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实用社会心理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实用社会心理学
  • 邓东蕙主编 著
  • 出版社: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7305018848
  • 出版时间:1993
  • 标注页数:436页
  • 文件大小:142MB
  • 文件页数:45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实用社会心理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基础篇1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2

一、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2

二、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5

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的创立与发展7

一、社会哲学期8

二、社会经验期9

三、社会分析期11

第三节 心理与社会心理13

一、心理13

二、社会心理22

第二章 社会化与自我意识28

第一节 社会化28

一、社会化的概念28

二、社会化的条件30

三、社会化过程33

四、我国现实生活中个体社会化的新特点36

第二节 社会角色39

一、社会角色的概念39

二、角色学习40

三、角色期待41

四、角色冲突43

第三节 自我意识44

一、自我意识的概念44

二、自我意识的特点45

三、自我意识与社会化的关系48

四、自我意识的培养51

第三章 社会认知53

第一节 社会知觉53

一、社会知觉的概念53

二、社会知觉的特点54

三、影响社会知觉形成的因素56

第二节 社会印象58

一、社会印象的概念59

二、首因效应60

三、近因效应62

四、刻板印象与光环效应63

第三节 归因65

一、社会归因的概念及归因的意义65

二、单线索归因中的社会心理现象68

三、凯利的多线索归因方法69

四、归因的偏差及其克服70

第四章 社会动机72

第一节 社会动机概述72

一、社会动机的概念72

二、社会动机分类77

第二节 动机理论80

一、需要层次理论80

二、双因素理论85

三、动机系统理论与动机圈理论88

第三节 激发成就动机,提高抱负水平92

一、成就动机的概念92

二、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94

三、抱负水平95

第五章 社会情感99

第一节 社会情感概述99

一、社会情感的概念99

二、社会情感的特点100

三、情绪、情感和情操103

四、社会情感的品质105

正、社会情感的功能107

第二节 社会情感理论109

一、生物学理论109

二、本能理论111

三、认知理论112

第三节 社会情感的形成及类型116

一、社会情感的产生与发展116

二、影响社会情感形成与发展的因素117

三、社会情感分类121

第六章 态度126

第一节 态度概述126

一、态度的概念126

二、态度的特征129

第二节 态度的形成与转变131

一、态度的形成131

二、态度转变的理论133

第三节 态度的测量137

一、量表法138

二、态度测量的其它方法141

第四节 偏见142

一、偏见的概念142

二、偏见的产生144

三、偏见的消除145

人际篇147

第七章 人际交往147

第一节 人际交往概述147

一、人际交往的概念147

二、人际交往的功能148

三、人际交往的沟通网络与过程149

四、阻碍人际交往的因素152

第二节 交往的形态155

一、语言交往155

二、非语言交往158

第三节 人际交往的艺术163

一、讲的诀窍163

二、听的学问165

三、非语言交往的艺术167

四、克服交往中的心理障碍170

第八章 人际关系172

第一节 人际关系概述172

一、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172

二、人际关系的影响力173

三、人际关系的类型176

第二节 人际关系的测量179

一、社会测量法179

二、参照测量法184

第三节 人际行为中的若干心理学问题185

一、人际行为的对应模式185

二、人际冲突及其消除方法186

三、人际关系能力的培养188

第九章 人际吸引191

第一节 亲和心理191

一、亲和是人的社会需要191

二、情景理论解释亲和需要192

三、亲和需要的原因195

第二节 人际吸引198

一、外貌美的吸引199

二、时空邻近吸引200

三、相似吸引201

四、互补吸引201

五、个性品德吸引202

六、吸引的相互性203

第三节 亲密关系204

一、亲密关系的建立过程204

二、友谊207

三、爱情210

第十章 助人心理与行为212

第一节 助人心理与行为概述212

一、利他主义与助人行为212

二、助人行为的社会意义214

第二节 助人心理的理论217

一、生物决定论分析利他行为217

二、互惠理论分析助人心理与行为218

三、公平理论分析助人心理与行为220

四、社会规范理论分析助人心理与行为221

第三节 助人行为的形成221

一、助人行为的形成过程221

二、影响助人行为的因素224

第四节紧急情境中的旁观者效应229

一、旁观者效应的实验230

二、旁观者效应的心理分析231

第十一章 侵犯心理与行为233

第一节 侵犯心理与行为概述233

一、侵犯的概念233

二、侵犯的类型235

第二节 侵犯理论237

一、本能理论237

二、挫折侵犯理论238

三、社会学习理论241

第三节 侵犯行为的减少与控制242

一、宣泄243

二、惩罚与奖赏244

三、替代245

四、自我控制246

管理篇248

第十二章 群体心理248

第一节 群体心理概述248

一、群体的概念248

二、群体的分类250

三、群体的功能252

第二节 群体与个体254

一、群体心理与个体心理的关系254

二、群体性质与个体行为的关系255

三、群体规范与个体行为258

第三节 群体凝聚力与士气260

一、群体的凝聚力260

二、群体的士气261

三、群体的优化262

第十三章 激励心理266

第一节 激励心理概述266

一、激励的概念266

二、激励的心理过程267

三、激励的形式268

四、弗鲁姆的激励理论270

第二节 目标激励273

一、目标激励的心理功能273

二、目标设置的原则274

三、目标的动态调节274

第三节 奖惩激励275

一、奖惩激励的心理机制276

二、奖惩激励的心理过程276

三、运用奖惩激励的要求277

四、竞赛评比与奖励280

第四节考评激励280

一、考评的概念280

二、考评激励的心理过程281

三、考评误差282

四、运用考评激励的要求284

第十四章 领导心理286

第一节 领导心理概述286

一、领导的概念286

二、领导者的影响力288

第二节 领导者的人际关系292

一、处理好与上级的关系293

二、处理好与下级的关系296

三、处理好与同级的关系299

第三节 领导艺术302

一、决策艺术302

二、用人艺术307

三、授权艺术312

影响篇315

第十五章 传播心理315

第一节 传播心理概述315

一、传播的概念315

二、传播的心理功能317

三、人际传播的种类318

四、传播过程319

五、影响传播的心理因素320

第二节 广告传播心理325

一、广告的概念325

二、广告的心理功能326

三、广告媒介的心理特点328

四、增强广告效果的方法329

第三节 会议传播心理332

一、会议的概念333

二、会议的心理功能334

三、会议的种类336

四、根据人的身心特点安排会议338

五、克服不良会风,提高会议效率343

第十六章 品德教育中的心理影响349

第一节 品德心理概述349

一、道德与品德349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351

三、职业道德心理353

第二节 批评心理355

一、研究批评心理的意义355

二、影响批评效果的心理因素357

三、批评的艺术359

第三节 劝导心理364

一、劝导的心理功能364

二、劝导内容组织的心理原则367

三、劝导技巧371

第十七章 社会影响375

第一节 群体中的社会影响375

一、社会助长与社会致弱375

二、竞争与合作379

第二节 人群中心理和行为的连锁反应382

一、从众382

二、暗示386

三、时尚390

第三节 非正式沟通中的社会影响393

一、社会舆论393

二、流言与谣言396

第十八章 心理健康404

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404

一、健康的概念404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406

三、环境对健康的影响410

第二节 心理疾病416

一、神经病417

二、精神病421

第三节 战胜挫折,增进健康425

一、挫折的概念425

二、挫折产生的原因426

三、挫折的反应429

四、战胜挫折的方法43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