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江苏发展研究报告 2003-2004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江苏省社会学院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 ISBN:7511209689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537页
- 文件大小:38MB
- 文件页数:55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江苏发展研究报告 2003-2004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江苏宏观经济走势与工作重点的选择3
一、关于2002年江苏经济形势的基本评价3
二、2003年江苏经济走势与增长目标的选择5
三、2003年江苏经济工作重点的选择6
南京市市级机关作风评议实施方案10
一、关于“指导思想和原则”11
二、关于“评议表”13
三、关于“被评议单位分类”14
四、关于“评议人”16
五、关于“实施程序和方式”19
六、关于“加权处理”19
七、关于“被评议单位的得分计算”20
八、关于“评议结果的排序”22
加快江苏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23
一、江苏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估23
二、江苏旅游业发展目标与战略30
三、加快旅游强省建设的政策建议34
江苏发展大企业的战略思路与政策建议44
一、发展大企业是竞争垄断规律发生作用的必然结果44
二、江苏发展大企业更加有紧迫性45
三、江苏大企业生成的实践与反思46
(一)基本特点46
(二)存在问题47
(三)原因分析48
四、大企业生成的战略目标与思路49
(一)战略目标49
(二)战略思路49
五、提供参考的政策建议50
江苏中小企业竞争力研究54
一、江苏中小企业对宏观发展环境的评估54
(一)宏观政策环境评估54
(二)宏观经济环境55
二、苏南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55
(一)在生产方面56
(二)在人力资源方面57
(三)在资金方面57
(四)在社会化服务方面58
(五)在经济体制方面58
三、江苏与沿海部分省市中小企业发展环境与竞争力比较59
(一)江苏与浙江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比较59
(二)江苏与沿海部分省市中小企业的竞争力比较61
四、提升江苏中小企业竞争力的对策69
(一)努力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70
(二)积极创建社会信用体系71
(三)大力推进行业协会建设72
(四)加强中小企业人才培训73
(五)理顺中小企业职能管理体制74
(六)切实关注城市中小企业的改革与发展74
江苏绿色农业发展对策研究76
一、绿色农业发展的渊源和现实背景76
二、江苏绿色农业发展的比较优势与现状问题80
三、绿色农业对生产者与消费者福利的经济学分析88
四、绿色农业对农民收入的实证分析(以有机农业问卷调查为例)91
五、江苏绿色食品发展的基本思路与对策建议99
加快江苏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策略与路径研究110
一、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一个新战略、大战略113
二、信息化与工业化相互结合,互动并进116
三、从解决工业化进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做起121
四、加快信息化带动产业升级转换124
五、加快信息化促进企业经营管理现代化131
六、加快信息化推动城市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138
七、信息化本身必须加快发展,信息业自身必须做大做强145
主要参考文献150
江苏企业“走出去”的战略思考与对策研究152
一、江苏企业“走出去”发展的现实意义152
二、江苏企业“走出去”的现状与问题评估155
三、对江苏企业“走出去”条件的客观分析164
四、推进江苏企业“走出去”的战略与策略选择168
五、对江苏企业“走出去”的政策建议176
主要参考文献183
江苏生态省建设的重点与近中期对策184
一、江苏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与问题184
(一)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与环境支持系统薄弱185
(二)人口不断增加与人均占有资源不断下降185
(三)经济快速增长与环境质量下降186
(四)粮食需求逐年增加与耕地逐年减少187
(五)城市化进程加快与环境承载能力下降188
(六)农业经济迅速发展与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188
(七)资源短缺与资源浪费严重190
(八)淡水资源短缺与水污染的不断加剧190
(九)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地位与其所受重视程度不相适应191
(十)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生存环境的恶化192
二、江苏生态省建设的指导思想与战略目标192
(一)江苏生态省建设的指导思想193
(二)江苏生态省建设的战略目标194
三、江苏生态省建设的重点194
(一)生态经济建设194
(二)资源可持续利用197
(三)生态环境建设199
(四)生态社会建设201
四、江苏生态省建设的近中期对策202
(一)将生态省建设规划纳入江苏省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202
(二)建立和完善生态省建设的领导组织机制204
(三)建立绿色的国民经济核算与管理体系204
(四)建立完善生态省建设的保障体系207
(五)建立高效、合理的投入体系与运行机制210
(六)建立生态省建设的支撑体系212
扩大市场机制 开拓可为空间 抓住领军人才 实现良性循环216
一、本调研的背景和过程216
二、本调研的主要结论217
三、江苏、上海和广东人才数量比较217
四、江苏、上海和广东人才结构比较218
五、江苏、上海和广东人才动态比较221
(一)动态增长比较221
(二)人才流动比较223
六、江苏、上海和广东人才建设比较225
(一)人才建设环境比较225
(二)高层次人才建设和人才结构调整比较226
七、当前三地区人才管理制度改革的主要特点230
(一)广东230
(二)上海231
(三)江苏232
八、上海、广东的经验给江苏的启示和借鉴233
九、三地区各自的不足和面对的问题235
(一)广东235
(二)上海237
(三)江苏237
十、扩大市场机制239
(一)问题:什么是人才的市场机制239
(二)多元目标指向:为什么要扩大市场机制239
(三)操作对策:如何扩大市场机制241
十一、推动制度创新,开拓可为空间245
(一)问题:什么是可为空间245
(二)多元目标指向:为什么要开拓可为空间245
(三)操作对策:如何开拓可为空间246
十二、抓住领军人才249
(一)问题:什么是领军人才249
(二)多元目标指向:为什么要抓住领军人才249
(三)操作对策:如何抓住领军人才250
十三、实现良性循环251
(一)问题:什么是良性循环251
(二)多元目标指向:为什么要实现良性循环252
(三)操作对策:如何实现良性循环252
主要参考资料253
沿江开发近中期工作重点与对策研究257
一、沿江开发的战略意义257
(一)大河流域经济凸显发展优势257
(二)开发沿江呼应了世界性经济结构大调整258
(三)沿江有望成为经济优先和领先增长的地区258
(四)开发沿江是江苏实施区域发展战略的关键性重大举措259
二、沿江经济现状分析260
(一)优势条件260
(二)劣势分析262
三、沿江开发近中期目标和思路265
(一)近期目标与思路266
(二)中期目标与思路268
四、沿江开发的近中期工作重点269
(一)近期工作重点270
(二)中期工作重点274
五、提供决策参考的政策建议275
(一)打造新型政府,万众一心共谋沿江开发275
(二)采取有重点的倾斜政策,切实解决苏中崛起“釜底加薪”的问题276
(三)创新招商引资模式,争取有更多的资本项目在沿江落户276
(四)加快技术工人的培养步伐,为打造制造业基地奠定人才基础277
(五)强化产业配套,积极发展本土经济277
(六)利用区位优势,积极发展物流业务278
(七)重视港口作用,发展港口经济278
(八)形成“洼地效应”,打造竞争优势278
(九)实行利益分成,推进联动开发279
(十)建设通海排污管道,建设环保预警和应急系统279
主要参考文献280
提高江苏城乡居民收入的对策研究281
一、居民收入增长的战略意义281
二、城乡居民收入的现状283
三、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前景285
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的对策建议292
主要参考文献311
国际产业转移趋向与江苏制造业基地建设312
第一部分 国际产业转移趋向研究312
一、国际产业转移:跨国公司唱主角312
二、国际资本扩张:跨国购并成主导313
三、美、欧、日“三极”:全球FDI主出纳314
四、“新兴市场”:FDI流入新空间317
五、“价值链”:国际分工及产业转移的基础“单元”318
六、汽车、电子、化工、IT:FDI流动和跨国购并的主战场320
第二部分 江苏国际制造业基地建设研究322
一、江苏制造业发展现状及其国际地位的评估322
二、江苏国际制造业基地建设的前景与对策研究326
东陇海线经济区支柱产业选择与产业带构建研究341
一、引言341
二、支柱产业选择的理论基础与指标体系342
(一)支柱产业的定义342
(二)支柱产业的选择准则343
(三)支柱产业的选择指标344
三、支柱产业选择的聚类模型与主要结果345
(一)建立向量矩阵,统一数据量纲346
(二)求解相似矩阵,建立聚类图谱346
(三)进行指标分类,确定指标权重348
(四)计算综合指标,初选支柱产业349
(五)增加约束条件,确定支柱产业351
四、支柱产业的数量特征与变动趋势352
五、结论355
(一)支柱产业选择方法355
(二)支柱产业选择范围355
(三)选育后续支柱产业355
(四)构建跨地区产业带356
(五)统筹区域产业政策356
江苏省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与土地收益分配357
一、江苏省土地利用现状357
(一)江苏省土地利用的主要特点357
(二)江苏省土地利用的矛盾和问题360
(三)土地收益分配中严重侵害农民权益的原因分析362
二、农民土地权益保障的基本思路364
(一)保障农民土地权益是落实“三个代表”思想的具体体现364
(二)承认农民的土地所有权、使用权主体地位是建立失地农民保障制度的重要前提365
(三)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目标是把土地所有权还给农民366
(四)让农民分享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效益是制订失地农民保障制度的重要依据366
三、保障农民土地权益的对策367
(一)改革土地使用制度,缩小征地范围367
(二)创新农村集体用地管理制度368
(三)改革征地制度,提高补偿安置标准370
(四)建立失地农民保障机制374
江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区域性评估与对策378
一、江苏各市县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评估378
二、对各市县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评估结果的分析382
(一)各省辖市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评估结果分析382
(二)各县(市)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评估结果分析388
三、推进江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区域性对策思路398
(一)以沿江开发为契机,推动苏中和苏南共同发展398
(二)构筑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加快苏北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399
(三)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提高城镇居民收入401
(四)推进结构调整、带动力转移和城镇化,持续增加农民收入402
(五)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有效平抑房价虚高402
(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就业403
(七)扩大民营经济规模,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405
(八)加快苏北教育事业发展,为振兴苏北增添后劲406
苏南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阶段性研究426
一、现代化进程的阶段界定426
二、苏南现代化阶段性评估431
三、苏南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SWOT分析444
四、苏南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思路453
江苏农村社会保障建设的目标、思路和设计461
第一部分 江苏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目标461
一、江苏农村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461
二、江苏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应当包括养老保险462
三、江苏建设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条件463
四、江苏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目标467
第二部分 江苏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思路468
一、必须改变90年代农村社会保障的筹资模式468
二、建立新型农村社会保障筹资模式的思路472
第三部分 江苏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方案设计476
一、江苏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管理体制476
二、农村养老保险设计477
三、被征用土地农村居民社会保障设计486
江苏省省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488
一、江苏省省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历程和现状488
二、江苏省省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历史性进步492
三、江苏省省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仍然突出494
四、开拓创新,深化省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和建议497
主要参考文献511
上海、浙江经济增长新机制与新亮点514
一、上海经济增长的新机制与新亮点514
(一)1990年代以来上海经济的发展514
(二)上海未来发展的目标和思路518
(三)当前上海的战略推进与战略调整520
二、浙江经济增长的新机制和新亮点525
(一)1990年代以来浙江经济的发展525
(二)浙江未来发展的目标和思路527
(三)当前浙江的战略推进与战略转移528
三、对江苏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应对建议534