃、迎香456
第四节足阳明胃经 承泣、四白、地仓、颊车、下关、头维、梁门、天枢、归来、伏兔、梁丘、犊鼻、足三里、阑尾穴、上巨虚、丰隆、解溪、内庭、厉兑459
第五节 足太阴脾经 隐白、公孙、商丘、三阴交、阴陵泉、血海、箕门、大横、大包466
第六节手少阴心经 极泉、少海、通里、神门、少冲471
第七节手太阳小肠经 少泽、后溪、养老、小海、臑俞、颧髎、听宫472
第八节足太阳膀胱经 睛明、攒竹、天柱、大杼、风门、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脾俞、胃俞、肾俞、大肠俞、膀胱俞、次髎、承扶、殷门、委中、膏肓俞、志室、秩边、承筋、承山、飞扬、昆仑、申脉、至阴475
第九节足少阴肾经 涌泉、太溪、水泉、照海、复溜、阴谷、俞府485
第十节手厥阴心包经 天池、曲泽、间使、内关、中冲488
第十一节手少阳三焦经 关冲、中渚、阳池、外关、支沟、天井、臑会、肩髎、翳风、耳门、太阳、丝竹空493
第十二节足少阳胆经 瞳子髎、听会、率角、阳白、风池、肩井、带脉、居髎、环跳、阳陵泉、聋中、光明、悬钟、丘墟、足临泣、侠溪、足窍阴494
第十三节足厥阴肝经 大敦、行间、太冲、曲泉、期门501
第十四节任脉 会阴、中极、关元、气海、神阙、中脘、膻中、天突、廉泉、承浆504
第十五节督脉 长强、腰阳关、命门、至阳、大椎、哑门、百会、印堂、素髎、水沟(人中)、龈交509
第十六节经外穴 鱼腰、球后、翳明、定喘、夹脊、十宣、四缝、八邪、落枕、八风514
第二章针灸及其它疗法518
第一节毫针518
一、工具518
二、练针法518
三、针刺前的准备519
四、针刺角度与深度519
五、进针法520
六、行针与针感521
七、留针与出针522
八、意外情况的处理522
九、刺伤内脏的处理523
第二节三棱针、皮肤针和揿针523
第三节灸法与拔火罐524
第四节电针疗法527
第五节耳针疗法527
第六节头针疗法537
第七节挑治疗法540
第八节穴位埋线疗法541
第九节水针疗法 附穴位注射543
第十节针刺麻醉544
第十一节手针疗法547
第三章针灸治疗549
第一节治疗概述549
一、针灸的治疗作用549
二、常用的选穴方法549
三、刺灸方法的选择551
四、治疗时机与疗程551
第二节常见症病的治疗552
感冒552
细菌性痢疾552
疟疾553
支气管哮喘553
胃痛554
慢性腹泻554
急性阑尾炎555
原发性高血压556
中风后遗症556
面瘫556
头痛557
眩晕557
神经衰弱558
胁痛558
坐骨神经痛559
关节炎559
落枕560
肩关节周围炎560
急性腰扭伤561
慢性腰背痛561
遗尿562
痛经562
胎位不正563
小儿麻痹后遗症563
小儿疳积564
眼病564
牙痛565
聋哑(附耳鸣)565
休克566
第四部分推拿567
第一章推拿手法567
第一节基本手法567
一、推法567
二、揉法568
三、压法569
四、〓法570
五、擦法570
六、摩法571
七、搓法572
八、叩打法572
九、抹法574
十、动法574
第二节辅助手法579
一、捻法579
二、拔法579
三、掐法580
四、按法580
五、理法580
第三节推拿常规581
一、头面部推拿常规581
二、腰背部推拿常规582
三、腹部推拿常规584
四、胸部推拿常规585
五、上肢推拿常规586
六、下肢推拿常规587
第四节手法练习588
一、砂袋上练习588
二、支撑练习588
三、拿物练习588
第五节注意事项588
〔附〕热敷法588
第二章常见症病的推拿治疗589
头痛589
腹泻589
胃痛589
痛经589
落枕590
神经衰弱590
肠粘连590
乳腺炎590
蛔虫性肠梗阻590
肥大性脊椎炎590
腓肠肌痉挛591
腰部扭伤591
上肢软组织扭伤591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591
腰肌劳损591
下肢关节扭伤591
第五部分新医正骨592
第一章软组织损伤总论592
第一节软组织损伤的概念592
一、发病机理的新观点592
二、诊断的新内容593
三、治疗的新特点593
第二节常用的诊治手法594
一、双拇指触诊法594
二、单拇指触诊法594
三、脊桂的触诊检查法595
四、分筋手法595
五、理筋手法595
六、镇定手法596
七、脊柱旋转复位法596
第三节手法治疗软组织损伤的适应症598
第二章损伤性脊柱疾病599
第一节颈椎综合症599
一、应用解剖600
二、临床及病理特点603
三、治疗607
附环枢椎半脱位611
一、X线检查611
二、单拇指触诊检查612
三、复位方法612
第二节腰椎后关节紊乱症613
一、发病情况613
二、临床表现和诊断613
三、治疗614
第三节腰椎间盘突出症614
一、椎间盘的病理生理614
二、临床表现616
三、受伤机理与临床分型617
四、诊断620
五、鉴别诊断621
六、治疗621
七、预后624
第三章四肢、颈肩软组织损伤625
第一节肩部软组织损伤625
一、应用解剖625
二、临床表现627
三、鉴别诊断627
四、治疗628
第二节梨状肌损伤综合症630
一、应用解剖630
二、临床表现631
三、治疗632
第三节臀上皮神经损伤633
一、临床表现和诊断634
二、治疗634
三、预后635
方剂歌诀636
方剂索引640
中药索引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