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认知心理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认知心理学
  • 陈烜之主编 著
  • 出版社: 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ISBN:9571145033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601页
  • 文件大小:310MB
  • 文件页数:61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认知心理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PART Ⅰ 导论3

第一章 绪论3

第一节 前言4

第二节 认知心理学的定义5

第三节 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7

第四节 认知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取向9

第五节 本书的结构13

第二章 研究方法17

第一节 引言18

第二节 实验认知心理学方法18

一、反应时技术19

二、双耳分听技术21

三、分视野速示刺激法22

四、眼动研究技术23

五、口头报告法26

六、信号检测论27

第三节 计算建模28

一、语义网络28

二、产生式系统29

三、连结主义网络29

第四节 认知神经科学技术31

一、脑电32

二、脑磁36

三、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术37

四、透颅磁刺激39

五、功能磁共振成像42

第五节 认知神经心理学方法49

一、双重分离49

二、连接51

三、损伤研究51

四、单个案研究52

五、对临床症状的神经心理功能的神经网络建模53

六、研究举例:执行障碍54

第六节 结语57

PART Ⅱ 基本心理历程71

第三章 感觉与知觉71

第一节 感官是意识的门户72

第二节 两种感觉与知觉的区分方式73

一、「感觉」是「由下而上」的处理,「知觉」则涉及「由上而下」的处理74

二、「感觉」处理「原始素材」,「知觉」处理「物件」74

第三节 感觉与知觉的研究方式75

一、生理层次的研究法75

二、基本行为层次的研究法:心理物理学81

第四节 重要的知觉理论81

一、Hermann von He I mho I tz的无意识推论历程82

二、James Gibson的生态取向83

三、David Marr的三层次理论架构85

第五节 知觉的通则87

一、适应与对比87

二、知觉恒常性90

三、归类性的知觉92

四、知觉组织93

五、脉络效应96

第六节 知觉整合97

第七节 应用与文化相关议题99

一、汉字的文字知觉99

二、审美与知觉102

三、中华美食106

第八节 结语107

第四章 注意力:认知神经科学的取向113

第一节 什么是注意力?114

一、注意力的一般性定义114

二、以作业要求界定注意力115

三、注意力是一种心理历程116

第二节 认知神经科学的观点117

认知神经科学的取向117

第三节 注意力研究的常见典范119

一、导引典范119

二、搜寻典范120

三、过滤典范123

四、多重作业典范125

第四节 注意力研究的重要议题128

一、注意力选择的发生点129

二、注意力容量与资源131

三、注意力在视觉空间中的导引与移动134

四、物体为基与空间为基的注意力分布135

第五节 注意力的大脑神经机制140

一、注意力对视觉处理调节作用的动物研究140

二、以人为对象的大脑造影注意力研究145

第六节 结语151

第五章 记忆过程163

第一节 记忆过程的认知成分165

一、编码165

二、储存和提取168

第二节 加工水平途径与编码特异性原则169

一、加工水平途径169

二、编码特异性原则172

第三节 记忆的分类174

一、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174

二、情节记忆、语义记忆和程序性记忆180

三、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183

第四节 记忆中的认知控制186

一、记忆提取中的抑制过程186

二、忘掉不想要的记忆与定向遗忘190

三、元记忆与记忆监控195

第五节 日常记忆197

一、目击者证词的可信度197

二、虚假记忆199

三、前瞻性记忆201

四、记忆改善204

PART Ⅲ 知识的结构与加工225

第六章 概念的表征与结构225

第一节 概念和表征概述226

一、概念226

二、表征228

第二节 概念结构模型230

一、基於相似性的概念模型230

二、基於理论的概念模型246

三、两类概念结构模型的比较253

第三节 知识的组织254

一、陈述性知识的组织255

二、程序性知识的组织265

三、并行加工:PDP模型270

第七章 图像加工和心像285

第一节 前言286

第二节 图像的结构特性287

一、衍生特性与型优效果287

二、阶层结构288

第三节 各种图像刺激293

一、自然物体293

二、脸孔298

三、认知地图300

第四节 图像vs.文字304

一、图优效果304

二、双码论306

第五节 图像的内在表征形式——心像的研究308

心像辩论——主观经验的理论解释309

第八章 语言讯息处理325

第一节 理论课题326

一、语言习得的先天与后天因素的问题326

二、语言讯息处理从下而上与从上而下模式的问题328

三、语言讯息处理中模组化的问题329

第二节 言语感知331

一、基本描述331

二、言语感知的基本课题334

三、重要的研究结果336

四、言语知觉的理论与模拟340

第三节 词汇(文字)辨识/识别345

一、心理词典345

二、词汇的提取347

第四节 句子加工处理349

一、转换文法350

二、语意为基础的文法351

三、句子理解353

第五节 结语354

第九章 语言与认知361

第一节 引言362

第二节 语言是独立於认知之外的另一心智模组362

一、直觉的观点:语言是认知的一部分362

二、Noam Chomsky的观点:语言天赋论362

三、Steven Pinker的观点:语言天赋论的诸多证据363

四、神经心理学的证据:威廉氏症候群vs.特定性语言缺陷363

第三节 语言是认知的一部分:来自类神经网络模拟的证据364

第四节 小结364

第五节 语言会不会影响认知365

一、瑟皮尔—霍夫假设366

二、早期检验SWH的一些研究367

三、议题再起,问题重新定义370

四、近年来的一些研究与发现375

五、其他的可能切入点385

第六节 扩大问题:思考的形式与使用的媒介会否约束、限制思考的内容387

第七节 总结388

PART Ⅳ 思维与应用399

第十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力399

第一节 问题解决401

一、问题解决的定义401

二、问题解决的特征403

三、问题的类型404

四、问题空间理论406

五、问题解决的历程410

六、问题解决的常用策略412

第二节 创造力420

一、创造力的定义421

二、扩散性思考425

三、顿悟性思考425

四、影响创造力的因素432

五、创意技法436

第三节 妨碍问题解决与创造力的因素438

一、心向作用438

二、功能固著440

三、结语441

第十一章 决策451

第一节 决策的基本概念和类型453

一、决策类型453

二、决策类型间的关系454

第二节 多重属性下的选择行为455

一、无补偿性模式456

二、补偿性模式457

三、策略的比较和选择459

第三节 风险情境下的选择行为460

一、期望值原则462

二、期望效用值原则464

三、展望理论466

第四节 决策陷阱473

一、框架效应473

二、经验法则引致的偏误476

三、一般常见的偏误485

第五节 决策改善491

一、决策情境的掌握491

二、思考方式的弹性化491

三、听取他人的建议492

四、善用工具492

第六节 总结493

第十二章 应用认知心理学一人一电脑互动509

第一节 「人一机器」互动的基本概念511

第二节 人类讯息加工模型512

第三节 人一电脑互动516

一、研究范围516

二、软体可用性及人类讯息加工518

三、量度可用性519

四、网页设计与讯息加工524

第四节 多媒体教材的成效与设计526

一、科技为中心及学习者为中心的取向526

二、多媒体教材的效果528

第五节 总结534

第十三章 认知发展541

第一节 传统的认知发展理论543

一、Piaget与认知发展543

二、Vygotsky的社会文化理论550

第二节 认知发展的讯息加工观552

一、讯息加工心理学关於认知发展的研究553

二、认知发展的讯息加工观:Siegler的理论556

三、讯息加工的认知发展观与其他认知发展观的比较560

第三节 融合与演变:认知发展观的新发展561

一、新皮亚杰学派的观点561

二、模糊痕迹理论564

三、发展的认知神经科学取向567

第四节 早期认知发展570

一、感知觉的发展570

二、注意的发展571

三、记忆572

四、语言发展574

五、早期思维的发展575

六、认知发展——过程与机制的再思考580

索引587

中文部分588

英文部分59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