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21世纪创新学生健康情商新概念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21世纪创新学生健康情商新概念 上](https://www.shukui.net/cover/71/33495457.jpg)
- 王建国,赵树仁,何曙光主编 著
- 出版社: 通辽: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
- ISBN:7531212587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596页
- 文件大小:290MB
- 文件页数:63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21世纪创新学生健康情商新概念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创新学生情商培养新概念1
第一章 情商概述3
第一节 情商理论的提出3
一、“情绪智力”的产生和来源3
二、戈尔曼和他的《情绪智商》5
三、《情绪智商》的内容7
第二节 情商的结构9
一、情商与心理素质9
二、情商与高级神经活动类型11
三、情商与性格13
四、情商与情绪14
五、情商与意志力16
六、情商与调适能力17
七、情商与自信心19
八、情商与人际交往20
第三节 健康情商的要素与特点22
第四节 情商的生理基础25
一、杏仁核25
二、大脑与情绪26
第五节 人生成功的双翼——情商和智商的关系34
一、智商的内容需要修正34
二、理智与感情38
三、情商培养极为重要41
四、新世纪的全面教育44
五、矫枉勿过正47
第二章 提高学生情商,优化人才素质48
第一节 心理素质特点及其结构48
第二节 心理素质在素质培养中的核心地位50
第三节 EQ(情商)与素质教育53
第四节 插上EQ翅膀,腾飞于新的世纪55
第三章 国外学生情商教育掠影57
一、自我科学班57
二、合作训练58
三、争论焦点59
四、事后分析:一场没有打起来的架60
五、日常烦恼61
六、情感技能的启蒙62
七、贫民区的情感教育62
八、隐藏的情感教育64
九、情绪发展进程65
十、循序渐进67
十一、情感教育的干预功能68
十二、学校功能的重新定位69
十三、学校教育使命的扩大70
附录72
情商论坛72
当代智力理论中的“EQ”内涵72
试析情感智力理论及其研究方法76
情绪智力:促进心理健康的能力80
试说情绪觉悟力85
智商与情商93
情商教育杂谈96
应注重孩子情感智力的培养96
幼儿情商的培养98
影响情商培养的因素101
家长应重视对孩子情商的培养103
提高感情智商的捷径106
教师的情商在教学中的作用108
在活动中培养情商118
改进教师评语,完善学生心理——评语改革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125
评语,写给孩子,又送给家庭136
教师即时评语一束137
第二篇 创新学生健康情感教育新观念141
第一章 情感理论143
第一节 情绪和情感的一般概念143
一、什么是情绪和情感143
二、情绪、情感和需要144
三、情绪、情感的联系和区别145
四、情绪的两极性146
五、关于情绪、情感的几种学说147
六、情感的品质151
第二节 情绪和情感的生理基础155
一、生理变化和表情动作155
二、情绪的中枢机制160
第三节 情绪状态和社会性情感165
一、情绪状态165
二、社会性情感167
第四节 情感的民族性与民族情感的特点171
一、什么是民族情绪情感171
二、民族情绪情感的表现171
三、不同民族的情绪情感表现特点178
四、民族的相属相爱情感178
五、民族自尊感179
第二章 健康情感的意义180
第一节 情绪的功能180
一、情绪是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180
二、情绪是激发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机181
三、情绪是心理活动的组织者181
四、情绪是人际通讯交流的重要手段182
第二节 情绪与健康183
一、中国古代的七情学说183
二、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184
第三节 情感对人才发展的作用187
一、情感的感染作用187
二、情感与智力开发189
三、情感与思想品德发展191
四、理智感与成才193
五、美感与成才194
六、道德感与成才195
第四节 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199
一、情绪紧张与“愉快教育”199
二、学习中冷漠厌恶感的形成与对策199
三、教学中的理智感与创设“问题情境”200
四、学科美201
五、教学中的情感目标202
第五节 情感在工商业中的作用举例:广告与情感203
一、广告对消费者情绪、情感的渲染203
二、情感诱发策略204
三、对广告的情感反应209
四、广告元素的情感诉求213
第三章 学生情感教育217
第一节 情感教育概述217
一、情感和情感教育217
二、情感教育的基本内容217
三、情感教育的意义220
第二节 当代国内外情感教育介绍226
一、国外情感教育概况226
二、国内情感教育概况228
第三节 情感教育的目标和要求240
一、情感教育的目标构建240
二、情感教育目标的分阶段要求245
三、情感教育目标的实现248
第四节 不同阶段学生情感发展特点251
一、小学生的情感发展251
二、初中生的情感发展255
三、高中生的情感发展262
第四章 学生情绪情感教育指南264
第一节 根据学生的情感特征,加强情感教育264
一、小学儿童情感的培养264
二、中学生情感的培养266
三、班级工作的情感诱导270
四、怎样培养学生的友情272
第二节 积极情感的培养策略274
一、端正认识,以理育情275
二、提高能力,以智育情275
三、加强引导,以导育情277
四、优化性格,以性育情278
五、感染学生,以情育情279
六、加强实践,以行育情280
七、改进教学,以教育情280
八、创设情境,以境育情281
第三节 消极情感的调控282
第四节 学生情感的表达培养288
一、表达情感要坦率真诚288
二、情感的自我封闭和保护289
三、学会释放深埋的情感290
第五节 良好态度的培养295
一、态度概述295
二、态度的改变与优化299
第六节 影响情绪的不良心理表现306
一、空虚306
二、焦虑308
三、孤独309
四、抑郁311
五、浮躁312
六、恐惧314
七、嫉妒315
第七节 调整心态 控制情绪317
一、升华情感、转换心境317
二、适当疏泄、化害为利318
三、幽默风趣、扭转情绪322
四、合理化情绪、抑弊趋利323
五、心理补偿、逆境奋进325
六、情绪转移、排忧消气326
七、充实生活、适应紧张327
八、情志相胜、独具特色329
九、情趣高雅、怡然自待331
十、话到肺腑,情结自开335
第八节 紧张情绪的放松训练337
一、紧张情绪337
二、放松训练345
第九节 学会快乐357
一、转移法357
二、认知法365
第十节 几种不良情绪状态的调节与克服369
一、悲伤369
二、怒气372
三、克服急躁情绪382
四、克服嫉妒情感387
第十一节 新世纪对高情感的呼唤389
一、高科技需要高情感389
二、新世纪寻求新的人性和完满的人生391
三、情感的世纪要求高品位高水平的情感教育393
第五章 学生幽默感的培养396
第一节 幽默概述396
一、幽默的定义396
二、关于幽默的各种学说396
三、幽默审美过程403
四、幽默的功能407
第二节 幽默的意义408
一、人类需要幽默的力量408
二、幽默使生活充满快乐409
三、幽默能消除紧张411
四、幽默能改善心情412
五、幽默能增强人的社交能力412
六、幽默对工作和事业的促进作用413
七、幽默与创造过程的关系414
第三节 幽默的培养和训练416
一、幽默的一般技巧416
二、语言幽默的技巧421
三、情景幽默的技巧431
第四节 触类旁通——幽默示例442
附录456
情感论坛456
情绪的大脑半球功能的单侧化456
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射效应的形成原因及其规律——187例个案研究463
情绪与动机——情绪心理学家的动机理论466
情绪的非言语交流472
七情说与现代情绪心理学474
关于情绪跨文化的研究478
论孔子的心理平衡法487
爱国情感心理成份的三维结构和中学生爱国情感的调查494
论情感的认识论意义502
情感教育园地508
情感是教学过程不可忽视的因素508
情感递进效应509
情感陶冶法511
情感漫话515
笑一笑十年少——笑的心理剖析515
请注意你的“情感肖像”517
不可忽视“感情伤损”518
获得愉快的方法519
情感的修饰522
孩子的启示527
梦幻成真530
九岁时的那封信532
趣话幽默534
幽默的级别534
幽默高招536
角度与幽默537
“趣说”不难539
餐桌上的应急幽默541
幽默是无形的“保护阀”542
第三篇 创新学生完美个性教育新概念547
第一章 个性概述547
第一节 个性及其特性547
一、个性的语源547
二、个性概念的定义547
三、个体和个性548
四、个性的独特性和共性549
五、个性的稳定性和可变性551
六、个性的生物制约性和社会制约性552
第二节 个性心理结构554
一、个性心理结构的一般概念554
二、个性结构的理论557
第三节 个性倾向性562
一、动机562
二、兴趣572
三、世界观、信念和理想579
第四节 个性倾向性中的自我意识585
一、自我意识在个性心理结构系统中的地位585
二、自我意识对需要的导向与控制586
三、自我意识对动机体系及系统的作用590
第二章 心理学诸学派的个性理论597
第一节 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597
第二节 R.B.卡特尔的因素体系600
第三节 奥尔波特的个体心理学606
第四节 H.A.默里的人格学611
第五节 罗杰斯的自我论615
第六节 存在主义与个性理论简说619
第七节 行为主义与个性622
一、华生和赫尔623
二、社会学习论624
三、治疗程序与行为矫正625
四、行为矫正625
第八节 类型论628
一、远古时代对个性类型的划分629
二、近代关于个性类型的研究630
第九节 特质论637
一、什么是个性特质637
二、个性特质论的代表人物及其理论639
第三章 个性的意义645
第一节 个性积极性的理论645
一、本能说645
二、需要说647
第二节 个性与心理成熟651
一、时代与个性651
二、心理成熟与个性653
第三节 个性与创造660
一、开放型的个性660
二、影响创造的个性特点673
第四节 个性与人才679
一、人才的个性特点679
二、人才形成的因素与条件687
第五节 个性与机遇692
第四章 个性的形成和发展699
第一节 个性形成的动力699
一、素质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699
二、社会生活条件是个性形成与发展的决定因素700
三、教育在个性形成中起着主导的作用701
四、社会实践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主要途径701
第二节 个性形成的标志702
一、心理活动整体性的形成702
二、心理活动倾向性的形成703
三、心理活动稳定性的增长704
四、心理活动独特性的发展704
五、心理活动积极能动性的发展705
第三节 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705
一、婴幼儿个性的发展705
二、小学生个性的发展709
三、初中生的个性发展710
四、高中生个性的发展712
第四节 个性形成的遗传、生理的因素716
一、遗传因素716
二、身体方面的因素719
第五节 个性形成的环境因素720
一、家庭的影响721
二、学校教育724
三、社会生活实践的作用726
第六节 个性形成的年龄因素727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728
二、道德意识的发展731
第五章 学生个性教育的途径735
第一节 学生个性差异与因材施教735
一、学生个性差异与因材施教735
二、学生个性差异的分析与教育736
第二节 以品德教育促个性形成745
一、品德是个性中处于核心地位的部分745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746
三、学生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752
第三节 以劳动教育促个性形成753
一、劳动的社会意义753
二、学生劳动活动的发展754
三、劳动教育的组织756
第四节 在集体中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757
一、集体与个性的关系757
二、个人对集体的态度760
三、个性在集体中形成的阶段760
第五节 独生子女个性教育的途径762
一、独生子女的个性特点762
二、独生子女个性成因767
三、独生子女的个性教育769
第六章 学生健康个性的培养与塑造773
第一节 个性塑造的心理学指针773
一、丰富感知,树立自信774
二、调整情感、反省信念775
三、消除压抑,宁静致远778
四、坚定信念,正确认识780
五、勇于实践,触类旁通780
六、转变性格,养成习惯781
七、不要奢望,心安理得782
八、讲究方法,纠正习惯782
九、性格的塑造790
第二节 开启心智 塑造个性790
一、生命的极光791
二、在行动中确认自己的优势794
三、以发展的眼光重塑自己的品格797
四、随波逐流地创新801
五、开启右脑天赋804
六、愉快、自然地成长811
七、好奇心的可贵814
第三节 自我完善个性816
一、建立良好的自我意识816
二、形成合理的兴趣体系818
三、有效利用个体的气质优势820
四、养成良好的性格特征823
五、完善个人的品德826
六、培养健康自尊心827
七、培养审美个性831
第四节 完善个性操作集成841
一、当好学生干部841
二、严格自我管理842
三、行为的选择843
四、学校生活的礼仪845
五、改变不良的习惯845
六、通过了解,增进友谊847
七、同宿舍人之间的融洽相处848
八、初次的交谈848
九、真诚地赞赏别人849
十、倾听与反馈850
十一、避免言谈中的失礼852
十二、善于坦率地提要求852
十三、讲究批评的艺术853
十四、调解纠纷的艺术855
十五、学习动机分析856
第五节 学生不良个性的表现、成因与矫正857
一、偏执857
二、狭隘858
三、嫉妒858
四、神经质859
五、依赖860
六、自卑860
七、孤独861
八、暴躁862
九、敌对863
十、自负863
十一、猜疑864
十二、怯懦865
附录866
研究采风866
个性结构之管见866
个性学——个性的理论与实践870
列昂节夫活动——个性理论述评881
心理状态与个性特征的相互联系888
论个性化心理素质教育889
论心理能力的个性差异895
文化与个性的形成903
出生顺序与个性之谜909
毛泽东论个性——兼谈改革对人的个性影响913
个性教育园地920
素质教育就是个性教育920
保证基础 发展个性 服务社会923
特区中学生的个性心理变化趋势及其教育策略929
学校教育与学生个性发展935
论责任心及其培养939
国外自我概念研究中的理论模型建构述评945
发展幼儿的创造个性951
试论对儿童自信心的培养953
孩子学习兴趣的培养960
培养幼儿健全的自信心——幼儿园心理教育活动设计实例961
利用表演游戏促进幼儿语言及个性发展967
第四篇 创新学生健康气质培养新概念973
第一章 气质概述973
第一节 气质概念973
一、气质是心理活动的动力方面的特性973
二、气质的天赋性973
三、气质的稳定性和可塑性974
第二节 气质类型及其生理基础975
一、气质的类型975
二、气质的生理基础976
第三节 气质学说979
一、气质的体液说980
二、阴阳五行学说980
三、体型说980
四、血型说981
五、激素说981
六、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982
第四节 气质类型的结构及其鉴定983
一、气质类型的结构983
二、气质类型鉴定984
第五节 气质的差异性986
一、气质的民族地域差异性986
二、气质的性别差异994
第二章 气质的意义1003
第一节 气质在生活实践领域中的意义1003
一、气质本身不决定人的智力水平和社会价值1003
二、气质特征是选拔人材的依据之一1003
三、气质特征是教育工作的依据之一1004
四、气质和身心健康1005
五、气质在心理活动中的作用1006
第二节 气质对性格形成的影响1008
第三节 气质在实践活动中的作用1011
一、气质不能决定人的社会价值1011
二、气质与职业选择的关系1011
三、气质对教育工作的重要性1012
四、气质与人生成败1013
第三章 学生气质培养与教育1017
第一节 我国儿童青少年气质分布与发展状况1017
一、我国儿童青少年的气质分布与发展变化的年龄趋势1018
二、十二种社会因素对我国儿童青少年气质发展的影响1024
第二节 不同气质类型学生的教育措施1030
一、气质类型与“量才为教”1030
二、三种气质特征的判定及相应的教育措施1030
三、不同气质的学生的家庭教育措施1036
第三节 不同气质类型的人自我教育1039
一、多血质人的自我教育1039
二、胆汁质人的自我教育1041
三、抑郁质人的自我教育1043
四、粘液质人的自我教育1045
第四节 确立和完善自己的气质1047
一、完善仪表仪容1047
二、注重文明礼貌1049
三、提高文化和艺术修养1050
四、升华境界 塑造成熟美1052
附录1055
气质散论1055
儿童气质危险因素报告1055
浅谈儿童气质1065
现代人才的气质特征与学前教育1066
如何改善自己的气质1068
第五篇创新学生健康性格教育新概念1073
第一章 性格理论概述1073
第一节 性格的含义1073
一、性格的定义1073
二、性格的社会性1074
三、性格与气质1074
第二节 性格的生理基础及结构、类型1076
一、性格的生理基础1076
二、性格的结构1077
三、性格结构的动力特性1079
四、性格的类型1081
第三节 性格的形成1082
一、生活环境在性格形成中的作用1082
二、性格形成中的主观因素1084
三、性格形成过程的理论1085
第四节 血型与性格1086
一、“性”由“血”定——血型决定性格模式1086
二、“性”变不离其“血”——血型控制性格演变1089
三、“血”异“性”不同——血型决定人的性格差异1092
第五节 性格的民族性及其成因1108
一、信仰影响民族性格1110
二、自然环境影响民族性格1112
三、社会制度影响民族性格1117
第六节 性格的表现及其鉴定1119
一、性格的外部表现1119
二、性格鉴定1120
三、性格表现面面观1123
第二章 性格的意义1136
第一节 性格对人生的意义1136
一、拥有良好性格,使你变得更聪明1136
二、良好性格有助于提高学业成绩1136
三、良好性格促进个人事业成功1137
四、良好性格助你营造一个好的人际关系1137
五、拥有良好性格,使你的生活更幸福1138
六、良好性格维护你的身心健康1138
第二节 性格与思维1139
一、性格对观察力的影响1139
二、性格对记忆力的影响1140
三、性格对思维的影响1141
第三节 性格与意志1145
一、性格的自觉性意志特征1146
二、性格的独立性意志特征1146
三、性格的主动性意志特征1147
四、性格的自制性意志特征1147
五、性格的坚韧性意志特征1148
六、性格的勇敢性意志特征1148
七、性格的果断性意志特征1148
第四节 性格与健康1149
第三章 学生的性格教育1156
第一节 学生性格教育的要求与实施1156
一、性格教育的要求1156
二、性格教育的实施1157
第二节 良好性格培养的目标与原则1163
一、培养良好性格对学生的重要性1163
二、性格培养的目标与原则1164
三、性格培养的途径1166
四、积极交往,参与活动1168
第三节 培养学生良好性格的方法1168
一、加强教育,以理育性1168
二、培养集体,以群育性1170
三、热爱学生,以情育性1171
四、改进教学,以教育性1172
五、以身作则,以性育性1173
六、付诸实践,以行育性1174
七、友伴交往,以友育性1175
第四节 根据学生性格特点,进行性格教育1175
一、学生性格发展的特点与性格培养1175
二、学生的性格特点及其培养1179
第五节 良好性格的自我培养方法1182
一、严于律己1182
二、座右设铭1183
三、多读好书1184
四、逃离自我禁锢,积极投身社会1185
五、勤奋是快乐之源,成才之本1185
六、诚实永远是一种美德1186
七、礼貌是一种财富1187
八、嫉妒要不得1187
九、要学会宽容1189
十、克服虚荣心1192
十一、要培养自信1193
第六节 不良性格的危害与矫正1195
一、不良性格的含义1195
二、不良性格的危害1197
三、不良性格的类型及其矫正1198
四、几种常见不良社会性格的分析1204
附录1235
学术研究动态1235
关于社会性格的跨文化研究1235
中国人性格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初探1240
《中国学生性格问卷》(11—18岁)的编制1258
智力与性格因素影响汉族和白族中小学生品德发展的研究1266
母亲养育方式对子女性格影响的回归分析1275
性格散议1280
南方人与北方人性格差异及其成因初探1280
山西人性格特质的初步研究1288
试论湖南人的性格1294
A型性格在不同群体间的差异性分析1298
“狂”到适度是潇洒1301
成也性格 败也性格1302
毛泽东的性格对选择中国式革命道路的影响1304
性格教育园地1311
关于健康性格的疑难解答1311
独生子女的不良性格特征及教育措施1313
初中生性格培养1316
第六篇创新学生意志品质培养新概念1327
第一章 学生意志培养的基础理论1327
第一节 意志的一般概念1327
一、什么是意志1327
二、意志和认识1328
三、意志和情感1329
四、“意志自由”问题1330
五、意志的社会历史性1331
六、意志的品质1331
七、意志的特征1333
第二节 意志过程的生理素质透视——随意运动的生理机制1337
一、皮层运动区1337
二、神经系统的内导机制1339
三、大脑皮层的整体性活动1341
四、第二信号系统的作用1341
第三节 意志行动的动机1342
一、动机与需要1343
二、动机的性质和力量1343
三、动机体系1346
第四节 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1346
一、动机斗争1346
二、确定行动的目的1347
三、选择达到目的的行为方式和方法1347
四、作出实现意志行动的决定1348
五、实现所作出的决定1348
第二章 学生坚强意志的培养1350
第一节 学生成长与成功的基石——坚强的意志1350
一、克服困难,应有一定的主动性、独立性、积极性1350
二、自制力强1351
三、富于坚持精神1351
四、果断性强1351
第二节 学生坚强意志培养的途径与原则1352
一、意志培养的途径1352
二、意志培养的原则1354
第三节 学生意志培养方法1357
一、认知引导法1357
二、情感激励法1360
三、活动锻炼法1364
四、习惯促进法1367
五、矫正辅助法1370
第四节 学生意志薄弱分析1375
一、不堪重负的心理基石——心理脆弱的分析1375
二、无志者常立志——无恒心的分析1377
三、娇子不远游——独立性差的分析1380
第三章 学生意志磨炼之路——挫折教育1383
第一节 认识挫折1383
一、什么是挫折和耐挫能力1383
二、耐挫能力培养的意义1384
三、对挫折的正确态度1386
第二节 挫折产生之源1389
一、需要、动机与挫折1389
二、构成挫折的客观因素1392
三、构成挫折的主观因素1394
四、挫折源与挫折体验1397
五、自身心理状态不佳是产生挫折感的根源1398
六、挫折的性格原因1400
第三节 学生耐挫能力的基础——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1415
一、树立远大志向1415
二、进行知识教育1416
三、要从小事做起1417
四、严格制度、纪律1417
五、改进教学方法1418
六、坚持体育锻炼1419
七、注意因人而异1420
八、进行自我教育1420
九、引导学生与意志的敌人——惰性作斗争1422
十、通过班会进行意志教育1423
十一、根据学生意志品质发展的特点培养意志1426
第四节 强化耐挫教育提高耐挫能力1430
一、强化耐受挫折的心理准备教育1430
二、认真梳理耐挫教育的基本内容1430
三、在历史教育中渗透耐挫折教育1431
四、利用各种挫折进行耐挫折教育1431
五、通过分析形势进行耐挫折教育1431
六、开展实践活动进行耐挫折教育1432
七、注意利用榜样进行耐挫折教育1432
八、通过心理咨询进行耐挫折教育1433
第五节 掌握挫折反应增强耐挫能力1433
一、对待挫折的消极反应方式1434
二 对待挫折的积极反应方式1439
三、挫折防卫机制的合理运用1440
四、挫折防卫的自我调适1443
第六节 学生耐挫能力培养的方法1444
一、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1445
二、指导学生树立适合自己特点的抱负水平1445
三、发展学生的内部控制点1446
四、创设挫折情境1447
五、角色扮演1447
六、情绪疗养1448
第七节 学生常见挫折及教育指导1449
一、学习、考试中的挫折问题及教育指导1449
二、学生人际交往中的挫折问题及教育指导1452
三、情感发展中的挫折问题及教育指导1455
四、学生意志品质发展中的挫折问题及教育指导1459
第八节 学生挫折教育指导实例1462
一、学习、考试中的挫折教育指导实例1462
二、学生人际交往中的挫折教育指导实例1470
三、学生情感发展中的挫折教育指导实例1476
四、中小学生意志品质发展中的挫折教育指导实例1481
附录1486
意志论坛1486
蒙台梭利论幼儿意志的教育和培养1486
怎样提高意志力1493
试论意志与认知活动1495
意商:一个全新的概念1501
意志训练1503
初中生意志品质与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1504
挫折教育杂谈1512
论中小学学生耐挫折能力的培养1512
中小学“耐挫折教育”论略1516
培养孩子刻苦顽强的精神1522
挫折与逆境是走向成功的人生驿站1524
中日友好夏令营的故事1525
凡人絮语1528
决不低头1528
石头小路1532
趟过泥沼1533
世说新语1535
有钱难买少年苦1535
日本、美国对中小学生的独立生存和抗挫折能力的培养1536
苦难是人生的老师1544
嚼得菜根 百事可做1545
再富也要苦苦孩子1546
第七篇 创新学生???1551
第一章 人格理论概述1551
第一节 人格的多种定义1551
一、人格一词的词源和早期历史1551
二、中世纪教会神职所采用的意义1553
三、历史上的哲学的意义1553
四、法律学的意义1555
五、社会学的意义1556
六、生物社会的意义1556
七、心理学的意义1558
八、现代的定义及我们自己的看法1561
第二节 东方古老的理想人格1563
一、儒家的人格理论1563
二、道家的人格理论1572
三、关于气质分类的学说1576
第三节 国外人格理论1580
一、人格特质论1580
二、人格的心理力学理论1584
三、人格的人本主义理论1592
四、人格的学习理论1594
五、人格的认知理论1596
第二章 人格的境界1597
第一节 人格基本要素与境界1597
一、人格的基本要素1597
二、人格的三重境界1600
三、人格境界论的理论与现实意义1603
第二节 自觉人格1604
一、人格的双重规定:个体性与社会性1604
二、人格的本质规定在于其社会性1607
三、自觉人格的利益观和价值观1611
四、自觉人格的一般界定:“集体我”1615
第三节 道德人格1619
一、道德人格的认识1619
二、道德人格的实践1632
第四节 审美人格1648
一、审美人格的认知1648
二、审美人格与“审美我”1661
三、审美人格的理想与实现1674
第三章 健康人格1695
第一节 健康人格的类型1695
一、“此时此地”型1696
二、成熟型1698
三、自我实现型1700
四、机能充分发挥型1704
五、新人型1706
第二节 青少年的人格健康1708
一、健康人格的标准1708
二、青少年的人格特点1709
三、青少年的人格问题剖析1711
四、青少年人格特点与身心健康的关系1719
第三节 克服人格障碍,培养健康人格1720
一、克服神经衰弱1720
二、克服抑郁症1727
三、克服恐惧症1732
四、克服强迫症1735
五、克服疑病症1737
六、克服嫉妒1740
七、克服自卑1744
八、克服羞怯1750
第四章 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与培养1754
第一节 人格形成的条件1754
一、人格形成的生物学基础1754
二、家庭环境与人格的形成1754
三、学校教育与人格的形成1757
四、社会生活环境、社会实践与人格的形成1758
第二节 人格的早期发展1759
一、人格发展的一般问题1760
二、婴幼儿时期1761
三、后期的发展1765
第三节 人格完善的四个方面1767
一、个人智力和认识能力的持续发展1767
二、个人感情的稳定展示和丰富1770
三、支配自己命运的决心1773
四、寻求自己与世界的统一1775
第四节 学生人格培养与辅导1776
一、健康人格的培养1776
二、人格辅导1777
三、学生人格障碍的排除1784
第五节 学生人格差异的表现与教育1786
一、学生性格、气质、兴趣的差异1787
二、学生性格、气质、兴趣等关系的差异1791
三、人格差异的鉴别与教育中的个别对待1793
第六节 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1800
一、创造性人格的一般概念1800
二、不同实践领域创造性人物的人格1802
三、创造性人格的特征1805
四、创造性人格的培养1809
第七节 学校独生子女人格教育观1816
一、世上没有坏孩子1816
二、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1817
三、学生干部实行轮换制1817
四、教师的魅力在于吸引学生热爱学习1818
五、把分数看作学生的隐私1819
六、鼓励孩子相信自己的眼睛1819
七、为了一切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1820
八、有时候宽容比惩罚更有力量1821
九、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通行证1821
十、人才:从资格概念到能力概念1822
十一、不会合作的人不是现代人1823
十二、自主而全面的发展才能造就真正的人1823
十三、带领孩子亲近大自然1824
十四、勇于探索是现代教师的天职1825
第八节 家庭独生子女人格教育观1826
一、向孩子学习1826
二、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1827
三、尊重孩子的权利1828
四、没有信任就没有教育1828
五、赏识导致成功 抱怨导致失败1829
六、“听话”儿童是问题儿童1830
七、让孩子依赖自己1830
八、让孩子对自己的过失负责1831
九、以群治独1832
十、莫给孩子“吃偏饭”1832
十一、教子应有平常心1833
十二、为确保小学生10小时睡眠而奋斗1834
十三、给孩子一个劳动岗位1835
十四、给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1835
第九节 学生人格的自我完善1836
一、人格再塑1836
二、人格自我完善1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